绿林网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100字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100字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一):郁达夫

《银灰色的死》

讲一个死了妻子的留学生在得知他的女性朋友订婚后,喝了一顿酒突发疾病死在了街上。

银灰色是指月光,本以为银灰色的死,是指太阳升起,月光不复存在。结果随着第二天的到来,主人公死了,兜里还有没花出去准备买小食的钱。

这位女性朋友与他也有些许暧昧,或许两者都有其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捅破,最后甚至连收尸都没有做。be了。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二):烛光换阳光

简短的文字把从黑暗到有所光明的过程描述的深入人心,三次搬家的描述把生活的拮据表达的透彻,到后来二妹房间里透过窗子的光线,和他们偶尔一起吃东西聊天的情节,为后面生活状态逐渐明亮起来埋了伏笔,后面得到稿费,在街上看到的情形,自己主人公的感受,都在渲染着生活的明快。

而五元钱虽已花完,但却不是终结,而且一个开始,一个烛光换来阳光的开始。

我目前的状态对我来说也是暗到了深灰,在下班回家途中看完这篇小文,对我面对现在的状态的心态有很大的触动。就算是黑夜到来,也会有繁星闪耀。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三):有些好看有些真的好累

血泪:这篇真的是满满的讽刺,从一开始被人一见面就问你主张的主义,这对于文中主人来说是种思想束缚,到后来一毕业回国就被各种迫于生计急于赚钱的小贩折腾,晕过去后无人管反而还被人偷走了所有盘缠,以及寻求同乡的帮助也是不尽如人意,最讽刺的还是那句:中国人崇拜外国文…

有人说这本书看到了满满的基情,在我看来惺惺相惜不分性别。

微雪的早晨:这篇很长,每晚随便看一点的我看了几个晚上,里面的朱君是个可怜的人物,被传统婚姻束缚着,被社会打击着,最后从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精神崩溃一直到死亡的可怜人,和他一起读书的好友去看他时文中这么形容过朱君死前的状态:朱君,你还认得的我么?他又转过头来对着我看了一眼,脸上一点儿表情也没有,但由我的泪眼看过去,好像他的眼角也在流出眼泪来。

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介绍不一样,不温馨,看出满满的悲哀,一个时代毁掉了多少满腹学识的人

尤其有一篇叫迷羊的,整本最多最长的…但就是反应一个问题,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迷的死去活来到忘我失去自尊的境界

看得好累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四):郁的郁

连着看几篇郁达夫的短篇也许会生腻,就像读多了徐志摩的诗一般,感觉酸软无力,缺乏阳刚之气。可正如徐诗作中独一无二的音韵美,郁的文字也有自己让人着迷的优雅之处。

郁的短篇细腻淡然,即使在描写紧张时刻之际,笔幅也不可不谓平缓优美。我总不禁想到他清瘦的脸庞,羸弱的四肢,还有他单薄胸膛中那颗炽烈多情的心,外加面上那副圆圆的眼镜,竟然略显尴尬滑稽。屌丝渴爱文艺男青年也不外如此吧。

事实证明,文风和作者的面相联系起来时,结果总不太理想。

前年十一回家,和马脸到柒看了场小演出。唱歌的叫刘四加,青岛人,在上海一所大学教德语,怎么说呢,热爱文艺事业吧。或者他是以教师身份谋生,以音乐为生的。也许他愿意别人这样描述他,也许他根本不喜欢任何人用任何方式描述他。演出结束,夜里十一点多,我们一起吃地摊儿夜市。马脸说起当时娄烨的新片儿《春风沉醉的夜晚》,四加当即从琴包里掏出了一本有些泛黄的旧书,看一眼排版和封面设计就知道它是9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了。仔细看了下,见封皮上印着黑色的七个粗体字:春风沉醉的晚上。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短篇。四加从书里抽出一张狭长的印有彩色照片的铜版纸递给我,说:“我的书签,送给你作纪念吧。”那晚我们聊到快两点,聊到我老爸来接我回家。初秋的风十分宜人,体育场旁边的小街道上车辆稀少,一盘水煮花生,几瓶啤酒,寥寥言语,现在回想起来竟有郁短篇里淡淡的气息。

我十分惊讶,也很欣喜。在他的笔下何以连欢乐都如此淡然,甚至如沾染了天边薄云的愁绪,透着略带妩媚的期期艾艾,教人如何不喜欢。这种郁式的忧郁像五月的暖风,让人时而醉意绵绵,时而睡意沉沉,时而厌烦生腻,但无比真诚坦率,无法割舍,仿佛生活就当如此,无奈而美丽。

郁的郁,与我心相通,正合意。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五):未完待续

之《过去》

郁达夫在开篇的几段就写道“一种衰颓的美感,一种可以使人安居下去,于不知不觉的中间消沉下去的美感,在这港市的无论哪一角地方都感觉得出来”,一看果然还是郁达夫一贯的风格,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沉沦的美感”,但是明明这篇小说与我之前看过的《沉沦》和 《她是一个弱女子》风格又明显地不同了,比较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过去》里面的郁达夫,没有那么稍显刻意地去插入以个宏大的主题,显得很突兀。

在我看过的少之又少的郁的小说里面,总是会有一个禁欲过度的男子形象,《沉沦》里面就更是明显了,禁欲过度,被害妄想症,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而在《过去》里面,“我”沉沦的下半生,在追不到老二之后就放纵自己沉沦下去,漂浮于各个海滨小城,那么些年过去了,误打误撞,碰见了老三,又迫不及待地把对老二的爱寄托到了老三身上, 几次想越过红线,不想都被老三拒绝了,最后一次的见面,老三在床上哭得像个泪人,说出了“李先生,那些年你要是能像现在那样爱我”诸如此类的话,让人觉得无限悲凉。

大概书里面的”我“也是感到了无可挽回的凉意,又搭上了开往H市的渡船。郁达夫是这么说的:“舱外的风声浪声很大,大家只在电灯下计算这海船航行的速度,和到H港的速度”。悲凉至极,所有人都无所谓得有或是无,只在意着能不能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城市。

不知道是不是很早以前就翻过《过去》的开头但是又中断的缘故,总是觉得这一次读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哪个地方也读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过去》的整体构局有那么一点像《蒂凡尼的早餐》,同样是一个主人公碰上了昔日老友的故事。

关于《过去》,大概就是那么些话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