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咖啡到珈琲读后感1000字

从咖啡到珈琲读后感1000字

《从咖啡到珈琲》是一本由[美]梅里·艾萨克斯·怀特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咖啡到珈琲》读后感(一):仪式感,日式咖啡店的名片

走进一家日式咖啡馆,脑海里马上有一个信号,嗯,要喝一杯精致的咖啡了。于是理所当然的会看见老板开始一系列的程序(或者说一场仪式),所以当最后手里捧起这杯咖啡时,基本上已经会把好喝写在打卡的评语里,毕竟这套流程彰显了这杯咖啡的价值。

作者书中提到:

“日本茶道以其极富仪式感的文化闻名。然而,茶和茶道却并没有为日本的喝咖啡方式提供任何参考模板。在谨慎和细致方面,日本的“咖啡之道”与抹茶的“茶道”是相似的。”

这似乎就解释了为什么几乎现在看到大部分的咖啡馆都会有精品手冲咖啡。喜欢聊天咖啡师会从咖啡豆的产地讲到烘焙方式所呈现的风味;酷酷的咖啡师多数都是沉默不语,然后精准的控制温度和时间。再拍几张精选角度的照片后,朋友圈马上就可以看到精致的咖啡生活。过后几天提问,那家的咖啡好不好喝?可能记得更多的是那套“仪式”。

似乎国内的咖啡文化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日本的影响,仪式感做足,咖啡好不好喝? 那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

“由于老板们审美品味的差异,咖啡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样貌。咖啡馆是完全属于 老板的领域。在这里,他(或她)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魔法”程序 ,精心地将咖啡豆变成饮品,以此来展现自己挑剔的咖啡制作、教学和服务品味。咖啡馆也能反映出性别和年龄差异导致使用上的细微变化和不同。”

或许在这些咖啡店里,咖啡的价值是仪式,服务,口味,感受。喜欢这一款的甘之如饴,但只喝冰美式的或许无法理解。曾在一家日式手冲咖啡馆里看到进来的客人直接问柜台要一杯冰美式,店员略显尴尬的说我们没有。

日式的咖啡店,对于咖啡爱好者来说肯定值得去打卡感受,作者也在书后将几大城市的知名咖啡馆罗列出来。有机会可以去感受日式的咖啡文化。

《从咖啡到珈琲》读后感(二):在街头,偶遇咖啡馆

刚看到书名的那一刻,就十分好奇“珈琲”一词是何意义——毕竟,单看原书名“Coffee Life in Japan”完全无法想象“咖啡”怎么就变成了“珈琲”?直到书至中段,才明白该词是咖啡一词在日本的汉字写法,方才感到这一妙笔是译者下了功夫的。从全书来看,咖啡虽是从外国引进之物,却在日本成功地被“归化”,产生出了独特的日本咖啡文化。从舶来品“咖啡”,到饱含了日本人情、地域和民俗文化的“珈琲”,自然与其刚开始的状态大有不同了。

正如作者开头所述,本书并非是一本专业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作为一名日本咖啡爱好者的作者,带着人类学家的眼光去审视、思考日本的咖啡史。尤其是书末附上的日本咖啡馆“非权威”指南,更是让本书带上了一丝“私”写作的味道。所以当初看目录时,会感到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所交叉。但尽管如此,细读之中又能时常被各种灵光乍现般的细节所触动,令人感到:原来作者是真的在用心感悟日本的咖啡文化,也确实是一名地道的咖啡爱好者!

虽然是咖啡史,但书中对各种各样咖啡馆的描写却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对于日本咖啡文化来说,具有各种特色的咖啡馆反而是这一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间极度安静的咖啡馆:不仅勺子是木制的,连点餐都是靠手写,尽可能减少噪音的产生。作为以各类优质唱片的播放出名的咖啡馆,它通过营造几乎是幽静无声的环境,为想要安静享受一杯咖啡的顾客,抑或是音乐发烧友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享受空间。

因此,对于日本人来说,咖啡馆几乎成为了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当然,作为一本人类学家写的作品,理论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提到咖啡馆,第一反应自然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在17世纪的欧洲,咖啡馆作为新兴资产阶级讨论政治问题、创办传播媒介,进行公开讨论的重要场所,为市民阶层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也成为市民社会争取自身利益的特殊机构。但若是简单套用理论,反而会让我们误解日本的“珈琲”文化了。与想象中的截然相反,在日本,咖啡馆并非全然为了公共讨论,反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咖啡馆倾向于为私人提供一个消遣、安静的空间。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尤其是考虑到日本较为紧张的地理资源,留给私人自我享受的空间几乎全部都被挤占了。而咖啡馆因为常常开在车站、公共交通附近,并且一杯咖啡的钱也并非难以负担,所以深受在上班途中想要放松一下的白领的喜爱。自然,那些通晓喝酒的年轻人们在白天回家前也会想要来一杯咖啡清醒一下,两拨身份不同、目的相反的人群在咖啡馆偶遇、喝咖啡,随即各奔东西。在咖啡馆这样一个“匿名”的空间中,上演了多么有趣的一幕都市戏剧!

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咖啡本身也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性。在日本,喝咖啡在早期不仅被当成一件稍显时髦的事情,许多新鲜事物也在咖啡馆内陈列,供人欣赏。新兴的艺术形式、爵士音乐、欧式装修风格与日式风格的碰撞……这一切都在小小的咖啡馆中交相呼应,让咖啡馆在日本几乎成为“现代”、“时髦”的代名词。作者在描写这一部分时也用了许多有趣的例子,尤其是将咖啡馆看作是一间“热情工厂”,在其中,女招待、现代性产品与各式各样的顾客都产生了奇妙的联系。通过咖啡,一切事物都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除了咖啡馆这一物理空间,在这之外,还有那些咖啡大师们为了追求完美而形成的独特的日式咖啡手艺。每一颗咖啡豆都力求新鲜,烘焙、研磨……这些大师们为了追求一杯极致的咖啡,展现出了匠人一般的风采。这种独特的手作咖啡自然也会受到各类人士的追捧。许多人为了大师的一杯咖啡,就愿意千里迢迢赶来咖啡馆。这种独特的匠人文化,也让不同的咖啡馆沾染了不同的气息。千人千面,日式咖啡馆自然也展现出它独具风采的一面。

这种从“咖啡”到“珈琲”的归化,不仅仅是日式咖啡文化逐渐新起、成熟的过程,也让我们反思起咖啡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以及咖啡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他们承载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然而,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连锁咖啡馆,追求极致的便利,通过缩减店面大小,统一咖啡风格,试图让客户体验到店即取即走的便捷体验。然而这种同质化的咖啡制作工业流水线,虽然能够帮助这些咖啡品牌快速扩张,却牺牲了咖啡馆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有趣的咖啡馆,无论是欧式还是日式装修风格,无论是以音乐著称还是仅仅提供给客人一片安静的场所,他们都展现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与魅力。这种独特性是对工业化顽强的抵抗,是“慢”生活对“快”节奏的有力反击。也许,当有一天能够按自己的喜好走入一家有趣的咖啡馆,享受一杯咖啡师以独特手艺制作的风味咖啡,在咖啡垫中慢慢感受咖啡馆作为文化空间给你带来的舒适体验时,你也能够明白,咖啡不仅是一杯略微苦涩深色液体,它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从咖啡到珈琲》读后感(三):いい天気だから、喫茶店に行きましょう‼【天气真好,去咖啡馆吧!】

拿到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的名字叫《从咖啡到咖啡》,拿到手才发现,原来第二个词是“珈琲”。原版书名是Coffee Life in Japan,相比较“日本的咖啡生活”,不得不说,简中的这个译名实在是妙不可言。

在日本旅行时,偶尔路过咖啡馆,““珈琲”在店名中常常出现。外来语形式写作“コーヒー”,“珈琲”的日语发音也与之一致,但斜玉旁的点缀总是让咖啡这种琥铂色的液体更多了几分优雅。稍微检索一下,这个名称的来源倒也有趣:

日本人爱喝咖啡,其中京都人的人均咖啡消耗全日本第一(顺带一提,面包也是榜一),多少和人们对京都的刻板印象有些微妙的违和感。日本人爱喝的咖啡,又和诸如星巴克等国际连锁品牌的咖啡不是一个意义上的咖啡。钟爱各式各样的独立咖啡馆,层出不穷的咖啡职人,“板前”Master的职人精神是从“自己烘豆子”开始,更不要说日本人钟爱的深烘法兰绒——一种难以直译的“渋い”的味道(注:一直不太晓得渋い这个词该咋翻译,肯定不是“晦涩”,是一种深沉的、深邃的但带着格调的那种感觉)。

所以,当我们谈到独树一帜的“日式咖啡”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生出许多问题来:

为什么咖啡这种饮料会在日本生根发芽而结出完全不同的果实?明明是热衷茶道、抹茶的国度,为何咖啡会一跃成为如此重要的生活饮料?为什么高克数、涩味甘味为主调的手冲法兰绒会在日本广受欢迎,而非人类味觉的尽头“酸味”呢?日本咖啡馆到底在日本社会有怎样的功能,为什么日本人如此钟爱独立咖啡馆?咖啡职人的出现又与日本文化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多少有在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作者是位人类学教授,花了多年时间研究日本咖啡社会。她追溯了日本咖啡馆的起源,包括贸易层面的影响,也尝试划分日本咖啡馆发展的阶段,并解构咖啡馆对于日本这种对个人约束条件较多的“压力”社会的功能与意义。在阐述的过程中,她总是能用个人观察和逸闻趣事贯穿其中。

只可惜的是,尽管我带着许多疑问阅读,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新知也始终有“浅尝辄止”之嫌。整本书的结构并不是特别明朗,比如日本咖啡馆功能的问题,在全书各个章节其实都偶有涉及。许也是观察与轶事稍多了些,甚至经常有喧宾夺主的感觉。现象背后的原因,给出来的分析与阐释也不够深入。翻译读起来也不够顺畅,书名太过亮眼,就更显相形见绌。

总的说起来,其实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书中“为什么要去咖啡馆”的相关段落。东亚的环境,人在每一个场域里存在的“自我”是被归驯的自我,人们需要寻找一个场所去“喘口气”。咖啡流入日本,以及日本咖啡馆的应运而生,更像是为个体自我需求提供了一个恰好的机会。所以咖啡馆承载的意义,远超过一杯咖啡的味道带给人的味觉体验。

话分两头,多少也在想,如果我们反观咖啡潮“如火如荼”的国内市场,连锁咖啡的兴起与竞争是否是我国大都市独占的现象?我国的独立咖啡馆发展是怎样的?与奶茶店相比,连锁咖啡店面向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形式有何区别?中国人爱喝茶,且不是日本类似抹茶茶道的日常,那么茶饮为何不能引发诸如独立咖啡馆的市场变幻?和日本独立咖啡馆相比,是否咖啡馆在国内的社会功能与意义又有所不同?

一时脑洞扯太远,说回这本书。如果对日式咖啡有一定了解,这本书偶然闪过的灵光还是多少有些价值。说着说着想来杯法兰绒了。啊。

让AI画的京都咖啡馆hhhh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