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守艺人读后感100字

守艺人读后感100字

《守艺人》是一本由谢淼焱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艺人》读后感(一):技艺无需守

书名守艺人,与手艺人并无二致。落后的村庄里有一些执着于技艺的人,固守着自己的心理防线,大部分与执拗有关,小部分出于初心。作者以寥寥客观事实勾勒出故事的深远,有些无奈,有些理所应当。

锦上花中婆婆的古旧、气量狭小,与媳妇初时的认命形成一定对比,最终以童言婉转说出媳妇离婚的结局。鱼鳞刀结局尚好,只是刀的技艺似乎无人再守了,即使有几声叹息,但没有制刀技艺的村庄似乎仍然在转。作者笔下的6个故事,有些技艺因为有市场需求,经久不衰,有些技艺就慢慢地被人放弃,最后只剩几声传说,等到知道的人都逝去后,什么都不会再留下。

工匠精神不能只感动了自己,功效性才是工艺的本质。

《守艺人》读后感(二):童书要不要写给孩子看

看完书名跟简介就很明显了,这是一本迎合上头关于守护传统号召的作品,自从匠人精神提出之后,文艺界出了不少此类作品,初衷无高下,内容却是参差不齐,就本书而言,感觉不太合格。

书的定位是儿童文学,但仔细读过之后就有一种感觉,这绝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倒像是写给评委、写给业界大佬们看的“作业”。既然是为了迎合口号完成的作业, 主题就不会太隐晦,文中选编的六个短篇,从标题上大概就能有所收获,分别写了六种几近消失在现代生活中老行当:草头医生、铁匠、绣娘、鼓手、养蜂人、采茶客。

为什么说不合格呢?主题表达得流于表面,个人感觉没展现出老行当传承长久的精髓,仅仅是为了体现匠人精神的主题强行将人物融入了几段故事。以开篇的《汤头歌》为例,我读过之后就很困惑故事发生的年代,文中出现的俞医生,照作者描述是当年滞留在农村的知青,结合对俞医生外貌的描写,年岁不至于很高,姑且猜测是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村民们尚且需要借助俞医生的草药知识来驱虫、治疗蛇毒,给人感觉此时的山村尚处于较为原始状态的蒙昧当中,但文章中先后出现了电视剧、电话,且通过人物对于电话接听的动作来看极有可能是手机,这两个物件在山村的普及至少也是千禧年之后了。诸如此类情节上的前后对比会给我一种相当矛盾的时空错乱感觉,总结一下就是细节处理得很粗糙。

再说一说作者的语言吧,很严重的口语化倾向,当然这不算毛病,问题是作者的口语过于啰嗦,数不胜数的语病,这样的口语出现在儿童读物里是否可以被忽略呢,还有时不时的错别字,难以想象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中,编辑的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后面几篇基本上是一个套路的,就不一一赘述了,咋说呢,我是感谢豆瓣读书的活动的, 让我白嫖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但我依然无法违心地夸奖这本书,又或许是我太笨,没有体会到此书的妙处吧。

《守艺人》读后感(三):1本适合爸妈给小孩子读的睡前故事集

《守艺人》很薄,6个故事一台戏。

虽然主人公是“我”,但主角应该是那些可能“默默无闻”的“艺人”。

他们可以是医术精妙的古方大夫、也可以是藏于山林的“当代茶匠”,或者是喜欢刺绣的“普通人”,还可以是喜欢花鼓戏的传统艺人。

他们和他们的手艺,离我们的现代世界越来越远,虽然,我们可能从各种视频上看到身影,但多少只是匆匆一瞥,然后遗忘。

影像总不如故事来得更深刻,于是,这本简单的故事集,没准儿能唤起一些父母的久远回忆。

但是,《守艺人》毕竟是童书,故事简单、表述纯粹,如果孩子自己读的吃力,不如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读,顺带还能与孩子分享自己的过往,深度建立亲子关系。

简单总结,我认为《守艺人》关键词的有——

亲子共读、睡前故事、适合6-12岁、薄。

封面简约自然是好事儿,我觉得读者的年纪不是太小,封面还是不要太花里花哨。

考虑到孩子还在成长期,本书的字体和间距也比较大,读起来不累。

同时,中信出版集团极为贴心地提供了这本书的听读版,本书附赠的书签上有二维码,大人或小孩只要扫码就可以免费收听!

如果爹妈没时间陪伴小孩子读书,那让小孩子自己听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总体而言,这本书挺有特色,有需求的父母不妨可以先试试有声书版,再收入实体书亲子共读,效果加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