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草根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草根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草根生活》是一本由真柏 著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草根生活》读后感(一):草根达人,梦想天堂——读《最草根生活》

范典

还记得初中毕业前,受到的社会教育基本来自饭桌。我爸会给我读《参考消息》上的励志故事,大起大落的人生,奋斗拼搏的结果,过程是痛苦、坎坷的,而结果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期待人生丰美,结出硕果,但真正饱经风霜、迎来辉煌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

《最草根生活》是对32个平民生活故事的展示,读来顺口,早起时分,我给妻念上两段,发觉自己喉头堵塞,突然发觉这些人的命运里叠映着我的人生。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梦想世界的美好错落有致,去年时候,有朋友介绍《杭州日报》的记者采访我,就是帮帮忙的,我也不太爱露脸。报上登出来,主题是“生活在别处”,四五位当事人,做着本职工作,但有自己的梦想:跳交谊舞、当电台DJ、写稿……你没看到《中国达人秀》舞台上,那对在天桥下卖鸭脖子的夫妻,生活虽艰辛却相敬如宾,为着歌唱为着幸福不离不弃相互成全。

其实,报纸登出来后我不太高兴,因为我不喜欢小标题中出现的“草根”二字,我当时觉得自己是“高级”的,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草根”很可爱,“草根”们有着不可磨灭的精神。到外地工作以来,离开了老爸的饭桌,少了话题人生的熏陶,却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坎坷,总认为痛苦过后辉煌就迎面来了,可是仍然在沉浮沉浮,有好多次就差点放弃。我要说的是,这个时候我很孤单,这种孤单是用话语无法表达的,是跟父母无法解释和妻子不能尽述的,所以我经常在文字中寻求精神寄托。以前青春年少,会乱梦浮想,不切实际的爱高雅艺术,现在却觉得来自普通生活、底层生活的文字才最打动我。《最草根生活》里的人物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或经商或玩文学,都无视生活环境的压抑、辛酸,努力坚持到最后,虽然他们都有好的结果,本书作者也试图以这种因果联系来激励读者,但我认为经过努力虽获取了社会地位、经济财富上的回报,最关键的还是这段个体化的体验过程和宝贵经验,人生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而32个平民故事便是32段人生经历,它们被作者记录下来,没有被历史的车轮湮没,成为我们攀登梦想的阶梯。我想,有更多人比他们还艰辛,只是未到成功时,谁也不吭声罢了。

感谢生活带给我们坎坷,感谢总有一条路为有梦想的人铺就,感谢这本书里的所有人和这本书的作者。我想,以后也要在饭桌上给我小孩读读这些人生。

2010-12-16完稿

《最草根生活》读后感(二):自然魅力凸显的真切美感

文/张抗抗

2009年9月初,杭州满觉陇早桂初绽,秋意渐起。由于一次会议,我读到了这部名为《最草根生活》的书稿,也认识了这部书稿的作者陈博君先生。他是一位基层的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出版了多部作品的业余作者,这两个身份交织于他,意味着作家视角和平民立场的重叠。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水乳交融,引发了我对这部书稿的兴趣。

该书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博君以“原生态”的书写方式,忠实描述了他们坎坷的命运以及奋斗挣扎中的喜怒哀乐,展现出都市中民间生活的众生百态。在这个热衷于娱乐八卦、他习惯了复制粘贴的年代,这部书中平淡朴素却充满人情冷暖的平民故事,凸显出另一种自然的魅力和真切的美感。

这些故事的讲述者,大都是生活在杭州的打工者。我离开杭州去北方多年,每次回到故乡,总为这座城市的变化而惊异。我知道,这里每一条被重新改造的街道、每一座新起的高楼、湖边的每一棵树每一片水每一座桥每一间亭子后面,都默默地站立着一群“新杭州人”的身影。他们为建设这个城市,奉献劳动奉献青春奉献汗水奉献心血,他们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新的生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君记录下这些看似琐细平凡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小人物”平凡而又独特的精神史诗。

正是由于博君这位人大代表强烈的使命感和洞察力,在经过周详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部书稿,传递出普通民众的人生诉求;同时身为作家的博君,又以他悲悯的情怀和勇气,书写了那些漂泊而坚韧的“新城市人”的苦恼与希冀。于是这部《最草根生活》就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社会舆情展示,成为中国新世纪一幅宏阔新颖的平民浮生图。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为陈博君先生的《最草根生活》叫好。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必须有更多富于良知的知识分子来参与。怀抱公心,以民为本。对人心的尊重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才是对历史的负责。

为杭州这位小老弟写下这些话,也是对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一种鞭策。

张抗抗:

出版有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等,文集《夏》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最草根生活》读后感(三):杂树如花

李利忠

真柏的这本《最草根生活》,对于向为“最草根”之一的我来说,读来自然如鱼入水,感同身受。在一行行看似沉默的文字背后,我仿佛能看见那些叙述者的衣着和面容,听见他们的微笑和呼吸,感受到他们脸上的汗水、眼中的泪滴……

“怀着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热忱的人文情怀”,真柏在这本书中以口述实录这种“原生态”的书写方式,真实记录了32位各种身份的平民生活故事。他说:“中国平民的生存状况,就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最实的民情。研究国情,就应该首先关注平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关注民情,更需要对平民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看看平头百姓们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是怎么生活的。”他说:“特别让我深受感染的,是那种站在现实之中遥望美好未来、面对再大的艰难依旧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几乎洋溢在每一位采访对象的身上。”阅读这样的一本书,多么像我们于日常嘈杂的生活中偶尔抬起头来,远远打量城市一角那些沉默生长的树木,我们所能观察和倾听到的,更多的是生机和忍耐。而当它们的枝叶被污染,或被人们修剪得有几分丑怪时,树木那天生的对称感,就会发挥作用,只要还有气息存在,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生长得比过去更美……也许只有这样,对这些城市里的树木来说,生长才不是漫长的苦役,而是无限的欢愉。在这些时常灰头土脸、损枝折叶的树木中,如果有一棵是果树,它还会在挣扎中结出坚忍的果实,并缓慢酝酿出甘甜的滋味。

在该书的最后一章“边缘人生”中,真柏还为我们描述了黄牛、托儿、枪手、马倌等非常另类的人生故事。他说:“或许在大众的眼光中,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与众不同,有的甚至很难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同样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同样在为社会的运转演绎着独特的角色。”这使我想到,所谓民主制度,不就是让不同的人发出各自的声音吗?而事实上,当下中国的公共讨论却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不时受困于诸如“自由”、“民主”等名词之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真柏作为一位基层人大代表,他的这些个平易亲和的故事,反倒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同时也使我们从太多的宏大叙事、是非判断、情绪感慨中脱身出来,领悟到民主有时候又何尝不是一件非常脚踏实地、非常柴米油盐的事啊。

总之,真柏的这本在深入调研、细致采访的基础上形成的,以32位平民的冷暖喜怒传递该阶层的人生诉求的书,多么像人们视野中一棵棵自然长成的树,也许树种不够名贵,材质不够细密,但当它们看似漫不经心地生长在一起,可以想象,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富有意味的所在,哪怕并不开花,而其美早已毕现如花。

《最草根生活》读后感(四):活着都不容易

周为筠

一直以来关于创作,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现在我有时在想,中国现实的社会已经超过文学家的想象能力,比如那么多官场小说还没有一两个基层官员日记来的最具有震撼力。这一方面折射出我们创作的困境,另一方说明了纪实性报告文学是大有可为的。

今天大家讨论的这本书——《最草根生活》,就是一本原汁原味的纪实作品,他描写了30多位平凡而又特殊的人,他们有送水工、有保姆、有保安、有做销售、有卖早点的……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符号是草根,他们不是什么大英雄和大人物,只是来自最草根的阶层。这些小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或许我们麻木的心早已熟视无睹,或许偶尔我们内心曾经被他们打动。

这本书是作者经过七八年时间积累,陆续记录并精选的平凡真实的生存故事,当这些最草根的人物和最普通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最柔软处。这些人物故事读后让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活着都不容易。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最近最红的两个网络视频。一个是两位民工歌手在一间狭小阴暗的房间里,光着膀子拿着啤酒吼着《春天里》。这段视频传到网上之后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连湖南省省委书记周强也说,每一次看都要热泪盈眶。

还有部网络视频叫《老男孩》,描述了一个婚庆司仪和一个理发师关于青春和梦想的故事。这部影片中有许多人的影子,洗脚店姑娘、农民工、小饭店老板、公司的职员……当片尾那首“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的歌声响起来时,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这两段视频的主角和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都是过着最草根的生活,都是在城市里挣扎的小人物。他们和我们一样,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梦想,历经磨难,却不曾绝望,一次次努力重新起航。

余华说过,一个欧洲人生活几百年,一个中国人生活几十年就够了,几百年的变化浓缩到一个几十年的人身上会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消灭精神家园的年代,是个让人慌乱急躁的世界,城市和乡村的漂泊者饱尝欲望的煎熬,在人性的河流中沉浮。人们从一个地方漂流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梦移向另一个梦,总在寻找自己生命的契合点。

我们的文学艺术也同样充满的浮躁和不满,被暴力、美色、权力等五光十色的斑斓所环绕。忽然有一天我们遇到这样一本平凡的书,就像遇到那两段视频一样,才发现只有最真实的生活才能滋润我们干涸的心。

作家创作只有跟脚下这片土地有关,才能立得住,才能走得远。文学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才有影响力。我们的作品只有贴近生活,贴近草根,才能打动更多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