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100字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100字

《百年流水线》是一本由[美]大卫 E. 奈(David E. Nye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一):理解制造业的好书

从流水线和汽车行业的视角看全球制造业的变迁史。逻辑清晰,细节详实,是理解制造业的一本好书。

流水线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福特流水线出现和发展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汽车业。彼时美国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具备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对于标准化性价比高的汽车需求迅速增长,因此以效率、标准化和大规模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福特生产线推动了美国汽车业早期发展和汽车消费文化形成。然而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在欧洲的接受度却不高,主要的原因是欧洲当时并没有美国那样统一的市场,消费群体不够庞大,缺乏庞大的中产阶层,工人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不足以形成对大规模市场需求。其次,欧洲由于道路较窄、城际距离较短等地理差异,对个性化的、小型和经济型的车需求大于对高油耗大体量车型,更多元化的需求并不适合也不需要大规模生产体系介入,否则生产成本会更高。所以福特生产线在早期福特在欧洲投资和技术转让时显得水土不服。

19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业凭借精益生产迅速打入了美国市场,几乎击垮了美国本土汽车业。精益生产作为传统流水线的改进版本,与其说是一种主动战略,不如说是在日本本土的资源约束和美国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丰田等公司选择从利基市场切入策略下的一种被动选择。精益生产管理更加适合小批量生产,追求少投入的前提下同一条生产线在不同型号产品生产之间的灵活转换,因而更适合生产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更适应不断变化和升级的市场需求,相比传统福特生产线,前期固定资产成本投入也更少。

流水线和精益管理在从其发源地向其他国家移植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转移的问题,而是技术、组织方式和一国文化、政治环境、宗教等各方面匹配的问题。比如魏玛共和国并没有接受福特流水线,但纳粹时期的德国对生产力提升有着强烈渴望,同时流水线高度整齐划一和标准化的工作方式也极为契合纳粹对于思想控制的需要,因此反而在纳粹德国时期得到了发展。精益管理帮助日本在很短时期内打败了美国汽车业,但在美国的接纳和融入却花了二三十年。日本强调个人效忠集体,而美国奉行个人主义,这也许是解释精益管理在美国难以渗透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随着产业外包和全球化的加剧,这两种生产方式在产业转移目的地并存。在劳动力素质尚且不够且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流水线上的女工仍然和百年前福特生产线上的没太大区别,而在一些技术迭代到一定阶段的国家,外包商已经开始把精益管理融入技术含量更高的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中。中国正在从前者向后者切换的过程中。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二):3星|《百年流水线》:流水线与工业、社会、艺术的交互史

一部流水线的简史。从技术上讲的内容不多,大部分是流水线与工业、社会、艺术带来的交互影响。

我推测作者是想写《集装箱改变世界》一类的书。流水线技术跟集装箱技术有相似也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形成全世界统一的简单的标准与规范。

读后感觉不像《集装箱改变世界》那么震撼。因为流水线的重要性是公众熟知的,不像集装箱,不说不知道有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另外流水线的历史没有太多的转折与冲突。

总体上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西方的,我这样的国内读者不熟悉。这可能也是书不够吸引人的地方。

总体评价3星,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流水线的诞生似乎要比亨利·福特1903年创办的公司早得多。将流水线与工人相结合的想法早在美国内战之前的屠宰场就已经出现了,它将工人沿流水线固定在某一位置进行相同的操作,这一过程将活牲畜从进入加工厂到最后进行肉类、皮毛、油脂和其他部分的分割过程进行了拆解。P13

2:鉴于流水线的构成因素在此之前已经陆续出现,因此我们似乎认为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并于1908~1913年首次出现在福特汽车工厂的流水线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电力驱动迅速席卷了汽车工厂等快速发展的新行业。P17

3:在1914年1月正式将链条引人流水线之前,装配线上的汽车仍然是通过人力推动的。1914年4月,福特汽车工厂的多条流水线全部投人使用,所有的汽车都被放置在凸起的轨道之上(见图2-3)。P20

4:综上所述,流水线的五个特点——劳动的分工、通用零部件、单一功能的机器、机器设备的布局以及通过滑行和传送带将零部件传送到工人面前,将流水线定义为一种物质技术。然而,流水线的第六个特点——工厂电气化是以上五个因素独立运转并形成一种新型生产模式的必要前提。P25

5:实际上,最终直接导致流水线诞生的原因就是福特无法满足市场对T型汽车的大量需求。P27

6:实际上,福特的流水线距离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的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在寻求有效、理性化的工作体系方面,两者的思路更是大相径庭。P31

7:除此之外,这一年【1924年】又兴起了另外一种表演形式,即一大群人身穿统一的服装通过体操的形式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这类表演通常在体育馆或者广场上举办。花样游泳是另外一种自发性的体育活动,它将工业生产电的亘互雄性以及产品的流动方式引入了流行艺术领域。P54

8:马里乌斯·贝利埃公司(Marius Berliet)在1918年以前是法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它从美国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并且完全复制了道奇公司(Dodge)的生产技术。然而,由于缺少优秀的工程师,它急于想成为法国汽车行业霸主的愿望最终因为市场份额的大幅缩水而宣告失败。P63

9:实际上,流水线在每一个国家的实践(具体细分到每一家公司)都开始于其被改良以后。对于一个普通的参观者来说,苏联的流水线看上去似乎与德国、英国、法国或者美国的流水线并无太大的区别,然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却是十分巨大的。P77

10:通常情况下,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作家比较倾向于批评大规模生产,因为在他们眼中,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似乎在可预测性和标准化方面表现出了非人性的一面。P81

11:社会学家之所以对新工厂的生产方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人早期对流水线以及每天5美元报酬的积极反应。P95

12:乔尔·迪纳斯坦(Joel Dinnerstein)指出,美国的黑人音乐就源自流水线工厂里的噪声和韵律。P105

13:查理·卓别林在参观了福特的胭脂河工厂之后,于1936年拍摄了电影《摩登时代》,他在影片中对流水线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P107

14:1932年,底特律的汽丁工人彻底陷人了绝望。很多工人花光了自己的和保险金,有的人基至只能露宿街头。有超过30的人来到了面特的胭脂河工厂门口进行抗议,然而等作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武装镇压。P110

15:当流水线成为军队补给和确保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后,【美国】人们便一扫对流水线在大萧条时期的负面情绪。P121

16:实际上,机器人最开始取代的并不是国内的劳动力,而是像喷漆和焊接这种在流水线上最脏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业机器人看上去与人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P148

17:由于【沃尔沃的】工人从集体组装一辆整车中获得的满意度要远远超过每天8个小时重复着相同动作的流水线工作,因此工人的高流动率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P171

18:当一种新技术濒临消亡的时候,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几乎很少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1960年的安德伍德、Royal和奥利维蒂这些顶级的打飞机制造商。P176

19:然而,美国的汽车企业只能够在一条流水线上生产一个型号的汽车,而日本企业的流水线则可以同时生产多个型号的汽车,这样一来,不仅工厂里所需工作台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而且每道工序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P177

20:丰田公司为工人提供了一种良性竞争的工作环境,他们所推崇的"看板体系"意味着通过让员工参与到以过程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来实现生产体系的不断变革。P185

21: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企业在生产率、库存控制和生产质量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企业放弃了从上到下的传达一系列指示的层级沟通制度,转而鼓励对话形式的沟通方式。P186

22: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用了一代人的时司才真正理解了日本人所推崇的精益生产。然而,美国人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必须要直面精益生产的挑战。P193

23:底特律的衰落并不是日本的成功所导致的。美国的汽车产业在对很多汽车工厂进行了全新的定位之后,已经可以用更少的工人生产更多的汽车了。随着底特律的人口从1970年的150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70多万人,其市区的面积也在逐渐缩小。P200

24:在美国,有些工厂之所以还能够保留大部分流水线工作岗位,是因为这些工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精益生产领域的专家的启发。这些工厂更倾向于平等主义的工作制度,这里没有专用停车位,只有一家对全体工人开放的咖啡馆,所有的流水线工人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管理方式也是以有计划地引导合作为主。P213

25:此外,正如"通用技术"理论所假设的那样,人们对流水线的改造仍然继续着。近来,一种被称为"广泛采购"的生产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这种生产方式先将某项工作分解成为若干部分,然后再到互联网上寻找那些愿意接受以计件工资制的"打零工"的生产者。P222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三):流水线、效率与管理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流水线对人类的贡献远超想象(与之相似的是集装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集装箱改变世界》,当然流水线更伟大)。

《百年流水线》一书介绍了流水线自诞生到今天的历史,因为它和 Team of Teams 都提及了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的思想。再加上最近的”995.icu“事件,所以我在此想综合这两本书,讨论一下管理问题。

第一条流水线诞生在福特公司的工厂,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科学史上需要讨论的是,像流水线这样的创造,到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还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我个人倾向两者兼而有之,在福特公司创建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流水线之前,类似的设置已经在其他行业(比如屠宰行业采用了),但是福特公司整合了所有的改进。《百年流水线》一书认为:

流水线迅速提升了福特公司的生产效率,它的业务蒸蒸日上。然后福特公司将工资标准提高到每天5美元。这是流水线的黄金时代。与现在相比,当时的流水线工人工资高福利好,他们怀着一种自豪的感情进行流水线上的工作(这与我们现在对流水线的印象完全不同,实际上,本书提到,要使流水线妥善运行,福特公司需要群策群力,听取工人们的意见)。

当然随着流水线技术的扩散,这个黄金岁月短暂如流星。关于流水线的批评日渐增多。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推广也不尽如人意。即使在生产水平较高的西欧,也不免“橘生淮南”,并未能完美复制美国流水线的高效生产能力。

随后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短暂地扭转了20世纪30年代对流水线大规模的批评。

当然,随着战争结束,小甜甜很快变回牛夫人。战后对流水线的批评与反思卷土重来:

雅克埃吕尔认为技术体系对自由的威胁远超意识形态,因为技术体系席卷了整个社会。事实上,流水线已经深深地改人类社会图景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由此诞生了“商品崇拜主义”(当然我这个论断并不是很严谨)。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流水线技术在日本进化了,美国的汽车公司发现他们的日本同行在流水线生产上青出于蓝。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们一时节节败退,当他们像模仿日本改良自己的流水线时,他们遭遇了当年在欧洲推广流水线相似的困境。

在最后回首流水线那未完的历史,本书概括了两点:

本书最大的缺点在于过于关注流水线在汽车工业的情况,忽略了其他工业部门。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以下简称泰勒)在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方法,致力提高工业生产效率。Team of teams 高度评价了泰勒的思想,认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福特的流水线就是该思想的产物。有趣的是,《百年流水线》一书认为福特的流水线思想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大相径庭,实际上也有福特主义的说法,两者的关系见维基页。

福特的思想与泰勒的思想是否一致,谁影响了谁,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留给历史学家和管理学家研究。在此不必多言。关键是流水线和泰勒的科学管理,都代表了一种“效率至上”主义,在这种思路之下,一切都是围绕效率转。

Team of teams 一书主要描述美军在中东遇到的挫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这篇书评,该书作者 Stanley McChrystal 将军认为美军已经组建了联合特种作战部队(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Task Force)这么强大一支队伍了,为什么偏偏无奈基地组织何?他认为问题出在泰勒主义上,联合特种作战部队就是泰勒主义指导下建立的部队,但是时代已经变了,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适应性比效率更重要。他在 Team of teams 一书提出的方案就是:

这一段引用文字出自前文提及到的书评。

平心而论,我对 Team of teams 的评价并不高——即使它提供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思路。这一类管理学或者讨论团队的书籍,都会讲述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一个组织,或者团队,一旦找到正确的方法,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惜的是,在这个故事里面,那个卓越的组织精干的团队,就仿佛是柏拉图的理想模型,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这样的组织或者团队,由专精各种技能、充满热情而且精力充沛的人组成,他们对团队的任务抱着崇高的情感(而且不需要讨论他们的薪酬!)

当理想回到现实,你会发现一地鸡毛:你招聘过来的人,可能连 git 都不会用,尽管他/她挂着一个985/211的学位。他/她对工作毫无热情(噢,可能你本人也是),每天只是面向工资编程。他/她从不了解别的部门在干什么,即使有全员大会,让不同团队互通有无,他/她也只是心不在焉地玩弄手机。好不容易组建了一个团队,但是公司其他团队甩锅的甩锅,划水的划水,这种情况下,“建立无边界组织”从何谈起?

但我并不是说 IT 公司应该像流水线工厂一样——老实说,IT 公司做不到流水线工厂一样,因为软件开发到现在为止还是一项手艺活。任何人如果能将软件工程分割成真正的流水线工作:每个流程标准化,而且简单到无须高强度培训就能完成,那么这个人应该得图灵奖(或者其他别的奖项)。本质来说,现在中国的 IT 公司就手工小作坊的聚合体(也许外国的公司也是,但我没有在外国的公司工作过不好说)。

综上我认为现阶段在中国谈管理方法是水中捞月。假如我们认为 Team of teams 里面陈述的内容是对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而且变动频繁的社会,那么中国公司面对的管理问题就是:它们从来没有建立一个能有效追求效率的管理制度,就要去面对一个适应性比效率更重要的世界。而美国推广流水线以及从日本重新学习改良流水线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模式,特别是管理模式,并不能轻易复制的。无论如何,996更多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它消耗了员工的精力,带来不大的收益,除了让管理层获得心理满足之外,并没有任何用处。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四):摘

流水线诞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呢?在大约1900家工厂中,大部分工厂都是靠蒸汽机提供动力的,而它们的厂房也与后来出现的流水线工厂大相径庭。这些工厂中装配的蒸汽机设备通常有好几层楼房高,其动力源主要集中在位于底部的某一层中,并通过齿轮、传动轴和传送带为在驱动轴下面排成一条直线的大部分机器提供动力。由于传输的动力主要以物理运动为主,因此其大部分动力要靠传输系统自身的运转来维持。工厂的规模越大,其在传动轴、传送带和齿轮方面的投资就越大,供其运转需要的动力就越强。对于规模较大的一些工厂来说,它们往往建造并维持很多套动力系统,并且通过彼此向外进行放射状的动力传送。 电动机的出现让工厂进行符合其工作性质的操作成为可能。电动机首次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10年后其技术已趋于成熟。到1900年年底,只有3.6%的工厂使用电动机;然而10年后,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了18.7%。很多工厂要么只是把电动机与位于高处的现存的驱动轴连接在一起,要么利用它驱动小规模的设备群。至于流水线的建立,还需要很多后续的步骤。由于一组机器不能够被有效地放置在一起,因此每台机器都要单独配一部电动机一旦解决了长距离动力传送的难题,工厂就不需要再围绕位于中间位置的动力源建立多层结构了。而单层结构的延伸通常会更适合于材料的处理。随着电动起重机、电梯通风设备和照明工具的出现,产品的生产速度又得到了提升。电气照明设备可以让工厂摆脱光线不足的困扰,从而实现每天不间断生产的目标。上述的这些变化都加速了产品的生产,进而为流水线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流水线的五个特点——劳动的分工、通用零部件、单一功能的机器、机器设备的布局以及通过滑行和传送带将零部件传送到工人面前,将流水线定义为一种物质技术。然而,流水线的第六个特点工厂电气化是以上五个因素独立运转并形成一种新型生产模式的必要前提。此外,电气照明的价值也同样是不容低估的。20世纪30年代末,福特公司发现,保持充分的照明可以直接影响到各种零部件的有效生产。因此,电气照明和现代机器设备的使用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些因素使得高地公园工厂的生产效率在1911年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年内继续小幅增长,而另一次较大的飞跃则发生在1914年(流水线正式投入生产的第一年)。 面对流水线的横空出世,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新玩意儿,并且将以前的某些趋势发展到了顶点。由于在1914年之前除了福特汽车公司以外,外界还没有任何有关流水线的雏形,因此流水线的面世必然产生轰动的效果。1914~1915年,有关流水线的报道陆续出现在各大报纸和期刊中,从而赚足了公众的眼球。那些不满足于对流水线只做几页简单介绍的人,纷纷购买 Ford Methods and Ford Shops这本书一探究竟,该书对这种新的生产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阐述。1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他们更想一睹流水线的庐山真面目。为了应对源源不断的参观者,福特汽车公司在1916年雇用了25名全职导游。由于大量的参观者会干扰工人的正常工作,福特决定在人们不再对流水线感到那么好奇的时候才继续让人们参观工厂。美国前总统威廉H.塔夫脱来到福特汽车公司后对流水线的评价是:“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一位记者将福特的工厂比喻为“国家的标志和新尼亚加拉大瀑布”。从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慕名而来的20位商人在高地公园工厂进行了一次犹如朝圣宗教圣地的特殊旅行。一名记者甚至宣称高地公园之于底特律正如伍尔沃斯大楼之于纽约。福特的汽车工厂就像座浓雾中的灯塔。即使是装配工厂的分厂也成为了游客参观的目标。1916年,福特的奥马哈工厂已经接待了2万名参观者这一数字和明尼苏达一家工厂的参观人数几乎一样多。 鉴于公众对流水线的兴趣有增无减,福特决定在1915年的旧金山博览会上搭建一条生产T型汽车的流水线。每天都有几千人(大部分是男性)站在福特的展台前看着那些从底特律运输过来的零部件在流水线上被组装成一辆辆汽车由于亨利·福特本人在旧金山逗留了数周,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了。这条流水线也让福特成为此次博览会最受欢迎的参展商每天开馆之后,警察都不得不让那些想近距离目睹流水线风采的观众与展台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观众每天最少需要等上2个小时才能找到一个参观流水线的最佳位置。与此同时,底特律的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流水线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道奇和通用汽车的工厂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参观者。 美国共产党党报《工人日报》对福特汽车公司没有给工人足够的午餐时间提出了批评,而且对福特工厂里出现的多起工伤事故表示抗议,他们甚至断言,这些流水线工厂里的工人之所以情绪会如此低落,是因为厂方一直在暗中监视他们的工作,并且每天都要对工人的饭盒和衣服口袋进行多次检查。该报的结论是:“成千上万被奴役的生产者的背后隐藏着福特数以亿万计的财富,他(亨利·福特)就是卑鄙、无情和伪善的典型代表。”“福特在1932年的自传中将外界对福特汽车的普遍价值观进行了总结:“工人一个个目光呆滞、机械般地摆动着早已麻木的双手,像奴隶一样服从着无情的管理者的指示,好比是用于驱动气门的凸轮轴一样。”流水线已经成为压迫和生产过剩的代名词,它只能够对不稳定的就业现状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至于繁荣就业市场的目标简直就是奢望。截至1932年,全美有1/4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汽车行业的情况尤其更糟。福特在此期间解雇了91000名工人,只留下了3000人零部件供应商和轮胎生产商也相继步入了福特的后尘。在底特律,一位记者这样写道:无所事事的人们整天逗留在公园里,失业人口已经达到了几百万。根据历史学家史蒂夫·迈耶(Steve Meyer)的记录,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这段时间里,美国汽车产业工人不仅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而且逐渐呈现出堕落和软弱的迹象。随着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的迅速崛起以及其地位的逐渐巩固,汽车产业工人的生活条件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层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这种改观也让工人心中憋闷已久的怒气和抵触情绪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并且使他们重新找回了属于男人的那种久违的阳刚之气。 1932年,底特律的汽车工人彻底陷入了绝望。很多工人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和保险金,有的人甚至只能露宿街头。有超过300人来到了福特的胭脂河工厂门前进行抗议,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武装镇压。抗议的人群随后穿过整个底特律,最后在迪尔伯恩受到了警察的阻拦他们要求抗议的人群沿原路返回。当人们拒绝返回之后,警察向人群发射了催泪瓦斯,而工人也拿起石块进行反击。警察最终选择了退却,工人也因此长驱直入来到了福特工厂。早已严阵以待的警察和私人保安部队向示威的工人开枪,并造成了4人死亡、数人受伤的结果。“迪尔伯恩惨案”的影响迅速在全美境内蔓延开来。在底特律,超过2万人无视当局的阻拦为死难的同胞举行了葬礼。在这些年中,福特汽车工厂根据流水线的运转而制定的工作纪律在严密的安全监视下オ得以保全。一个劳工组织声称,在每100个工人中间,有15个是工头儿、保安和工厂安插在内部的间谋。这些为资方秘密工作的人曾经得到指示,要求他们用暴力的手段镇压任何针对工厂的骚乱。一名福特工厂的工人对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NLRB)表示,有人曾指使他用铅管殴打任何想要在工作车间挑起事端的工人。此外,福特还与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在处理工人闹事这件事情上进行过合作。 本国工作岗位向海外的迁移和白领工作的计算机化并没有让普通工人从中受益,而是让公司的管理层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世纪70年代,企业高管的工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2倍。在当时看来,双方的工资差异确实很大,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企业高管的福利待遇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水平。根据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截至2000年,企业CEO的收入是普通雇员收人的500多倍。此外,员工的福利待遇却在这些年中进入了下降通道。牛津大学罗瑟米尔研究所的分析师西蒙·黑德经过研究发现,1995~2000年,企业高管每年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是25%,而在将员工福利待遇下降所产生的影响这因素考虑进去之后,同时期普通员工的工资年增长幅度仅为0.7%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段时间是1973~2000年美国员工福利待遇最好的5年。此后,美国本土的很多工作岗位便快速地消失了。2000~2008年,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在内的多家汽车制造商的员工数量已经从1315000人下降到880000人。200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让越来越多的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并直接导致了2009年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的破产。当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两家公司的多家汽车工厂被迫关闭,而其业务要么难以为继,要么廉价出清。亨利·福特早在1914年的时候就知道高工资会导致消费经济。但是,今天的企业却将20世纪前70年已经与劳工建立起来的社会契约完全撕毁了。让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是日本工厂只雇用着少量的工人,支付着更低的工资,并且提供着比底特律的同行还要低的福利。当丰田公司为美国创造了20000个工作岗位的时候,相同数量的工作岗位就会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时消失。 虽然大部分工人宣称他们对流水线恨之入骨但是流水线仍然无可争议地成为高效工作的典型代表。不仅如此,志愿者工作的工作效率也丝毫不比流水线工作的效率差。以2001年的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为例,为了给菲律宾和海地的贫困儿童提供食品,1000名志愿者制作了2000000手机包。7在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全美境内上百家教堂和慈善组织都会搭建临时的流水线,将食物用纸袋装好,然后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常情况下,志愿者也会在这个时候利用流水线组织类似的生产。尽管这些慈善机构暂时搭建的流水线不太符合正规流水线的生产标准,但是它对诸如装盒或装食品杂货袋等劳动分工的序列安排也同样是在一组柜台或者桌子上完成的由于人们在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期间对慈善事业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所以那些非正规的流水线不得不加快其生产速度。丰田公司位于辛辛那提的系统支持中心提出了一项计划,帮助汽车制造商开发非营利性质的“精益生产技术”。丰田公司将这些从事慈善事业的流水线的生产速度提高了50%。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分实施精益生产的慈善流水线的受益人显然失去了他们在精益生产方面的利润。 流水线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已经证明了流水线是一项“通用技术(GPT)”。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历史学家著莫西・布雷沙汉和曼组尔・特拉腾伯格最先提出的、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世人所熟知。蒸汽机、内燃机和互联网等划分在“通用技术”这一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对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器通用技术与利基技术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用途、改良的规模、不同的应用程序,以及与其他技术之间的互补等方面。“通用技术”虽然对经济的影响力有限,但是人们对于这种技术的接受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通用技术”的吸收和成熟往往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流水线恰巧符合上面提到的条件。高地公园工厂诞生的第一条流水线虽然证明了其生产能力,但是其还留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流水线在各个产业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也与其他不同的技术实现了很强的互补。效率的改进与高额的薪水导致了流水线从汽车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展。 此外,正如“通用技术”理论所假设的那样,人们对流水线的改造仍然继着。近来,一种被称为“广泛采购”的生产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这种生产方式先将某项工作分解成为若干部分,然后再到互联网上寻找那些愿意接受以计件工资制的“打零工”的生产者。这种理念最初是由亚马逊旗下的服务型网站“土耳其机器人”( Mechanical Turk service)在2005年发起的。“土耳其机器人”的功能类似于在线公告栏。企业在互联网上为他人提供赚钱的机会,然后对每项完成的工作给予报酬。 Turkers和独立承包人这个词一样都属于非正式的说法,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擅长且适合的项目。这种方式不仅让人们对工作进行细分成为可能,而且将它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实现了对每一项操作的实时跟踪。在这套生产体系下,工人无法获知他们正在生产的是哪种产品,而且他们“打零エ”所获得的报酬是每件2~3美分。有些“小任务”甚至只需要2秒钟就可以完成,也就是说,如果该项任务重复14440次的话只需要8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说,这种虚拟的流水线每小时所获得的报酬远远无法达到美国本土的最低工资标准。 有些国家虽然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出了符合本国生产标准的流水线,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流水线能够和底特律的流水线相媲美然而,很多欧洲人将“福特主义”视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阶段,而法兰克福学派更是将大规模生产视为人类文化价值观的破坏者,随着水平差异的消除,人类将进入一个不断重复着相同事物的平凡世界。相同的评论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也是相当普遍的。实际上,大规模消费的增长确实让人们对产品间的差异越来越感兴趣。20世纪20年代,电话、T型汽车不仅款式相同而且全都是黑色的。但是随着电话的普及,其设计款式更是达到了数千种之多。美国莱维敦的人们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将镇上曾经风格相同的房屋变成了每栋都极具特色的住宅。在流水线诞生100年之际,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经能够提供上百万种款式的汽车供消费者选择。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难以预料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十年之后,汽车制造领域的三巨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坚信它们很快就能够在实行自动化的工厂里生产汽车。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工厂里99%的劳动力仍然是拥有血肉之躯的工人,机器人的数量也不过只有千余台。与此同时,美国工厂的生产率与其日本同行相比则出现了明显的停滞不前。部分原因是美国在生产率方面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而要让它接受更加先进的精益生产势必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与美国企业不同的是,日本制造商并不会购买造价昂贵的专业机器设备,而是在减少浪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人的创造性。正如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人那样,很多美国企业现如今也成为了技术转让的接受者。有的企业声称日本人的生产方法只能够存活于同质文化中,而根本无法体现人的个性。美国人对精益生产的排斥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对此,美国人仍然相信他们可以从另外一种生产体系中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对现有的生产体系进行复杂的变革。美国的工会从现有生产体系过渡到精益生产的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因为工会对自己一手创建的错综复杂的工作分工的保护使得它对生产工艺的革新没有任何兴趣。在他们看来,只要传统的流水线能够更有效率且能够制造出比其国外竞争者更好的产品,那么对流水线的变革就可以无限期地搁置。实际上,美国的工人非常清楚如何才能让流水线更加有效地运转,但是他们在工作流程中所节省下来的时间又全部投入到了更加有效的整体生产中。这与日本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共同协作的工作方式截然相反。美国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性,他们仍然坚守着那条从1913~1973年为他们带来无限荣耀的传统流水线。 很多美国大众也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思维的怪圈。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整个30年代以及战后时期,再到20世纪90年代,他们都在担心大规模生产会导致技术性失业。实际上,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流水线促进了企业向白领服务型经济模式的转变。然而,流水线并没有因为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工人的上班时间。它在冷战初期所预测的工人提前退休和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时代并没有到来。相反,工人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却大幅地提升了福特提出的每小时5美元的工资待遇政策让流水线工人成为了消费者,但是在1975年以后,随着生产率的提升,企业将所得的利润全部用在了股息的支付和增加高管的收入上面。美国在1990年之后便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差异,这与冷战时期所提出的大规模生产可以消除阶级差别和财富分散的设想几乎背道而驰美国国务院则坚信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出口可以促进民主进程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确实帮助那些具有民主传统的西欧各国实现了生产率的增长。然而,亚洲诸国的情况却不是特别明朗。他们能够通过大规模生产实现经济大发展吗?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些流水线的形式在现代生产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化的工厂应当具备以下这些特点:标准的零部件、细分的工序、保证精确的时间和工作顺序、机器取代重体力劳动,以及生产流程的无缝衔接。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生产效率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而且产品的地域生产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生产,从而成为某项单独工序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人类思想中的“加速”理念在全球流水线的运行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生产者希望流水线的运转速度能够不断提升,消费者则认为拥有更多的商品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人们也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经验。 汽车产业和绿色生产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冲突。有计划的报废制度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保护生态的目的。大型汽车、越野车和卡车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即使在其报废拆解之后以及回收再利用的时候也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流水线并不是促进节俭或者将消耗降到最低的理想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生产不仅会在零部件和最终成品的运输过程中消耗巨大的能源,而且也不可能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使之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文化习俗。 一些新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不断地涌现。负责福特胭脂河工厂重建工程的建筑师威廉·麦克多纳成为将产品回收技术融入生产体系的世界第一人。2002年,麦克多纳在与他人合著的新书 From Cradle to Cradle中提出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的再利用实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麦克多纳宣称,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业意味着为制造业开发闭环系统,以及对汽车零部件的二次利用。在欧洲,针对已到汽车使用年限的官方指令(欧盟于2000年9月正式通过)则要求汽车制造商对汽车使用的材料负责,进而推动这些企业开发出有关汽车拆解和资源有效回收利用的新技术。麦克多纳在书中提到的既可以让原材料返回到工业生产中,也可以安全地返回到培育它们的土壤中去的新体系,使得人们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源回收体系成为了可能。我们以德国为例,任何已经在欧盟注册的机动车,在其使用期限到期即将报废的最后至少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可以免费地进入拆解和切割流程。截至2006年,欧盟有将近3/4的汽车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另外,欧盟对这种技术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 欧盟实施的方法要比简单废弃那些老旧汽车的做法更加实用。它在减少消耗的同时让回收的原材料得到了质量和纯度上的分解。一辆被切割的汽车往往混合着优质钢材、铜和其他金属材料。在之后的精炼过程中,这些金属材料通常会用于生产那些不再适用于车身制造的产品。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下降性循环,麦克多纳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回收再利用产品。他主张将工业产品视为能够反映自然营养循环的技术新陈代谢的一部分。在他提出的闭环体系中,那些贵重的、高技术人工合成材料和矿产资源都将在无限的产品一回收一再生产循环中运行。为了能够让回收的材料在无须降解的情况下继续在新产品的生产中使用,人类社会需要能够拆解机器设备的流水线。“这种由风力和太阳能作为动的“技术新陈代谢”形式恰恰反映了生物的新陈代谢原理。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不是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而是要将环境效益发挥到极致。工厂所在地的环境安全并不是通过政府强制规定的某些标准进行衡量的,而是通过每立方米土壤中蚯蚓的数量、鸟类的品种、陆地上昆虫的种类、工厂附近河流中水生生物的种类,以及工厂对周边居民的吸引力作为标准的。将每一条流水线进行重建的构想视为大规模“技术新陈代谢”的组成部分可以让我们把它和在消除浪费的精益生产联想在一起。然而,在流水线诞生百年之际,“技术新陈代谢”要比可持续工业经济的工作模型所包含的意义更加深不可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建造新的工厂,树立新的企业价值观以及新的消费模式。如果消费者不再将老旧的产品随意扔掉,而是支持再回收利用的生产模式的话,那么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注定会越来越成功。那时,流水线可就不是对机器进行实体摆放那样简单了。它将超越工厂大门里面所包含的农场、铁矿和铜矿、橡胶种植园、交通网络、能源系统、轧钢厂、零部件供应、エ厂本身、银行、修理厂、回收利用计划、垃圾填埋厂等部分,进而处于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然而,如果人类滥用流水线技术的话,那么流水线就只会停留在生产大量商品的层面上了。也就是说,流水线就像魔术师身边的学徒那样,只能生产出填满垃圾堆的一次性产品。 然而,布罗代尔的结论确实存在合理性。我们将继续研究发挥流水线最佳作用的途径。实际上,很多有关流水线的叙述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2013年,流水线让美国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它在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让很多传统的工作岗位彻底消失了,流水线不仅生产军火而且生产消费品,并且缩小或者扩大着阶级差异。有些工厂从此彻底关门停业,有些工厂则迁到了拉丁美洲和亚洲,至于其他存活下来的工厂则通过引进精益生产和自动化在与欧洲和美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的流水线产品堆积在巨大的垃圾场里,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已经被拆卸一空,要么进入了循环再造系统。在流水线诞生的百年之际,其整体的传送轨道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流水线的外观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那一代人来说,铁路电气系统和流水线的出现似平预示着乌托邦式的未来即将到来,但是这些曾经受到人们顶礼膜拜的技术在不久之后却因为垄断毫无人性的生产系统和环境危害饱受人们的批评。流水线在1913年诞生之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是在那之后便面临着严厉的责难。即便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对流水线存在的意义及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