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导弹和向日葵读后感精选

导弹和向日葵读后感精选

《导弹和向日葵》是一本由王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弹和向日葵》读后感(一):生命啊,时光啊,地导部队纪实

两天就读完了,拿起书就放不下……本书是由毕业于空工大的王凯所著,讲述了军校毕业生叶春风,在沙漠的空军基地,度过了一段“像导弹一样冷峻而决绝,像葵花一样绚烂而忧伤”的现役时光。

第一章时光之炉

《导弹和向日葵》读后感(二):兜兜转转的军旅职场

这本《导弹和向日葵》是之前某个播客里推荐的,忘了是《基本无害》还是《一言不合》(肯定不会是《仙境之桥》),当时节目里简单提了一句,还提到多抓鱼上断了货,于是第一时间收藏了。 最近刚重温了《士兵突击》,又刚巧多抓鱼上有全新品,买来很快地读完,发现播客里的赞美并非虚言。 只不过这实在是一本披着军旅外衣的职场小说。书中讲述了主人公叶春风军校毕业后为了心上人主动申请到沙漠里的基地工作,却因为初来驾到就得罪了上级一直被压制,得不到应有的提拔,而心上人到了基地后再也没了以前的亲近,生活和工作都陷入了漫漫黄沙之中。 人在大的组织之中是很渺小的,哪怕这个人在军校时是个优等生,一旦到了新单位就得重新开始,军校中的好处只剩下那些偶尔还能照顾他的师兄和同学。但有时候师兄和同学也不全靠谱,只不过在组织内部不依靠这个又能依靠什么? 当然还能依靠自己,只不过付出和回报就不成比例了。于是最常读到的情节就是叶春风的工作刚有点起色,以为有什么转机时,转眼又遇到问题,错失了转岗或提职。几番浮浮沉沉下来,竟不敢再有什么期望,像极了眼见的生活。 满眼看下来,似乎机会留给了有准备的人,可很多时候准备得不能更充分了,结果也没遇到什么机会。真可谓际遇难知。 更难知的是万没想到书中的故事跟《士兵突击》这种差别太大了,全书没有一个战斗场面,但后勤部门并不比战斗部队容易。

《导弹和向日葵》读后感(三):随便记

现在凌晨两点,刚读完这本书,余韵绵绵,真是一本好书啊,我得再品品才行。

作者因为自身的经历,把在军队里的生活刻画得太生动了,无论是一个赛一个差的脾气,还是一个赛一个厉害的心机手段,都瞬间拉近了读者跟印象中伟光正的部队的距离。相比于他们的荣耀,这本书更重点在刻画驻扎在沙漠边远地区的军人生活的苦闷单调以及其中波涛汹涌不为人知的竞争。各类工作细节得仿佛给读者上了一堂科普课,怎么铲煤的怎么加注燃料的怎么在回收队追踪各种弹体残骸的……干货满满。

男主很有意思,优秀的军校学生不留校反倒为爱主动申请下基地,可以看出勇敢无畏浪漫自信充满希望,而后屡次犯错屡次不顺的工作境遇,升职又处分,来来回回折磨得男主不崩溃读者都要崩溃了,但男主也因此成长了许多,少了冲动多了很多忍耐圆润和无所谓,不变的是他仍会在荒漠里种上一片向日葵,正如当初也是他带着一本原文《白鲸》下了基地。而且他在一次次追回导弹残骸的路途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速度与激情,沙漠里浩瀚星空与风沙的相伴,一起出任务的信任的同伴,他离不开这片沙漠。

标题《导弹和向日葵》,让人不自觉就会想到钢枪和玫瑰,多么契合的意象。前者是冰冷的,正如有着层层叠叠的规矩和复杂交纵的人际关系的部队,但导弹也是纵贯全文的一个线索,无论是加注队还是回收队,代表着男主既恨又爱的事业。后者是温暖的向阳的,是男主大胆开辟出来的希望。那在这片沙漠上种下了希望,追着导弹最终得到了答案,这也呼应了全书结尾的问题“这是什么地方?”——我心安处是吾乡。

《导弹和向日葵》读后感(四):理想主义的荒漠

很好读。不太明白和《白鲸》有多大关系,不太明白这么高分是为啥。语言有趣有力是真的。

一、很老套的主题:打不死的小强找到光明

看这书名,原本以为会是“逆袭”“happy ending”类的那种书,然而,半本书下来,想象中热血激昂的场面没有出现,我抓紧看啊看啊,直到结尾了,还是没有。也好,不打鸡血也蛮好。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这本书,只有“操蛋”可以,如此的爱情,如此的事业。

不爽,这也是现实世界中很多人的状态。究其原因呢?痛苦的根源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像书中人物,求仁得仁的很少,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允许。比如叶春风,军校优等生,到了基地工作,不说飞黄腾达,稳扎稳打地向上升总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吧?实际上,还真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为什么?原因很多,他的屡次升职的机会都被一个对他有看法的领导截断。可笑吧,一个人的一句话,困住了另一个人几乎十年!这就是环境,我们身处的环境。不要妄想去改变它,它根深蒂固。

同时期到基地工作的人在事业上都比叶春风成功,他们在这个环境中都比叶春风如鱼得水。所谓成功,大家追求的事业上的成功,就是更快地向上爬,升官发财。至于向上爬的途径?只有一个,让领导开心而已。可怕的是,此法有风险。一旦你拼命巴结、依附于上的领导倒台,或者是他瞧不上你了,那你就惨了。要么就像书中的兰甘一般,跌得太快承受不住而自杀;要么就像书中的车红旗一样,就像猢狲一样散去。“赢家”罗慕一流,长袖善舞深谙其道之人,又有多少?

不管有没有得到想要的“成功”,一颗心已经丢失。那颗真诚的、赤忱的、天真的、饱满的奉献、热爱之心已经千疮百孔。磨损、残破、丢失在一次次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漩涡中。

那么,你选择什么?有人选择随波逐流。好,随大流也不是错误,因为一个人有日子要过,有钱要挣,有权要掌。如果不选择这一条捷径,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的话,这个人必定要忍受孤独,这孤独中有无数的苦、气、累、泪、血要咽下去,这需要极强毅力的支撑,否则可能再也爬不起来。我希望,选择这条路的人,即使一开始没有足够的毅力,在一次次的痛苦打击中,也能让自己磨练出足够的毅力。既然没有泥足深陷,那就强大心智,置身其外。

更何况,叶春风收获的是真实。书本的最后,他走了那条与袁门一样的路。不被黑暗束缚,而是凭借心中的坚持、底线,走出黑暗,走进光明。

二、让我不爽的地方也很多

叶春风这个人物太感性,说白了,他没有脑子。大学毕业,为了爱情,奔赴沙漠。这个人把生养他的父母置于何地?把事业理想置于何地?

你识人不清,给你一段时间,总可以了吧?不行。因为你在单位被抛到角落,白雪歌放弃你,又和你的好朋友在一起。你不放弃,数十年如一日爱着她。爱她的什么呢?除掉人品,只有美丽了。肤浅至极的叶春风。

他还放不下骄傲的那颗心。被扔到锅炉房,叶春风一刻也没有好好干过。如果不过分骄傲,那就应该做好岗位上的工作,而不是自暴自弃。后来到了,加注站还是不变。袁门真是想帮你都没有机会。

三、微妙的平衡

叶春风经历的一切既有他性格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当然,如果他所处的是一个任人唯才而非任人唯亲的环境,如果他所处的是一个不会因为一个人放不下身段、不会溜须拍马就否定他的一切的环境,依他的知识才能,他会好的。

他被社会毒打,该怪他的自尊、他的骄傲吗?可是,没有这些,失去这些,他就不会痛苦吗?

人是很神奇的生物,在妥协的痛苦和坚持的痛苦中,能找到微妙的平衡。这种微妙的平衡,是很多人熟悉的。

可惜的是,不是说身处“微妙的平衡”中,一个人就不再痛苦。

《导弹和向日葵》读后感(五):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王凯《导弹和向日葵》

人迹罕至的沙漠腹地,加之又是男女比例悬殊的军营,产生某种情感连接,似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更何况两人还是军校同窗。但直到小说结束,叶春风和白雪歌也没能走到一起。军旅作家王凯长篇小说《导弹和向日葵》以叶春风和白雪歌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为读者描摹了一个立体的军营故事。

张悦然在《顿悟的时刻》一书中提到”情感的支点“这个概念,她是这么描述的:希望和小说里的主人公能够共情,也就是说,我在乎他在乎的事,我理解他的追求,我能充分体会到他的痛苦,作家通过情感的支点,将感情注入人物身上,使它们成为人物身上的元气。

读罢《导弹和向日葵》,我一直在思考,在这本书中,作者架设的“情感支点”是什么? 白雪歌就像横亘在叶春风面前的玉门关,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舍不得。叶春风深爱着白雪歌,但他们的感情却在军校毕业分配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毕业分配仿佛一道栅栏,将军校时期的甜蜜隔在了另一边。叶春风为了爱情,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追随白雪歌去了位于沙漠深处的空军基地。回到基层,白雪歌有意无意地开始疏远叶春风,两人约好去零号(书中代指基地机关,下同)搬东西,到了零号,白雪歌接了个电话就撇下叶春风。叶春风没拦到回三九站的车 最后背着装有白雪歌物件的纸板箱,徒步二十三点七公里,在凌晨时分回到了单位。分配前后的白雪歌仿佛判若两人,军校时期的深情与工作后的决绝令人疑惑。她宁可接受基地其他单身干部如潮水般的追求,也不肯再给叶春风一点点温存。但随着文本的推进,读者慢慢理解白雪歌举动背后的动机。她其实也深爱着叶春风,但她有她的难言之隐。她通过不正当手段考上了军校,毕业后一直委身于当年帮她考上军校的领导。这种隐秘且在世俗眼中上不了台面的关系与她和叶春风炽热且纯粹的感情形成了强烈反差。

也许有读者会产生疑问,作者为何不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鞭挞这种现象。假如顺着这个思路走,小说将是另一种模样。这个时候就要搬出作者“情感的支点”了。即对崩坏制度叠加人的劣根性导致一系列恶果的受害人的同情。白雪歌的遭遇让人想到严歌苓《天浴》里的文秀,倘若制度完备,环境清明,普通人的上升通道没有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她们犯得着出卖女性最珍贵的贞洁去换取立身的资本吗?书中不止有白雪歌是受害者,兰甘也是。作为新闻干事,他的工作任务随着顶头上司职务升迁而不断增加,顶头上司在担任三九站政委时,他每年的发稿任务是50篇,等冯政委升任基地政治部主任,他的发稿任务变成了每年200篇。为了完成任务,他只好拼拼抄抄凑凑,等到其他单位发现这个情况向上举报,他顿时觉得人生幻灭,选择了自杀。

王凯曾在自己另一部中篇小说集《沉默的中士》的后记中写道,军人首先还是人,军事文学首先还是文学。在《导弹和向日葵》中,这种理念始终贯穿始终,因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脸谱化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既有普通人共性,又有军人个性的特殊群像。车红旗和钟军在新兵连一起当排长的相爱相杀;讲原则却怀才不遇的曹股长;素质出众却最终脱下军装的上士田山路。他们的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际遇,即便不是在军营,也有可能会发生。陌生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有鲜明的军旅烙印,这是一般人不可能经历的。

尽管着墨不多,文字也很克制,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一位老兵对人民军队换羽新生的期待。为了迎接领导检查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甚至动用氧化剂中队的中和冲洗车冲刷马路和院墙;连队停训抹菜地埂子只为取悦领导。类似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战斗力的侵蚀一直令基层官兵诟病,王凯对此并没有回避,艺术化地揭露了部队一段时间存在地积弊,让人看到了一名文艺老兵的担当。

《导弹和向日葵》的文字饱含军旅特色,“为什么他总像个锡箔靶标,照射上去的雷达波全被反射回来?” “刹那间,旱地惊雷晴天霹雳,我成了一个被反向电流瞬间击穿的二极管。地球像磁带一样吱吱倒转,重新处在了一群小脑袋恐龙的统治之下。”“没什么可说的了。很长时间我都以为自己是一发‘红-122’导弹的战斗部,飞得最高最远,与目标遭遇时瞬间起爆,迸出璀璨的光芒。没想到车红旗和钟军率先起爆,接下来是兰甘。”这些极富辨识度又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有兵味,即便没有从军经历的读者读来也很有画面感。

因为某些原因,人民军队一度“春风不度玉门关”,但如今,随着改革强军的推进,“轻舟已过万重山”,人民军队重新焕发了生机。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更优秀反映强军兴军的文艺作品面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