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是一本由[美]马克·科尔兰斯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一):故事节点

1.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各代封建王朝都会垄断盐来集聚财富。 2.罗马帝国也是通过操纵盐的价格来获得军费。每扩张一处,首先占领盐场。 3.禁欲者不吃盐,因为盐文化认为,盐会产生性欲。 4.威尼斯的崛起就是靠买卖盐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就在盐上。 5.唐末起义的黄巢,元末起义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都是私盐贩子。 6.法国18世纪末,每年约有民众3000人因抗拒盐税而死。引发后来的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7.拿破仑远征俄国撤退时,众多士兵缺盐而死。 8.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军队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切断了南北军队的盐供给。 9.印度甘地突破英国殖民政府的禁令,到海边捞水凝盐。这个动作被视为印度独立运动和甘地非暴力斗争的重要节点。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二):《万用之物:盐的故事》——马克·科尔兰斯基

盐,就如同空气一样是我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但是又非常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事情上,不管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或者是世界战争的历程,盐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盐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分,缺盐很容易患病和免疫力下降,并且盐也是日常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调味品,无盐很容易食之无味,令人感觉缺点啥。 其次,盐税曾经是每个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以古代中国为例,每一个朝代的政府都是禁止私盐贩卖的,盐的生产和售卖都是政府一手经办,并从中收税。 最后,历史上很多战争也离不开盐的参与,譬如,拿破仑征战俄罗斯时士兵们因为缺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免疫力;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军队能获胜,除了奴隶制的废除外,北方军队可以控制海盐的生产和售卖也是一大因素;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中,海盐事件是其中影响很深远的一次。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三):盐的历史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很廉价,让你任意拿你也不会多要。一样是空气,不管你多贪婪你可怜的肺活量暴露了你的空气承载量。一样是盐,你可以吃尽天下美味可是这玩意给你多吃你也不要。 盐作为调味品是味道的核心,俗话说好厨子一把盐。盐作为防腐剂和尸体有关,当然了很多腌制的食物也是用这个原理制作的。盐作为权利,那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衰历史。盐是个神奇的物质,每一粒盐里都透彻出一个故事,每一粒盐融入食物里都是无比的鲜美,每一粒盐里折射出来都是人类的智慧。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源自大海,距离动物首度出现在陆地上地球已经四亿年了,但是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完全脱离大海,我们的神经系统借由分布于身体组织中的带电钠离子来传递信息,健康的血液与水合作用都需要保持特定浓度的盐分。身体对盐分的管理一旦紊乱,丧失平衡,那么,我们会首先感到口渴,紧接着肌肉松弛,然后就是大脑萎缩,严重的还会让小命呜呼哀哉。平日里,盐的量少时,会刺激咸味的感受;过量的时候,则会刺激枯萎和酸味受体。默默的盐就是那么不起眼的存在着,淡淡的主宰者人类的小命,因为整个世界都对盐上瘾了。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四):我为什么给她一星

这本书的装帧属于那种拿在手里颇让人心动的类型,封面手感细腻柔和,内页白净密实,加上出版社是中信,我感觉应该会是一本很不错的通俗类社科书。 在三联初见时,她和该丛书“文明的进程”中的其他分册摆在一起——她们分别关注的有鳕鱼、酶、石油,等等。这类型的钩沉图书,写得好的不多,但此书的选题是我感兴趣的“盐”(自贡的自流井一直是我身为四川人的骄傲)。封底的推荐语也是一片赞誉,便毫不犹豫地拿下。

张宇燕教授的代序写得非常精彩。从容、克制而悲悯,阐述了看待历史的新角度。一路读来都想把字句来加圈。但对本书本身的内容着墨不多。

原书的前言是人类民俗中与盐有关的内容的罗列,有点枯燥,但看在是前言的份上,不予计较。

到了正文,我拼尽全力,也只看了一章半。我受不了这翻译了。我不想评价,我只是受不了了。

翻目录,有译者后记,打开快速浏览。前两天看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译者在译后记里详细回顾了原作者生平,对这本书的构成和特点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自己的翻译心得也进行了汇报。虽然我没能看完那本书,但我知道这只是因为我和她气场不合,而非书本身不好。

然而本书的译者没有讲太多作者、译作这些内容,从译后记中甚至可以推断本书是由多人辅助翻译的。多人助译也没有什么不行,前段时间看的《近代天皇史观的形成》,译者就坦率说明有其他人参与翻译,并列出了各自翻译的章节,还表示已经尽量去统一不同译者的风格,如有力所不逮影响阅读体验还请多多包涵。这种实事求是,尊重读者的态度首先就应当褒扬。

然而本书译者什么也没说。失望之余,我看到落款是“夏业良,2004年”,心想12年前的译作,说不定本次是新版,按理说应当做一些修订,有一些译文水平明显不足之处,也可以改正一下的。时隔12年再版居然不修订,也不再写再版序,有点诡异。

我上网搜了“夏业良”这个名字,发现他已经在2014年被北京大学解聘,再看学生评价,其对教学态度敷衍水平有限;临出国前,还向西方售卖自己受迫害的形象。印象顿时跌入谷底。此前阅读时挥之不去的违和感终于寻到了源头。

而强行策划出版此书的中信出版社,也应当反省。且不说译者的人品与学术有重大瑕疵,此书翻译水平之差远未到达出版及格线,而且再版书仅换换形式包装不对内容做最基本的修订和升级——这是明目张胆的浪费,我都听见纸张和墨水在哭泣。

因此,给出1星。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读后感(五):盐乃万用之物

人在世,喝过多少液体

茶、可乐、酸奶、咖啡、拉菲、二锅头、巴黎之花

或苦或甜或刺激或舒适

你什么时候把白水喝出咸味

要么你把酱油倒进去了

要么你把眼泪滴进去了

盐,注定要融化的,也许是用眼泪的方式。

“细小却无暇”,用来形容盐,再恰当不过。作为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我们却极少去关注这种白色颗粒有着怎样久远而独特的历史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盐从开采、晾晒到运输、贸易的过程,盐是如何影响国家税收,如何造成走私犯罪,甚至引发集团或国家之间的竞争乃至战争。

本书作者马克•科尔兰斯基以细小而常见的盐为切入点,大量人物故事如画卷般铺展开来,让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有了些与众不同的“味道”。

盐!盐!盐!受日本地震海啸所导致的核电泄漏影响,一场食盐“抢购潮”近日在全国蔓延开来。

大多数中国人对此种由于担忧而引发的抢购潮或许并不陌生。比如,“非典”期间的抢醋大战、流感肆虐时的板蓝根争夺战等。

我印象最深的是非典时期的“抢盐大战”。“非典型肺炎”流言的延续,有人认为非典型肺炎与缺“碘”有关,因此市民才抢购加碘盐。最早出现米盐抢购的城市都在广州的周围,包括肇庆、清远、江门、佛山、东莞、深圳。谣言经不起推敲,却一度引起波动.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面前,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只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迅速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实情并加以正确引导。只要做到公开透明,老百姓绝对是信任政府的。对于“非典型肺炎”和抢购盐米这两件事,她认为,两件事处理手法不同,所导致的社会反应也完全不同。

“谣言作为天灾变人祸的导火索,危害极大。”有分析者担忧,“抢盐大战”哄抬了物价,加剧了稳定CPI的难度,一场小风波也可能引发可怕的“蝴蝶效应”。

“柴米油盐事虽小,却关乎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内民间智库安邦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师陈业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单就食盐这一类商品而言,就算其价格大涨,也并不足以显著拉升CPI。但是,食盐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物资,如果其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发各种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抢购问题。“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侯东阳指出,谣言与灾难并行,防止谣言的扩散及其危害也是政府救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盐“细小却无暇”,乃万用之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