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二个安娜》读后感摘抄

《第二个安娜》读后感摘抄

《第二个安娜》是一本由[韩]郑韩雅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个安娜》读后感(一):安娜的谎言,每个人都身在局中

刚重新刷完安娜的八集导演版,就拿到了书。不得不说,剧的改编是成功的。

书比剧更少了一些蓬勃的求生欲,安娜是可怜的,虚荣的,但是贯穿始终的都是:“只要是我想做的,都会做到。”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哪怕是变态的积极。

书里的安娜却是灰色的,没什么求生欲,更像浮萍,风雨飘零。尤其是在双亲去世以后,安娜像等待着生命结束的瞬间。韩国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对亲密关系的反思程度,有可能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在社会的重压之下,亲密关系,像是救赎也是利刃。“只要我们有序地演好各自的角色,真正的人生就无从说起。”这句话不得不说翻译的震撼人心。这句话的背景是,作者相处了二十年的父母,在父亲查出癌症的时候戛然而止,“父亲、母亲和我同住一个屋檐下二十多年,但我似乎对他们的关系一无所知。”说不清是母亲怕父亲拖累,抑或是母亲终于醒悟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们了解过父母的感情吗?家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很少思考,只有分崩离析的时候,才能了解多年平静下的冰山一角的真相。我们还在小情小爱,却忽略了最该被重视,最需要表达的人的诉求。《了解的不多也无妨,是一家人》也在探索亲情,与家人。

书里出现的父母,作者的父母,二十年的婚姻戛然而止,甚至原因不明,就算作者也是笔墨不多。安娜的父母,算得上相濡以沫,也先后离世。珍的父母,早就分崩离析。父母之前,是我们很少思考的领域。

那么,孩子与父母的亲情纽带是否可靠?我们又在父母那里汲取了安慰,还是被束缚。

安娜在得知父亲吸那种烟后视若无睹,在母亲离世后,无依无靠;珍强烈的反抗着母亲的掌控欲,不惜与安娜联手,用骗局摆脱母亲。珍的母亲在女儿留下一封信就出走后,给作者写信只为得到女儿的消息;尹老头的儿子强烈的渴望超越父亲,却又无能为力。自己在生了三个女儿以后,执着的生四胎,为了要个儿子,终于得偿所愿以后,对儿子有着复杂的情感,一如他的父亲对他一般,不知道三个女儿被他置于何地。

书里出现的亲情,各种各样,每个人都在亲情的旋涡里挣扎。

书里除了安娜的婚姻,也夹杂着作者自己的。安娜的每段婚姻都充满着欺骗,最初学生时代还幻想着真爱可以消弭欺骗带来的伤害。至少感情是真的不是嘛,可是欺骗也是真的,爱有很多的先决条件,当这些条件化为泡影,爱也走了型。

至于作者的婚姻,更是像牢笼一般。经历过双胞胎减胎的伤痛,丧偶式育儿的抑郁,两个人越走越远,甚至,妻子用出轨发泄,当她亲口对丈夫坦白的瞬间她是痛快的,企图给这种病态的婚姻关系重击。

但是丈夫早就得知妻子的外遇甚至在偷偷搜集证据,就是为了在离婚时给予妻子致命打击,却也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两个人的婚姻,多么病态。所以他选择了默不作声,直到妻子亲口说出出轨事实。

珍撒谎做局的反转和作者丈夫早已知情的反转算是比较精彩的。整体跟剧不一样,还是值得看一下的。

《第二个安娜》读后感(二):韩剧《安娜》 原著小说中文版《第二个安娜》重磅上市

近日,裴秀智凭借在《安娜》中的出色表演,斩获韩国青龙电视剧大赏的最佳女演员奖。电视剧《安娜》宛如人们的情感催化剂,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对现实社会的投射和戛然而止的开放式结局在中国网络引起热烈讨论,话题讨论次数超过15亿次,豆瓣超过8万人评分。而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小说《第二个安娜》中文版也于2023年8月重磅出版,重新将读者带回那个引人入胜的世界。

小说精妙地描绘了两个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各异、人生际遇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的生命之旅。故事起因是小说家作品遭遇盗用之祸,激起了小说家对盗用者的无尽追踪之欲,而这场调查追踪不仅还原了李由美这个盗用者曲折多变的命运轨迹,也令小说家自身陷入了对人生的回顾与反思之中……原本毫不相干的两段命运就此交织,带领着我们进入一个缠绕着谎言与真相的迷雾,共同寻找着真实之我与人生之谛。

安娜,本名李由美,出生于繁花似锦的五月,一家生活靠父亲的缝纫手艺勉强营生。由于一个细小的谎言,她踏入虚假人生的旋涡,伪装着多重身份:她是家境富足的杂志编辑,是在大学任教的钢琴家,是深受信赖的医生,是混迹文人协会的小说家……她渴望用谎言改变命运,获得物质、爱情、名望与尊重,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如愿转动。

小说家,一个拥有书香家世的女人,一个按照传统规矩步入婚姻、生儿育女的常人,她曾试图抛弃真实的自我,活成社会所期望的模样,然而幸福的表象下压抑的内心无法隐藏,身心陷落在婚姻生活的矛盾之中,亟待改变。

《第二个安娜》聚焦两位女性角色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婚姻生活、自我追求的人生故事,然而在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中,我们还将看到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与情感:真相与谎言纠缠,善良与丑恶共生,女性在生存较量中如履薄冰……

《第二个安娜》 [韩]郑韩雅

在真假交错的迷雾中,探寻真实的自我与人生

沉默寡言的父亲、天生聋哑的母亲,从出生那一刻起,家中静默得如同无声电影。李由美听到的是夜总会里传来的嘈杂音乐声、姑娘们招揽生意的声音、啤酒瓶砸在墙上碎裂的声音,唯独缺乏来自父母表达爱与情感的声音,而将她从无声电影中“解救”出来的却是一个名叫劳拉的夜总会小姐。

在幼小的李由美眼中,穿着璀璨的夜总会制服和晚会礼服的女人们华丽得如同童话里的公主,而幻想与美军男友结婚、过上奢侈生活的劳拉带给了李由美爱情的启蒙。李由美童稚的心中滋生着对物质享受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浪漫幻想,就像是种子落在土壤中生根发芽。

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人生观也为她未来坎坷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她渴望得到爱情、尊重和社会认同,但由于对美好生活的错误理解,她孤身一人陷入了人生的低谷,被迫转学,高考落榜……她开始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表面上的完美来隐藏内心的秘密和真实感受,追寻向往的人生,获得物质、爱情、名望和尊重。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她开始向内求索真实的内心需求,虽身处虚假的人生之中却逐渐流露出善意和救赎之念。心理动机的变化贯穿着整个故事,也使我们对于李由美的行为充满了共情和思考,对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性感到叹惋。

故事中,在伪装与谎言中前行的人物并不只有李由美一人。小说家被迫将真实的内心隐藏在一个被社会观念所规训和束缚的外表下,按照世俗所期待的合格的女儿、合格的妻子、合格的母亲的形象行事;小说家的母亲在平静的外表下隐藏了半辈子的克制和痛苦,伪装得宛如完美生活的代表;尹老头的儿子和儿媳为了门当户对的婚姻而放弃内心所爱;珍的母亲韩劝士深藏控制欲却以慈爱的姿态行走于人前……然而伪装与谎言之下的真实内心世界,他们是否也早已心生恐惧、厌倦与反思?

作家郑韩雅通过描写角色的独白,展示他们的秘密、欲望、内心挣扎以及隐藏的情感,刻画出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自我,以此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无论我们如何伪装或扮演角色,内心的真相总会在某个时刻显露出来。我们也终将需要直面人生,探索真正的人生出口,思考真正的人生意义。

对女性生存压力的关注与共情

在创作本书过程中,作者郑韩雅经历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面临着婚姻中诸多问题和困惑,感受到了“被禁止点燃的痛苦”,于是她将个人经历投射到小说家一角中,通过对小说家的生活经历的叙述,揭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挣扎。

小说家成长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大学教授,人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读重点中学与名牌大学,留学海外,并与条件相匹配的青年结婚、生子。她渴望表达真实的自我,追求自己的梦想与自由,却因受到社会对传统女性角色期望的限制,而选择压抑与伪装自己,试图扮演合格的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她与丈夫曾经相爱,惠特斯特布尔海滩、海边的老咖啡馆以及丈夫为她在海边挂着的吊床,这些回忆荡漾着温情与浪漫,然而恋爱时的温情缱绻也凸显了婚姻中的冷漠琐碎:女儿出生后一夜啼哭五次时的束手无策与崩溃无助,只有开口请求才会帮忙照看孩子的丈夫。

孕后的身体骤变、家庭的照顾责任、创作的停滞令她深陷自我认同和社会压力的困扰……她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得到认可和重视,“也许我原本就没有资格成为某个人的妻子、某个孩子的母亲。以前我无法承认这个事实”。她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身份,陷入痛苦和困惑,身心俱疲。

作者郑韩雅试图通过具有自传色彩的叙述,唤起我们关注女性的生存压力,关注她们在职业发展、家庭照顾责任、自我认同和社会期望等方面的困扰,尊重并呼吁社会为女性创造更公平和平等的生存环境。

《第二个安娜》是一部引人入胜、悬念迭起的作品,它的情感表达真实细腻,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角色描写生动饱满。透过这部小说,读者将领略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追寻真实之我与人生之谛。

《第二个安娜》读后感(三):沉舟侧畔

这本书是韩剧《安娜》的原著小说,我是冲着这个来读这个故事的。读起来才发现,原著的故事结构比韩剧复杂得多。

韩剧《安娜》抓取的其实是原著小说里最具能激发现代人窥私癖的一段故事——出身美军基地附近西装裁缝店的底层美丽女孩像寄居蟹和变色龙一样不断捡拾和复刻周围更高社会阶层人的华美外壳和文化资本,借此把自己伪装成更高阶层的一份子、一步步爬上社会阶梯同时却也背负着不可见人的秘密摇摇欲坠。

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但也很单纯。诈骗的原理其实很直白。社会运作的逻辑就是把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上等人严防死守着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特权的代际传递,依靠资产、学历、仪态、礼仪、花钱大方的程度等等判断遇到的人——尤其是女人——的社会阶层,区分“我们”和“他们”;而盘靓条顺的下等女人想过上上等人的生活、最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模仿这些文化资产、假装自己是上等人的一份子、直到身份被揭发、谎言被揭开、被上等阶层的男人和女们弃若敝屣的那一天的到来。

而在原著小说《第二个安娜》中,这段充满了肾上腺素的情节其实只是多重叙述中的一小段,最后甚至被不可靠的叙事者这样一个经典情节装置所解构,因而成为了全书故事中的(不可靠的)故事中的(相对可靠的)故事。下层女冒充上层女招摇撞骗的这个常见于社会新闻的经典叙事由于经过了两个人物的两次叙述而显得更加多意义和不确定,但也打开了充分分析女性存在的多重可能性。

《第二个安娜》的故事借由陷入中年危机和性别困境中的女作家之口展开。女作家在人生和婚姻双重危机中走钢丝时突然发现自己匿名发表的处女作被“安娜”冒名盗用,而以男人身份活着的“安娜”名义上的妻子珍则在四处寻找这个消失了的仿冒者。女作家开始基于珍提供的“安娜”的自述来梳理“安娜”冒名顶替的一生。随着女作家遍访“安娜”过往真实和虚假人生中的见证者,她的写作者身份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枯木逢春、重获告别婚姻和育儿、重新找回女性叙述的声音。

这个更为复杂的故事的安娜跟韩剧里的安娜有很大区别。韩剧中的安娜更像一个典型的致力于阶层跃升的底层女孩,主要的逻辑是机会主义、角色扮演、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努力伪装出来的文化资本、以及全力运营的社会资本(人脉)。韩剧中的安娜是一心望着社会阶梯想要爬高的,哪怕她靠伪装进入了上等人社会之后才看到这个世界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哪怕她一次又一次被人揭穿和威胁、直到最终落入枕边人的捕杀陷阱。裴秀智的演绎给了安娜一种功利之外的清纯和懵懂、以及藏在清纯和懵懂背后的野心。

小说原著中的“安娜”则少了野心,更多的是单纯。我甚至不觉得“安娜”真心热爱社会阶层的跃升,她只是像一只小狗热爱牛排一样单纯地热爱“美好生活”并对周围人的误解和“好意”半推半就而已:

她热爱女频风爱情小说中描绘的虐恋情深的“美好”爱情、所以作为女高中生的初次性体验也找了一个有着“看自己时如同蝼蚁的眼神”的抖S男老师,尽管他口臭不洗澡房间跟垃圾屋一样还在得手之后就立刻抛弃了她,让她得到退学的惩罚。

她热爱“美好”的衣服、有很高的时尚鉴赏力、能把昂贵的衣服传出老钱的效果,虽然这意味着她得挥霍她爹给她辛辛苦苦省下来的学费。她有着真正的审美态度——宁可耗竭有限的资源追逐虚假的美好的幻梦、也不愿意回到自己出生的凡尘去做普通人生里的灰姑娘。

作为被生育能力低下的底层父母娇宠的奇迹般的女儿,她甚至从这种无条件托举中长出了老钱才会有的那种对钱无所谓的态度,绝不会因为昂贵的鞋子被人偷了而生气。她的物欲是单纯的。也只有保有这种单纯、或者说是天真的人才会在冒名顶替、婚姻诈骗的路上一路飞奔、停不下来——为了圆一个半推半就的谎言而撒下下一个谎、再为了维持下一个谎言而升级到更大的谎言。

(作为社会新闻《老娘舅》和《1818黄金眼》的忠实观众,我有幸见识过这种半推半就圆谎最后变成了超级诈骗犯的真实案例。)

她甚至完全配得上她所热爱的“美好生活”、甚至可以说她比那些真正拥有这种生活的人更擅长这种“美好生活”。只可惜社会运行的规则是由你爹是谁来决定你是否能过上这种非常昂贵的“美好生活”、而不是靠是否擅长来决定谁能过上这种“美好生活”。

她好像一个天生的豌豆公主,只是不巧生在底层人的肚子里。她的其中一段婚姻一塌糊涂,就是因为当时的丈夫作为银行小职员没有财力请保姆、需要她干家务;而当这个小职员抛弃了她之后,她反而在跟真正的富豪的婚姻中如鱼得水、直到她的学历造假追上了她。

半推半就成了招摇撞骗者的安娜乎带有一种黑色幽默。这种黑色幽默解构了上等人辛辛苦苦塑造出的高贵神话——哪里有什么上等人,无非是国王的新衣,谁披上、谁就成为乌合之众眼中的国王;谁真正握有资产和权力、人脉和资源,谁就能塑造出自己虚伪的“高贵”光晕。

这可能也是韩剧《安娜》能大热的原因之一——谁不喜欢看“高贵”的上等人受骗吃瘪、气急败坏、露出他们口口声声鄙视的下等人相来呢?

然而原著小说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这体现在“安娜”每一次被更高阶层的男人视为理想伴侣时的沉默和被动抵抗里,在她一次次进入更高阶层的亲密关系之后的彷徨里,在她每一次“诈骗”成功之后都空手离开甚至财务损失惨重里,也在让她成为“安娜”的创伤里。小时候教会她华服美貌的力量的姐姐被她的美军男朋友LJ致死后扭曲的遗体,让她第一次明白了男女之间跨越阶层的亲密关系的实质是利用、压迫和暴力。而这一洞察在她后来的“诈骗”过程中被一次次证明——男老师对她的X剥削;以为她是出身名门的顶级女子大学学生的未婚夫和未来婆婆非法侵入她的出租房间以证明她的虚假身份、未婚夫在得知她一文不名之后毫无留恋地转身离开;银行职员被她弹钢琴的优雅吸引跟她结婚、婚后却又嫌弃她不会做家务、无法提供一个韩国妻子的劳动价值;名人医生的丈夫喜欢她条件合适且温婉不多事、既能忍得了他的ED也不管他混乱的男女关系;甚至连最后一个死了老婆的有钱老头、冲破儿女阻碍跟她结婚、婚后却仍旧逼迫她怀孕生子……

“安娜”通过伪装得来的精彩半生、活出了五个不同阶层的女性人生,然而种种人生所提供的确是唯一的范式。这个范式就是当代南韩女性唯一被认可的生存方式:性的客体、带资进组的联姻对象、免费的优质家务劳动提供者、子宫、育儿者。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安娜”的最后一次伪装,伪装成了一个男人。这是她对女性生存范式的最后一次反叛式的努力,而这次反叛也成了作者借助故事里的叙述者——女作家——解开的一个最终秘密。

在原著小说围绕着“安娜”的谜团的情节展开过程中,作为有文化的中产阶级女性的代表,女作家和“安娜”未来的“行骗对象”珍的作为女性的生命经验同步展开,始终共鸣着“安娜”过上“美好生活”的热望和生命轨迹。

女作家代表着典型的中产阶级女性的困境——在艰辛的写作中备受挑战的弗吉尼亚式的自我探索、随着婚姻和怀孕不得不被搁置的职业发展、怀孕和育儿带来的耗竭、面对丈夫职业发展之顺利对比之下的焦虑、“昼颜”式的反弹和自毁……

珍面对则是父亲的缺席、母亲的控制欲、逃离母亲控制之后未婚先孕的“惩罚”、不得不再次回到母亲控制之以换取衣食无忧的压抑生活。父亲虽然在她的生命中始终缺席,但却以遗嘱的形式死死握住了珍的咽喉——要想得到父亲留给她的遗产、过上衣食无忧的自由生活,她就得结婚、进入父亲认可的唯一女性范式。

有趣的是作者在最后解开的秘密翻转了这几位女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小姐》或是《指匠情挑》式的解锁方式把整个故事带向了女性互助的方向,尽管这种互助仍旧需要欺骗才能实现——“安娜”需要伪装成男性,珍、“安娜”和女作家需要彼此联结,才能换来父权制统治下这三位女性的小小解放。“安娜”的最后一次冒名顶替终于成了姐妹联合实现的赋权而非又一个通往悬崖的失速坠落。但这种以“父亲要求女儿结婚才能获得遗产”实现的小小的女性解放仍然充满了勃朗特《简爱》式的无奈讽刺。

这三个女性的故事里另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共同点是她们都在最需要冲一把劲成为自己的时候半推半就地退了一步,选择了男权所社会规定的性别限定的“女人更好走的路”。她们都缺乏谢丽尔·桑德伯格提出的Lean In精神——“克服阻碍你成功的内在因素,去为自己争取权益”,而落入了维多利亚式的“真爱”陷阱——在爱情和婚姻中寻找归宿、直到撞得头破血流:

女作家的母亲是在丈夫确诊癌症晚期时才毅然跳出了这个陷阱、净身出户;女作家本人在获得文学学位之后也半推半就地选择了成为学术明星的妻子而不是艰辛写作着的作家;珍的悲剧则更加经典,她反叛母亲的控制却落入男人的圈套、天真地逃避着自己怀孕的事实、直到大着肚子回到母亲的控制之下;而“安娜”的近乎完美的伪装、除了最后一次伪装成男人之外,每一次都落入一个更高阶层的男人的身边、成为他的附庸、直到真相赶上了她、让她被再次抛弃。

《第二个安娜》的作者之所以选择“沉船”作为统领三个互相缠绕的女性叙述的核心意象,大约也是想表达这种《简爱》式的窒息和绝望——她们的挣扎与解放,说了半天仍旧不过是潜入海底、给一艘已经腐烂的沉船挂上一面新的白矾。

沉船不会启航,不管白帆随水流飞扬得多么漂亮。

在三个女性以痛苦命运写就的女性生存范式之外,需要建造新的船只,才会有沉舟侧畔千帆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