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读后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读后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是一本由Walter Benjamin著作,Belknap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0.00,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读后感(一):批判文章的經典

此書結集班雅明寫於70年前30年代關於各類媒體的批判性文章,主題包括兒童文學、繪畫、攝影、電影、出版、電訊、廣播等等。當中對「現代社會」特質的洞察可謂後無來者。

任何對於藝術的命途、工業世代的文化生產感興趣的讀者都該擁有一冊這結集。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读后感(二):好翻译

本集翻译比Illumination和Reflections,通畅有力得多。

尤其是Reproducibility一文的翻译,选择的是第二版(最详实)的一版。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路下的本雅明,比Illumination选择的第三版,有用太多。强烈推荐以本版翻译,作为未来本雅明讨论的基础。当然有德文更好。:P

另,"The Author as Producer",很了不起。本先生对于“体制”和“工业”的希望。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读后感(三):游玩博物馆的意义

听闻一个故事,一个学艺术的学生因为专业关系经常去博物馆,每次去都能看到一个老太太坐在一幅画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一天那个学生终于忍不住问她:“您为什么每天都来呢?”老太太指着画说,“不知道为什么,这幅画怎么也看不腻。”

之前听完总是觉得有些疑惑,为什么非要去博物馆看呢,不能买幅复制品挂在家中每日观赏嘛?

后来又听闻一个故事,纽约还不知道是伦敦的地铁站里,每日都有一个老人坐在站台的尽头听完当日的最后一班地铁的报站,然后再离开,因为那个报站的声音是她死去的老伴生前录的,在地铁站听到这个声音,能够让她觉得老伴还在世上一样。

虽然比喻的不那么贴切,但是好歹是个生动形象的概念,“need to be here and now, living in the moment and the present of the original”,“此情此景皆当下”,大抵就是这样,才能还原艺术本来的面貌,这就是游玩博物馆的意义。

录下的声音,摄影,再加上融合起来的电影,在当今社会已经剧烈的颠覆了艺术的意义,“可复制性”也让艺术的价值越发的被稀释。曾经必须千里迢迢去看一眼的艺术品,现在随便在网上街边都能够买到它的复制品,如果不是仔细看完全看不出差别。这种心理甚至可以用在同个作者的原始作品上,我去过的比较大的国外的博物馆中,大多都有一个展厅留给莫奈的作品,大师技高产量也高,每幅作品都赏心悦目。近日听闻上海艺术馆有莫奈的特展,国内的小伙伴们如闻饮露,争相组团排队着去买票,我方才领悟到“真品”二字的吸引力之大。

上课时候老师问我们,如果一颗花草树木,从16世纪生长到现在,你们当面看到会有什么感受?其实对于艺术品也是一样。艺术品都是有生命的东西,而这种”生命“也是年岁与经历,独一无二性与它潜在的那些被摧毁,被消逝,被不可复制,一同赋予的,是任何复制品都无法夺走的。

在很多时候我有一种轻微的洁癖,包括无法忍受喜欢的艺术被调侃,因为我觉得艺术就是一种高尚的东西,小众的东西。我无法忍受它被广泛的传播,每个人都可以对着提香与丢勒指手画脚的场景,大概类似于”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感受,纳兰容若得有多憋屈。

不过好在我生在一个生下来便满是复制品的时代,本杰明说,每一个复制品的增加就减弱原品的价值。于是它们被曲解,蒙娜丽莎被填上了小胡子,被PS上了奇奇怪怪的表情,被加上了刘海与头饰,看的多了也就淡然了。

现在已经不是二战前硝烟弥漫的1939年,希特勒也不再需要通过艺术的可复制性来增加自己的政治强度,同时宣传战争之美。本杰明若是见到当代场景不知会不会还以如此调侃荒诞的态度和语调谈论这些复制品。

但是这也便是博物馆的意义,让我从这个乌烟瘴气与娱乐至上的时代里面脱离出来。

(未做摄影与电影的讨论,想说的太多能说的太少,沉默是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