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埃菲尔铁塔读后感摘抄

埃菲尔铁塔读后感摘抄

《埃菲尔铁塔》是一本由罗兰·巴尔特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菲尔铁塔》读后感(一):09暑假

暑假出行。看遍古迹。回来对老师说,奇怪呀,怎么产生的感想都是廉价浅薄的。看来我的感触,已经被前人抒发干净了。

老师说,你去看罗兰巴特吧,他根基是胡塞尔符号学,很难懂的。还是从埃菲尔铁塔看起。埃菲尔铁塔初建的时候,名流联名抗议,否认着一粗鄙硕大又没有任何功效性的现代物件。你看看而今,埃菲尔铁塔也有了百年历史,他也成为了古迹。

几天后她把书给我。扉页上还有很老派的关于时间地点的题词,正文中还夹杂着若干夹评。

真是精悍小文,读来耗费脑筋。对开头印象最深,他说世间的物件,比如照相机与建筑,都是单纯的出于看或者被看的目的性。唯有铁塔是兼具两方面的阴阳完全之物。我看了总觉得怪怪了。似乎不尽然。他还说,莫泊桑总是习惯到埃菲尔铁塔上的餐厅去用餐,不为什么,只是因为这是巴黎唯一看不见埃菲尔铁塔的地方。一个幽默心酸的小故事,带有文人的高姿态。我看了笑,如果他不是莫泊桑,是个路人,那怎么办~

《埃菲尔铁塔》读后感(二):想象阴阳

据说此书一出即畅销,由此可见复魅的卖点。

刚过一星期,我已忘了它的文字,还记得图片。算来,这一百页的小册子就是本图集吧,巴特所写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文。

疑心是否巴特为了赚点稿费,随便写写的。看完是糊涂的,忽然想到,中文里也是可以写天安门的,写出来可能也是这样的。可以说是有点意淫的。对于四分五裂的脑袋而言,理解不了这个法兰西/巴黎的象征。

唯一刺激我的一点,巴特似乎说,既被看又提供可看之物的铁塔乃是完全之物。他的意思是,例如相机不是完全之物?或者,眼睛也不是完全之物。但完全之物是个什么物?我曾、现仍迷惑于的看者既看又看见自己,如摄下自身摄像的机器是否就是这东西?

埃菲尔是意义之源么?就是说,只要它在那里,它就引来无数投影。它那空洞的巨大耸立的有多高,其下就有多少对称的阴影来产生意义。例如,埃菲尔是工程师,是不去想建这玩意的艺术或者人性意义的,他面对文艺界的反对只能为它的实用性辩解,这就是铁塔不管三七二十一立起来了,如暴君把长墙建起了,后面就跟起几千年的文化烟幕了。这是阴阳么?

《埃菲尔铁塔》读后感(三):魅力在于无用 || 简评《埃菲尔铁塔》

提及巴黎,会想到什么?时尚、艺术、凯旋门、圣母院、巴黎铁塔……似乎无数个意象浮现在眼前。然而在这众多巴黎印象中,铁塔是独特的。想到它,似乎其它跟巴黎有关的印象都消散了,铁塔以其钢构、高度、重量等无数交织的或物质或非物质的想象霸占了知觉的中心。对铁塔的神话气息描述最为浪漫的莫过于罗兰·巴特的《埃菲尔铁塔》,这本小册子将铁塔作为目光、物体和象征,抽离出铁塔的功能从而使其成为超越自身之物。

目光、物体和象征,作者笔下的铁塔始终充满神话的气息,与用途绝缘,功能与意义似乎不可兼容:作为目光的铁塔和巴黎之间产生相互凝视状态、作为物体的铁塔再现了文学中的想象、而作为象征的铁塔则不断激发对上升、飞翔、甚至死亡的想象。作者说: “……铁塔什么也不是”。这种“零”的状态将功能完全驱逐,却在意义层面升至无穷。

如果说铁塔的魅力在于“无用”激发的无穷意义,那房子呢?造房子有需要切实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永远无法完全驱逐功能。铁塔摆脱了功能,从而作为目光、物体和象征成为想象的永恒,而房子却永远处在功能和意义的纠缠中。提及家,会想到餐桌、火炉、阁楼、地窖……意义似乎只是给具体的生活加层滤镜,家的神话气息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对具体功能的真实体验。

《埃菲尔铁塔》读后感(四):感想

《埃菲尔铁塔》

像是从古老的过去(其实不过一百多年前)伸展出来的黑白照片,镂空的花纹,炫丽的弧度,铁塔仿佛就在我眼前,它在缥缈的云端里注视一切,也被注视着。那些临空而立的钢铁构件,每一个角度都有自由的气质,像是飞越天际的流星。思想一下子穿梭去了遥远的巴黎,又瞬间禁锢在铁塔的网状结构内。

天空明明在我头顶之上,仰起下巴却足以俯视它的穹弯。铁塔即是一切,即是用 1710 步便可实现的人类幻想。光是看着照片,光是抚摸纸页,似乎就感觉得到——铁塔的形影,铁塔的韵味,铁塔的感知。

2016.5.17

《埃菲尔铁塔》读后感(五):在思想中纵情欢娱

1889年,埃菲尔铁塔在巴黎荣军医院前的广场上竣工,这座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的建筑物落成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巴黎市的地标性建筑,到今日它已经不再仅仅属于埃菲尔本人或者巴黎市政厅,而是属于法国、欧洲以及全人类,与铁塔一样,中国的万里长城也是类似的建筑物,与铁塔最大相同点亦在于:它们都作为一个不会被思考的空白记号而存在着,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事物,你可以攀登上它们去眺望远方思索着人生,然而它们本身却不会成为你思想的源泉,因为它们的固定性与不可逃离而被人们所忽略,它们外观的宏伟与不可道说遮蔽了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真理,阻挡了思考的脚步。然而,真正勇敢的思考者绝不会臣服于它们的壮丽庄严,绝不会满足于它们被历史文化所装饰的华表,也绝不会止步于前人对于它们短暂浅显的描述。罗兰 •巴尔特就是这样的思考者,他走近了埃菲尔铁塔,走进了埃菲尔铁塔,带着思考者独特的眼光,揭示了埃菲尔铁塔的真理,解除了人们对于不可言说的纯粹符号的逃避与畏惧,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浸淫在自己的思想中,把自己从思考中获得的欢娱用生动的文字传达给了读者,正是他的《埃菲尔铁塔》。

在《埃菲尔铁塔》中,巴尔特运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等理论来对铁塔进行了生动的解读,这里我将依照线性序列的方式列举他的具体分析:一、铁塔作为纯符号的地标意义及其空无性;二、铁塔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功能性与联想性的双重性质;三、铁塔作为构造物与构造者;四、铁塔的历史象征意义与宗教仪式象征作用;五、铁塔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技术材料演示;六、铁塔作为生活与商业行为的部分;七、铁塔的物质性象征意义;八、铁塔与桥梁的共通性;九、铁塔作为技术与艺术的作用产物,十、复制铁塔的思维源头;十一、铁塔的感官意义及其神话象征意义——飞翔;十二、铁塔的动植物象征意义;十三、铁塔与人相关的象征意义——铁塔与死亡。短短的一篇散文,却跨越了多个学科,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将一个人们不曾去思考的事物以丰富的内涵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虽然表面上看巴尔特对于理论与具体事例是信手拈来,实际上这些理论具有着共通处与统一性,这也可以说明,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一定会想方设法地避免杂乱无章的思考,他的思考有着内在的秩序与终极指向,当你投入地去读他的著作时,你才能够顺流而下,感受到理性的强大组织力,巴尔特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正是这样思想的组织物,在巴尔特分析前,它是一个空白的符号,在他分析之后,铁塔仍然是一个空白的符号,然而这一空白并不是抗拒的绝对的无,而是拥有多重能指而必须回归其自身的无,它不可被定义,不可被限制,它抗拒着而又服从于人们对它的思考,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有了足够的思考能力之时,我们也可以如此方式解析万里长城或其他的事物,并不是说运用相同的理论,而是说可以伫足于那些已经逐渐被我们遗忘的事物。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真理被遮蔽在物中,而美,则是艺术作品所无蔽的真理之显现,如何对艺术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下定义,作概念,我想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去思考、去认识这美的过程,在思想中尽情享受各种思维要素带来的欢娱。我们原本就生活在一个言词泛滥而思想枯竭的时代,如何改变这一时代状况,首先就要从愿意独立勇敢地去思考开始,甘心沉浸在思考带来的喜悦中,心胸开阔,为自己的思维插上翅膀,在真理的天空下翱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