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食菌记读后感锦集

食菌记读后感锦集

《食菌记》是一本由柳开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菌记》读后感(一):想认识云南食用菌有必要读《食菌记》

柳开林的处女作《食菌记》是一部生活笔记,主要从拾菌、识菌和食菌三个方面介绍了云南楚雄本地人采食蘑菇的生活;是一本科普书籍,文中有些关于蘑菇文化的历史文献考证,如其中一章就介绍了“蘑菇”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这也是以本旅游手册,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对云南野生菌列出一个排行榜,前往云南的旅客可以参考,并点菜打卡;这还是一本野生菌菜谱,参考下厨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云南野生菌这个大IP下,其实很少有能够拿得出手的野生菌图书,《食菌记》算是这片孤海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书籍了,我个人强烈推荐

《食菌记》读后感(二):《食菌记》阅读有感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带领读者深入菌类世界,揭示食用野生菌的历史与文化。书中以诗意的语言,把读者带入城市角落和山林之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结。

这本书以简洁而又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了菌类世界的神奇和魅力。从云南老家山上的菌子到北京公园和郊区的惊喜发现,作者将自己的菌类探险经历娓娓道来。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菌类或许只是致幻的传说,但本书却向读者展示了菌类的更多精彩之处。

书中不仅涵盖了菌类的传说、逸事,还展示了菌类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食用历史与文化意味。鸡枞、松茸、见手青等菌类在书中得到详细识别和美味食谱的介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食用野生菌王国的奇妙之地。

阅读本书,让我不仅领略到食用野生菌的美味与香气,更会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视角,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主题和精彩的叙述,深入浅出地让读者了解了食用野生菌的历史、文化和美味,同时对于喜欢探索自然之美、热爱美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在书中的菌类世界里,我们与自然的奇妙联结正等待着被发现和探寻。

《食菌记》读后感(三):上班卷不动了的大厂青年,跑去山里采菌子

毛毛虫告诉爱丽丝有关蘑菇的秘密:如果吃了蘑菇的一半,她会变高;吃另一半,她则会变矮。爱丽丝把蘑菇一分为二,于是拥有了变形的能力。

不管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魔法蘑菇、《超级马里奥》中吃了会变大的神奇蘑菇,还是社交网络上段子频出、热度高涨的迷幻见手青,我们对菌子的认知,似乎总逃不过毒性和致幻属性。

毒蝇鹅膏菌,西方文化中最有名的毒菌

但这并不是菌子世界的全部。每年夏秋季节,雷雨过后,山林间的菌子破土而出。

很多人都是菌子的狂热爱好者,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户外爱好者沉迷徒步采菌子,在山林间放飞自己,但说到热爱,还得是云南人。

在《食菌记》一书中,云南作者柳开林从自身经历讲起,延展出关于食用野生菌的历史与文化,带领我们开启菌子的奇幻之旅。

《食菌记》作者柳开林是地道的云南人。他生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那里纬度低而无严寒,海拔高而无酷暑,正适合菌子生长。楚雄也因此成为中国菌子主产区之一。从小时候起,他的记忆就与拾菌子、吃菌子密不可分。

云南本地人都是拾菌子的好手,耳濡目染,作者也知晓了关于菌子的秘密。什么地方有菌子窝,哪种菌子能吃、哪种不能吃,能吃的菌子如何激发它的美味。从云南到北京上大学后,拾菌子变成了每年暑假才能有的奢侈。

拟橙盖鹅膏菌

但作为云南人对菌子的“执念”没有消失。虽然柳开林曾先后供职于多家互联网大厂,但在他的世界中,菌子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大厂辞职后,他有了更多时间上山采菌子、观察菌子。原本忙碌的世界慢下来后,山林间的自然变得越发有魅力。

2022年在北京门头沟地区惊喜发现的菌子,让他萌生了写一本书的念头。

菌子的世界对他而言再熟悉不过,从识菌、拾菌到食菌,雨后山林间冒出来的小精灵,能带领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奇妙联结。

如果你初入野生菌王国,或者刚刚加入户外徒步大军,你最先关注的可能还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都是有毒的,无毒的菌子颜色朴素。”这看似是一条“真理”。

但其实,外形挺拔,看似人畜无害的白毒伞,恰恰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大型真菌。而很多看起来能把人“送走”的鲜艳菌子,都拥有至上的美味,比如大红菌、鸡油菌、蓝紫蜡蘑等。

蓝紫蜡蘑

大红菌

从菌子的颜色、气味、识别特征,到关于菌子的历史与文化,《食菌记》中涉及菌子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古代人为了吃到新鲜菌子有多拼——

新鲜采挖的鸡枞尚未开伞,用大竹筒密封起来。竹筒隔绝了水分,但又可以散热和呼吸……如果用快马驿站传递,七八天时间是可以送到北京而不腐坏的。

云南集市上的鸡枞菌

比如蘑菇和菌子究竟是不是一种东西——

真正的云南人是不会用蘑菇来称呼他们的心头爱的,“菌”“菌子”才是云南人对所有野生蘑菇的称呼。所有人工栽培的菌在云南人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那也能叫菌?”(《中国国家地理》)

走山林采菌子、逛市场挑菌子、餐桌上吃菌子,云南人的菌子情结,透着浓浓的市井生活气。菌子,也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

好不容易得来的菌子,自然不能辜负它的美味。书中列举了鸡油菌、松茸、松露、鸡腿菇等常见野生菌的不同做法及美味食谱。资深食菌人可以告诉你,怎样处理手中的新鲜食材才能保留最纯正的香味。

不管是菌子火锅、油炸菌子还是简单的爆炒、煮汤,在“吃”这件事情上费尽心思,才是对待食物最好的方式。

菌子的生命历程比人更古老。菌丝在地下结成一张网,等待一声惊雷,然后出现在城市角落与山林间。作者柳开林在书中引用了《蘑菇、俄国及历史》前言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声:

“本书为喜爱蘑菇的人而生,亦如那些热爱野地里的花朵和天上飞鸟的人,他们爱着这个野蘑菇构成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果你也向往坐班、通勤之外的山林意趣,乐于探索新鲜美食,对五彩斑斓的菌子充满好奇,那么这本《食菌记》将满足你对菌子世界的一切遐想。书中含有160余幅高清菌子图和数十页详细食谱,既饱眼福又能饱口福!

下个周末,我们一起去山里采菌子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