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剥洋葱》经典读后感有感

《剥洋葱》经典读后感有感

《剥洋葱》是一本由[德国] 君特·格拉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剥洋葱》读后感(一):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格拉斯在这本出版于2006名为《剥洋葱》的回忆录中,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虽贵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撰写此书时,作者也是耄耋之年,但是依然以非自以为是的心态与恐怕有误的笔触,描写自己经历的事情——是否都无误,作者随时告诉你,未必!提现了一个对世事抱有非百分百确信且谦虚的人生态度!

《剥洋葱》读后感(二):个人看法

这是本小说,这真的是本小说。

双关语不多,但句句都精彩。主线清晰但支路也很有效,每一次插叙都让时空乖乖地任他运转腾挪,造成的历史感就像一个美女刚刚去洗了澡再回到你身边那样更显强烈。章节名称虽不算出奇,但只点出重点,再不做更多概括,恰好和曲曲折折推进而不急不躁的行文相配合。将自己作品的形象来源简明扼要地提供给分析家们,语气自以为是,但相对他的名声来说这点骄傲毫不为过。

是的,前部分的一些独白针对外界做了些——不论是解释还是忏悔吧——但更多还是停留在了剥洋葱本身给自身带来的撼动。记忆呈现后发出的能量已经足以让人老泪纵横了,不必再牵扯虚伪的悔罪。即便真有悔罪,对象也不是现在还在世的人,除了他自己。

还想说说,他的写作才华很是强盛。一个正常作家是不可能在这么老还写出在个方面都如此尽善尽美的作品的,这种才华和能量可以称为天才。他自己似乎也是这么看的:“自从我在巴黎面对淌水的墙壁找到了头一句话,词语对于我来说就源源不尽了。从早写到晚却非常轻松。一页接一页。……”这种话,实在让人绝望。

同样令人绝望的还有后面部分略显枯燥的叙述,不管是我的阅读兴趣开始减少还是三位翻译者中的哪位没有尽如人意,这都有点扫兴。当然我更愿意是因为前者。

《剥洋葱》读后感(三):老来羞愧否——读格拉斯的《剥洋葱》

for《新京报》 日期:2008-4-25

一个不满二十的瘦弱小伙,哆哆嗦嗦地端着冲锋枪,心惊胆战地爬行在战火中,因为恐惧,竟然一枪未发,在目睹着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后,自己也当了俘虏。这个小伙子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曾是一个纳粹党卫军。

几十年后,老格拉斯决定敞开心扉,以《剥洋葱》一书回忆了12岁到32岁的生活———从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变成一个表现糟糕的党卫军,到成为一个狂热的艺术家,最后成为作家。他引领着我们走进了那段尘封的历史———那里有美好的读书往事,有略显荒诞的情感经历,有难耐的欲望,也有炮火纷飞的战争,更有焦灼热切的艺术梦想。

《剥洋葱》由少年读书时光写起。怎样捡弹片去换人家读烂的书,如何收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片。这样简单快乐的生活对格拉斯弥足珍贵。当德国战败的阴云已布满柏林的天空,17岁的格拉斯成为了纳粹党卫军的一员。格拉斯算不上是一个好战士,他连冲锋枪都用不利索。面对战火中战友一个个死去,他感受到的只有恐惧,记住的惟有德国民众生活的凋敝,和纳粹人的歇斯底里。战后,被俘释放的格拉斯义无反顾地重新投入艺术学习中,这是他新生命的开始,尽管饥饿和情欲折磨着他,但对艺术的饥渴更让他焦躁。凭着热爱和坚持,格拉斯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学有所成。

《剥洋葱》弥漫着阴沉、冷郁的情绪:家园已满目疮痍,侮辱无处不在。格拉斯以平静的语言描述着他眼中的一切,他企图寻找被纳粹、战争压抑甚至粉碎的人性,抚平心中的创伤。

《剥洋葱》读后感(四):不敢回忆

我累了,只有回忆能让我保持清醒。回忆是一颗要剥皮的洋葱,从发芽时它就要把自己编成密码。。。我对埋在心里的往事也守口如瓶:回忆像孩子的游戏一样,也爱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会躲藏起来。它爱献媚奉承,它爱梳妆打扮,而且常常并非迫不得已。他与记忆相悖,与举止迂腐、老爱争个是非区直的记忆相悖。你若是追问它,向它提问,回忆就像一颗要剥的洋葱。——君特·格拉斯《剥洋葱》

素来讨厌葱姜蒜,甚至于连见到这样的字眼儿,都会浑身透着不舒服,但是格拉斯回忆录封皮上的几行字,敲响了心底的某个尘封已久,却困住我几年生命的黑箱,也许,一切,并不是我告诉自己的那样。我对自己撒了慌,让时间停在了2002。

2002成了我生命中的分水岭,02年以前的事情,是部纪录片,在我脑子里,每一章节都清晰可见。02年以后的生命,成了在玻璃上,静静流流淌的河,了无痕迹。

前两天,看见一个学舞蹈的朋友旧日在舞台上的照片

“豆蔻年华”我脱口而出。

“02年的了,五六年了都”朋友感叹。

02,在我听来,像个魔咒,恍然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于是,上路了,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穿梭。拐进了北京科技大学,进入校园的一瞬间,哭了。

我看到了时光,在别人脸上雕刻的痕迹。

却从不曾,不敢,认真的看自己的脸。

《剥洋葱》读后感(五):洋葱的中间,是一个琥珀

说出来也是搞笑,每当我经历一件令我记忆深刻的事时,我都会想想要是以后我写本回忆录的话这件事该怎么记叙。

记忆是怎么样的呢?从上面一句话可以看出,在我看来记忆是暧昧的,是模糊的,因为做一件事的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是综合考虑过的。那么当我在回忆的时候,做这些事动机的不同排序方式就会创造出几种截然不同的记忆。

而格拉斯的记忆,他最开始所描写的,是一个琥珀,里面的昆虫被晶莹剔透的树脂包裹起来,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是的,每个人的记忆对自己来说本应是无比清晰的,并且只对自己是清晰的,毕竟没有第二个人能完全了解自己所思所想。

但讲述出来的记忆,几乎都是经过了自己的过滤、筛选、排序,甚至自我催眠、加工后的结果,是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我曾被纳入一个体制,而这个体制策划、组织、实施了对千百万人的屠杀。即使能以没动手干坏事为自己辨白,但还是留下一点儿世人习惯称为’共同责任’的东西,至今挥之不去,在我有生之年肯定是难脱干系了。”正是因为找借口太容易了,“要找借口的话,唾手可得”,所以我们才不断地在记忆中向自己可笑的虚荣、自尊妥协:稍微弯曲一下记忆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本来我并不是单纯想作恶。

但格拉斯却不愿将沉默带到棺材里,“不要回头,干脆说吧”,将对自己的拷问推到了极致,以至于当我们读这本书时都感觉对书中“小男孩”的一举一动的各个动机都完全了解,就像在看一个精致的琥珀。“可是,洋葱能否嗫嚅着辩白……你当时只是个傻小子,又没干什么坏事儿……我却仍然没敢问个为什么”,格拉斯从记忆的洋葱中掏出最为脆弱的芯,拷问自己为什么当时不敢问个“为什么”,“以至于现在剥洋葱时,我的沉默还在我的耳边嗡嗡作响”。

所以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敢于否定一切自我掩饰,剥出自己最不可告人的一面,脱光了衣服,然后走进树脂中,变成一个琥珀供人观赏?

有句书评说得很精彩:“正是回忆造就了人自身,读完《剥洋葱》的读者恐怕都会同意,那个剥洋葱的格拉斯不过是个替身,真正的格拉斯,就是那一地洋葱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