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格尼丝.格雷》读后感精选

《阿格尼丝.格雷》读后感精选

《阿格尼丝.格雷》是一本由[英] 安妮•勃朗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格尼丝.格雷》读后感(一):向Anne Bronte致敬

未读之前,我以为她是一个长期患哮喘病、性格偏内向和沉思的弱女子,文字哀戚悲苦,纵然能让人触目伤怀,但踯躅于自我情感的抒发或沉重的反思和说教,作品即使有吸引力,也不会让我对作者有什么景仰之感。

书不厚,开头也不是一大段迷人的景物描写,她似乎不急于要抓住读者的神经,一小段的独白却读来那么惬意,情节就在父母故事的介绍中展开。她用平静的语言同读者交流,真诚的展示自我,让我觉得仿佛是一个好友给我讲述知心的事,让我不由自主地关切并由衷的祝福。

她对自我剖析的部分最吸引我的阅读,也最能展现她的智慧和魅力。她对至真、至善、至美有着无比的崇敬,将其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并因此而获得了无比的力量和热情。坚定的信仰和自尊的人格,使她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更加深刻有力。她在她的思考之中走向更加深邃和广博的思考,她在探究中也没有走向盲目、自大或偏执,可能有上帝的指引就不会觉得孤独、弱小或没有力量。她矢志不渝的坚信自己所信的,并强烈感召着读者一同向往,我也坚信那是值得的。

真的遗憾,她所笃信的上帝没有给她更多的人间体验,或许她进天堂能够与威廉•维特曼相聚,但自私的讲,我是多么希望这位令我充满敬意的女士能再多一些时间,再多一些经历,再多一些作品,再多带来一些能成为良师益友的主人公形象,能再多给我一些支持和启迪。

向你致敬,Anne Bronte。

《阿格尼丝.格雷》读后感(二):经典的味道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阿格妮丝·格雷》,却是我第一次起了念头去读它;也许真的只是被这本书的封面给萌到了,抽出来的第一眼,心里就扎扎实实的跳了一下,好个浑然天成的版本。当时就觉得这本书里透着爆表的同步率,拿回家细读一下,这才相信我的感觉真的不错。

封面用的是”The Governess”,就在深黑色封底,低调的标出了出处:

Cover: Detail from The Governess by Richard Redgrave (1804-88),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Photo: V&A Picture Library).

再看这幅画的介绍:

The Governess originally called The Poor Teacher by Richard Redgrave, RA. 1844. Oil on canvas, 26 x 36 inches. Victorian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这样的封面挑选,和阿格妮丝·格雷,这部描绘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女教师生活实景的半自传体小说何其的契合,更不用说是画作者也是同时期的人物。有理由认为它最忠实的为我们刻画出了阿格妮丝可能的生活场景和面貌。

深黑色的书的底色,在腰封位置上低调的白条加上‘企鹅经典‘那么一个鲜红的标识,还有封底那么一个企鹅经典的防伪贴纸,分明只是一本平装小说,却硬生生的透出一股子高贵气息。这种或者本来应当是出版者本份的任务——找到合适的封面,用合适的风格包装,然后送到读者面前,似乎已经越来越稀少,那些荒腔走板,花枝招展的封面,艳俗的封皮,炫目的腰封,把书籍包装成了化妆品和流行品,鲜见矜持。

至于书籍内文安排,序文分量很足,是翻译的英文版导读,从安妮勃朗特的生平入手,更多的是从三姐妹的互相影响,尤其论证夏洛蒂勃朗特在姐妹当中略显孤立和独断的角色;洋洋洒洒,涉及到性格形成,生平经历,创作缘起等等,哪里只是序言,拉出来作论文也足斤足两。这样的序言,才可谓读之有益。

然后回到小说本身上来,看到有人评价这部书真是平平淡淡,甚至不晓得到底想表达什么?缺少故事的高潮,缺少曲折的情节,就如主人公的性格一样恬恬淡淡,在不幸的人生中坚持和忍耐,直到等到淡淡的阳光撒下的那一刻——特别的,所谓喜剧般的结尾也没有灰姑娘变身的华丽,只不过是能和喜欢的人快乐的生活罢了。这样的小说,不用说和现下的对手来比,就是和简爱以及呼啸山庄比起来,都可谓平淡无奇。但是,越是如此平淡,我越是在看到文末求婚那一段时,随着阿格妮丝一起感动于那个壮丽的夏日黄昏,那股甜仿佛是从舌尖上慢慢沁出一样,回味悠长。

安妮勃朗特所想表达的其实也许就是她对于真善美的平淡的坚持,对于善良的淡淡的赞美,‘人淡如菊’用在她身上,当真合适。而为什么我会对于维多利亚时期那些异国的作者们看的如此顺眼,其实,也许正因为他们的作品里,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缺失的,属于’慢’的美德。

再次把这本不厚的平装书在手上摩挲,此刻我才稍稍能够体会,电子阅读器,也许终究还是不能彻底取代纸质书籍的——只要还有那些愿意创造‘经典’出版物的人们存在。

《阿格尼丝.格雷》读后感(三):读本书的序的一点感想:为夏洛蒂说几句话

本文仅针对安吉丽娜。格里奥为本书写的序

=====================

为夏洛蒂说几句话

我们,在当下,如此评论夏洛蒂,怀着无尚崇敬抑或越描越黑的目的,夏迷也好、夏黑也罢,都因为我们手中拥有这历经一个半世纪仍保有下来的“证据”,她的书信、日记。

勃氏姐妹无不以离群索居、缄默的姿态示人,但我们了解其的来源竟是只属三人之一,夏洛蒂便是再如何侧着身子与陌生人交谈观点,也显得多嘴了,因此,书信是她的,日记是她的,宗教激愤是她的,爱恋怨恨全是她的!后知后觉被《呼啸山庄》写作者笔下嗖嗖的风声所震撼的我们,多么希望有艾米莉的——书信?日记?不单单是儿时的几笔流水帐,我们的期望巨大,梦想的却是最卑微的蛛丝马迹……而像安吉丽娜。格里奥这派,挖掘出(还是从夏洛蒂的字里行间)安妮的神秘气质的,则也会抱怨,为什么,为什么,只有夏洛蒂?

因此,夏洛蒂成了靶子一般,愈发被具有考证精神的后世们,塑造成一个阴谋家。

说到这儿,是不是应该重审不讨我们欢喜的尼科尔斯先生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应该搬走背负在卡桑德拉。奥斯丁背上沉重的责难的十字架?

夏洛蒂竟成了个专横跋扈的人,因为她12岁文字里对自己的士兵小人用的三个最高级形容词,因为她的愤怒和沮丧竟能导致安妮的痛苦,因为她毁了安妮与威利。惠特曼可能接下秦晋之好的可能性,因为她没有在信中向比利时老师提到个根本没有前去求学的安妮……

为着塑造一个绝对的形象而作的描述只能统一地服务于主题,而这个形象与大多数人心中的圣女形象相去甚远,那便成为一本书的响亮的序。

承认吧,考究仍能带来一个更丰富的夏洛蒂,有了阴影,她便更为立体。她是容易自负地认为了解妹妹的感受,是在安妮病倒在伍勒小姐的学校时太武断地把责任扔到伍勒小姐的身上。

夏洛蒂从来不是完人,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但当与堕落的布兰威尔走得不近的艾米莉与安妮在布兰威尔无限潦倒之时仍抱有关心,夏洛蒂竟是个不闻不问的冷酷姿态,我们就不能去理解下夏洛蒂那些没有写下的失望和悲痛吗?当威利。惠特曼向姑娘们频频示好,包括与安妮在教堂心照不宣,明晓布兰威尔对玛莎.泰勒的好感冷漠以对的夏洛蒂,是不是也扮演着一个应被我们原谅的爱玛.伍德豪斯小姐的形象?

夏洛蒂确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的缺点(也在JE中隐约体现)但说夏洛蒂的“侵扰”破坏了安妮与艾米莉的亲密无间,这就好似夏洛蒂成了一个局外人!而非三姐妹的一员了!艾米莉是因缄默而蒙上厚厚的神秘面纱的,安妮似乎是更沉默的,这样夏洛蒂多方面的臆断也就不是没有原因的了。

序中提到的夏洛蒂因要自己去看望艾伦而让妹妹们放弃去斯卡布罗的愿望——夏洛蒂与艾伦见面甚少,每有机会,也大都被各类trifles弄砸,在让妹妹去了约克后让她们留在家照看父亲,自己去见有人一面又有何可指摘的呢?但既然安妮将“生活的乐趣”(格里奥一家之言)框架在和一个姐姐的团聚上,却又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生活不苦闷怕也是难事。

而这篇与众不同的序里,夏洛蒂第二次“侵犯艾米莉隐私”是绝对的颠倒黑白。首先,去伦敦纠正虚假广告的是夏洛蒂本人与安妮,艾米莉仍在哈沃斯自得其乐地远离尘嚣。真实情况是:安妮的出版人纽比企图利用“贝尔”这个姓氏的谜混水摸鱼,扬言《房客》是科勒.贝尔的新作,并高价出售给美国的另一家书商。几家书商之间的纠纷,迫使夏洛蒂与安妮去伦敦面晤出版人,澄清几本书的作者身份。但对其他人仍旧保密,自称布朗小姐。可见,此事主要针对的并非艾米莉,而身份的公布更是无奈之举。格里奥所言“不谨慎的行为”不能不说是有失偏颇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艾米莉的强硬态度难道就是一种可以被认同的偏执了?

因此,若是艾米莉与安妮的日记、书信没有被销毁,她们怕也难逃被后世臆想与诟病的运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