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故事》是一本由李冯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故事》读后感(一):在锻炼地、王朗与苏小眉

多年以前,当我在港大图书馆读到《在锻炼地》的时候,我在想,爱情原来可以这样写,因为爱情就是这样的;

更多年以前,当我从一本集子里面看到《多米诺女孩》时,我在想,爱情原来是这样的,爱情是这样的吗?

后来,在旧书摊、网络、大小书店图书馆搜寻李冯无果后,多年多年以后的多年以后的今天,看到它,毋须打开,心里已满是喜悦与激动。

只是,读它的,将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人。

《中国故事》读后感(二):《中国故事》与“中国故事”

读李冯的《中国故事》已经是两个月前的事儿了。读完李冯的《中国故事》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儿。开始,不知道李冯是谁。看到腰封上的介绍才知道,原来是写《英雄》和《十面埋伏》那个人。于是不免心生抵触。后来又知,这是他十年前的小说集,“至今仍被文坛中人津津乐道”。

那么,就看看这个纯文学的纯小说家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发达人的吧。

一篇篇读完,很有些惊喜。从磨磨唧唧的《多米诺女孩》开始,到疲于炫技的《十六世纪的卖油郎》,从可笑的《最后的爱》,到生出千万只扑簌簌翅膀的《蝴蝶》,越往后越好看。尤其看到类卡夫卡的《在锻炼地》,类纳博科夫的《蝴蝶》(它简直就是在向纳老头儿致敬)。当然,最李冯的,还是《王朗与苏小眉》,以及传说中的《十六世纪的卖油郎》。怎么都是些纯情又乱爱,虚幻又迷离,恍惚又较劲的调调?人说,他展示了“爱情、诗意和幻想”丧失殆尽的全过程。人说,他拥有未被欧化的语言,在对最正点的欧洲大师的汲取中,他仍然保留了汉语的纯正。人说,他所有故事都不可救药地忧伤。那些忧伤,很遗憾,未有幸酿成诗意潺潺流淌,也未有幸酿成雪崩轰然倒塌,它们就在李冯的专制下那么憋着,忍着,恰如同《王朗与苏小眉》中那剧中人忍得看官忍不得的所谓爱情,憋得发馊,委屈地,然后艰难地一点点呕吐给你看。

这样的一个李冯,与你我看到的那个张艺谋的李冯有多少共同之处?你不禁怀疑他们是否是同一个,或李冯的创作是否被光与影生生分割成两段各奔前程的蚯蚓尸首。

真的,那个嚷嚷着“他公干去了!”的傻大姐,那个死了几多回愣是硬挺着爬将起来的小妹,与写出这本素白小书的热爱玩弄技巧与玩味爱情的广西文学男青年,这个健壮的帅小伙,卡夫卡与纳博科夫的致敬者、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这个南京味道的偏执先锋小说家……究竟有着多大关联?如果有,人要问,张艺谋对我们的文学青年做了什么?人要问,这关联是如何荒谬地产生,荒谬如同这些活在十几年前的字里行间中的男男女女们较劲费劲使不上劲最终彻底没了劲的爱情故事?

然而我想,也许这就是李冯的天才所在。人要问,他为何不像朱文,拍个《好多大米》《云的南方》出来?亲爱的人,这都是命啊。你就扪心自问,张艺谋找上门来送钱你要不要?《自序》里他说,他在自己拍电影。再读一遍美妙的《蝴蝶》,你就知道,这小子早晚得重新给我们呼啦啦变出满天的蝴蝶来,如同那个你以为只会变钞票的退休乡下魔术师老头儿。

那可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读后感(三):李冯:十年一觉文学梦

关于李冯,不用多介绍了,一部《英雄》外加《十面埋伏》让他够有名了。这个被张艺谋看中的年轻人,一下子飞过他的同辈,成为这个年代最有名的编剧。最近他又拍电影,自编自导,更上一层楼了。不过回过头来,我们也可以说说他新出的旧小说集,别忘了,他也是弄过文学的。

这本书很傻

现在不会这样写了

《中国故事》的写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十年完成人生三级跳的李冯在序言里不无感慨地说:“我的天性极不喜欢回头看,重新翻阅《中国故事》,确实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写这本小说集的时候,我还呆在广西,在做大学教师,满心怀疑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作家。”

年代久了,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国故事》更像一块文学活化石,包含了那年代流行的写法:纳博科夫、卡夫卡、博尔赫斯。但李冯说的仍是纯正的中国故事,并已显露出他擅长的解构手法。《最后的爱》是一篇可爱的幻想小说,李冯自曝:当时正陷于一种奇怪的单相思,非常难受,才会写这个主题。而充满了卡夫卡气质的《在锻炼地》,天不亮下乡抓计划生育的段落,正出自李冯在广西一个小县城挂职的亲身经历。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李冯真正在写的小说都忧郁不堪,而且他深刻地知道自己,这更加深了他在小说中的忧郁。即使你只读一遍,它也会自个儿不停地回响,如同钟摆。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看过《英雄》和《十面埋伏》再去看李冯的小说,一定会惊叹,不是说李冯写得有多好,而是两者的落差太强烈了。

采访时,远在北京的李冯很客气地对过去做了自我批评乃至全盘否定:“这本书很傻,现在不会再这样写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本身就没有大进步,每个年代都一个流行写法,现在看就很可笑。好的文学不会有这样的局限性,这是一个教训。”

第一笔稿费300美元

请全班喝太阳神口服液

让我们来搜索一下李冯的往事,让你能更好地理解上一世纪就写出来的这些小说。李冯1968年生于广西南宁,1984年入南京大学化学系,第二年转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在广西大学教书,1996年辞职到北京开始自由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孔子》《碎爸爸》。

李冯成为小说家,不能不提南京。他16岁考上南大,第一年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幸好那时候可以转系,他擅自从前途很好的化学系(可以留学出国)转到中文系,在一大堆沸腾的文学青年中间,只看过几本武侠小说的李冯觉得自己是个白痴。幸好班上的“文学天才”小海是他最好的哥们,带他飞速混入了文学圈。那些写不出小说的夜晚,李冯就骑着自行车去敲韩东家的门。23岁,李冯终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投向分裂的怀抱》,得到的稿费是300美元。他带着全班同学去拼命花钱,享受狂欢,请他们喝当时很贵的太阳神口服液。

李冯真是一个幸运儿。

即使在广西教书的倒霉日子,也能碰上有杂志约稿,而且是《花城》,而且一约就是三个短篇。“当时我总共也没有发过三个短篇,这个诱惑太大了,在截稿日期之前,我每天都吭哧吭哧地写,有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为了能够写完,我买了张黑色的大餐桌,放在客厅廉价的彩色瓷砖上,就像小加工厂拉到了第一笔订单,生怕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再也写不出东西。”这便是收录在《中国故事》里的《多米诺女孩》。

后来他又写了新历史题材的《孔子》,刚好张艺谋要拍《武则天》,便把已正式“北漂”的李冯找来做编剧。结果《武则天》没拍成,李冯却成了张艺谋的御用编剧,一只脚踏入扬名立万的电影圈。凭借《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李冯已经成为国内累计票房最多的电影编剧。虽然观众骂张艺谋的同时,也顺带骂李冯(王朔说过李冯是一锅夹生饭,他的编剧才能无法和刘恒比),但电影毕竟给了他文学所未能给予的成就和大众光环。

拍电影写小说

李冯也有双截棍

“一开始人们说,做电影再去写小说,会写不好。我自己觉得这影响挺好的。”电影达人李冯仍梳着他标志性的马尾辫,说话仍那么温和,每个接触过的人(包括张艺谋)都说他是一个好脾气的人。

你要百度一下准能发现,这名前先锋作家不声不响当上了新锐导演,并自立门户,和太太巫昂一起创立嘉龙独立制片公司。上个月,他刚从山西回来,去探班霍建起的新戏。应该说,整个2007年,李冯都在为拍电影不停地忙活,做各种各样的准备。“这是一件远离文学的事。电影是一个黑洞,会最大限度地榨干人的精力,每天都在自我说服,拍电影很有趣,从中获得的体验,总会对日后的写作有隐秘的好处。”

前段时间看《张爱玲传》,发现张爱玲也写过电影剧本,李冯一下子有了共鸣,“这么有名的作家也在写剧本,不能单纯理解为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创作”。

拍电影是务实,写小说是务虚,李冯如此总结他的双截棍。

那些过去的友人

没以前亲热了

和同是作家的朱文拍《海鲜》《云的南方》不一样,李冯一上手就是进军电影院的商业片,400多万的投资,内容有点类似《功夫》,“讲一个有功夫的人突然功夫荒废了,有一天又突然用出来,很尴尬,不用也不行。”差不多再过半年吧,你就可以从报纸娱乐版上读到更多内容了。

作为练习,李冯的团队已经拍了一组《疯狂白领》的短片,并已收回成本。“好莱坞不是导演中心制,而是公司中心制,由制片公司来选择题材,因为公司能看到市场,做什么样的产品。他们对编剧的要求更严格,准备一个剧本要半年,不像国内几乎是直接上岗。国内目前拍电影搞不好都要赔钱,投资人的利益都没保障,更别提编剧了。去年有本翻拍张彻《五毒》的功夫片,连男女主角都找好了,陈奕迅和MaggieQ,投资方说撤就撤。”

显然,李冯已混迹为电影圈的资深人士,知道了这个圈子的行规和游戏规则。他的野心是拍一部“波澜壮阔、背景比较大的情感故事”,“要有爱情,比如民国戏。写过日子的那种爱情多没劲啊。可以是明朝,明朝和现在很像,富裕,人们的想法混乱。”

积累了满身素材的李冯什么时候再写小说呢?“还没一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李冯“不会像谈恋爱一样去追求一个小说”,不会写不出来半夜里就去敲别人家的门,而那些过去的友人也没以前亲热了,“小海来北京出差,见上一面,平时就只能打打电话了。”

2007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