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读后感摘抄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读后感摘抄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是一本由江晓原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读后感(一):这是一个好兆头

作者江晓原是一名自然科学史专家,近几年关注幻想作品,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将这一系列文章改编之后就成了本书。书中江谈论了科幻电影中的科学,伪科学,还有对当今学术界的思考等等。与普通的科幻爱好者关注科幻作品中的科幻构思和故事情节不同,江更为注重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他对“科学主义”在国内外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探讨了西方科幻中盛行末世悲观论调的渊源,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他质疑传统对于科幻应担负起“科普”责任的看法,因为“科普”一般许诺将人类带进美好的科技未来,但现在西方科幻普遍对未来持有悲观态度。科幻作品中担忧的一些现象,现在已有端倪,如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等,光靠科学的发展来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可靠的。这些论调无疑给怀有“科学主义”情结的我泼了一盆冷水,但这是一个好兆头,惟有接触不同的观点,才能使人考虑更加全面。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读后感(二):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

读完了,,,感觉经受了一场花雨,有种高中时候看第十放映室的感觉,而且更有深度和内涵。

自己原来的看法更加确认和加深了:“科学不是真理,它只是人类创造出来寻找真理的工具之一”。原来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很多,而且不乏更高层次的人。

整篇下来,除了接触了很多听过名字或者没听过名字——总之大多数都没看过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两点。。

第一,科学研究应该有禁区。

关于这个,以前也有过很多很多模糊的想法,但是没有作者总结的这么清晰。科学带来的问题并不总是能用科学解决,那些触及了人类伦理底线或者生存底线的研究,部应该进行。

第二,量化考核与末位淘汰制在学术上的弊端。

之前从没接触过这个,也没思考过,,如今方意识到。末位淘汰制是无法长久实行的,,同时,学术研究和经济一样,无法被计划,所以量化考核只能造成大量学术泡沫。

上班闲暇,思考到量化考核的问题,于是去上网机百度了下,,高兴地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反思和改革的步骤,看来明天一定会更好。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读后感(三):江蜀黍还算是个不着调的蜀黍

说实话江蜀黍的影评在铁杆科幻/幻想片影迷看来实在说不上是有营养。作为我国知名的科学工作者(我一直在想要不要看在《12宫和28星宿》的面上把他算作科学家),他把文艺作品提升到理论高度上的能力可能还不如豆瓣上的很多影评人。但是就我所知,江蜀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愿意将学术跟些“不严肃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扯上关系的50岁以上的著名科学工作者之一了,这一点就特别值得表扬。毕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妙趣横生的科普作品在国内还是少数,我们缺少像马丁·加德纳,伽莫夫这样的大师留下传世的经典科普作品,虽然现在把江蜀黍称为大师还为时过早,但是精神可嘉。

除去本书前四章由科幻电影引发的科学思考,我反而觉得本书的精华在后半部分,对待学术的态度,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如何看待幻想与现实。如果说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就能够引发大多数的观众对于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思考,那么对于科学史观的看法则不一定是每一个普通读者能够很容易获得的。

我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文的,阅读科学从不本着要研究什么,只是希望从另外的视角吸取些什么。读毕本书的后三章,最大的收获居然与这段时间来所研习的跨文化交际不谋而合——理解与宽容,说白了,还是和谐,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待科学,抑或确切的说,对待脱离“主流”的科学的态度,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待科学普及,抑或确切的说。对待那些并不“阳春白雪”的科学普及的态度,显然,太不和谐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