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锦集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锦集

《科学与人类禀性》是一本由[奥地利] 埃尔温·薛定谔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一):探索科学与人类精神活动的关系

《科学与人类禀性》一书作者是物理学家薛定谔,其著名的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思维实验中,在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的情况下,处于既死又活状态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将微观尺度量子叠加原理与宏观的猫结合起来,将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宏观不确定性,既活又死的状态形成一个两难境地。

在《科学与人类禀性》一书中,薛定谔分享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人与科学的关系、概率论与因果关系、科学与时尚、非决定论、自然科学与时代性格、自然法则等多个涉及物理学与人类学关系的观点。特别是科学与人类精神活动方面,作者针对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论述。

薛定谔说,艺术与科学就像体育和游戏一样的奢侈品,并认为科学的主要和崇高目标,就是提高生活的普遍乐趣。“为什么要研究科学?”这个问题应该有鲜明的回答,那就是为人类的福祉。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分享的、自然成长的、开放的、不功利的、多元化的,“当思想结出果实时,它们就会产生做梦都想不到的新发展”。薛定谔显然是站在人类学的高度前瞻且理想化地看待科学生态。

在概率论与因果关系上,薛定谔直接提出物理学家获得一个悖论:“因果性植根于概率。”从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一些从概率游戏中产生可预见结果的例子。而在科学家眼里,概率这个词只是主观的东西,是当人们没法搞清无数个微小局部原因的具体作用时起的一个名字罢了。

物理学研究的深入,最后总涉及到人类哲学的问题,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长久以来创造了无数的名词、定律、规则和公理,而这些知识伦理必然到最后归结于我们还没有探明的原理上。

左拉说,艺术是通过人的禀性而被看到的自然。这一观点放到科学上,薛定谔认为,科学不同于绘画、文学和音乐,因为后者是理解现实的主观方式,容易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科学是提供一个没有被人类禀性塑造的真理体系,因此是客观而稳定的。

人是文化环境的产物,科学家也不例外。

与人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必然依赖于时代的心智框架。所以,冷静下来看,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宇宙图景也都带着时代的痕迹。而科学家也会尽量排除其中一些凭空构造,采用实验的方式不断验证。薛定谔推崇统计学,提议对人类心智和天赋进行研究,考虑它们的变动范围,并由此推断人类可能的新秩序。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二):不确定中的科学

本书作者(或者说主要文稿、思想来源)是薛定谔,部分内容由墨菲进行润色。总体上看,这部作品是薛定谔本人科学观的阶段性总结、反思与陈述。说到薛定谔,脑海中一定会蹦出薛定谔的猫个词。作为一个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不仅因为其对量子力学的思考而成名,其本身也蕴含着薛定谔本人的科学思想与观念。这些思想与观念在本书中都有所提及。其中,非决定论和概率论是对这一系列思想的一个概述。科学、艺术与游戏、科学是一种时尚等章节则讨论了科学的发展与变革。余下的三个章节则分别收录了数薛定谔的三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演讲。非演讲部分的章节是薛定谔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

从波函数的坍缩到月亮不存在,薛定谔的思想实验指出的是科学研究中的非决定论。这个问题的前导和最终问题均是物理学的何去何从。现代物理学分析下,初始状态确定并不意味着能够决定未来走向,这一非决定论的提出不啻于对经典物理学的一次冲击。如果被认为是独立系统的物理系统尚无法预测,那么因果论是否仍然成立呢?于是我们需要再次关注因果问题。如果非决定论被承认,在某种尺度上因果论也不再成立。然而,如果将因果看做相关性的组大特征值,即自然生活中的某种特征值,那么因果论也是依然存在的。

如果抛开本书中的哲学与科学思想,更加集中于在论证中更多运用到的发散性思维,兴许可以更多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或者是薛定谔本人论证的能力。在论证中,薛定谔不仅善于运用科学的语言(例如数学、科学试验方法等),更善于从生活中的事例中提炼出科学的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绕过专业性的障碍,更多的从表象上去凝视科学现象。薛定谔并不是专业的科普作家,因此在他的文章中的许多论段如果从浅显易懂或者深入浅出的角度看,显然是不够格的。但是也正是这样不乏晦涩难懂的论述中,作为读者的我们更能体会到科学与哲学间的关系。当我们试图从高度抽象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涉及到的不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更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既是科学精神也是哲学思想。反过来,如果我们需要将科学放入可以感知到的具体世界时,我们就需要站在科学思想的角度再次认识世界。薛定谔在写作中大多采用了这样的思想,由感性的认知出发,在现象的基础上升华进行科学论述与哲学思辨,最终再次回到现象本身。这样完整的论述中,不仅是科学之美,也是哲学之思。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三):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

一群专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所取得的孤立的知识,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当他与其他所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且有助于整个综合知识体系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时,它才真正具有价值。我认为科学是我们致力于回答一个包容了所有其他问题的重大哲学问题,即我们是谁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薛定谔

有种说法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大多数对科学都不感兴趣,也不知道科学知识是形成人类生活理想主义背景的一部分。

提到薛定谔,我们可能先想到的就是“薛定谔的猫”,其次是量子力学。

而如果进一步了解一下薛定谔的世界观,则会发现更多的启发和惊喜,比如,翻开这本《科学与人类秉性》。

薛定谔全名叫埃尔温·薛定谔,于1887年出生于被称为“世界音乐之都”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谔是油毡工厂的厂长,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高等技术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童年良好的家庭教育,让薛定谔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正是这种好奇,不仅使他在物理和数学上功勋卓著,建立了波动力学理论体系,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他的《生命是什么》一书,直接促使了生物学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在对“科学究竟是什么”全然无知的前提下,许多人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新机器,或者是帮助人们发明新机器,以便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他们会把这些事情留给专家来做,就像让管道工来修理他们的水管一样。如果让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为我们的孩子选择学习课程,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如果缺乏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教育就无法对那些我们负有责任的孩子产生持久的影响。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一些别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是针对所有人都看见的东西做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考。薛定谔对于世界的核心看法就是:真实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只存在一个我们意识中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同一个存在物的不同方面。印度教中对此有一个形象的类比:一颗多面体钻石可以使一个物体,如太阳,产生许多个几乎一样的映像。而这个存在物在西方的术语里被叫做“上帝”,在印度的《奥义书》中则称为“婆罗门”,在中国的《道德经》里被称为“道”。

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

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四):《科学与人类禀性》: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到进现代的各类思想家、科学家,都在一直研究和探讨。

这个话题虽然一直在探索,内容并非亘古不变,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大家,都在持续输出自己的理解。

正因为人类对探索科学本质,以及科学和人类关系的有着近乎本能的驱动,科学才会源源不断地发展,人类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本书不是一部科普作品,更多的在于探讨和研究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和人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逻辑等等。

而且,本书并不是一本从头到尾的书,也不是一部专门的学术著作,而是作者薛定鄂的一些文章以及一些场合的演讲稿的合集,所以全书每个章节较为独立。全书的系统性、整体性要弱一点。

所以本书在科普性、通俗易懂方面要差一些,学术性要强一些。一般的非专业读者可能并不是很容易消化书中的内容。

尽管如此,本书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充满着闪光的观点,值得大家细细琢磨。

薛定鄂对一些科学的理解和解释比较透彻,好多观点我都深以为然,比如:算术不能用来计算心灵,正如他不能计算生命中其他任何表现形式一样。是的,我个人同样觉得科学不能独立人文,始终和人类精神发展相伴随。

艺术是通过人的禀性而被看到的自然。是的艺术和科学本来就是一体,这也是很多科学家认同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与艺术的越来越趋于和谐。

其次,作者也坦然:科学被大众接受的道路是漫长的、没那么直接的,在特定的罕见情况下,还可能存在彻底的障碍。那个年代的好多成果不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当然,因为本书很多是科学家自己自说自话的文章,比如:物理学定律广泛是被视为精确性的典范,因此当被问及所谓的自然法则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除了物理学家本人,也许没有其他个人能给出如此精心准备的答案。这些就有点让人觉得云里雾里。很多时候,这是作者发出的一些感叹,读者不理解可以暂时跳过。

此外作者也谈及“自然法则是什么?答案似乎并不算难,但人类的高级意识第1次觉醒时,他发现自己身处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不断变化的环境要素,对他的幸福和痛苦具有之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又回到了问题的原始初衷了,,为什么要研究自然科学,自然法则是什么,这是作者自己反复琢磨并给出不同场合的理解。这问题似乎很难,又似乎不难。

当我们科学很发达的时候,人类照样有很多的烦恼和困惑,这一切是为什么?意义是什么?我个人觉得,这要从人类精神一侧去尝试通达和解决。

本书的翻译有点拗口,并不是很自然啊,有点过于直译,有些地方明显词不达意,跟机器翻译似的,如果有再版,希望能润色一下。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五):埃尔温 薛定谔人类探看量子宇宙的“守门人”

《科学与人类的禀性》:埃尔温 薛定谔人类探看量子宇宙的“守门人”

我们都知道,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通过对物质波的研究创立了波动力学,解决了原子物理学的许多问题,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坚实基础,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薛定谔波动方程发表后,马克斯 普克朗说到:这个方程为现代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它似乎和牛顿,拉格朗日和哈密尔顿在经典力学中所建立的方程起到了相同的作用。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在1926年提出。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物质波的概念和波动方程相结合建立的二阶偏微分方程,可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每个微观系统都有一个相应的薛定谔方程式,通过解方程可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对应的能量,从而了解微观系统的性质。薛定谔方程表明量子力学中,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

第一章作者就对科学研究做了一个精彩的哲思论辩。人类和其它物种一样,其思想和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及保护自己的生命。在人类活动的游戏,艺术和科学领域中,行动和目的并不是生活基本需求带来的目的所决定的。研究艺术和科学,是人们的一种剩余的力量起的作用,就像我们玩体育和游戏一样。作者认为当前的价值判断是有问题的,这些价值的存在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任何给定的物质目的。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科学观念的一些矫正和期许! 他还谈到了科学家们进行的物理实验,虽然所有物理研究都严禁研究者的主观感受,以其获得无生命自然的纯粹客观真理。一个物理学真理被最终提出,但不能靠一次偶然的实验结果证实,而是需要市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验证,并且总是也应该得到同样的一种实验结果。目前为止,我们大部分人都接受物理学,是完全不依赖人类秉性而存在的一门学科。但是人类制定科学政策或是为进一步发展,给出明确方向时,都无法将主观因素拒之门外。你很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科学是为了人类生存而服务的。这种涉及到科学心理学和科学伦理学上的东西,应该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一下子也掰扯不清楚的。也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主导科学研究的思想吧。

在自然法则是什么,我们日常所谓的自然发展,不过是在自然现象中可以观察到的任何一种规律,人们认为在一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普遍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这种制度试图通过规律和建立模型来解释每个自然过程的想法,即这种自然界的因果性原则的效用问题。我越来越被质疑。在1927年,海森堡就公布了它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指出,你不可能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或者动量。这两项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h/2,而这只是不确定原理的一个特殊形式,其普遍形式可以应用于能量和时间,以及其他可测量量。

埃德温薛定谔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大师,奠定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基础;阅读这本书,同时还感到他也应该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没有这样广奥高绝的思想思维境界,如何去思考和解决这些超脱的物理学问题!这是一本有益的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这类大师们的方式,同时还能提高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深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