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以筷子为话题的作文(通用10篇)

以筷子为话题的作文(通用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以筷子为话题的作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木筷子和瓷筷子一起生活了很久,可是瓷筷子一直瞧不起木筷子。

瓷筷子经常嘲笑木筷子:“你看你,长得那么丑,太老土了,我想世界上应该没有什么东西比你更丑了!”

木筷子一般都安安静静听着不说话。瓷筷子见木筷子不说话,更加骄傲了,有恃无恐地说:“你知道主人为什么不喜欢你吗?就是因为你丑,什么花纹也没有,皮肤黑漆漆的,还很粗糙,用起来都不舒服。我就不一样,皮肤光滑雪白,还有青花瓷的头饰,大方得体。”木筷子还是没有说话……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瓷筷子一直都在嘲讽木筷子,越来越嚣张,而木筷子一直也不说半句话。

有一天,主人要吃饭了,还像往常一样拿起了瓷筷子,这时瓷筷子又高傲地说话了:“哈哈,你瞧!还是选择我!你就一直待在盒子里吧!”结果,它话音刚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主人没拿好,瓷筷子“哐当”一声掉到了地上,摔碎了!

于是主人重新拿起了盒子里的木筷子,说:“唉,还是木筷子实用啊。”

躺在地上的瓷筷子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忧伤地说:“原来,木筷子虽不华丽,但却比我实用啊。”

第二篇

筷子和刀叉,是东方人和西方人最常用的餐具。比较它们哪个好用,似乎有点不知所云。但是,对于现今的中国人而言,确实有必要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一双筷子摆在你的眼前,仔细端详一下它,你立刻就会感受到发明它的先人们的高度智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吃饭,竟能被如此两根又细又小的木棍所打理周全。大到硕大的菜叶、肉片,小到一粒粒花生米,都不得不听从它的调遣。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筷子,不知道蕴藏了多少的文化底蕴;筷子背后的故事,又不知有多少。

而相比之下,刀叉,就要纷繁复杂的多了——右手持刀,左手执叉,将一小块牛排什么的放在盘子里,翻来覆去,切成数块,再一块块送进嘴里,整个过程还不能发出一点响声,美其名曰“绅士风度”。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贬低刀叉的意思,毕竟那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用刀叉吃饭,真算不得是什么享受。

中国人是用不惯刀叉的。一个从未吃过西餐的中国人,给他端上一桌丰盛的筵席,再给他一副刀叉,他一定会立时手足无措。同样地,给一个从未到过东方的欧洲人一双筷子,再给他端上一盆炸酱面,他一定也会手忙脚乱,说不定会扔了筷子,直接用手抓起面条,然后送进嘴里去!可见外国人也不太会用筷子。

然而文化也是这样。毋庸置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人类文明带来了进步与繁荣,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文化的滥交。在我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虽然不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也承认中华传统文化有它的优越性。但是,他们却总爱给老祖宗的东西添上那么点“现代”味。于是,好好的京剧《苏三起解》成了不男不女的流行歌曲,民族舞蹈、民族艺术品也走了形。他们觉得,这样就是和世界“接轨”了,就是“走向世界”了。非也!诚然,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好事,但是这种交流应该建立在不破坏传统文化原有的美感和历史、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否则,这种融合就变了形。不同的文化适合于不同的民族。就像馒头上抹不上黄油,三明治里也卷不进鱼香肉丝。

真难以想象,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筷子,或是都在使用刀叉,那么这个世界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第三篇

上次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小试验-------筷子提米,当时我心里有很多的谜解不开,老师当时拿了一双筷子,还有装了米的杯子,同学们都用困惑不解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说:“大家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声好,老师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老师把米都压得非常紧,再把筷子插了进去,老师把筷子提起来了,突然一声响,米掉了下去,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老师也脸红了,但我心想:“老师肯定还有一种方法,要不然老师也不会胸有成竹的来做这次试验,”我全神贯注的看着老师,因为我相信老师,突然我看见老师的眼珠子一转,老师说:“我还有一种方法”从上次老师失败的的实验中,同学们已经不相信老师了,以为这一次老师是夸夸其谈,我认为不,老师又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同学们都变得严肃起来,老师这次用的方法不同了,老师先用四个指头把米压紧以后,再用筷子从手缝里插了进去,同学们目不转睛的看着米,老师手放了,把筷子提了上来,米也被筷子提上来了,真的是不可思议,同学们都哇的一声,老师的脸上也陋出了成功的笑容,同学们再也不敢小瞧老师了,这是我第一次所见到的,也是我亲眼所见的。

两次实验告一段落,下课以后我一直迷惑不解,我决定主动去问老师,想不到下课以后老师来找我试一下,我也学着老师的方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成功的将米提起来了,我问老师这里面的奥妙,老师说因为里面的空气被挤了出来,再说筷子和米还有一种摩擦力,这个问题我终于知道是为什么了,我之前冥思苦想了很久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我懂得了知识是无底洞,大家还能在“已知”中“追求”“未知”

第四篇

有人用力敲打管理员大久保的房门。大久保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个陌生人。

“我叫柏木,是住203室石川洋子公子公司的上司。这几天她没来公司上班。所以我来看看,觉得她房里有些不对劲儿,能不能请你一道去看看?”

有些吃惊的大久保同柏木一起来到洋子住的房间,敲了敲门,里面没有回音。

“该不会是……”柏木惊叫一声,用力撞开门冲进房里。

房间里充满煤气味。煤气炉的阀门开着,门窗都用胶布封了起来,躺在床上的洋子已经死了,但看上去象是在睡觉。床头上丢着一个安眠药瓶。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是自杀。

答案:门上的胶布在撞门前就被开封了。

罪犯让洋子服用了安眠药睡下之后,用胶布将门窗的缝都封上,再将煤气阀门柠开,制造洋子用煤气自杀的假象。但是,自己在出门时无论如何要破坏门缝上的胶布。大约两个小时之后,他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叩开了管理员大久保的房门,请他一道去看看洋子的房间。带着大久保来到洋子房前的罪犯,用身体将门撞开,仿佛让大久保确信门上的胶布是此刻刚刚被弄开的。当然,门上贴没贴胶布虽不知道,但拉着架子给人看的样子。起码说明罪犯的气数已尽。正是他的这一行动,引起了大久保的怀疑。

很显然,制造骗局的罪犯就是柏木,其为结束与洋子的不正常关系而杀了洋子。

第五篇

我家楼下有许多可爱的小鸽子,它们时常站在车棚顶上,羽毛蓬松,“咕咕咕”地叫着,那声音有点像猫头鹰的叫声,但我还是很喜欢它们。它们每天拉长脖子,挺着身子,左顾右盼,看那姿势,我心想:好高傲的动物。

放学后,我下楼练车模,有一只也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似乎也对车模感到新鲜。它还飞到地上,我开的车向它冲去,它吓了一大跳,逃回车棚上。我呢,笑得起不来了。后来,它慢慢不怕了,飞下来落在椅子上,还友好地啄我两下手指,我激动极了。待我离开,它又飞回车棚,落在一个铁杆上,闭上眼睛,似乎睡着了似的,也收回了羽毛。

从那以后,经常会有几只鸽子轮流飞下来与我作伴,我也不想捉它们回家,因为鸽子要自由地飞才好。再说,妈妈也不会让我养。每天早晚看见它们时,我感觉那些鸽子都很喜欢我,可能是跟它们熟悉了的缘故吧。

第六篇

森林里,猴子和长颈鹿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每天一起采果子,一起用餐,一起玩耍游戏。

秋天,果实飘香,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梨挂满了枝头。猴子和长颈鹿一起去果园里采果子的时候,他们发现,离地面比较近的果子都被森林里新来的羚羊摘光了。树上挂着果子的树枝都比较高,怎么才能摘到那些果子呢?

猴子想了一会儿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必须学会爬树,爬上去摘新鲜的果子吃。”

爬树?那多累啊!长颈鹿想了想,犹豫地说:“还是等吧,等秋风一阵冷过一阵的时候,果树上的果子都会掉下来的。”

猴子说:“等到那时候,果实就不新鲜了。”

长颈鹿和猴子的意见不统一,他们就分道扬镳,各自采果子去了。

猴子每天练习爬树,用手抓,用脚蹬,一天比一天爬得高,地上是厚厚的草,摔下来也不怕受伤。

长颈鹿呢?每天在树下歇息着,等待秋风吹过果园的时候,果子自己会掉下来,那他就可以饱餐一顿了。有时候真的饿极了,就伸长脖子去咬一些较低的树枝上的干瘪的果子充饥。

一天,长颈鹿正卧在树下休息的时候,听到树上传来树枝摇动的声音,他以为秋风来了,果子要掉下来了。可是一抬头,他看见猴子正在树杈上坐着,咬着一个大苹果。

“猴子兄弟,扔几个果子下来吧。”长颈鹿说。

“唉,长颈鹿兄弟,要学会自力更生啊,自己爬上来啊。”猴子说。

长颈鹿摇了摇头,干吗一定要怕树呢?摔断了腿怎么办?我还是伸着脖子吃果子吧。

秋风一阵一阵刮过果园,果树上的果子还是没有掉下来,因为猴子把熟透的果子都吃了。长颈鹿也没有饿着,因为他的脖子越伸越长,已经够得着最高树枝上的果子了。

从那以后,猴子和长颈鹿就不在一起生活了。

第七篇

我发现了燕子为什么南飞

春天到了,我发现在我家房前的屋檐下,有一对燕子正在筑窝。我便产生了一个疑问,冬天为什么看不见燕子呢?难道是因为它们怕冷,都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去了吗?于是,我便去找《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来帮我解答我的疑问。

原来,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对地由北方飞向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看完书后我终于知道了燕子为什么要南飞。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但不爱仔细观察的人是不会发现的,不爱学习的人是永远不会获得这些知识的。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八篇

叩过闽南淡水老街的红砖古瓦,踏过午后那细碎如影的阳光,我来到了这里。

随着众人一起,拜访了老五中对面的那条街,拜访了这里的人们在窄窄的巷中铺上细细磨过的青石板。两侧的牌坊大都是用竹子修成。坐在摇摇晃晃的竹椅上,“嘎吱嘎吱”的声音甚是有趣。便与友相视一笑,趣味尽在不言中。蓦地猛然抬头,目光落在不远的地方。那是一间奇异的屋子,同样是用竹子所修,店主却将一枝剪好的芍药插在门牌上。店门打开,内无旁人。

我悄悄地走过去,这是一间书店。里面所摆的无非是一些旅游书籍。唯有在一个书架上,整齐的摆放着一套古色古香的书籍。这家书店,处在的是厦门最最宁静的街口,晨起有旭日东升,中午时分,必定有老人家执手一番,杀他一盘楚界汉河。温暖午后,如那平凡深邃的古井一般无波。

我翻开书籍,一阵风铺面而来,如同落入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中:

大雪纷飞,门前的灯笼亮了,小小书童坐在偏室的书案上,吟哦其阵阵书声。里屋蓦然响起琴声,侧耳倾听,扫弦轻缓,好似吴音般轻侬柔软。室外风雪渐渐减小,声音低沉嘹亮,小弦切切私语阵阵。弹指一挥间,清风扫落叶,风卷残云,恰似月溅星河。一霎时,琴声竟变得洪亮许多,似是与风雪齐鸣。琴声开始融入咆哮的风雪中,时急时缓。飞流瀑布,溅起三千弱水。而后所曲,金刚怒号,雨打芭蕉般,恰似雷声阵阵,波涛汹涌,卷起激流澎湃!雷公震怒,云母瞪眼,一时间,大弦嘈嘈急流四散,怒发冲冠。望向窗棂外,风声萧萧。一曲《广陵散》尾音落下,我却早已听呆。竟如此震撼人心。

我合上了书,喝完杯中清茶,离开书店,一时间觉得这种弹琴焚香、煮茗品茶的生活是如此如此的宁静,让人心旷神怡,宁静致远。

就像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洒脱,那流传千古无比神奇的“柯烂”的故事,还有那高山与流水、孔明遇伯约的故事,一个个源远流长。

正是那——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九篇

星期四,发数学试卷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敛声屏气恭候试卷的到来。试卷来了,86分,我眼前一黑……

回到家,妈妈一见试卷就火冒三丈,出手就是狠狠的一巴掌,我脸上火辣辣的,眼泪不争气地落了下来。可妈妈怒气未消,又是一顿猛K,不知怎么的,我的鼻子一阵痛,用手一摸都凸起来了!

妈妈一走我就冲进卫生间,照了镜子。哇,鼻子肿了,还有一块红色的“乌青”,痛呀。哎——,我知道妈妈也不是无缘无故打我的,她也是恨铁不成钢呀!谁叫我每次数学都考不好,让她失望了一次又一次。我希望鼻痛能一直伴我学习,在我上课不认真时痛一下,提醒我。让我在痛中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激励我好好学习。

鼻子肿了,虽然痛得厉害,不过没关系,它为我时刻打响警钟。让我铭记考试粗心大意,题目不看清的后果!

第十篇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小学的时候,我一直是班长,一度在同学面前自傲了起来。

老师找了我很多次,我仍不知悔改,以致树敌太多。

辰是在五年级时转过来的,她来自一个小城市,不爱说话。最喜欢的事就是在课间默默地画画。

我一直对她不以为然,以为她不会很优秀。仿佛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名优秀的人才会像她这样,平淡如一杯白开水。

期中考试,当数学考完后,我正肆意地与同学对答案,神情难掩自得。突然,肩头被一个人拍了一下,我扭头一看,是她。我问她:“你有什么事吗?”她的声音小得像轻轻流过沙滩的小溪:“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看书吗?”

“好啊。”我迟疑了一会儿,答应了她。

周六的早晨,两个女孩在新华书店里游走,我心里那种极度想炫耀的情感难以抑制,我转过身问她:“你知道楼兰古国为什么灭亡吗?”她停下来,依旧是那文静的微笑:“知道啊,因为干旱啊。”接着,她又介绍了很多,细弱的声音犹如泉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来。

她的知识真的很渊博,上至星光灿烂的浩瀚苍穹,下达神秘莫测的炽热地层,而我知道的那点东西,只不过是一点皮毛罢了。

我在他柔弱的声音里,突然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为什么在我高谈阔论时,那么多人不屑的神情;明白了为什么当我走出办公室时,班主任无奈地叹气;明白了为什么我像妈妈诉苦时,妈妈烦恼地摇头。

回到学校,成绩出来了,我和辰并列第一,下课后,我们笑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拿着卷子到处显摆,而是把它收到书包里,长吁一声:一切重新开始。

感谢辰,她用她的优秀与谦虚,照出了我的自大与幼稚,也许,她就是我的那面镜子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