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6堂人文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26堂人文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26堂人文课》是一本由游乾桂著作,中信出版出版的161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6堂人文课》读后感(一):人文游记

以前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通过游记来记录悲欢、记录苦难、记录兴衰的文章,看完后心头沉甸甸的,思绪万千。读这类书需要耐下性子,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承受历史长河中让人想逃避、想忽视却又隐隐记在脑海深处的人与事。有时会很痛苦,思考的本身就是痛苦的,无法逃避只能接受。

《26堂人文课》读后感(二):再次重视北京

北京是个文化古都,但是迄今生活了十余年,却没有细细的欣赏品味它,对我而言,北京就是我求学的地方,是我认识外界环境的初始之地,是我一来就觉得舒服习惯的地方。从没想到好好的游走北京,体味北京,仅仅是去年在首尔呆了近三个月,发现随便一个拍摄过韩剧的地方居然可以自称为景点,景福宫怎么可以与故宫媲美,北京随随便便一个景点都要吓死他们,景点大,历史悠久。自此回来才好好珍重北京,重新发现北京的美,所谓的重新发现,也只是先从北京的公园逛起,因为北京太大了,自然的,人文的,现代的,传统的,喧哗的,安静的,你想欣赏什么样的,北京都有,她就像个多变的美人,需要时间慢慢欣赏。

读此书,纯粹意外,但是收获却有。

1.阅读:历史悠久,好书层出不穷,怎样选择阅读,作者在序中再次重申,“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何善读,作者的方式是“主题阅读”,就是某类专业的书,在一定范围内通读,列下一个读书计划,一个期限。

同范围书如何选择,依旧不谋而合的道出“经典”,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2.游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山玩水也是种修行,大自然是教育之母,从自然中来,当然回归自然。

3.经典: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历史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在春秋战国那样的动荡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众多大家,及其代表作,老子,庄子等,而随着一代代文明的积累,尤其近代,反而缺少经典。教育难道是束缚了思想?

4.侠客与剑情:何谓侠?持剑独行江湖,这时武侠小说常出现的形象,绝世武功,武艺高强,替天行道。侠更多的是种潇洒精神吧,独立于世,有自己的追求,不为外界环境干扰。比如陶渊明,比如李白,比如苏轼,都有种侠的精神,桀骜不驯。

5.北京景点:北京景点当然不胜枚举,但是以作者有限来北京的经历来说,重点曹雪芹故居,纪晓岚故居,文天祥祠堂,于谦祠堂,周口店北京人,龙庆峡,西安碑林,作者以其丰富的学识,自由行走在人文旅途上。

突然,我也想去龙庆峡了,好景就在眼前,何必费劲千山万水寻找。

《26堂人文课》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之旅?

小时候上作文课,最怕写游记。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和伙伴们游山玩水、吃吃喝喝、打打闹闹本身就是快乐的,风景之美只是其次。面对老师留的《游XXX有感》的作文题目,只好硬着头皮,匆匆记下一篇流水账应付差事。长大以后,慢慢开始爱上了旅行,试着用相机记录风景,用文字记录心情,用心体悟旅行的点点滴滴。自己笔下的游记,慢慢从流水账,变为了像样点的文字,至少可以称得上“感”了。

到了如今这个旅游大热的年代,说“游记”已经很老土了,流行的说法是“旅行笔记”、“边走边读”之类听上去就很“风雅”的词。上个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创了这种游记散文的先河,而后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升温以及国民旅行热情的大增,图书市场上便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数不清的游记散文、旅行指南。

然而,今天的人们能从旅行中感受什么呢?旅行团的紧凑日程让你只能走马观花;黄金周的人群让你看着人头攒动的景点叹息;匆匆忙忙的拍照留念,让你忽略了身边真正美丽的风景,以及那些需要用眼睛、用心去记录的东西。当你抱着功利的心态去旅行时,旅行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的意义。英国才子作家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多么不明晰,旅行仍然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说的没错,旅行的确能表达出另外一种生活意义:有人旅行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人旅行为了炫耀资本、增加谈资,有人旅行为了改变心情、体悟人生,也有人把游山玩水当作修行,在风花雪月中引动心灵的沉静,在血脉跳动里思考人生的是与非。台湾学者游乾桂正是带着这样的心境,开始他的人文之旅的。

于是,成就了他的这本叫做《26堂人文课》的书。明明是游记散文,干吗要叫人文课?难道这与中学老师作文课留的游记作业能扯上关系?这也是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时的疑问。然而,随着阅读,脑中的问号慢慢消散了,德波顿笔下关于旅行的意义,在作者的文字里展现出了另外一种张力:

“我往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地行在茫茫旅程中,眸光闪烁地穿透其中的历史故事,想着为何是如此的历史场景,一条窄巷别人走只消半个小时,我却流连其中,时而变妆成曹雪芹、康有为、纪晓岚、郑和,甚或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在时空里游移。旅行在我看来不单单是旅行,而是在汲取智慧的养分,我喜欢一个人大江南北走一回,让历史有如滚滚车轮,在我的脑海中滚动一圈。”

作者通过26篇历史散文,记录了26种人文情怀——在万里长城上感怀,在大研古城中遐思;在阿庐古洞探寻徐霞客的风骨,在清帝陵聆听历史遗音;一次次与曹雪芹、纪晓岚、于谦、文天祥、梁启超的邂逅;一幅幅虚实交错的场景,演绎出一段精彩的侠客行,在细腻的笔触里,在如刀的笔锋里,作者书写出了隐匿在历史中的人文伤痕,寻到了真正的人文。

其中那篇写纪晓岚的文字给我感触最深。“阅微草堂”,纪晓岚以前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他写出了有名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今天的纪晓岚故居的阅微草堂早已被更名为“晋阳饭庄”,“食客用他们毫无点墨的双脚,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地践踏着纪晓岚的每一寸肌肤。所有的出入者都有权走在纪晓岚曾经走过的石板道上,但在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却嗅不出一丝丝的尊崇。所有的人都是来‘吃’纪晓岚的,不是千里迢迢来瞻仰他的。这一代,我们早已散失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心。阅微草堂只能让吃饭的吃饭,怀思的怀思,两种人两样风情,在晋阳饭庄内各自游走着。”

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一次旅行。那是在水乡绍兴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上,我和游乾桂一样,在不经意间与古人相遇。那是一个高大崭新的木牌楼,上面白底黑字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古轩亭口。心中暗喜,难道这就是传说中英雄秋瑾就义之处?定睛一看,面前是一个丁字路口,牌楼就位于“丁”字的竖钩部分,而马路中央环岛位置,果然矗立着一个样子古旧的石制纪念碑,上面赫然写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几个暗淡的金字。

我的脑中立刻出现了鲁迅先生笔下华老栓抱着人血馒头如同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的情景。而他家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四个暗淡的金字,正暗示了秋瑾的就义之处。如今,秋瑾纪念碑孤独地矗立在马路中央,似乎与它身边的风景格格不入。崭新的牌楼后那条通往老栓家中的大道,早已成了闹市中的小吃街,白天人声鼎沸,到了晚上小贩离去后,才恢复了平静。夜晚,当我再次路过此地时,纪念碑上散发着幽暗的黄色灯光,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我不禁再次驻足,穿越时空,在丁字街头寻找当年华老栓的身影。心中那种感慨,宛然与游乾桂在晋阳饭庄门口时如出一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之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