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男人的位置读后感摘抄

一个男人的位置读后感摘抄

《一个男人的位置》是一本由[法]安妮·埃尔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男人的位置》读后感(一):讀到最後父女到市政廳圖書館借書的場景,一下子想起好多從前的事。

以下段落是從安妮·埃爾諾 Annie Ernaux 的作品《位置》中摘來的,讀著讀著不禁眼眶濕潤。最後這個父女到市政廳圖書館借書的場景令人鼻酸,一下子想起好多從前的事。 「家長與子女間的禮貌相待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 我用了好長的時間想搞明白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在他們的簡單的問候語中都能表現出無限的熱情和客氣。和她們交談,我感到羞愧,覺得自己不配受到如此的禮貌待遇,有時我甚至產生錯覺,想象這是人家對自己產生了好感。不過後來我發現這些匆匆的淡淡的問候,這些微笑與閉著嘴吃飯或是悄悄地擤鼻涕沒什麼兩樣。 「現在我不得不將這些細枝末節進行細緻的剖析,它之所以有必要是因為我曾經認為它們無足輕重。只有在受到羞辱的記憶里才能夠將它們存放起來。我服從著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願望,它試圖讓人們忘記對下層社會的回憶,好像這是件惡劣的事情似的。 「我十二歲那年,在做完彌撒後,我和父親登上了市政廳的大樓的樓梯,我們尋找著市圖書館的大門,可是我們從未來過這裡。我非常著急,我們聽不到門裡邊有任何動靜,父親還是勇敢地推開了一扇門,大廳里靜悄悄的,比教堂里還要靜三分。地板咯吱咯吱地響,這裡尤其散髮著古老的房裡常有的那種味道,聞起來很特別。兩個男子從高高的用來隔斷書架的吧台里看著我們。我父親讓我自己說:「我們想借書。」其中一個男子馬上問:「你們想借什麼書?」在家時,我們沒有想到借書需要事先要說出書的名字,就像知道餅乾的牌子一樣清楚地說出書的名字,人家看我們說不出書名,就為我們選擇了兩本書,給我的是《高龍巴》,給我父親的那本是莫泊桑的一本很薄的小說。從這以後我們再也沒來過圖書館,還書時,是母親替我們還的,好像她還晚還了些日子。 「父親總是用他的自行車接送我上學,他經常馱著我往返於河的兩岸,無論冬夏,風雨無阻。 「最讓父親自豪的,甚至也是他生存的奮鬥目標,那就是讓我進入一個曾經對他不屑一顧的社會階層。

《一个男人的位置》读后感(二):《一个男人的位置》有感

最近有些时间,可以读一些书。先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的小说读起,刚开始是看到她的《悠悠的岁月》这本书,之后又买了《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位置》这两本书。先读完了《一个女人》描述了作者母亲的一生,书不厚,很快就可以读完。书里面有些场景会让人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小时候眼中母亲的样子,再加上语言平调直述,没有那么复杂,显得文字更平易近人。想比起《一个女人》,《一个男人的位置》这本书更能触动自己,可能也自己从小和父亲接触的更为多一些有关,现实生活中自己的父亲虽然和安妮的父亲略有不同,比如安妮的母亲虽然鄙视中产阶级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但又表现出对于他们的学时和修养的谦卑和尊重。最后安妮成为了他的父亲口中最嗤之以鼻的那类人,听来感觉好笑,但他的父亲又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这听起来似乎是非常矛盾的感情,但里面充满着父爱,包括对于子女的寄托。而我的父亲和安妮的父亲不同之处在于小时候家境贫寒,也是靠劳动养家糊口,从未做过生意,没有太多的对于社会阶级不同的意识,可能只是理解为穷人和富人之分。唯一的意识是通过教育的渠道让自己的子女可以过的更好,至于什么叫做更好显然不会和小康,中产阶级这类词汇挂钩,不要求消磨自己的方言,积极向中产阶级靠拢,学习这类人群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这类人的生活审美和生活趣味。但作为父亲的角色,二人的相同之处也很明显。严肃,不苟言笑,积极努力生活的心,生活于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之中,经常和自己的妻子斗嘴,有时候过度的肯定自己的能力,不愿纠正自己认为是正确的错误,对于子女总是严苛的,经历过意外事故的创伤等等。

书中有自己父亲的影子,读完会让自己开始陷入某些回忆,考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方式,从对方的关于父亲,母亲的记忆中去思考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回忆和不同的看法,书中最后有写书评,但我是一个不喜欢看书评的人,那是专业人士从文学的角度对于一本书的评价和看法,看完之后对于我内心的感受可能没有丝毫的触动,所以还是喜欢用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体会这本书对于自己的影响。

《一个男人的位置》读后感(三):真实再现——一个普通男人的一生

《一个男人的位置》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的自传小说。在本书中,她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简洁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二战”后法国一个普通男人的一生。

这个男人是“我”的父亲,他生于世纪之交,读书时因为农活经常缺课,很早就离开学校成为农民。他开始挤牛奶,后来应征入伍,并通过入伍认识了世界。退伍后,他不愿意回家耕种,于是去工厂做了工人。

作为工人,他认真严肃,不懒惰不酗酒,不爱乱花钱,受到老板好评。或许是因为这些,母亲爱上他。

由于父亲工作出现意外,导致脑震荡,母亲决定开商店,只不过山谷里的咖啡杂货店利润并不可观,父亲不得不做其他工作。

后来渐渐生活好了,父母也会因为付出辛苦而争吵。不过,他与母亲经常用指责的口吻与对方说话,甚至彼此关心对方的时候也是如此。他曾告诉“我”认真听讲,却因为“我”整天学习而恼火,后来父亲渐渐不再管这些。

晚年时候,他决定要稍微享受一下生活,他很晚起床,到咖啡馆里看报纸,长时间与每个人聊天。

在“我”结婚后,他与“我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后来,他越来越热爱生活了。只不过,他后来生病了,渐渐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这样一个男人,存在于战后的美国,他普通,普通的就像是那个时期每一个男人。生于农村,却期待着日子能够变好,于是放弃做农民。他期待着孩子能够读书,却也希望孩子不要只是读书,还要学会享受生活。

这样的男人,懂得爱却不会表达爱,至少在孩子面前没有太多肢体语言表达,也与爱人之间没有甜言蜜语。或许这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爱情吧!日子看似平淡的,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着,慢慢悠悠的生活一直持续着,就这样走完了平淡的一生。

安妮·埃尔诺的文字看似平淡,却给人一种极为真实感。她写的是自己的父亲,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普通男人的缩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