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繁花將逝读后感100字

繁花將逝读后感100字

《繁花將逝》是一本由伽古屋圭市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花將逝》精选点评:

●好看

●以对话展开的推理,更多的是在言词的细节里争锋相对,寻找破绽突破对方心理防线。作者很好的避免了言词答辩的论调,舒缓的展开与释放罪人心中的重压……而抒情上比较平白,不及《花葬》(《一朵桔梗花》)用词考究含蓄有韵味。

●简直是连城转世!文风完全传承了《花葬》那种女性特有的病态和忧伤。推理也丝毫不偷工减料,每一篇都有隐藏很深的误导和反转,甚至有两篇用了叙述性诡计。今年独步的选题真的是宝藏!清水洁尸人庄是一直都很期待的,而这本则是意外的惊喜了。

●接过连城大师衣钵,是当初初读《一朵桔梗花》的感受了!尤喜故事一、二,虽然都不是新梗,但点缀在每一朵凋谢中的女性之花上仿佛新生。侦探人设非常讨喜,故事承接之处稍有生硬,无限可期!

●19年NO.79。物超所值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上乘之作。标题中“将逝”的与其说是女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 《杜鹃之毒》单篇最佳,巧妙结合日本民俗学内容,推理非常过瘾,结局数次反转也意想不到,《瓜之容颜》和《柚之手》两篇甚至还有叙诡元素;《蜜柑之籽》回归故事原点,讲述了美人画师茂次郎,即本作“侦探”,执着于为怀有罪恶女性画像的缘由;再结合前后两则《徒花微笑》的串联,一位充满传奇又英年早逝的画师,和一位神秘画中美人生命中交织的传奇故事又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唏嘘。 本作被不少友邻拿来与连城三纪彦的《花葬》相类比,我认为不然,若是把《繁花将逝》单纯当做模仿与致敬,就太委屈本作了。总之看就是了,如果你喜欢《花葬》,这部会给你更多惊喜。

●和最爱的连城三纪彦异曲同工,写的都是令人扼腕肩负罪恶的女子,各自都为了各自的爱情或是自由而犯下罪孽,但故事的结尾都由画师给予了释然之感,最终都寻到了自身美好的愿望。个人喜好31(不走寻常路的爱情)>4(凄美的结局)>2。总体上,最爱的大正背景,叙述沁人心脾,逻辑推理扎实,夹杂叙述性诡计,暂定年度最佳之一。

●繁花将逝未逝时,丹青无语绘情思。杜鹃有毒柑无籽,说与听者知不知。号称连城三纪彦再世,本作读来确是同样的风格,但感觉背景渲染力还是差了些火候,这四个故事的达成条件比较苛刻,画师的出现逻辑不能信服,有刻意设计之感,这大概是跟连城的差距吧。珠玉在前,模仿不易,巧妙地加上了一点叙诡,使之区别前人,有新鲜感。总体满意,后作可期,8.7。

●文笔真好啊充满那个年代的风情 已知答案推过程感觉还挺不一样… 但看的时候不免还是有种开挂了的味道x 杜鹃和瓜印象比较深 瓜的主角性格喜欢 最后一篇把铺的线都圆上了再带个首尾呼应挺会讲故事的(

●2019.8.31看完。第一个向我推荐的朋友说“很像连城”,我丝毫没提起兴趣,紧接着更多人推荐了这本,看后也觉得完全没必要扯上“连城”。保送年度十佳了w

●杜鹃之毒没看完,推理者的依据就是一眼看上去是个罪孽深重的美女,就跟上去调查,根据家里碗筷大小,护符的年份,判断对方说谎,放到现实里也太扯淡了,推理小说欣赏不来。

《繁花將逝》读后感(一):叙诡yyds!

被各位群友种草的《繁花将逝》看完了!非常快乐!大概从两个方面总结一下: 1、文中四个案件全部采用叙诡—第一个是不可言说叙诡;第二是身份叙诡;第三是动机叙诡;第四是时间叙诡。每个案件都过渡得非常自然,让人不自觉就掉入陷阱。很容易想到大山诚一郎的密室收藏家,整本书围绕同一trick构思出不同plot,哪怕作家自己回想起来,恐怕也会觉得很有趣且了不起。 2、比起大山老师的作品,本书更胜一筹的点在于文笔优美,毫不凝滞。无论是杀人还是认罪,都非常流轻盈,像阳光下的溪流,毫无黑暗之感。这也导致主人公们显得非常淡漠,置身事外,仿佛她和死者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无关命运、审判之类的沉重词汇,仅仅只是对方“倒霉送了命,仅此而已。”如果往下深究,或许要归结于她们的生长环境——作者特地为每位凶手设定了弱者身份,但本书应当没有探讨社会问题的野心,所以就这样吧。 总之非常值得推荐!

《繁花將逝》读后感(二):繁花将逝绘于纸上

(本文包含关键情节透露。) 细细描绘的精致封面上,映照的是大正风景。 这是关于女人的种种故事,层层的身不由己与言不由衷背后,隐藏着不伦的恋情,凄苦的身世,无望的期盼......当她们的内心升起杀意时,便背负上了无法摆脱的罪孽。 而有一位能够看到女人身上的罪孽的男人——画家茂次郎先生,他遍寻这样的女子,将她们描绘在自己的画布上,也将她们的罪责娓娓道来。 这部小说由六个篇章构成,其中包含四个短篇故事,即四个女人的悲剧。 最后一篇《蜜柑之籽》承接了开头与结尾,也讲述了茂次郎执着于描绘犯罪后的女子的原因,那是赎罪,也是沉迷。这一篇也算是最有亮点的一篇,在小说当中,那种突然出现,自顾自地讲述作案过程,然后指出犯人的“局外人”侦探,着实非常突兀,令人不快,好在最后一个故事串联了所有的情节,解释了茂次郎之所以如此的缘由。 好吧,好吧,难以说这究竟是温柔的感同身受还是恶意的趣味,但是,茂次郎先生,还真是残忍啊。

《繁花將逝》读后感(三):世上最美的,不過是無懼禁忌的女人

短篇故事合集。严格说来不算什么推理故事,应该算是女性犯罪故事,但因为加入了一些机巧的反转,所以勉强算在推理的范畴里。故事里的这些女人都没有很狂暴的犯罪动机和目的,只是慢慢前行然后碰见了阻碍,犯罪行为都好似水到渠成,让人感觉她们本来就应该要这样做的。这些背负着重担活在罪案里放不下心的女人们,在作者笔下极美,推荐语“愈是不甘凋零的花,愈要燦爛綻放。世上最美的,不過是無懼禁忌的女人。”诚不欺我。 第一篇故事给人的印象太惊艳,以至于看到后面故事的时候,都有些泯然众人的味道。但是作者文笔极佳,在娇软的故事陈述里给足了读者画面感,更为难得的是好像每个故事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声音——最后的那个故事,总感觉是伴着女子腰间清脆的铃铛声,配上雪景,又温柔又怅然又有一点悲伤。美死了! 最后,本书可能因为专写女性所以带了特别的温柔、静谧和脂粉感,阅读过程极为舒适——“打在屋檐与墙上的雨声吵吵闹闹,神奇的是,却也令人感到一股静谧。人的气息从屋外大雨滂沱的世界消失无踪,她彷彿被单独留在这个世界。”虽然有点高开低走的嫌疑,但总体还是推荐的。

《繁花將逝》读后感(四):读后感记录(泄底)

与其说本作是连城风作品,更确切地说,应该算是用连城老师的故事包装了大山诚一郎的作品(尽管这么说也并不恰当)。

故事的主线是一位画作鉴赏员收到捐赠画作的请愿,前去鉴定画作的真伪。因画作实在太过于美丽,鉴赏员深陷其中,并以此引出画作背后的相关故事:

1.《杜鹃之毒》:女主千佐遵循父母的意愿,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过着迷茫的人生。在丈夫病倒、终日卧床之后,千佐才终于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人生和真正相爱的人。为了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千佐选择除掉自己的病夫,为了促使爱人能和自己生活,甚至故意纵火,烧伤了爱人;

2.《瓜之容颜》:女主鹿埜(yě)因父亲债台高筑而被黑道上的人贩子卖到花街,卖身还钱。鹿埜并未觉得悲惨,反而为终于脱离了过往的人生而欣喜。在花街柳巷辗转了十二年后,鹿埜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乏味与无趣,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一日她重逢当年的人贩子,心里想着或许杀了他自己的人生就可以改变。然而尽管她设下计谋,却被对方提前识破,还利用她的面部识别障碍症除掉了自己的敌人;

3.《柚之手》:女主柚子在古板且顽固的父亲的威严下勉强生活,终于决心除掉父亲。柚子仔细观察总结父亲的行动轨迹,提前观察地形,谨慎制订犯罪计划,却因为父亲临时改变了行动而只好仓促下手。虽和计划的不同,但终归是和相爱的哥哥过上了二人世界;

4.《蜜柑之籽》:女主雪江是生父和妾的孩子,生母在生女后便选择了自杀。雪江先是恶作剧,导致生父和继母的孩子窒息而死,后又有意无意地将继母推下铁轨,最后心生恨意,将生父推下楼梯坠亡。此后漫无目的在世界游荡的雪江,重蹈生母的覆辙,做了别人的妾,且产下一女。心生担忧的雪江,害怕自己的女儿也会像自己一样,某日夺走她人的性命,于是处理掉女儿,而后来到生母自杀的地方,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本书四个故事,均采用小叙诡+误导的方式来烘托一个有力的故事,且推理的切入点也都稀疏平常。在《杜鹃之毒》中,从千佐在寺里祈愿来的平安符入手,结合所谓“多灾多难的年纪”,推理得出千佐的爱人实际上是女性,而这一点在故事开头关于女校的描述里略有提及,前后呼应;在《瓜之容颜》中,画家利用一张假照片结合鹿埜关于蝉形胎记的证词,推理得出鹿埜患有人脸面部识别障碍,而这一点在故事刚开篇就给出了间接提示;在《柚之手》中,作者利用叙述顺序误导读者,使之以为强暴了柚子的是其生父,然而却是其亲哥哥,其弑父动机昭然若是,而推理的切入点则是死者的牌局中只有案发当晚才有女性参加,推理得出柚子曾经仔细调查过死者的生活;在《蜜柑之籽》中,雪江讲述的故事中充满矛盾,从这些矛盾入手,画家猜测出事情的真相。

同时本作四个故事也都与标题之物进行呼应。《杜鹃之毒》暗示女主千佐不仅仅杀夫,甚至不惜烧伤爱人,只为能让爱人和自己共同生活,其毒性可见一斑;《瓜之容颜》暗示女主鹿埜患有面部识别障碍,无法判断杀害的是谁;《柚之手》不仅是指女主柚子用自己的双手除掉父亲,换来想要的生活,也与故事最后那个紧紧挂在树上的柚子果实呼应,暗示女主会不遗余力把握住这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蜜柑之籽》一重示意是雪江爱吃无籽蜜柑,且常会为吃到籽而感到郁闷,二重示意则成为动机推理的切入点,其生父认为无籽蜜柑在暗讽自己没有孩子,三重示意则要结合全书的末尾看待。

在全书的最后,画作鉴赏员从恍惚中清醒过来,原来表示要捐赠画作的正是最后一案(理应是第一案)中雪江的外孙子。当年的画家在临终之际将终于画出来的得意之作转交给雪江的女儿由起子,并留存至今。至此读者得知,“蜜柑之籽”的第三重示意本是暗指雪江没有留下后代,但其实雪江的后代生活得很幸福。

雪江在临死前,没有得到救赎,但也得到了救赎——画家没能来得及阻止她结束自己的人生,但雪江的女儿也没有像她担忧的那样去杀人。而画家也得到了救赎,沉浸在后悔和遗憾中,他碌碌终生都在构画身背罪孽的女人,终在生命走向终结之际,为当年的雪江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

私以为本作无法和连城三纪彦老师的花葬系列对比,连城老师对心理描写投入大量笔墨,其真挚的情感流露仿似是自己的亲身体会般。而伽古屋老师则是用小巧的诡计和结尾的逆转来构筑一个有力的故事和立体的形象。一个用文字,一个用诡计。同时若是如此对比,则画家一角显得颇为败笔,不仅打破了连城老师笔下那种独立的美感,且进行推理的大前提往往是“我认得出身背罪孽的女人”,略有破坏公平性的行为。然若是抛开对比单独鉴赏,则画家一角不仅串联整条故事线,且角色立体,有血有肉,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有朝一日我得幸自己能写一篇故事,我还是期望写出连城老师的风格。

《繁花將逝》读后感(五):《繁花将逝》有剧透泄底,慎入(单纯的读后感)

《繁花将逝》,第一篇《杜鹃之毒》。

《繁花将逝》是一篇短篇小说,由四个故事组合而成,第一个故事《杜鹃之毒》。

故事讲述了女主在双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子,一年后,丈夫生病卧床不起,所有的重担落在了女主身上,女主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经商才能,从而邂逅了真正让她心动的人,故事由此展开……

推荐指数:★★★★,四篇故事看完之后,再综合打星,四星仅限于这篇短篇《杜鹃之毒》。

本篇小说类型与连城三纪彦笔下的《花葬》极其相似,从风格上看是同一类型,从诡计,架构上看,不是同类型。

文笔方面,本书作者仿佛连城灵魂附体,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但某些地方却又很不一样,与连城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

本文以横向推理的结构写下,却比连城写的详细一些,《花葬》是纯横向推理构成的小说,而《杜鹃之毒》仿佛也想走同样的道路,但问题在于,他笔下的横向推理不纯,添加了一些逻辑推理。

《繁花将逝》与《花葬》就像我刚才说的,有血缘关系般的存在,但其实有很多地方不一样,比如《花葬》中每一篇故事的人物都不一样,《繁花将逝》中男主却是同一个人,他明面上是一个画家。担任的角色却是侦探,而作为横向推理小说,多了侦探,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多了一个人推理解谜,从而破坏了连城创造出来的意境,因此没有《花葬》那种美丽,没有那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气氛,一种忧郁的气氛,能将读者带入作者创造的世界,《杜娟之毒》缺少这种感觉。

虽然不及《花葬》,但推理方面,算得上是完美,每一个线索都很清晰,画家解谜的时候,用上的线索,都可以回忆起来,不会乱,另一方面,作为推理的开端部分却不严谨,用了传说中的“感觉”两个字,因为感觉到你身上散发出的气息与其他犯人散发出的气息一样,而推导出结论,这一点不是特别好,但看完全书之后,明白了其中的意义,这一点其实没有问题。

故事前段写女主现在的生活,讲述了病床上躺着一个脸被烧伤的丈夫,然后开始回忆自己与丈夫相识到生病卧床不起,再然后相识了另一个人,有了婚外恋,之后被丈夫发现,丈夫发现仅仅是因为女主的心情变化而做出的推测,最后女主忍受不了丈夫的威胁,将其杀害,这段回忆中,没有描述到脸被烧伤的事情,这是一个线索。

《杜鹃之毒》用了两个梗,有一个梗是老梗,但用在于这个故事上,无疑是锦上添花,它很适合于这个故事,这个梗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书中不合理的地方瞬间就变得自然了,脸被烧伤的丈夫在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启动核心诡计的开关,还是实施双重诡计的锁链,从而联系上了杜鹃之毒,也因为它,使得一篇逻辑推理走上了横向推理的道路。

《繁花将逝》第二篇:《瓜之容颜》

此小说讲述了女主因为父亲赌博,而沦落于花街柳巷,十年后的一个客人竟是曾经设计贩卖自己的人贩子,因此生起了杀意,动机并不是因为恨。只是单纯的认为杀了他,生活是否可以回来最初的样子,故事由此展开……

推荐指数:★★★★☆,仅限于《瓜之容颜》。

这篇小说已经完全脱离了横向推理的结构,跟《花葬》不在相似了,仅仅是结构上来看,风格(仅剩下外貌相似)仍很相似。

失去了横向推理的构造,就无法与《花葬》相提并论,无论怎样用极好的文笔去塑造《花葬》的意境,也不可能成功,因为架构不一样,不一样的材料,制作出的东西看起来相似,核心却完全不同。

男主的统一性,侦探的角色出现,是一个败笔,(这里指的是,如果他写的是花葬同类型,这一点是一个败笔,如果这篇文只是单独的存在,跟花葬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它必然不是败笔)如果他是刻意塑造连城的风格,那这设置无疑是一个无法修复的破洞,除非作者并没有特意塑造风格,而是写出的风格恰好与《花葬》类似,也就是传说中的巧合,那也无可奈何,我搞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拿花葬跟繁花将逝做对比,或许作者写出的本就是碰巧风格类似,而不是刻意去仿写花葬,这时候就要抛开花葬这个障碍物,来感觉瓜之容颜的内在。

瓜之容颜四个字,变成了核心诡计,这诡计其实很深,开篇作者就给出了线索,不仅如此,先前我说了,瓜之容颜它是核心诡计, 同时它也是线索,不过一般读者不会发现问题,因为想要辨别它是线索,必须掌握一些知识,为了使其这个诡计合理,作者让男主穿上了死者的衣服,然而这个诡计其实也不算非常完美,因为一方面文中又用到了感觉两个字,虽然大部分内容都有四处散落的线索支撑,可关键的地方却因为直觉,感觉来解释。

另一方面《花葬》描述女人的深度看不见底,《瓜之容颜》《杜娟之毒》显然浅太多,这一点描绘不出连城的感觉,这也是明显的差距,单独看待,还是有一定的深度,女主就像是一朵绝美的玫瑰,而她生长在封闭的环境之中,而有一天,她被别人连根挖走的时候,却有一些兴奋,她高兴什么?有什么值得她高兴?或许她失去了束缚,得到了所谓的自由,一朵妖艳的玫瑰,怎会不向往自由,哪怕即将面临的是狂风,亦或是暴雨,那又何妨,再凋谢之前,本该拼命的绽放,而她真正经过风雨之后,才会知道痛是什么感觉,要想改变现实,总得做点什么,你死了,我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瓜之容颜》中,这诡计感觉还有一些弱,就是一个老梗披上了一件新衣,却有一种异样的美。

《繁花将逝》第三篇《柚之手》

本文讲述了女主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因陈旧的思想而重男轻女,虐待自己,16岁的那一年,女主失去了珍贵的第一次,再那三年之后,她终于有了谋杀父亲的杀意,故事由此展开……

推荐指数:★★★★,此星仅代表《柚之手》。

这篇构造离花葬是越来越远了,所以只能单独来感受它本身的美。

本文核心诡计依然是一个老梗,而是还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大型核心诡计。

女主父亲迷恋上了打麻将,每周六他会和麻友们聚在一起打麻将,地点是父亲麻友家里,女主根据父亲的性格分析,得出他会走路的结论,只要他步行,一定会经过一条黑漆漆的小巷,而她准备好鱼刀在暗处等待父亲经过,等待的途中却看到了其他三位麻友经过小巷,其中还有一位女子,没有父亲的踪影,她失算了,回到家中,见父亲在家里,父亲说他有事外出,所以没有去参加麻将活动,这样一来,女主在小巷等待父亲那一段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最开始的感觉,解谜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是一个线索,推导出凶手是女主的线索。

女主父亲是一个拥有陈旧思想的人,他认为麻将是男人参与的活动,这一点作为后面推导出女主计划在小巷谋杀父亲的线索。

女主在家中杀害了父亲,她为了不被怀疑,伪装成强盗杀人案,女主还有一个哥哥,她知道哥哥很疼她,所以就算告诉哥哥,他也会拼命保护自己,女主很聪明,她利用这一点提前找好了一个女孩子,不需要长相相似,只需要穿上自己的衣服,让她陪哥哥去电影院看戏,就可以做自己的替身,伪造不在场证明,她根据什么判断出哥哥会不顾一切保护自己?

这个诡计很特别,这里不好细说,容易泄底。

女主就像是那庭院里的一株花,虽然散发着清香,却得不到爱,就因为它是一株花,没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刮风,或是下雨,也没有人在乎,风吹落掉它她的花瓣,吹残她的叶子,雨珠残忍的滴落在她布满伤痕的身子上,他仿佛再笑,绝望笼罩着她的时候,她是否想着凋零?雨珠再次落下,这一次没有滴落在她身上,她会不会感觉到意外?她抬起头,那是伞,那伞是什么颜色,在她眼里,它没有颜色,因为她看不见,她晶莹的眼眸里只有打伞的人,那一刻,她的生命如干旱而裂开的土地,得到了雨水的滋养,她拼命的绽放,只为他。有一天他离去,她想留住他,她做不到,因为她是一朵花,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她不肯放弃,也没有放弃的理由,如果想改什么,总要付出一点代价,所以,你只有死……

《繁花将逝》第四篇《蜜柑之籽》

《蜜柑之籽》作为本书终章,也是故事的开端。

《蜜柑之籽》讲述了女主参加了男主的画展,男主看见女主后,邀请她做自己的模特,女主虽然很喜欢男主,却因为某种原因没有答应,但留下了联系方式,一年后,女主改变了主意,希望自己可以做男主的模特,男主赶往女主的住处。在作画的过程中,女主跟男主讲述了她的过去,她说从明天开始,她就要离开这里,故事中,她是一个财主的小妾,财主,财主夫人,甚至四岁的儿子皆发生意外身亡,这样一来,她只能从财主给她住的房子中离开,故事由此展开……

文中女主告诉男主,她出生以来,没有见过母亲。父亲很讨厌蜜柑,因为他认为蜜柑的籽很少,会绝后,有一次父亲的客户带来一些蜜柑,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好说歹说才让他怒火消逝。直至七岁那年,自己被亲戚领养的时候,才尝到蜜柑的美味。另一方面她作为财主小妾,她得知有一天夫人的四岁儿子误食下一个橡胶圈,窒息而亡,从那时起,夫人神经变得不正常,财主最终决定将她送回乡下,但回去的途中,却因为过于悲伤,又像是产生了幻觉,跳下了月台,被迎面而来的电车撞死,财主上楼的时候,脚滑坠下了一楼,导致身亡。

这一次《蜜柑之籽》四个字成为了核心线索,它是连接整个核心诡计的锁链,是一个偷梁换柱的诡计,线索依然很细,比如女主说过,自己从未见过母亲,而客人送蜜柑来的时候,父亲勃然大怒,是母亲处理好了这件事情,这是线索,由此推测她有一个后母。第二天男主赶来的时候,女主已经离开了,他从邻居口中得出女主所说的财主并没有死,那么女主讲述的故事中那个财主与自己的财主并非同一个人。

那财主是谁?那故事中的财主就是女主的父亲,因为后母生下儿子是在十年后,由此可以得知后母是一个生育能力有问题的女人,所以父亲才认为蜜柑不吉利,会绝后,能生下儿子,只能说是运气,如此好的运气,很难得,一个唯一的骨肉出现,女主的地位显然不保,女主只是小妾的女儿,从弟弟降生的那一刻,她就受到了歧视,所以七岁的她……,那时她是怎样的心境?唯有她活了下来,却又走上了母亲那条路,做上了别人的小妾。

女主生下了孩子,却被财主抱走,就像当初母亲生下自己,被别人抱走一样。

女主失去孩子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一心赴死。

这篇小说讲述了女子的凄凉,却又不甘凋零。一朵生长在悬崖边上的野花,与一朵生长在温室的花,谁会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她一出生,就处于悬崖边上,她没有选择,只能任其摆布,人们只能看到温室中的花朵,却无法看到经过日晒雨淋,顽强存活下去的野花,它会凋零,它也曾想着凋零,努力绽放在悬崖边,又有谁会看到?绽放的花朵,总会有着浓郁的香味,有香味自然会引来蝴蝶,只有蝴蝶才能欣赏自己的美丽,蝴蝶绕着它,在她身边飞舞,她会不会开心,会不会由此感到快乐?它本身终于有了价值,只不过她不明白,蝴蝶有它的目的,当它达成目的的时候,当她失去魅力的时候,当它发现另一朵鲜花的时候,它便会离开,可是她会痛,本身就没有价值的她,没有理由存活下去的她,却又被抛下,它不在绽放,她已经失去了绽放的力量,凋零是她最后的选择,她不甘心,蝴蝶,风带走了花粉,它只希望花粉飘落在其它地方,生根发芽,她希望她的孩子璀璨绽放,带着毒性…或许这也是母亲的想法,所以母亲死亡之后,那无法消散的恨意,如血液流窜女主全身,那是毒,世界上最可怕的毒,…所以她带着母亲那恨意化作的毒,毒死了父亲,后母,还有弟弟……她自己的恨意会不会化作毒液流窜过女儿的全身?

推荐指数:★★★★★。

全书读后感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