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集體的失憶》读后感摘抄

《集體的失憶》读后感摘抄

《集體的失憶》是一本由楊定一 / 繪者:施智騰(Simon) / 編者:陳夢怡著作,天下生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2017-8-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集體的失憶》读后感(一):为什么“快乐”对我来说,越来越难了?

“人生是一直这么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总是如此。”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为什么现在的成年人,越来越难以感到快乐? 这是我两年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则热门话题,至今仍热度不减。

拥挤不堪的早高峰地铁,口罩下是一张张略显麻木的脸;

一份看起来光鲜但并非自己热爱的工作,每天大多时候在压抑和煎熬地度过; 下班回到家只想躺平陷入静止,却还要马不停蹄地做饭、整理家务、辅导孩子作业; 即使睡前可以刷一会儿手机,也只是几分钟的轻松,很快就又陷入对未来的焦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年人就只拥有短暂的快乐了。

《集體的失憶》读后感(二):从神童到科学奇才到教育家

杨定一,何许人也?

从神童到科学奇才

他十一二岁基本读完重要的国学经典。

十三岁参加高考,成绩全巴西第一,进入巴西大学医学院就学

十七岁从巴西大学毕业,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全球唯一一所纯研究型大学,学校中一半以上的教授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创校以来已培养出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到2009年共有23位),很多重大科学突破都诞生于该校实验室。

21岁轻松获得生化、医学双博士,其对免疫细胞学的杀灭机制提出了开创性的见解,多次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科学期刊发表。

27岁的年龄升任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系主任,在美国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至今,杨定一已发表了200多篇重要研究报告,硕果累累。

他还是一名公益事业志工,因为看到很多危地马拉的穷人没房子住,七年前,杨定一便和几个朋友合作,以相当便宜的价格与坚固的建材,帮助贫民盖房子造镇,一户80多平方米的平房,才要价35万台币,约折合七万多人民币。

结合传统中医理念与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开创了真原医学,并积极推广养生。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

在取得极大成功之后,杨定一希望带领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1999年,由于不认同现有教育理念,认为当前教育方式给儿童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对他们期待太大,要求太高,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杨定一与来自德国、美国、瑞士、法国等国家的37位科学家一道,成立了国际儿童联盟,希望借此帮助各国儿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目前,该联盟已在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

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杨定一非常推崇读经活动,让儿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朗诵经典书籍——从唐诗宋词到四书五经,再到莎士比亚等国外大家的作品都在“经典之列”。在他看来,阅读经典书籍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锻炼表达和思维能力,最直接的好处是,阅读后儿童很快就会进入专注状态,学习效率更高。

《集體的失憶》读后感(三):为什么“快乐”对我来说,越来越难了?

“人生是一直这么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总是如此。”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为什么现在的成年人,越来越难以感到快乐? 这是我两年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则热门话题,至今仍热度不减。

拥挤不堪的早高峰地铁,口罩下是一张张略显麻木的脸;

一份看起来光鲜但并非自己热爱的工作,每天大多时候在压抑和煎熬地度过; 下班回到家只想躺平陷入静止,却还要马不停蹄地做饭、整理家务、辅导孩子作业; 即使睡前可以刷一会儿手机,也只是几分钟的轻松,很快就又陷入对未来的焦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年人就只拥有短暂的快乐了。

“丧文化”取代了“佛系”,成为当下一代人的代名词。 而前两年那些自诩“佛系”的人,现在也大多被生活捶打得纠结、 拧巴、无穷丧。 有人说,现代人的症结在于,不自觉陷入物欲泥潭,总是想要更多。最终尽管机关算尽,也不过转头成空。

为什么“快乐”对我来说,越来越难了?

杨博士在自己的《集体的失忆》中提出了疑问: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现代人大多不快乐?

你是否想过人生过得太辛苦,恰恰是因为我们忘记初心,迷失了自己?

你是否想过这一生的追求,是一场“愈追求,愈找不到”的骗局?

你是否想过这世界是个大妄想?而一切不过是头脑的投射?

人类现在认为有的文明,恰恰反映了人类集体的遗忘。

日益高涨的隔阂、冲突、创伤与痛苦,成了我们的日常主题,我们认定人生是如此,浑然不觉自己失去了什么。

然而生命最原初的记忆,并没有在种种人为的制约与框架里失去,只不过是被淡化、被遗忘而已。

找回本性,回应内心的呼唤,和生命的源头接轨,也只是活得真实,回到爱与光明。

罗素曾在《幸福之路》中指出,阻碍人们幸福的因素之一,就是自我沉浸。 现实中,我们经常宥于自己的小世界,以至于过度关注自己的荣辱得失,而多生烦恼。

然而六祖慧能早已发出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杨博士的有一段话让我很受触动:

经常做睡前醒后的这个练习,这一生所练习的,可以决定肉体消失之后的意识状态。

一个人在往生之前,做这种练习非常重要。它可以决定你我未来的状态。不重视意识的状态,等到往生那一刻也就来不及了,那时肉体的痛苦会让我们陷在昏迷之中,又跟着过去积累的业力转走了,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重复人生的经验。

每一天晚上入睡,都可以当做一个小的死亡来做练习。进一步说,每一个念头,我们也都可以当做一个生死的过程来看。一个人从来没有来过,也没有走过。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执着于痛苦难以得到欢乐。转变思维,看淡得失,才能活得更加云淡风轻。”

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有些人会把“丧”经常挂在嘴边?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太过单调,太过一成不变,每一天几乎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都在重复自己过往的模式,缺乏意外和惊喜,也缺乏能够吸引你为之奋斗的目标 。

而另一方面,整个大环境,又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每当我们想尝试一些改变,想踏出一步时,就很容易迷失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

这就导致了,这个自驱的回路,哪怕能转动,也很难持续地运转下去,不断强化你的探索动力。

杨博士的节语:

但愿每一个人把自己带回来,不要在人间迷失。

也不要再继续为了强化“我”,而去建立一个虚构的故事、虚构的人生,得到虚构的成就、虚构的伙伴、虚构的财务、虚构的名誉、虚构的才华,而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虚构的历史。

这些全是人类集体的大妄想,不值得我们再延续下去。

荣格说:“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集體的失憶》读后感(四):我们本来就快乐,只是暂时忘记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禅师的这首偈语很有名,也很空性,参透的人十有八九能够让自己活得超然。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一些事感到痛苦,硬生生把生命活成了一个个问题。 也许你会说,谁不想拥有快乐,谁不想体验真正的自由,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 《集体的失忆》一书认为,如果我们站在宇宙一体的层面来看待生命,就能实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本书的作者杨定一,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代表作有《真原医》、《好睡》、《丰盛》、《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等。 本书主要通过探讨生命的源头,拓展我们看待生命的视角,帮助我们看清“人类的堕落”“失落的人心”,恢复我们的“真源记忆”,,实现真正的自由,活出生命全部的潜能 。 人类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小小的沙砾,要活出自由,只有跳脱当前狭窄的框架,因为宇宙万物本是“一体”的。 01、生命很真实,人生却很虚幻 王杰有一首歌叫《一场游戏一场梦》,之前一直以为,这句歌词让我们忘记过去的伤痛,因为过去发生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现在想来自己理解得太浅了,因为人生确实只是一场梦而己,只是很多人看不穿,参不透。 在作者看来,动物没有时间概念,它们只有空间和距离的概念,只有我们人类才会利用“高级”的大脑想象,把无数个“当下”串联起来,形成了时间概念,从而对世界、对生命形成了看法,最终才有了人生之说。 动物则和人类就不一样,它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以它们吃饱了就睡,而不会去思考今天吃什么,好不好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分强调人生的意义反而会让我们陷入痛苦中。 事实上,在远古时代,我们和动物一样,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那时的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获得食物,怎样避免野兽的攻击,怎样获得异性的青睐等等。 在作者看来,生命是单纯的、简化的。 也许你会说,那不是让我们变得和动物一样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感情了。 当然不是,只是说我们在处理自己一些痛苦的时候,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痛苦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把自己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常常活在过去。现在我们知道,过去已经没有意义,唯有当下这一刻才是事实。 当然,放下过去,并不是让我们不总结过去,而是让我们更好的活在当下。 除了过去是虚幻的,未来同样是虚幻的,因为它还没有发生。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过度焦虑,原因就在于把未来的虚幻当成事实。 看清了这些真相,我们就能看穿生命中的一些虚幻,活得超然,活得自由。

02、没有“我”,哪来的痛苦 生活中,很多人的得失心比较重,喜欢和他人比较,沉溺在竞争游戏中,凡事只考虑个人利益。 作者认为,这样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二元对立世界。 想象一下,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得到,事事成功,样样比别人好。但是,由于这些人,已经把自己和世界看成对立的两面,所以他们无法用“一体”的心态来生活,当然就活得很痛苦了。 书中说到,人类自从有了意识,就把“我”和外界划清了界线。 “我”的创新,“我“的聪明,“我”的美感,“我”的价值观…… 所有一切都从“我”出发,从“我”的视角看待世间万事万物。 “一体”把万事万物看作同一个整体,原本非常圆满,很多圣人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才得以从痛苦中解脱。 换句话说,这些圣人会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幸福,把别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最终,他们拥有了一颗慈悲大爱的心。 作为凡人的我们,虽然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但是要化解心中的痛苦,我们试着去理解万物本“一体”。 事实上,“我”也是万事万物中的一份子,把“我”从“一体”中剥离出来,我就会有很多不圆满。 “我”其实也是一种虚幻,是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我们真没必要太当真,太执着。 正因如此,作者认为“我们不快乐,是从个体化开始”,“我”才是痛苦的根源。 那么,我们可以试想,不把“我”当回事,痛苦还存在吗。 当然,“我〞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努力还得努力,该进取还得进取,否则怎能开发我们最大的潜力,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活成一条咸鱼。 只是,我们要在工作与健康、追求与躺平、大脑与心之间,找到相对的平衡。 不要太把“我”当回事,事实上,“我”只是,大脑假想出来的存在。

03、“我”本快乐 生活中,很多人感到痛苦,却不知道怎样摆脱痛苦。 作者认为,对于痛苦,我们越想摆脱,越想抗拒,就会越痛苦,不如臣服,因为生命一切刚刚好。 不管成败得失,一切的发生都是生命的必然,就像老话说的“天已注定”,一切都是天意,违背天意,我们势必进入痛苦的泥淖当中。 要想拥有快乐,我们只有找回初心,回到生命的本源。 “假如把世界的创造比喻成白洞,修行就像透过黑洞,回到一体。” 在作者看来,修行就是找到原本真实的自我的过程,是回到一体的过程。 我们的本性是快乐的,然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会让我们产生痛苦的情绪,这种情绪会遮盖我们快乐的本性,让我们误以为“我”是不快乐的。 也许你会说,遇到了困境,你还让我怎么快乐。 事实上,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只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这些部分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加完整地体验生命的全部过程,这才叫真正的圆满。 04、写在最后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确实,人生本就是一场游戏而已,我们没必要太过执着。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部电影,哪怕我们不肯放下,电影也会正常放映。 放下吧,人生本不存在,“我”本快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