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读后感摘抄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读后感摘抄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是一本由簡媜著作,印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00元,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一):当你老了

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散文,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简嫃,看她的《水问》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所以在看到这本书时,甚至没有怎么看标题和内容简介,只是看到了作者简嫃这几个字,就来了兴趣。

拿到书的时候我大吃了一惊,很厚的一本书,大致翻阅了一下发现字也很小,有种赚到了的感觉,从少年时就是这样,喜欢看厚书,喜欢看字多的书,所以儿时仅有的那几本书,也是又老又厚的,每次翻阅那些旧书总有一种时光流转,岁月如前的错觉。

细细的看来发现这本书是一本有关于“老”和“死”的书,俗话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人人都喜欢看到有关生的事,听到所有关于生的消息,对于病痛,死亡,在中国人传统的理念里也总是规避,总觉得那是不祥的,是忌讳的事情,作者在这本书里把这些问题一次次的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细腻的文笔细细道来,有幽默,有伤感,更多的却是沉思。

在一年以前,如果我看到这类的字眼我可能会和大多数人一样会是排斥的,甚至会感觉晦气,然而年初母亲生病住院,险险的与绝症擦肩,在医院里的那段时日,让我开始对老,对死有了关注,一直以为他至少在现在与我来说是遥远的,却不知命运总是难以捉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时候是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脆弱。

看作者写老,写的那样优雅,仿佛衰老就是一个老朋友,她写自己年迈的奶奶,用了很多笔墨,从奶奶年轻一直写到她的衰老,写她自己从小生长的家族,读起来的时候才会惊觉这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这样的细密悠长,看到她写的奶奶,她笔下那个命运多舛却始终顽强良善的老人,不自觉想到我的阿婆,我的阿姑,我想正如那就老话说的那样,这世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是千差万别。而对于这些不幸,作者如是说:“悲哀就是无止境的悲哀,不幸就是找不到理由的不幸,无辜的人拿到心酸版本、心碎人生,他们无罪。”心怀悲悯与仁慈,我想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境界吧!

关于出生,关于命运,作者也是细细道来——一切都是偶然,随机分派,被生下,报了户籍,隶属一个屋檐。人生从这屋檐开始,屋檐下的一切由不得一个婴儿情愿或不情愿。成长路上,是被珍爱的,还是被践踏的,是浸着恩泽的,还是烙下暗伤的,与其问渺渺的神为什么,不如靠自己,一概承当。唯有承当,才能走到未来的时间刻度,找到转运交叉路,主宰自己的第二度诞生。是积极地,也是充满正能量的,拿着一本写满了悲痛与老死的书籍却总是在里面看到乐观与积极,我想这也是作者向我们所传达的一种生而为人的道理吧,与其抱怨命运,不如踏实现在,与其惧怕衰老死亡不如心态平和关注健康。

衰老,死亡,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课题,但愿到那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优雅庄严的老去。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二):当我们终将老去——读简媜《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我们的一生花很长的时间与心力处理‘生’的问题,却只有很短的时间处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愿意面对这无人能免的终极课题。然而,不管愿不愿意,无论如何挣扎、号叫,‘老病死’联合帐单终会找上门——先找上我们的父母,再找我们。” 翻开台湾女作家简媜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国人向来忌讳谈论的“老病死”话题,被作者以如此直白的方式呈现眼前,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且陷入沉思。该如何面对人生无法逃避的衰老、疾病以及死亡?也许很多人从未认真思考过,但既然终究逃不开躲不过,那么,比起某一天“老病死”突然来袭我们因毫无准备而惊慌失措,提前预习“老病死”这一门人生必修课显得既必要又意义非常。 书中,简媜以她一贯的深邃笔触,用26万字的篇幅全面探讨了健康、心灵、理财、寓居、亲情、社会、病痛、照护、临终、殡葬等各层面老年议题,虽涉及内容围绕“老病死”,却并不影响即便是我这样年纪的人阅读。有些事若等到事到临头再盘算,往往太迟。在“老”尚未到来之前,跟随作者的文字,预先知晓未来可能会经历的生命之旅,并对“老病死”有一个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在我看来,其实是好事。 有些诗篇会美化“老”,但不管你如何修辞,给“老”镶上一道金边,残酷的现实仍会点醒你:老,一点也不浪漫。在简媜的笔下,老,是贼,它偷走你的明眸、皓齿、乌丝,也窃了你香甜的睡眠,夺走你的记忆力。谁也无法阻止肉身这条浪荡的独木舟因老逐渐朽坏,不仅如此,老只是开始,死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宿。 怎么办?当老病的肉体本身成为没有出路的难关,面对这无人可替你必须自己走完的人生最后一段艰难旅程,我们该怎么办?简媜用令人思省的散文文字,为我们奉上了可供参考的“老年心灵指南”。 对于狂热追逐养生潮流的怕死“恐怖分子”,她说,“一个人入世,不是为了活几岁,是为了验收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以,养生,不应是为了把自己养到理想的岁数,而是,重新养出对生命的态度:不管活到几岁,这一生都够了。”对于物欲,她将我们不惜斥资搜刮、收购、囤积的物比喻成我们亲手打造的物质看守所,“我们一生只练习拥有,从来没说也没人提醒我们应该训练舍弃。所谓智者,即是趁气力尚足的时候,一砖一瓦地拆,将看守所改建成花园。愚者,固守物质,看守所变成争产的战场。亲情,成了他的陪葬。”对于老年生活,作者认为一个老人假如想要拥有舒适的晚年,一定得有点钱,还得有属于自己的适居的房子。但除了要储蓄这些“物质老本”,更要储蓄“精神老本”,“若一个人一生重心仅是工作与家庭,从未建构自我主体,从未学会独处,当这两根大柱移开,老年生活犹如汪洋孤舟,不知何去何从”。她强调老人也要自立自强,“我们年幼时不得不依靠父母成长,但老来,不宜抱持依靠儿女的心态”。对于生前的财产分配,作者也有她自己的见地,“佛家云能舍才能得,舍得把物送出去,才能得到清风朗月般的自在”,“人,都喜欢收礼物,不喜欢收遗物,一字之差,就在于做主人的你肯不肯趁天光未暗时,给物一个安排”。谈到老年心态,作者更是以镜照身,警醒告诫未来的自己:莫“怨”,觉得所有人都亏欠你,变成满腹怨言、面目可憎的老人;莫“贪”,对生命抱有执着与贪恋,想要躲在病的薄纱掩饰之下留在人间,永远享有活着的感觉;继续保有“慈悲”,带着知足与感恩的心,优雅地老去,坚毅地老去,慈悲地老去。 此外,对于如何面对“病”与“死”,是该尽一切医疗手段救治维系生命之体征还是放弃急救让病者没有痛苦的有尊严的离开,何时立遗嘱后事该如何安排选择在何处安葬,以及关于器官遗体捐赠等等,简媜皆以她对生命的深刻洞悉及达观的处世态度,为我们一一寻找答案。 所以这虽是一本探讨“老病死”的书,但在简媜的文字里,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思考和体悟,是人性的关怀与温暖,以及一颗感念的心。 合上书页我思绪万千,在知晓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是何番景象后,我们又该怀以怎样的心去过眼下这尚未老的人生?生命苦短,我们是否把握住了当下?尘世喧嚣,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东西?对待挚爱亲友,我们有没有珍惜此生与他们的缘分?对事对人,我们是否都做到了全力以赴无愧于心?也许只有看清了“死”,才会更懂得“生”的意义。向死而生,是这本书赋予我的另一番启迪。 生有限,恨归零,爱无尽。谁会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不再重要。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三):当有天老去

这本书的书评是在边读边写、边读边改上完成的。简嫃,一个我不认识的作者,通常对于一个不认识的作者,我都会去百度搜搜作者相关的简历,可是这一次却没有,可能是在因为她的封面上的几句简短的话,让我想从书中读作者,从书中去品味作者的内心世界。

第一辑 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

在这里面,作者首先以《在街头,邂逅一位盛装的女员外》所得到的启发,作为文章的关键点。作者观察了形形色色不同种类人群的老态,流年偷换,花容月貌变成风中芦苇,。由人的出生被打来到这世上,受着折磨,受着痛苦,一路成长。为了生存,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好,过度享受,不惜损坏自身的肉身,到了将老的年龄,又充满恐惧,害怕死亡的来临,去东西南北的医院看病,讨论养生,祈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肉体的败北是多么的可耻呀!

第二辑 你属于你今生的包袱

在这一辑中,作者没有延续上一辑那种沉重的有关“老”的话题,而是去探讨人生。为什么给我这种人生?人生是什么?你喜欢你的人生吗?有的人的人生充满美好如意,鸟语花香,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为受苦难而降临于世。这些都是偶然的,是上帝的随机分派的,而唯有承担,才能走到未来的时间刻度,找到转运交叉路,主宰自己的第二度诞生。从而得出人生的真谛——知足常乐。

第三辑 老人共和国

在这一辑中,作者主要记述了阿嬷与母亲的老年生活,告诫我们在未老时做好老的准备。阿嬷眼睛瞎了,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活着,不认识身边的人,而同样有心脏病的妈妈在照顾她。人生何等残酷,我们从小同榻共眠的至亲不见了,跟自己的至亲,也会走到相对而坐却相忘于世间的地步啊!若有清醒的觉知,必不愿戴着长寿的后冠让人常侍至此。老,真的不是自己能阻止得了,是上天的一种安排。看这一辑,我非常的感同身受。今年寒假,外婆生病住院,从医院回来,让我觉得时间逝水流年,以前在我心中自尊心如此强的外婆,听妈妈讲以前的外婆是多么的强势,而今连拖鞋、吃饭这等小儿科的事都做不了,需要人的服侍。真的,觉得生命是如此渺小。当我们只愿他们能天长地久相伴我们身边时,他们何尝不是同等的愿望。可是,“孝”不是这么好能够执行的,又有多少的血缘之亲才能包容长辈在老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不宜启齿的变化呢?当我们不能很好的照顾老者时,他们的长寿何尝不是对于他们的煎熬呢?尊重我们生命中的老者吧,让他们有个美好幸福的晚年,好好地安享晚年吧。

第四辑 病,最后一项修炼

生病是如此司空见惯,而它所带来的精神变化是如此巨大。在这一辑中,作者直面疾病中的身体与心灵,列举了一系列面对死亡来临时的态度,有消极地规避死亡也有乐观面对的。对于一个享有丰寿的人来说,死亡已不是敌人,而是挚友,应该安静、勇敢的面对,撰写自己最后人生的精彩。

第五辑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在这一辑中,作者写的非常有诗意,李白、雪莱等一些诗人描写死亡的诗句,他们旷达地面对死亡。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的想象,想象自己的死后世界,在生与死之间游历,仿佛《神曲》之间的游历。

这本书非常适合收藏,书中的内容可以归结为类似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为人生的写实主义风格。书中的思想应该很大部分是属于现代主义的虚无思想,简单地说来,有点像许地山先生的文风,佛学思想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又参杂了哲学思想。里面的字词非常优美宁静,透着一股浓浓的深情,文章的文学性极高,通过对于古典文学晦涩难懂的意象用直白的语言给了很好的诠释。透过她写的文章,字里行间中觉得她应该是文学科班出来的,一种从容淡定的学院风,字词谴句非常地严谨。作者应该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外面的喧嚣与烦闷并没有引起作者多大的兴趣,我只愿呆在自己构造的一个宁静、和谐淳朴的内心世界中。同时,也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年轻的一代看此书,可以从中得到一丝理解,理解年老者的心态,更好的做好为爸妈养老的准备;而一些正处于中年与老年之间的一类人,或者已经步入老年者的生活状态的人看此书,可以得到对于现在年老生活的启发,做好年老生活的准备。优雅地老去,坚毅地老去,慈悲地老去。

虽然书中的很多观点,以及作者的心境对于一个现在正处于二十岁青春年华的我,是感到非常迷惘的、困惑的,但是我坚信以后的生活会给我解惑的。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感去读书,非常恰当地应用于此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