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倾听梵高读后感摘抄

倾听梵高读后感摘抄

《倾听梵高》是一本由〔荷兰〕文森特·梵高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9.80,页数:6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听梵高》读后感(一):梵高写给弟弟的信

这套书收到很久,迟迟没动笔,多半因为状态问题。

工作、家庭、疫情,生活中的枷锁无处不在。所以我开始体会梵高这些人为生活所迫时需承受的压力。而且艺术创作是需要状态的,写书评谈不上艺术创作,但文字总要基于实感。

这套书以两本文字正文,一本画册,一本空白笔记本构成。两本正文记录的是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书信。梵高整个绘画生涯只卖出去一幅画,他所有的经济来源是弟弟每月资助的150法郎。兄弟俩感情很好,倒是让我想到苏轼苏浙兄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缘。若是梵高读得懂这句话,也一定有一番感慨。

我对绘画一窍不通,就从文字的角度说说。梵高的文采应该是一般,而本书翻译采用的直译原则,想通过文字捕捉到梵高真实的内心并不容易,但在书中梵高还是阐述了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些原则。

如果不画画,梵高可能是一位思想家。他有追寻事物本质的冲动,思考时也保持着理性。但过于充盈的感情让他无处发泄,只能投身于绘画。夜以继日的画画成为了他感性的出口,也激发了他更狂热的激情。

他喜欢小孩,乐于与人接触,喜欢一切与美相关的表现。他是那株艳黄的向日葵,永远向着自己的信仰。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有两种,极度的狂热和极度的冷漠,梵高和高更正是两个极端的代表。

在书信中,梵高讲述了自己关于素描、油画的理解。这些对于学习绘画的人,读起来更有贴近感。包括丛书里的画册,做的也十分精致。

《倾听梵高》读后感(二):《倾听梵高》:用一生等待一束向日葵开

从未能想到会以文字的方式了解梵高,多年前,在美术课本上第一次看见《星空》便被它深邃的宁静深深吸引,于是搜罗了很多梵高的画作,热情洋溢的向日葵、心旷神怡的花园、纯净绽放的杏树,还有经典的绿色大衣自画像。爱上梵高的作品只需要一瞬,了解梵高的一生却需要很多年。

《倾听梵高》就是一套了解梵高生平的佳作,它以梵高的艺术生涯为主线,汇编了记录梵高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信件,这些信件是1873—1890年间梵高与他的弟弟提奥之间的通信,记录了梵高生活状况及艺术之路,读者能从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梵高艰难、窘迫、孤独的创作历程,同时也具有勉励读者、启迪当下的现实意义。

在年少时,我们马不停蹄地往前奔跑,奔波在年级、学校间,跑着跑着,就长大了,来到了“大人”的世界,这里没有人再拽着我们跑,生活突然“慢”了下来,压力却急剧增长,“奔跑”惯性让我们“继续跑”,现实说“你自由了,让自己放松一下吧”,突变的压力在说“要更加努力地奔跑,未来就在你的脚下”,脑海里时常出现的这些声音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二十多岁的梵高告诉提奥:“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活太轻松而后悔;我的生活也很轻松。”多么真诚的宽慰,简直令人醍醐灌顶,轻松地生活不是罪过,相反,轻松是人生颇为舒服的状态,轻松不是躺平,它更接近于“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的自由与自律,心灵与身体都轻盈地感受着这个世界,所思所为都是内心世界的表达,而非外界的压迫,这是多么理想的人生境界。年轻人,如果你此刻的生活是轻松的,那么请享受当下,记住此刻心境,以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去生活与工作,让心灵洒满阳光。

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呆久了,就会忘了真正的森林是多么地令人心旷神怡,热爱自然吧,在山间清泉中感受夏日清凉,在峡谷山巅上感受流云幻境,大自然是最好的美学者,可以说大自然造就了绝大多数的艺术家,梵高也不例外,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刻,他都在大自然中寻找艺术的灵感,他的作品不是为了画而画,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时而热烈、时而忧郁,色彩时而明亮、时而暗淡,都是他诉诸笔尖的内心独白。

我将这段话视作是年轻的梵高向生活的宣战格言,充满信心与智慧,人生将出现的困难与挫折都是不幸派来的尖兵,征服它们同时坚定内心的力量,坚信美好的事物会如期而至!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的困难与挫折太正常不过,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乐观且勇敢,内心愈发强大,人生才能在一次次战斗中愈发丰厚,精心做好计划与准备,为自己而战。

不同年龄段的人读《倾听梵高》都会产生共鸣,会有不同的感悟,信里的梵高是一个陷入困顿敢于向生活宣战的人,他的内心饱受折磨,作品便更加纯粹厚重,读了《倾听梵高》,才会理解这位天才艺术家短短的一生是如何地伟大与悲情。

《倾听梵高》读后感(三):倾听梵高,倾听梵高对世界的爱意

我至今仍然记得,初次看到《星月夜》时,奇幻瑰丽的星夜漩涡给我带来的震撼感受。第一眼,便认定那蓬勃的想象力和流动浓稠的色彩必然出自一位热爱生命的画家之手,因此,在得知他的生平和结局后,我是难以置信的。想更多地了解他。想了解为什么充沛着如此激情的人会最终放弃?也想了解一个画家,要经过怎样的磨砺才会创造出这样的传世之作。都说文如其人,其实画也如其人,只是,通过作品解读画家,终究隔了一层。

幸而梵高留下了大量书信,于是,我们得以探索他的内心。这次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倾听梵高》收录了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十七封书信及六十八幅经典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标有创作时间,由此,可以对照书信探明梵高在作画时的所思所想,更好地理解他在画作中注入的情感。

梵高对这个世界怀着普遍的爱意。

对自然,他似乎总能捕捉到最有生气的一面。一片生着矮小橡树的荒地,在他眼里却“像蒙蒂塞利的画一样美”,“阳光折射在灌木丛和地面上……像是下了一场金色的雨”。由此便能理解梵高画作中的色彩为何总是那样明亮,毕竟,在其眼中,世界的本来面貌便是如此。

《夕阳下的柳树》

相比于对自然的爱,令人敬重的是他对人的爱。他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和父亲关系不佳,生活上也多困窘,可以想见其日常会遭受多少白眼,偏偏,梵高有种悲悯的情怀。他喜欢读《汤姆叔叔的小屋》,1878年在矿区传教时曾经和矿工们住在一起,甚至下到七百米深、多年来吞没了许多人的矿井中。他描述矿工的文字温和又充满感情——“这家人很朴素,性情和善……我在他们家有一种在自己家里的感觉”,而从他观察的视角中,可以看到他对最底层人们的关切。或者不仅是关切,这是双方之间的互相理解。对于像梵高这样真诚、率直的画家而言,和这些被生活粗粝打磨的人生活在一起反而是放松的、愉快的。所以他才会说,“我更喜欢和那些不圆滑世故的人打交道,比如农民和纺织工人。这对我是一件幸事。”

《吃土豆的人》

梵高对体力劳动者抱有相当的尊敬。这甚至是高于尊重的情感。他在信中吐露,《吃土豆的人》“描述的是体力劳动以及劳动者如何凭诚实劳动获得食物。”《耕田的农夫和种土豆的女人》《戴白色帽子的农妇头像》《茅草屋、破旧谷仓和弯腰的女人》也属于农民题材,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切的共情,是无法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

有人推断,梵高是一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向日葵》《星月夜》等名作都是患病之后的作品,而其中浓烈复杂的情感正是躁狂发作的佐证。或许吧。也有可能,是创作时任由情感反复冲撞内心,才导致罹患精神疾病。精神健康但失去才华、拥有才华却失去健康,如果二者可以择一,不知梵高会如何选择。无论如何,作品时至今日广为流传,梵高泉下有知,大概也会感到欣慰吧。

《倾听梵高》读后感(四):用心去倾听梵高与艺术

真正的彩绘是有自己的生命的,它来自艺术家的灵魂。 ——梵高

人人都爱梵高,很多人为了研究梵高的绘画技巧,买了很多有关梵高绘画技巧的书籍;更有人为了近距离了解梵高,去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去欣赏他的画作。 可想要真正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画,只通过他人解读梵高绘画技巧和现场欣赏还不够,还需要从根上去了解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梵高的画。 梵高除了留给世人大量的画以外,还留下了书信。《倾听梵高》这套书共四册。其中,梵高书信分为上下两册——《倾听梵高:离经叛道与绘画之路》《倾听梵高:自我救赎与艺术巅峰》;除了梵高书信,这套书中还包含一本《梵高说画》,外加一本精美的素描本。 上册收录了梵高与弟弟提奥在1873年——1883年间的通信,里边记录了梵高早年的生活状况和正式踏上绘画之路的经历。下册收录了梵高与弟弟提奥在1883——1890年间的通信,里边记录了梵高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及其创作过程。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一位见过梵高的百岁老人。这位老人对记者说:“他就是一个疯子。”从这位老人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世人眼中的梵高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也可以知道梵高生活在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环境下。 梵高对底层民众充满了爱,他认为工人比绅士更有趣;在那些平凡的人当中,他发现了力量与活力。可他的热情与爱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理解与喜爱。 莫夫因《吃土豆的人》和他产生分歧,断绝来往。房东觉得他好欺负,恶意给他增加房租。他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却很少抱怨生活之苦。他一生渴望爱情,可从来没有获得过。自己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却收留了流落街头的妓女西恩。 人们在朝不保夕时,基本上都不会做出和梵高同样的决定,因为人的本能是先利己再利他。但梵高做到了,因为他怀有世人所没有的大爱。

画家的职责就是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一个想法。 我不懂画,但我在《梵高说画》这本画册中看到《悲伤的老人(永恒之门)》时,我从这幅画中,感觉到了悲伤。绘画技巧容易掌握,但画中加入灵魂却很难。

人人都说,梵高是天才。可通过书信,我们可以知道,天才,也是通过汗水换来的。梵高的所有时间,不是在绘画,就是在思考如何才能画得更好的路上。 天赋是优势,但勤勉,才是成为天才的基石。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中的一切。因此,他会发现人们发现不了的美,如:凋零的树木、采石场入口、吃土豆的人、播种者等。

我们常说,不动脑子的勤奋其实是懒惰。 梵高没有经过系统的绘画学习,他凭借自己对绘画的一腔热血,画出了无数人喜爱的作品。梵高欣赏所有的派系,同样也不拘泥于任何一派系,最终,集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或许你会认为,《倾听梵高》只适合喜爱绘画的朋友阅读,其实不然。无论你懂不懂画,都可以读一读《倾听梵高》这套书。因为,这套书不但是讲述梵高的绘画之路,还通过字里行间向我们表达了他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人人都抱怨生活不易,那么用心倾听一下梵高,你会发现,生活不是不美,而是缺乏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倾听梵高》读后感(五):才知道,梵高也是个“作家”

原以为,我知道梵高。他是个画家,他的向日葵闻名于世,他最后自杀了。先入为主地认为,如此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应该是消极面对生活的。直到遇见《倾听梵高》这套书,才发现,我不知道梵高。他曾经也积极对待生活,他热爱大自然,除了艺术家之名,除了著名的画作,他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了解。

中译出版社的这套作品,上下两册书收录了文森特·威廉·梵·高与弟弟提奥的信件,有一本画册,收录了梵高近70幅画作,还有一本手账,可以让我们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

上册《离经叛道与绘画之路》,是1873—1883 年间的信件,记录了梵高早年间的生活以及想法。从这些书信中,不难看出梵高与弟弟提奥感情深厚。也正是有提奥的资助,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他才可以坚持自己对绘画的热爱。

信中很触动我的,是这么一段文字,“我们在生活中前进时,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在服困难的同时,我们内心的力量也会随之变得强大起来。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我们一定要捍卫并保护好自己。为了取得进步,我们必须怀着乐观、勇敢的精神,精心制订计划并作好安排”。 不禁想,这些文字,是他在和提奥分享生活,也是在对自己进行激励吧。他用这实实在在的文字,加强了那忽远忽近的信念。

下册《自我救赎与艺术巅峰》,是梵高与提奥在1883—1890 年间的通信。记录了梵高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及其创作过程。阅读这部分书信,仿佛陪伴梵高经历了他艺术生涯的各个时期,窥见他艺术生涯的起点,也见证了他的巅峰。

“提奥,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一切皆变的永恒法则。一个人的作品会保留下来;描绘乡村生活,就是使作品保有价值的一件事”。细细读之,你还会发现,字里行间,还多多少少有那么些哲学的意味呢。在这部分的内容中,还记录了梵高和高更的相知到后来的决裂。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梵高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传闻里,说是高更动的手,只是梵高不想他被罪责而说自己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已无人知晓。

画册《梵高说画》的封面很简洁,不喧宾夺主。目录前,是梵高写的一句话“我在画布上耕耘,就如同农民在田野里耕地。是我们工作热情不减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一个人竭尽全力掌握了画笔,他就不可能再放下手中的画笔”。这或许,就是他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原因吧,是真正的热爱啊!册子中的每幅画,都表明了画的信息以及收藏它的地方,最喜欢的,还是旁边配上的文字。那短短的几句话,让不懂绘画艺术的我,仿佛也能体会一丝作品中想传达的内容。

不得不说,虽然最初我只是喜欢这套书精美的装帧,但翻开后,很快便被书中的细腻的文字深深吸引。所谓始于颜值,终于内容,大概就是如此吧。如果你想了解梵高,就一定不要错过这套书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