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把宇宙作为方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把宇宙作为方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把宇宙作为方法》是一本由[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宇宙作为方法》读后感(一):《把科学作为方法,把宇宙当做视角》

补充:

有些地方我也不喜欢,比如在某些方面太注重自己所理解的科学而回避其他考量。

不过整体而言作者通过这本书流露的视角,和平易的科学方法传递我倒是颇为认同,而且感觉后者能做到的很少。(也可能是我看的少)我确定应该会有专门这样的书,但我相信很难做到如此的朴实和平易近人。(毕竟是书信)

而且简短的书信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也是我昨天下午拿到的书现在就已经看完的很大原因。

《把宇宙作为方法》读后感(二):把宇宙当做方法来重新塑造思维方式

读完这本书,有三点印象比较深刻:

1. 先界定问题,再回答问题:我比较欣赏作者的思路和方式,他会首先界定问题,然后再去回答问题。另外,作者真的非常有耐心,对于一些非常奇葩的基础的甚至是反智的问题,也能循循善诱来进行回答。

2. 放大思维的尺度:很多问题在宇宙的尺度上来看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我想这也是研究宇宙的科学家能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3. 启发式学习: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应该直接交给他们答案,而是通过他们的问题去启发他们的思考。并且通过塑造环境和言传身教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孩子对离心力非常感兴趣,那我们不如去带他们到游乐场去玩。

《把宇宙作为方法》读后感(三):宇宙解答生活

第一部分读完,真是一本非常好看的科普书信集。很多有趣的读者问了很多问题,甚至很多都有些沙雕,作者也能幽默风趣的接住梗并回信,在为他们科普的同时,同样传授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第一部分最震撼的属于有一名读者问我们人体就极其复杂的组成,简单的3G数据怎么能进行传输。而作者举例完整个宇宙由区区92种元素组成。自然界只有4种基本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基本粒子也只有4类(夸克、电子、中微子和光子)电磁波(光)的几乎所有行为都能用4个方程来描述,一张便利贴就能写下。所以你可以为世界的复杂性而惊叹,也可以惊叹一切原来这么简单。

第二部分对我不付钱这段有很强的感悟。来信者是个普通人,他认为每年作为一个纳税人,国家在航天事业上的投入太多了,已经达到“每个人一支润唇膏”的地步,他认为航天可能是个好事,但并不愿意花钱。

诚然,作为一个普通人,表面上看,探索星际奥秘,发现宇宙科学技术离我们生活太过遥远,好像犹如外太空之于地球的举例一般遥不可及,但是它的开拓与发展却切实可行的改变了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使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有了太多的不同。我们能用集成电路,可以预测天气防范飓风龙卷风等灾害,用gps定位导航,可以收看全世界的卫星电视,便捷的使用谷歌地图等等。

我们需要放远我们的眼光,虽然当时放弃的是一支润唇膏,最后收获的却是星辰大海的时代追求。

第三部分生命章节中有几封回信非常伤感。写信人或至亲好友离世,或自身也罹患重病,对不如意的生活产生了困惑。而作者尝试用宇宙视角给与写信人的开导,新奇也温暖。

宇宙不因为一个人而存在,在太阳系里,地球的确是非常特殊的,人类这种高等生物的出现更难能可贵。可是放眼宇宙,甚至仅仅是放眼银河系,我们似乎一点儿都不特殊,宇宙如此宏大,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宇宙不可能是专为我们而存在。而恰恰相反,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基因的纽带将我们和地球上其他生命联系在一起,我们和宇宙一样都是共有的原子构成,我们都是星辰。所以生活不如意,也要记得仰望星空。认识宇宙,就是重新认识自己。将生活的点滴困惑化解为宇宙恢弘的背景下思考,人生会豁达不少。

《把宇宙作为方法》读后感(四):没事的时候,抬头看看天

《把宇宙作为方法》翻阅起来轻松易读,主要选取世界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泰森与读者们20多年的百来封书信。泰森从宇宙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答了关于科学、信仰、哲学、人生中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来自专业人士的困惑,也有普通人的迷茫。

信,这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考验着对文字的精准把握能力,要能精确表达,又准确传达情绪和感受,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信了?

这种页边距和段落距离,让我想起了小时候,2000年时候的书籍。(啊,暴露年龄)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一、先界定问题,再回答问题。作者真的很认真的在回答问题,特别是那些“奇怪”的问题,以一种很真诚、很通俗的方式。

二、从更大的视角看问题。

“当你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或者遇到真正的悲剧,我们很容易忘记,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再往深里想想,智人的基因组能繁衍出几万亿独一无二的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诞生的机会。所以对我们这些已经降生于世的人来说,死亡也是一种特权。这样的宇宙视角赋予了我力量,让我能够充实的度过活着的每一天。”

“我觉得希望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似的,但还有另一种希望,它需要你尽力了解真实的世界,运用我们的智慧让事情变得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是由那个付出努力的人带来这个世界的。”

三、思考方式比知识重要。

教孩子磁力,不如直接给他一块磁铁玩耍。

面临风险:“对于某个主题,你的知识足以让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却不足以让你发现自己错了。”

最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往往来自其他领域,来自所侧重的事物和你完全不同的人。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段理科生的描述:“每当我竭力试图平静地怀念世贸双塔,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的观景台。在楼顶的观景台上,你可以将问候语输入计算机,北塔的无线电天线会将你的问候送往太空深处,以共竖起耳朵窃听的地外生命解码。世贸双塔如此之高,如果你站在观景台上,那么地平线远在72千米外。沿着地球弯曲的表面,这个距离足以让观景台上的日落时间比地面上晚2分钟。要是你一秒钟就能爬一层楼,那么你真的能看到凝固的日落。遗憾的是,你早晚会累得喘不过气来,或者爬到最高的楼顶,最终只能看到落日缓慢地沉入地平线下,淹没在夜色中。”

《把宇宙作为方法》读后感(五):宇宙可以是一种方法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尸佼在《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那么,到底什么是宇宙?这可能既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自己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也许在你把目光对准深邃的夜空时,这个问题就像流星一样在你的“思绪”中一闪而过,也许在你思考生命的真谛时,这个问题又给你更加深刻的答案——我们都是沧海一粟,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我们也“都只是宇宙中,那微小的尘埃。”也许时至今日,科学家也并未真正搞清楚宇宙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宇宙,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 因为“宇宙不仅创造了万物,还给予了我们思考的方法。”这句话出自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所著的《把宇宙作为方法——天体物理学家写给所有人的101封信》的封页。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解答什么是宇宙,但是它却解答了科学与信仰、哲学与人生之惑,重寻生命的意义。 初识泰森,是在我2017年翻译《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时,该书的作者专门用一章来介绍泰森和他在科学传播工作中的成就。此后也陆陆续续阅读了不少泰森撰写的图书和文章。他不仅对本领域的科学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播和普及,而且像其他明星科学家一样,也借助科学传播“来激励新思维,驱动科学争议,强化公众的理解,动员社会运动,并塑造政策。” 而《把宇宙作为方法——天体物理学家写给所有人的101封信》也是他在这方面实践的一个例证。虽然这本书刊登的是泰森在过去长达20多年里与几乎全是陌生人的通信,尤其是在这个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几乎主宰了人们之间交流来往的当下,“写信成了一门失传的艺术”,但是它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看到科学理性的光辉,看到科学精神的彰显,更看到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由101封信组成的这本书共12章,泰森刻意把它分成了四卷,即“精神”“宇宙”“生命”和“选择”。在每一卷中,不论是对伪科学的驳斥,还是对普通公众质疑的答复,抑或是给来信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科学家的平易近人,科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科学研究,包括宇宙探索在内的理性乐观主义。 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第一卷中,他直截了当地总结说,“鼓励人们自己思考,而不是让别人替你思考,由此孕育出怀疑主义的‘灵魂’和自由探索的‘精神’。”这也是他在给乔治·亨利·怀特塞兹的回信中提到的。他还在给特伦顿·乔丹的回信中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要证明某个主张,目击证词算是最弱的一种证据。虽然法庭十分看重目击证词,但在科学的‘法庭’上,目击证词几乎毫无用处……要得出你所说的结论,我们需要在科学的‘法庭’上拿出更有力的证据。” 比如,在第二卷里,他讲到,“科学的目标是寻找无关立场的宇宙真理。”“活跃的科学家不会执着于宣称科学能解释所有的事情。” 再比如,他在第三卷中认为,“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一个逻辑,科学传播不仅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教给受众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等等。当然,他也分析了普罗大众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人们总会选择性地过滤各种理论,从中挑选出最符合自己世界观的内容。”但是“科学是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了解,它只遵从实验结论,不因任何人的主观意见而动摇”,因为“论证的力量来自证据,而不是辞藻”。 为此,他在第四卷中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命题,“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为此,“学校教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最理想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激发你一生的求知欲。”然而,现实往往是“学校只教知识,不教思考方式。”应该说,“在所有的教育目标中,这(思考方式)可能是最高的一个,因为在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不过,“思考方式很难传授,而且需要师生双方都付出更大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你得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应该说,虽然这本书的主标题是“把宇宙作为方法”,但是对于什么是(科学)方法,泰森在书中并未作详细的论述,而是通过一封封的朴素信函做了概括,毕竟他也只是期盼“这本书能为好奇的读者提供些许知识和灵感,甚至共鸣”。 这实际上印证了伽利略的名言,“你不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你仅能帮助他发现自己。”对于如何把宇宙作为一种方法,那可能还需要各位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提炼,去践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