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是一本由废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一):读书,你真的读懂了吗?

朋友,你会读书吗?

我想,绝大数朋友的答案都是会呀,读书怎么不会。从小到大都读了20几年,怎么不会?

但是你真的会读吗?文章都读懂了吗?

答案是只读懂了一部分。

那该如何去读一本书呢?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本新书,书名《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他由废名所著,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不像其他作家看得云里雾里,让人捉摸不透,他通常把问题缩小话,喜欢用典故,无论来源是诗歌、戏曲或者散文,使用的时节,他往往加以引申,给予其新的含义。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分为五辑,《小时读书》、《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竹林的故事》,对于这五辑,《中国文章》作者给予不一样的解读,书中作者指出中国的文章里没有对于世界的厌恶,但是国外文学中,比如作者喜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喜读哈代的小说,喜读俄国梭罗古勃的小说,往往他们的文章里却有中国文章所没有的美丽。中国人生在世,确是重实际,少理想。对于中国诗人善于写景,如“草木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霜随柳白,月逐坟圆“。也许你认为没有人能写出这种诗句。

其中《女子故事》,书中指出中国的事情都是该女子倒霉。在历史长河中往往女性所代表着悲惨的角色,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总会把亡国与女子联系在一起。而在外国文学作品里,女子都是洒脱、自由,敢爱敢恨。而诗人李商隐写了《景阳井》,诗写得很优美,触景伤情,但有些事总不能怪女子,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女子就这样成了不幸的牺牲品。

写在最后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看似教你如何读书,但是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从古人的诗文中看出作者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他们绝大数描绘景色,通过景来抒发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感而发,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说不定能体会他们当时那种感受。

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但是作者以让人很好理解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古代诗人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环境,在当时他们也想成为英雄,保家卫国,但是朝廷的腐败,只能通过借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说不定也能成为千古名句。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二):废名谈读书

废名是民国时期的京派文学作家,虽然其名号不为人熟知,但是相信很多人听过他那句: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这句诗出自于他的诗歌《妆台》。

这本书分为五辑,收录了废名读书的心得及感悟,以及他的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废名的文字不是很好读,一来因为民国时期的半白话半文言的语言特点,另一个原因是废名极多用典故,除非读者有比较扎实的传统文学根基,否则很多地方都不太好理解。关于用典故的问题这本书有两篇废名的相关文章,从中不难看出废名非常欣赏会用典故的作者,比如李商隐。而且废名主张用有意思的典故,而非陈词滥调的典故。因此阅读时需要查阅及深思的地方很多。

废名爱读《论语》、《诗经》,他也爱孔子,本书中有多篇相关文章。废名认为孔子及《诗经》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有趣。正如他多次提到的孔子对于《诗经》的评价:“思无邪”。废名认为中国文学缺少些真实,比如性事就不能提,又比如很少有厌世的文学。关于这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美国文学——我为自由而死;法国文学——我为爱情而死;俄国文学——我死了;日本文学——我想死……但是到了中国文学就变成——活着。这样想想还真是如此。我们的文学一贯不喜欢人露出败象,不管怎样必须励志必须硬撑。

废名的短篇小说中乡土气息很重,故事的地点不是在竹林里,就是桃园里。他的小说主人公也是普通的农人,故事也不外乎平常的农家事。此外他小说中总是在冲淡平和中透露出一种悲哀。是安静的悲哀,无出路的悲哀。废名说中国人最爱避讳死,文学中也是。他自己的小说里总是有死神的影子。在这悲哀背后,是废名对同胞的同情及爱护。

此外废名对于《诗经》及《论语》的解读也是一大亮点,从中可以收获许多新观点。废名最是赞赏孔子骂的“正墙面而立”,这个我认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个希望大家多多学习,不要不学无术无所事事;另一个希望大家做有趣的学习者,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在这个方面废名是非常好的榜样。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三):心静下来才能读得懂废名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读书。拿起一本书,看完目录后快速翻页,自然大体知道内容是什么风格;或者看看序言,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用这个思想来扣内容,十之八九大差不差,做个知道分子也是极好的。

可是,走马观花般看书,在书的精神世界门前徘徊,算是读了,也算是没读,有的书得深入其境,才能感受到行文的奥妙。废名的著作《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就是这么一本用心深入研读的妙书,书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可一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你啥都体会不到。

这不是夸张之辞,确实是让我感到废名的文笔趣味意深。不管是第一辑《小时读书》还是后面的《陶渊明爱树》还是《孔子说诗》,都能让人感到“应该很简单但却阅读艰难”,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不能落下,落下了也许就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味道。

比如在《教训》一章中,废名写道,“有一天读老子《道德经》,忽然回到小孩子的地位去了,完完全全地是一个守规矩的小孩子”。你要是突然略过这句话,或者只做消遣的文章,便不能感同身受地沉浸在作者对传统先贤的博大精深中。

所以,读废名的文字,有一种紧迫感,让你不敢放松,生怕忽略其中深邃思想的大门,漏掉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机会,更不同于阅读老舍先生那般风趣的文字;有的书,也许能让浮躁的你静下来,但废名的书,如果心平静不下来,它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

因此,废名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心必须平静下来,排除外物的干扰,思维进入到一层,才能解锁下一层,不断地层层递进,才能明白微言大义,或者找到他内心最香说的话。

废名的行文风格,可以看做是一种障碍,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悬念,你可以理解为对思想的保护,也可以理解为“凤求凰”。只有一定的学识和见识,才能层层拨开文字的迷雾,体会到其思想的深刻性,你得到了共鸣,才有资格做对方的知己。

这种写作风格和手法,建立在废名先生爱用典故的习惯上,孔孟、李杜等人的故事信手拈来用以明志,你了解了四书五经,你读懂了陶渊明,自然会慢慢读懂隐晦,从而接近废名。

周作人评价废名,“他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溪水抚摸草叶,是生活中的寻常景致,而抚摸前后的景致,真是同一片景致吗,让人感受到“人不同踏进同一条河流”,有种哲学思考的味道。也许在废名看来,溪水因草叶而有趣,草叶因溪水也不凡,但不是心思细妙之人,感受不到其中微妙的情致。

正如周作人的另一种评价,废名的文字“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有人说,废名的文字是心境的写照,既然是心境的写照,就应该以内心读内心,读得久了,悟得久了,也许就感受到文中的溪水和草叶。

读书,真的要心静下来才行!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四):《小时读书》:废名的治学心得

如果在假日时光,一杯税,一本书,度过一个晴朗的下午,这是再惬意不过了。当然这本书得值得陪伴你一个下午,值得阅读,细品,回味,就像一杯好茶一样,浓郁清香,回味无穷。

而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陪伴你一个下午,而身无倦意,清新芬芳,读完之后又似余音绕梁一般,书中浓郁的气息似乎充满了阅读的房间。

这便是心书合一,《小时读书》足以让你沉浸其中,让你窥探当年废名大师的内心,又让你穿越的大师当年读书的时代和环境,感同身受。

本书是一本文集,由若干篇废名先生的若干篇治学文章收录而成。废名,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著名作家、学者。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的人物不多,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治学心得文章,值得一看。看完之后真的也觉得不虚此看。

全书有很多先生对所读之书的批注,而这些批注,足见废名学贯中西的功力,从古今的典籍到国外的莎士比亚,《唐吉可德》,信手捏来。

作者对书籍的研究力透纸背,如89页,通过对《水浒传百十五回》和《水浒传》通行版本相关章节的细节分析,作者明确指出《水浒传》通行版本并非某个作家创作,也就是并非施耐庵所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作品。

如果作者没有足够的治学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得出这样的学术意见和结论,否则就会和一般人一样拿《水浒传》当小说看,受益很浅。这一点治学方法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古语讲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表现了作者对金圣叹(明末清初大才子)非常的倾佩,也引用了金圣叹很多评注。但是也不尽是完全赞同金圣叹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提出了自己一套著书立传的观点,消化吸收前辈的治学精华,化为我所用,这才是高明的地方。我想,每个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大抵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时代远去,大师也远去,但是大师们潜心研究学问,治学严谨的作风永远值得后辈们学习。

好的读物会让人产生穿越感,说再通俗一点,就是如临其境。本书虽然说心得文集,好多文章篇幅很多,但是学养极高,沐浴其中,常有豁开朗的感觉。不仅工作之余,可以读一读释放压力。而且更可以作为智慧之书,常读常新,建议读者多加收藏,品读。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五):无效读书不如小时读书

机缘巧合的机会遇到了这本大师之作:《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初时只以为这是一本教授如果提高时间管理,及如何读书的方法论文章,但是深入之后才发现,原来稍显晦涩的文章背后,其实教授的是一套读书的方法论,如果真正读懂了,确实受益匪浅。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小时读书、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竹林的故事。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小时读书的好处与方法,但是却通过数篇短小的文章逐渐揭示了为何要小时读书。

这本书的作者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到新文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学生。1925年10月,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1932年,出版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1949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到底该如何读书?答案是小时读书

刚开始很多人看了书名都会误以为小时读书是对时间管理的叙述。可是其实不然,小时读书的真正含义其实是从小开始读书。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语言的许晦涩难懂,却并不影响废名作品的深远影响。而其中,就有这样一篇文章,充分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诟病。

《小时读书》里提到了《四书》,提到了《论语》,也提到了在少小时,废名自己亲身经历了哪些所谓的没有理想式的读书,曾经给他带来的伤害及影响。然而,小时候认为所受的教育等于有期徒刑,在渐渐长大后,才发现这一系列看似严苛不近人情的教育背后,却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的惊喜。而渐渐的似乎也能理解《论语》中,那些写的好的句子,更可以用典故来表达自己。这是少小时读书所带来的喜悦,却也是少小读书时万万没有想到的。

教育不能改变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现状但是读书可以

小时读书里描述了很多废名先生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中国式家庭场景。早期的中国式家庭,大多被困境包围,孩子的天真烂漫,也务必与家庭生活的窘迫相提并论,更别提合适的教育方法。在这种大环境下,当时的教育往往都是严重滞后的。

既然教育无法改变中国式家庭的现状,那么让孩子从小读书或许是最后的选择,读书可以改变未来。比如废名的侄子在不经意间,也要变成了作家,比如废名自己,虽然觉得饱受教育之苦,但是却依然成长为有名的作家。

所以说,小时读书,自有其裨益,而这也揭示了废名先生为何提倡小时读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