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的读后感大全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的读后感大全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一):关于读书和写作的一些收获

第一,不用勉强自己去读那些自己不喜欢,但却十分有名的著作。 第二,书读完,定要有所得,知其哪里好,哪里不好,吸收那些都自己有益处的内容。否则就如老舍先生所说:“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第三,写信、写日记、写工作总结都是写作,多加练习总是有益的,哪怕不以写作为职业,能办工作总结写好,不也是一件让人开开心心的事情嘛。 第四,写作切忌堆砌辞藻,而应该用简练的语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写完的初稿一定要不断删减,留下的才是最最精华的内容。 总之,写作的法宝无非两个: 一、多读书,读的时候要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如何组织内容,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如果只是茫然的多读,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必定要有所得才是有效的阅读。 二、多写作,别怕写不好,只有自己写过了,真正遇到难处和问题了,再阅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所谓“在事上磨练”,写文章就要从不停的写上才能得到锻炼。 为什么很多人总会说,我不知道写什么?该怎么写?可明明还一字未写啊,世间所有的事都是这个道理,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多。这么看来,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真是至理名言,值得一生去实践。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二):跟着老舍先生,学文艺

从民国走过来的作家,老舍先生绝对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不管是长篇的《四世同堂》,还是短篇的《抱孙》,他对于人的洞察力是凡人所不及的。另一方面,老舍先生的文章独具特色,通俗易懂,且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用以作阅读写作的典范再合适不过了。

而这本《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则是他关于阅读与写作的随笔集。

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四辑——我的读书方法、别怕动笔、先学习语文、出口成章——主要是一些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体会,第五辑——可喜的寂寞——则应该是看过前四辑之后给出的一些“例文”。

于写作之前,肯定是阅读。而读什么书,是个重要的问题。老舍先生认为,应该选那些自己适合阅读的,至少不能读过之后犯糊涂的书。接下来是应该怎样读,简单来说便是,多做读书笔记,并且以阅读带领阅读。

那读得多了,自然得写,而写作的首要条件便是“别怕动笔”。这一部分里,老舍先生列举了写作所需要的部分——观察生活、勤加练习。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去掉那些毛病,便会越来越好。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我突然想起前两年看《七十二堂写作课》的时候,关于语文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那些我们忽视的语文基础,往往我们的写作还做不好小学的基本功。

所以,看完这本书的最大的感受是,老舍先生说的大多是学生时代老师不厌其烦的那些,可是我们总会掉进他们口中要避免的坏习惯里去。正所谓,知易行难。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本书里的某些观念我也不完全赞同——这倒是做到了老舍先生所说的不人云亦云。

比如,我虽不一定能全看懂那些瞪着的我公式,但是依旧喜欢看“第二类书”,总免不了死磕一阵,难以好聚好散。还有那些“迷信”,在我眼中更像是种对未来期许的习俗,这些习俗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还特别喜欢那些与现实生活不着边的虚幻的作品——不论是读还是写,老舍先生会觉得这些脱离了人民,可是我却觉得想象力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

老舍先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需要人们更具有革命性,而我们则幸运得多,我们在生存之后可以去追寻更多、更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文艺”也比老舍先生大得多。而至于如今的作品有多少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我持保留态度——我们的世界更丰富,也更浮躁了。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三):跟着老舍先生学习“该如何让读书”

先介绍大家而是课本里经常出现的作家老舍先生,一生写了约800万字的作品,被誉为语言大师。大家应该很熟悉他的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茶馆》。他的文章诙谐幽默且耐人寻味。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大师,也是最好的学习对象,跟着大师学习读书的方法。改变大家拿到书就读一读的观念。

书本的第一段作者告诉我们他的读书方法,他是怎么写与读,并教大家怎么选择和鉴别阅读文艺书籍。其实就是告诉大家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没必要为了跟风或者想着拓展书籍面儿浪费时间去读自己不感兴趣股书籍。就文学大师老舍也是一样,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读了就跟没读一样,因为汲取不到知识。同时读书不是光读就行,要动手写,永远只读不写,也是起不到效果的,反而白白浪费读诗的时间。

作者老舍先生还提供很多他当初写作的经验包括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长篇小说的是怎样写的过程,看到老舍先生当初为了写作绞尽脑汁,也是不会写作而苦恼时,我们都没基底却想往文学创作的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看看这本书,跟着后面吸取经验慢慢学。在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写文章要行云流水,不可为了华丽的字句而愁眉苦脑硬塞字词进去,这样并不会让你的文章出彩,反而致使文章不通透。

老舍先生告诉我们写文章别怕改,好的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文章最先的开始就是写,写完后再进行反复修改通读。同时写文章的语言形式也是统一,切不可随性脱口而出的文字。这样的话文章就可以不称作文章,直接对话就行了,就没有他独特之处。文章也是有他的技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写出。很多技巧需要我们慢慢琢磨,慢慢学习。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写文章很简单。当读到其他作者写的文章,感觉自己也能写出来一样,简简单单很顺畅。读完《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后自己醒悟,其实这就是写作技巧,真正自己动手去写就会发现原来没有那么简单。写得不顺畅也没有深意。

这是一本改变我对读书和写作观念的书,在文章最后都是老舍先生自己写的短文,都是生活的事情,确实那么有深意,细腻和谐。希望通过这本书慢慢培养自己的读书观念,并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

从小到大,我们念过很多书,学过很多写作知识,也写过很多文章,如今不少已还给老师。有幸读到老舍先生的《跟着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似乎穿越回了孜孜求学的时光,老舍先生的文字有趣、幽默,亦不乏实用性,这本书是实实在在为文字爱好者提供“金刚钻”的一本书,如果当初学习的老舍先生的文章是“鱼”,那这本书就是告诉你老舍先生是如何“捕鱼”的。

|读书方法的起点是识书

何谓“识书”?首先就是给书分类,老舍先生将书分为几类:圣贤之书,科学之书,名著……即按书的内容与目的区分。笔者认为,通常,我们横向按体裁将书分为小说、诗、散文等等,纵向按年代将书分为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现代文等,或者按文字分为文言文、白话文等。识书是为读书做准备的,不同的书有不同读法,也是筛选书的一种办法。

|好的读书方法是有针对性的

像老舍先生在本书中说的那样:“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小说既要注重它的内容,也必须学习它的文字;态度严肃、关切人生的小说便是好的小说内容,能以最少最恰当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便是好的小说文字。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处世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好读书更要读好书

在阅读文艺书籍时,要注意选择与鉴别,老舍先生认为:“要看,就先看当代的好作品。”60年代的读者要读关心国家建设与革命事业的好作品,笔者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读者们前所未有地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各色书籍,更要学会鉴别,要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精神、增强同理心的好文。

书籍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在自媒体十分发达,网络文化繁荣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也百花齐放,读者们更要警惕“方方”之流基于想象的“日记”,他们利用读者们的同理心来达到自己蠢坏的目的,实在可恶。

喜读书的人也喜写字,学会了读书,便别怕动笔,读书方法与写作方法是互逆的,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一定读书量的积累,写作便容易很多,因此,这本《跟着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推荐给爱读书的你,也推荐给喜欢写作的你。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五):“行难知易,有如是者”

小时候看课本,总爱在那些正经的课文里拣几篇鲜活有趣的反反复复看,老舍先生的文章又好懂又幽默,很难不让人喜欢。

他写养花,我乐,我也爱花,自己还种过蓝色的牵牛,入夏开得灿烂,藤上的蓝紫近乎浓墨重彩。因为花而快乐悲伤,我是很能共情的,于是愈发觉得亲切。

他写济南秀气的冬天,我好像就闻到了响晴下的雪气;他写春节,我好像就成了老北京里满心欢喜过年的小学童,把各色吃食一股脑儿地往嘴里塞,蹦蹦跳跳地上街看花灯。

老师告诉我们,老舍先生的文章平易近人,但这并非意味着他是信笔写就的,事实上他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删改斟酌,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我那时想,写段大白话都要字斟句酌,这到底有什么好琢磨的呀。内心也还是觉得诸如“满载一船星辉”这种句子要更厉害些。

中学时的暑假总是炽热漫长,我在蝉声与热浪中读完了《骆驼祥子》,更觉心胸含着一团浊气,闷得慌。而后又知道了老舍先生的人生际遇,想说点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今年年初,人艺《茶馆》开票,我没抢到,气恼过后在b站看起了05版的视频。世殊事异,一间茶馆便足以装下人生百态了。

昨天翻开这本书,被老舍先生洒脱的读书论逗得直笑,信手拈来的幽默感想必是一种很稀有的天赋吧。他说青年人判断力不够又爱热闹,常常只在阅读中满足了惊与奇的胃口,没有得到什么人生道理上的益处。有选择地阅读自然是好事,悟得人生道理更是不言即明的好事一桩。但我仍觉得文学乃至于文艺作品,不应以“宣传”、“教化”作为评判标准来进行价值衡量,它始终是表达自我的途径,而非随处可见的宣传小册子。对于现实的描摹和对幻想的铺陈也没有完全的高下之分,奇幻、科幻类的好作品亦不在少数。

论及写作,老舍先生既说明了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即对文字基本的把控力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言之有物是文章的立足之本。好的小说,形式、内容以及文字不会有明显的短板。老舍先生善于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材料,同时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写人物时琢磨透彻才在笔下露出人物生活中的鲜活一隅,对于现在的创作者来说很有参考的意义。

“文章最忌不痛不痒,可有可无。”这是在说思想的不可或缺了。目及当下,生活压力所迫,大家不得不暂时放下对思想性的追求,而去爽文中寻找对现实中种种不快的慰藉。但究其原因,环境的过错想来是比读者的过错要大得多的。

我很喜欢书的第五辑-可喜的寂寞,总觉着有位肚子里装了很多见闻的先生正站在你面前同你分享他的经历与感悟、他眼中的花鸟虫鱼以及无法忘怀的人事。

但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前一秒几乎笑出声来,后一秒就泫然欲泣。我看到他对青年的期望,看到他对社会不断进步的展望,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热切与幽默,而后看到书中某段的“小将”二字,想到冰冷的湖水,胸口亦是一片冰冷。像“悲观”、“自杀”这样的字眼,如今看来更近乎谶语了。

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的作者们能够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也希望往事随风,精神永驻,悲剧定格于前尘,无人再重蹈覆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