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经典读后感有感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经典读后感有感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是一本由[美]索尔•贝娄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6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读后感(一):在烹饪生活这道大餐的时候,别忘了加点盐

索尔•贝娄的名字,在西方文学界赫赫有名,这位1976年的诺奖得主,一生中3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1次普利策奖。作为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足够辉煌,也因他的犹太人身份,赋予了其文字独特的种族思考和哲学韵味。 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作家的创作轨迹——这是一位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作家,他记录了战后美国人经历的精神危机。如何从现代社会突围成功,贝娄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一个想要逃离原生俄罗斯犹太家庭的文学青年,到拿着父亲留下的500磅遗产买房置地的倔强老头,再到耄耋之年世事看淡的古稀老者,我们能在贝娄的文字中强烈地感受到思考对于人生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能在操蛋的生活中找到栖息的缝隙,那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分别。 “艺术对我来说就是盐,原则上你可以吃无盐的食物而不死,但正是盐赋予生命以活气”,这是贝娄对待艺术的纯粹态度,而艺术就是思考的外化。思考让我们有着发现美的眼睛,有着欣赏生活的内心,有着洞若观火的睿智和自我疗愈的本领,在烹饪生活这道大餐的时候,哪能离开思考这道必须的盐分呢?——索尔•贝娄《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读后感(二):我们的确是些什么

贝娄是十几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裔作家之一。他从194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包括《奥吉·马奇历险记》、《晃来晃去的人》、《赫索格》等。贝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通常是流浪者与思想者的合成体。这也反映了贝娄对犹太民族作为一个流浪民族的思考。同时贝娄的作品中除了故事,还有很多哲学思考。 本书收录了贝娄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的散文随笔。其中有《伊利诺伊之旅》这样的游记,也有《诺贝尔获奖演说》这样的演讲稿,还有书评、影评,但是更多的是贝娄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特别是美国在工业及科技进步前提下国民心理的转变,以及以色列及全球犹太人问题。在这些文章中处处可以看到贝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性,以及作为一名犹太人很少见的达观心态。

贝娄在随笔中写道,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他将自己介绍为“一位美国作家,犹太人”,这令犹太裔学者及思想家肖勒姆非常生气,认为贝娄应当将犹太人的身份提到前面。但是贝娄在犹太身份的问题上并没有如此极端。虽然他认为犹太身份及犹太人的历史将伴随他终生,但是他仍旧坚持将“美国作家”的头衔放在前面。纵观贝娄的文章,他反对极权及极端主义,反对将文学政治化,反对文学家在作品中说教。详见《一个犹太作家在美国:一次讲座》等文章。 贝娄主张文学世界应当是一种更接近于人的情感和性灵的世界。他呼唤在作品中呈现想象。这一思想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呼唤重床叠屋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这样的号召不谋而合。同样贝娄在不止一篇文章中也多次提到科学祛魅后文学世界所受到的威胁。他怀念“小说历史上,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作家不用做别的,只消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就行。”但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如今再也无法实现了。这反映出贝娄以及许多文学家们深沉的人文主义思想。详见《作家和观众》、《小说家的干扰》等文章。 贝娄这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洞察是十分深邃的。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对人的危机和荒诞的描写,但是他的字里行间总是透露出对于未来的信心,他拒绝接受虚无主义,也不相信现代社会会彻底分崩离析。他这样说:“最近有些作家告诉我们,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不敢苟同,我们肯定不是黄金时代所夸耀的那样,但我们的确是些什么”,以及“文学之所以存在,因为作家相信个性和人性的精神力量”。正如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贝娄正是这样的人。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读后感(三):六十年,真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中人国来说并不熟悉,这位美国犹太裔作家,曾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词中是这样评价他的: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

《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这本书,收集了索尔·贝娄六十年来的一些散文、随笔、演讲、影评、游记和回忆录等文章,一共57篇。这些文章可以说是索尔·贝娄六十年的人生轨迹以及对文学、生命、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也美国六十年繁荣与衰落的见证。

索尔·贝娄生于1915年,他的父母都是俄罗斯的犹太移民,他是“一个在芝加哥移民社区长大的移民之子”。从小索尔·贝娄就接受犹太教育,所以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以犹太人的生活为背景,比如他的成名作《奥吉·马奇历险记》中的主人公马奇就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

1937年索尔·贝娄获得人类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此后他从事过记者、编辑等工作,而从业最长的还是在大学里当老师。这样的人生经历为他的作品打上了深深的“贝娄印记”,形成独特的“贝娄风格”,既风趣幽默又不失同情和严肃的思考,在探索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的同时又对于个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命运表示出深切的同情。这些不仅表现在他的小说中,而且在这本《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中,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位作家,一位人类学及社会学学士作家的思考。

书中有对作家、导演的评价,有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有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更多的是对文学及其未来的探究。

与索尔·贝娄同时代的作家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索尔·贝娄对他有这样的评价:“毫无疑问,海明威的神奇魅力和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他的自我专注。”书中专门有一篇关于海明威的文章《海明威和人的形象》,这篇文章发表于1953年,它对我们更好的理解海明威的作品及其思想都非常有帮助。

在《犹太人讲故事》这篇文章中,索尔·贝娄通过自己的经历对犹太民族做了深刻评述。他站在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对犹太人的历史、文化做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犹太性”的说法。

书中还包括索尔·贝娄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以及对巴黎、芝加哥、纽约、佛蒙特、托斯卡纳等地风光、见闻的描述。

六十年,按照中国人说法,这是整个一个甲子的轮回,把这六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写成一篇篇思想深刻值得人更多的人去思考的文章,索尔·贝娄做到了!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读后感(四):小东西这才一根而已学长视频,英语课代表趴下跟我做

小东西这才一根而已学长视频,英语课代表趴下跟我做就像心里长满了野草,

:点击--此处/ 观-看/入Γ口

(请Δ点↑↑↑上-方-进-入)

即使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也能吹起微微的颤动,脑海里回荡的全是这个人的影子。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相遇和离别。有的人近在咫尺却擦肩而过,有的人远隔天涯却心心念念。有些人短暂的相交后渐行渐远,直到影子都开始模糊,徒留下了回忆。

小东西这才一根而已学长视频,英语课代表趴下跟我做如果说开始是一场遇见,那么结束便是一场别离。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无不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生命中所有的拥有最终都会失去。世上最残酷的真相就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些逝去的时间,过去的事,离开的人,一旦失去,便永不再现。

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过往的人和事萦绕在心间,忘也忘不掉。那些生命里来来往往的人,我总是想起又忘记。

原本我以为无论经历过什么,终将会随着时间淡去。生命里的风浪会将回忆的沙滩冲刷的了无痕迹,可是我高估了自己的愈合能力,也低估了你对我的影响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忆在我的心里渐渐生根发芽,待我回过头来发现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那些开心愉悦悲伤和痛苦被岁月镀上了一层光,就像一匹泛黄的画卷,模糊的记载着曾经惊艳过的时光。

我想你了,你知道吗?不知道在哪一瞬间,你的音容笑貌就萦绕在我的心间,经久不散。

我想你了,你知道吗?在梦里,我牵着你的手,走过层层迷雾,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可是感觉很踏实满足。你在我身边,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日子一天天的过,好像每天都差不多,外面的天气很好,一切都好。可是我的心情无法潇洒起来,因为我的心里总、有无尽的牵挂,倘若你在就好了。

这个世界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我别无所求,只想让春风带去我思念的话语,让春雨浸润你温暖的心田。

时光匆匆流逝,人无法留住时光,时光也留不住人,在时间面前,一切都将成为过去。遇见的会离开,拥有的会失去,哪有什么永恒,只不过是情深时的期望。也没有多少人会把感情当做一切,生命中无法舍弃的东西太多。

小东西这才一根而已学长视频,英语课代表趴下跟我做如果离别不可避免,如果彼岸没有花开,请不要悲伤,也不要哭泣,更不要怨天尤人。告诉自己,我来过,我爱过,我不会后悔这场遇见。

即使不能再拥有,思念也是一种幸福。

时光漫漫,岁月悠悠。那些生命里的所有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重来。别离,是为了更好的遇见。旧的不去,新的怎么会来。

人生是一场相逢,生命是一场别离。趁着时光未老,见想见的人,看想看的风景。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读后感(五):一次长达半个世纪的思想“深潜”与“远足”

走近一个人,了解他的思想,深入他的内心,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聆听他的话语,或者阅读他的文字。虽然话语可能在说出之前已经进行了若干次的精心加工,而形成文字的手稿也会在刊印之前一稿二稿反复修改,但其中闪烁着对方思想的真知灼见依然无法磨灭,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汲取精华。但当我们翻开索尔·贝娄这部《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散文选,你会惊奇地发现,不需要你做去粗存菁的工作,因为字里行间凝聚的全是他思想的精华、智慧的宝藏。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裔作家,当过记者和编辑,长期在芝加哥大学等几所大学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在海上短期服役。索尔贝娄文学创作质量很高,他是唯一一位凭借《奥吉马奇历险记》《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家,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奥吉·马奇历险记》创作于1953年,索尔贝娄因此一举成名。这是一部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1964年创作的《赫索格》再次引起轰动,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茫。1970年作者以一部《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进一步揭露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义危机。

从以上三部作品的主题可以看出,索尔见娄十分执着于对人性的思考与分析,或许这是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的“通病”:总是悲天悯人,视人类命运的研究为已任,希望从自己的分析观察中洞悉人类精神世界的真相。而且,从三部优秀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以及思考深度来讲,索尔·贝娄的思考明显逐年加深。1976年,由于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说小说只是比较隐晦地呈现了作者思想,那么作者各个时期的散文、游记、访谈和演讲以及回忆录等,则是作者思想的直接反映。在这部《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散文集中,索尔·贝娄用57篇文章,打造了一次思想的“深潜”与“远足”。

这部散文集以年代为线,自1950年代及更早开始,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之后,每个时代一个篇章。半个世纪的思考,串起了索尔·贝娄对人文、历史、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研究。看似不经意的一篇散文游记,都体现了索尔·贝娄对某一社会主题的深思。1957年撰写的《伊利诺伊之旅》,从大草原的风光开始,过渡到无边的农场,联想到昔日的美洲原住民历史,以及过去的辉煌,还有对面爱荷华州迪比克的繁华,愈加凸显这座“失败之城”的没落。此情此景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会不会引起你的无限沉思?

1962年的《我们向何处去?小说的未来》则阐述了一名作家对小说创作的认识。在“叙事艺术本身似乎的确已经消亡”,“语言也过时了”,“旧日式的和谐人物”日益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小说是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作者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格特鲁德·斯泰因、海明威和D.H.劳伦斯等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阐明了自己关于小说创作的观点。这种观点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借鉴性,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在文学创作中积极实践。

而对技术时代如何处理机器与文学的关系,作者在《机器与故事书:技术时代的文学》一篇中也做了详尽的解释。这个思考,既是作者从事文学创作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文学创新的必由之路。在技术面前,文学创作不是可有可无的,“科学和技术不可能从灵魂中消除这种叙述和施魔咒的怪癖”。

作为一名社会经历异常丰富的作家,一名执教经验异常丰富的教师,一名曾经的编辑、记者,索尔·贝娄走过太多地方,见过太多人物,不由自主地产生过太多的思考。这些思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虽历经岁用风霜依然振聋发聩、催人深思。索尔·贝娄九十年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锻炼,通过阅读这部《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可以窥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