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巨匠与杰作》的读后感大全

《巨匠与杰作》的读后感大全

《巨匠与杰作》是一本由[英] W.S.毛姆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一):《毛姆读书随笔》有感

毒舌毛姆的大型八卦吐槽现场,整体风格轻快风趣,特别是侦探小说的那一篇直接笑出了声... . 这本书分了四章,前三章写了毛姆本人的一些读书感悟和一些书目推荐,最后一章写了十二位名家和他们的作品。(这部分估计也是《避难所》的主要内容) . 读完会发现那些往日感觉隔着一道鸿沟的名家们一个个都走下了神坛,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平凡(甚至平庸)的喜怒哀乐,也会被酒色钱权迷惑做出傻事。他们在写作时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崇高的目的,有些人写作或许只是为了挣钱糊口。 . 在了解了这些背景后,他们的作品也显得不像想象中那么高深难读了。但读文学小说本来就不是什么深奥的活动,它是一种普世通俗的艺术,是用来愉悦人的。这些作品本就不该被敬而远之才对。 . 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过去,读一本优秀的文学是一种有益的消遣。一些名家可都是大众偶像,狄更斯曾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法国的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是大仲马最新的连载章节,托尔斯泰的狂热崇拜者曾对他围追堵截...反观现在,你又会在哪里看到此般盛况? . 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种偏小众的行为? 难道是如今有益的,带来精神愉悦的娱乐项目过多,已经不需要读文学来消遣了?或者人们有了更值得去追捧的偶像? 或许这也算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不知毛姆见到当今世界又会作何感想~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二):巨匠与杰作

真的太喜欢他的作品了,甚至想说我很喜欢他的人,虽然我并不了解,但是他文字中透露出的个性我太喜欢了。

自己也一直在酝酿一篇关于我与书籍的文章,读了毛姆的文字以后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了,所有想说的这里都有了,所有没有想到的且合我胃口的,毛姆也说了。感觉他对书的理解,对各类书籍的理解说到我心里去了。特别是关于哲学方面的。

正如他关于哲学的那句话,让我噗嗤地笑出声来。“外行人读哲学,就像手里没有平衡杆又要走钢丝,所以只要他能平安地从钢丝上下来,就谢天谢地了”。没有比这更精准的描述了,没有比这更幽默的描述了。是的,他的描写总是那么精准与幽默。我感慨于他的感受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的精准表达,这正是我所极度缺乏的。而他也同样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朋友的话时,如此称赞别人。我惊叹于他的幽默,当享受于平静而喜欢乐趣的我感到生活乏味时,没有什么比阅读毛姆的幽默,这种单项的沟通来得更有趣了。对,这是单项的沟通,但我仍然可以get到他的点。他在评价简奥斯丁时,也是欣赏她的幽默。

阅读他的读后感,受益匪浅,不同的视角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说起他对其他作家的评价,有的人说他八卦、刻薄,我个人觉得也还好吧,有哪一个优秀的人不刻薄呢。我们也还是可以看到他绅士的一面,比如对女作家就明显褒奖很多。其实,我并没有把这些作为一个他的评价,而是把这些作为了毛姆的一个个短篇小说,只是取材于真实的人和故事,取材于他所欣赏的那些大家。难道不是吗?看看对每一个人故事的讲述,那么强烈的节奏感,让你读着欲罢不能,不是因为那是你所熟悉的书的作者的人生经历,更是毛姆笔下的一个个故事。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三):2022.2-2022.7

毛姆强调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任务。所以一定要读自己喜欢的书,能在读书中找到快乐。他对批评家们还是嗤之以鼻的,认为批评家是应该去指出书的优点以便于读者选书,而不是一味苛责作者。小说家不是为了去指导读者,而是为了娱乐读者。我们阅读的本质,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他认为人生苦短,要最大限度体验人生,既要体验痛苦,更要体验快乐。没有理由要使肉体需求服从于精神准则。而且他很少有读第二遍的书,读书进度也比较慢,跳读做的也不好,感觉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本书的第四章《名家与名著》是全书的核心,毛姆像一个导游一样,带着读者感受各位名家的生平以及创作历程。让我们发现他们有血有肉的一面:康德是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清教徒,他行为举止刻板而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歌德的年轻时光跟现在的恋爱脑年轻人并无二致。简奥斯汀本人就较为幽默,她的观察力和情感丰富,但虚构水平欠佳,所以她更喜欢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发掘有趣的故事。艾米丽勃朗特则是内向孤僻的人,她把她的激情和幻想都倾注在了《呼啸山庄》中。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形象不佳,但私生活却多姿多彩。托尔斯泰为自己的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苦恼。而契诃夫一生被疾病所折磨,却始终关怀劳苦的俄国民众。每位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一面,他们也并不完美,甚至有些人有些偏激,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创作才华。

所谓美感,其实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产生的某种不一般的愉悦感。由于它不一般,于是我们就称那些给予我们这种愉悦感的事物为“美”。

毛姆对畅销书的看法非常一针见血,他认为在畅销书出版后的三年内不需去读,三年过后你会发现,其中很多畅销书已经不用去读了,已经被淘汰。

一般来说,有缺点的东西才有优点。书也一样,读者最好知道自己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否则的话,一旦发现自己的所获远不如批评家说的那么多,很可能会错误的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没有收获。而事实上,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毛姆这句话是想告诉读者,不要在意书的包装上的宣传语,不要在意批评家的建议。读书的过程能快乐,能有收获,就够了。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四):毒舌大师

读书本是个学习的过程,但如何读书也是需要学习的。读书圈有这么一种说法:读者只有两种,读毛姆的和不读毛姆的。今天我们就跟着《巨匠与杰作》来看看毛姆是如何读书的。 先说说毛姆这个人。外科医生、作家、间谍、同性恋,这些都是他身上的标签,而他最耀眼的一个标签却是“毒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政坛最毒的舌头是丘吉尔,文坛最毒的就是毛姆。两毒相遇丘吉尔都要忌惮三分。据说有一次两人在一个社交场合见面,丘吉尔主动挂免战牌,一会儿我不说你,你也不要说我。毛姆在中国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早期作品《月亮与六便士》,这部作品中的毒句毒段子是层出不穷。举个例子。男主离家出走后他老婆很愤怒,怀疑他是跟哪个女人私奔了。后来得知他是跑出去画画,一下就绝望了。她说如果他是跟女人私奔,厌倦了他就会回来;但他是去追寻理想,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段子让我乐了很久,以至于我经常开女性朋友的玩笑,宁愿你的老公有外遇也绝对不能允许他有理想。毛姆对那种不务实际的理想者的挖苦可谓尖刻,而在这部《巨匠与杰作》里我们会看到他对成名大师的刻薄也丝毫不减,这个我们后面再谈。 《巨匠与杰作》并非毛姆的单行本作品,而是上海师大教授刘文荣从毛姆的四部散文集里抽选翻译成集,里面的散文主要是毛姆的读书随笔。 对于为什么要读书,毛姆是有独到见解的。他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享受,而且是一种理性的享受。他说“理性的享受和愉悦是最完美、最持久的”。一看到这句话里出现的“享受”和“持久”,我就会联想到另一件事,很感慨:任你有多坚挺,你能持多久?还是读书的享受更持久。 但是,如果说一切读书行为都是享受,那是自欺欺人。我年轻时候读过许多经典作品,那就不完全是享受,有些作品可以说是硬着头皮读下来的。比如说塞万提斯的《唐吉可德》,看个节选还有意思,但读整部书那是边读边咒骂作者,写的什么玩意儿,东拉西扯的。那部曾让无数少男少女怀春的十八世纪畅销小册子《少年维特之烦恼》,我读着是一点不来劲,既不怀春也没想过让谁怀孕。最难读的是但丁的《神曲》,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惊讶,我居然读过这么难读的书。王蒙曾经说过,太年轻不适合读名著,因为你读不懂。这个说法我是不赞成的。名著诘屈聱牙,读起来费时费力,年轻时精力旺盛不读啥时候读,到老了才读?后来我在讲起年轻时读经典有过这么一个解释:这是一种责任。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毛姆这儿,我读到了同样的观点。他在谈到读乔治艾略特的一部作品时是这么说的:“我读它多半是出于一种责任心,坚持读完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当年我头皮发麻地读完《神曲》后就是这种感觉。 除了享受和责任外,他还有一个读书的理由是逃避。他说:“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这一点完全引起了我的共鸣。 全书总共分四章,第四章《名家与名著》就占了一半还多的篇幅。这一章有12篇文章,介绍了12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是这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这部集子被定名为《巨匠与杰作》的原因。如果说这部书的前140页有些读来稍嫌枯燥的话,那么这后面的180页那可真是让人忍俊不住欲罢不能。我甚至在读到狄更斯时就忍不住马上在孔网买了本《狄更斯传》。 毛姆在介绍这些作家时很毒舌。比如在他的笔下那个被左拉称为自然主义之父的司汤达居然是个油腻的秃头矮胖子,干啥啥不行傍富婆第一名,但司汤达却把英俊少年于连当做是自己的化身。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混乱生活的描述令我瞠目结舌,这哪里是什么文学巨匠,分明就是酒鬼渣男滥赌徒嘛,当然你忍不住还是要贴上一个天才的标签。《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读得伤感,托翁的理想主义和博大情怀令人唏嘘不已,他去世的场景让我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失去它的文豪有俄罗斯失去托尔斯泰那么悲怆。 他对这些巨匠的讲述让我感觉到又回青春少年时,又在阅读这些十九世纪经典。很遗憾的是没有他对雨果的介绍,十九世纪作家里除了狄更斯,我读得最多的就是雨果。这是一部读完后仍感意犹未尽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