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是一本由王小麦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一):普通人可习得的创意写作启蒙

今天读了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读后感悟,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作,但是想要写出有内涵的好文章,想要在写作之路走得远,还要静下心来,挖掘自己深层次的潜力,从几个方面完善自己:

1 日常写作训练

2 关于写作的灵感问题

3 写作技巧的写作素材的转化问题

4 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

5 如何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6 如何写出有个人印记的文章

7 分析鉴赏名作,学习运用内化为心

比如 关于人物的描写,挖掘人物的内心的隐秘世界,要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掘,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探究,去寻找周围有趣的人物,还要对这个人物特别的了解,人物的纵向性格变化和发展尤为重要,要善于展现人物形象的成长变化,这样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复杂化,人物才会丰富,立体!

小麦老师讲得方法非常实在,如果认真学习加以运用,一定可以有看得见的进步。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二):《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写作者如何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对于写作者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没有灵感。大家在写作社群里聊天,最常说的话是,“写作写到头秃。”为了写一篇文章,我们坐在桌子前,冥思苦想,焦急地等待灵感出现,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最后却只写出几百个字。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灵感到来时我们才能写作,而是随时都可以开始先开始写,灵感会在写作中源源不断地到来。

作家威廉·诺特也说过:”当你只是做好你自己,不再需要那位反复无常的客户(灵感)时,他往往就来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灵感没来时,顺利地开始写作呢?

首先,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比如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昨天发生了什么事,上周发生了什么事,去年发生了什么事,再追溯到久远一点,把这些经历都记录下来,然后写下自己对这些经历的想法和感悟。

很多知名的作家都有书写自己经历的习惯,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与他经历相关的癫痫病、贫穷等等。

我们的经历并不是普通而毫无价值的,它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造就了独特的你。

其次,我们可以随时记录闪现的想法和看到的好素材。

我们经常有灵感闪现的时候,当我们在洗澡时,做家务时,散步时,一些感悟和想法不经意间就到来了。这时候,及时记录下来,慢慢地我们就能积攒出很多的观点和素材了。

坚持写日记也是一种积攒素材的方法,把每天的事情和想法记录下来,不失为写作的灵感来源。作者有一位同学,出过小说,给杂志写过专栏,而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写日记。他每天写一点,已经积攒了十几本日记。

平时看书或浏览文章时,遇到好的素材,都可以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强大的素材库。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将写作当作一种习惯。优秀的作者们都会有日更几千字的习惯。当我们把写作变成固定的行为时,每天就会自发地想写点东西。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就随便写,写自己的读书感悟,写自己今天遇到的事情。

当我们在写作中遇到阻碍时,可以告诉自己,写作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作和朋友之间轻松的聊天和分享。

我们还可以把读者当成恋人,与ta谈心诉情;也可以适当模仿,有了对应的参照物;还可以适当地啰嗦和辩论,提升文章的冲突性。

总之,我们不要预先给自己设置”没灵感“,“写不好”,“要完美”等等障碍,而是果断地开始写写写,写着写着自然就会文思泉涌了。

作者还介绍了记录梦境,以及想象自己回到童年等等方法,可以让我们发散思维,给大脑插上想象的翅膀,源源不断的灵感。

深入和展开描写,是写出生动的文章的法宝

有些朋友会说,我写是开始写了,但是写出来的内容太单调了,有时候,心中明明有万千汹涌的情感,写出来却只有寥寥几句。看到别人妙笔生花,精准表达想法,写出的文章生动无比,心里着实羡慕。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个方法,我们也能写出生动的文章。这个方法就是学会展开,也就是把一句话、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写得充实,写得巧妙,写得深刻。具体要怎么做呢?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首先要写“圆”。所谓圆,不是每个面都写,而是从各个维度去描写人物或事件。比如写一个人长得漂亮,我们一般只会说:“她长得好漂亮。”,但是《诗经》里面是这样写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各个角度,细节去展开描写一位女子的美貌,就显得生动而具体。

其次是写“巧”。也就是精巧,让文章有美感,做到这一点的诀窍是让我们的文字呈现出画面感。

散文大家汪曾祺以描写植物栩栩如生著称,他写西瓜:“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写荷花:“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每一句都是一幅画,甚至还能听到声音。

最后是写“深”。很多时候,我们在写观点,感悟时,似乎都只是蜻蜓点水。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思考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找不到语言来表达内心想法。

作者介绍了两种方法,让文章更有深度。一是让语言脱离短暂的时间,把时间拉长。也就是说用文字将过去、将来都放在了现在这一时空中,让读者产生一种恍惚的错觉。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小说《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开头成为了后来无数作家争相模仿的经典。

第二个方法就是采用反讽、戏剧化的语言,让文章更有张力。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喜欢用反讽、暗喻的方法,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

想让我们的文章从平平无奇到引人入胜,写圆、写巧、写深这三种方法必不可少,它可以让我们的文章立体,有画面感,有深度。

以上是《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的部分精华,这是一本很有诚意的写作书,作者不仅仅教我们写作的“术”,还传授我们写作的“道”。掌握书中内容,能让我们开启写作之魂,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三):《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享受缓慢而优美的过程

我一直以为写作就像数学,它是有公式的,只要往里带入相应的句子能够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但《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的作者王小麦在这本书当中告诉我,好的写作训练重点不在于教授写作技巧,而在于启发和感悟,它会激发写作者想象力和思维力,以培养写作者对世界更深刻、更独特的认知,而这些正是造就一篇优秀作品最本质、最珍贵的条件。

封面

作者:王小麦,原名王亚慧,行距文化签约作者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字博士,西安翻译学院与写作学老师,在知乎、喜马拉雅 网易公开课平台开设《一部小说的诞生,24堂小说写作思维课》,《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等写作课程。

如果说我已经在写作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那么《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是带领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深远的良师。

一、像作家一样阅读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一个作家可以不写,但不能中断阅读。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作家都是怎样阅读的:

首先是泛读。什么叫泛读?就是什么都要读,要有充足的阅读储备。

阅读储备能帮助作者区分,好作品与坏作品,多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升写作的文学素养和文学趣味,让我们更容易判断什么是好作品,以及好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阅读储备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和更独特的审美,而这些是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必备内功。

提高阅读储备量的关键是学会选书。我们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看公认的经典书籍,但是要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喜好,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书,最好有几个特别喜爱的作家,然后扎实的阅读他们的书籍,这样就会清晰地了解这个作家的写作轨迹,慢慢的我们能从中读到的那些书里找到写作的大致方向,当我们把书融进自己的灵魂后,书就不仅仅是书,还会变成我们的思想。

其次是要精读。阅读的时候,也要进入作品之中,一定要多读几遍,第1遍可以是单纯的,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就是欣赏式的,凭兴趣和感觉去读,这能帮助我们筛选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们就要以作者的身份去读,去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会令自己喜欢,这本书对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是哪些?作家又是如何创作的,同时要注意作家的语言技巧。

最后就是要不断的重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我们重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本不再是书本本身,它带着往昔的回忆,读书似乎变成了读自己,赌人生,把一本好书读十遍和读十本好书,你学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把一本好书读一个月和一个月读30本书,你获得的知识积淀有着天壤之别,读书是急不来的。一句话,阅读真正的目的是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于心。

二、思考、回忆和想象“我”是写作的基石

柴可夫斯基称灵感就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客户,等待他的到来,你可能要花好长时间。定期写作,你就会发现好的想法会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灵感并非写作的必要条件他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为了等待灵感到来而迟迟不去写作的人,显然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在我们没有灵感、无法继续写作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

首先,要思考“我”。很多人肯定会疑惑简单地“我”怎么能形成文章,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发现,自身无尽的奥秘。“我”身上的属性不是单一的,就像流水一样在不停地变化和有种这种流动可能极为平缓,可能流入深渊也可能飞流直下。在不断的思考我的过程当中,加深了对人的认知和感悟。

其次,回忆“我”。那些发生过的事情,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隔一段时间回头去看,都会成为宝贵的财富。“我”喜欢往回看,回忆“我”的经历,在过程当中可以得以释放,可以减轻痛苦,当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

最后,想象“我”。作者在这本书中问,如果有时候“我”不是现在这个模样会是什么模样? “我”会在现在的世界里活得更好还是更坏?就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写的已经不是回忆中的边城,更多是想象中的边城。沈从文先生通过“我”的想象去想象边城,构筑了一副美好的世外桃源之景。

所以当我们陷入不知道写什么的困惑时,可以试试写“我”,“我”可以成为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想想看“我”的经历,“我”遇到的人和事,“我”的忧伤,“我”的开心,这些都可以成为有用的写作素材,而且三个方面正是构成了写作的基石。

三、素材的积累

每一个开始写作的人说起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知如何开始写作,不知从何落笔,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才能成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帮我们去注意积累素材。

1、 我们看到的自然界。也就是我们的外在环境,不仅要我们用心去看,还要静下来去听,去体会去感知。仔细聆听自然界的时候,我们会听到的比看到的要多。

2、 就是我们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我们都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群体当中,我们都可以观察我们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把这种生活写到我们的文章当中。

3、 就是我们的情感和人生的模样。这一点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书写自我,写自我的感悟写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情感更是写作的宝贵素材。

4、 是我们欣赏的音乐,电影,书籍等精神产物,这些精神产物会成为写作的重要动力。比如,张爱玲喜欢音乐,他经常将音乐和小说集合,在一起,将音乐作为背景作为悲哀和苍凉的底色。

当我们运用以上四种方法获得写作素材以后,就要将写作素材有效地转化成文章。我个人认为,在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的时候,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的去阅读,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人物、故事、风格,等各个方面是如何去,创意写作如何,经济写作的作者在书的最后也增加了一些名作上,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不同作者大家的写作风格。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写作是什么,阅读是什么,思考是什么,但是作者启发,我们探寻属于自己的写作阅读和思考的感悟。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当下最迫切的写作就是一种深刻且带有自我印记的写作。

有人说,写作是天赋是天生的,是教不来的。这话只对了一半。有太多人的写作天赋在后天被磨灭;也有太多人经过合适而恰当的训练,逐渐接近或走上了作家之路。《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正是将我们从对自我更深层次地挖掘入手,重新梳理该如何下笔、如何收集素材,如何获得灵感 等写作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静听作者在书中分享经验与感悟,学会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审视内心、找到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希望通过这样的练习,每个人的作品都带有自我印记。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四):新手写作没灵感?没素材?干巴巴?看我,就对了!

刚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我总是满怀豪情壮志。

但结果却是文章阅读量往往才不过个位数,知乎问答的点赞量也突破不了不过百的魔咒,打赏更是无从谈起,微信官方甚至都不给我们赚钱的机会。此时,我们只能仰天长叹,我的写作之路为何如此坎坷?

但是为什么有人能写出10W+的爆文,而你写的文字没人看没人打赏?

那是因为我们写作没灵感?没素材?干巴巴?

王小麦老师在她的书籍《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针对我们共性的写作困惑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王小麦,原名王亚慧,行距文化签约作者,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安翻译学院与写作学老师,在简书上拥有7万多粉丝,收获了一万多的喜欢。

所以,王小麦老师介绍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读书时,我写作文总是喜欢用华丽词藻,恨不得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变着花样全部用上去。总觉得这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一句普普通通的话,我硬是要用上各种修辞手法来装饰它,当时的我自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得一个不错的分数,还能用来凑字数。

有的时候,也会瞎编故事情节,因为自己没经历过,全凭想象,有的时候写出来的话语,会让人感觉不真实。这种由读书时习以为常养成的习惯一直跟随我到现在。每次下笔,总感觉语句不优美,就会显得文章很平庸。

王小麦老师在她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说:“写作贵在真实。真实诉说自己的所有,真实诉说爱憎,将读者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你们可以无话不谈。”

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很多时候,我的文章之所以没人看,而是因为缺少真实的力量和真实的情绪,华而不实的文字,在这快餐阅读的时代,并没有多少人看的下去。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文字拥有真实感呢?王小麦老师分享了三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1.首先,语言必须有穿透力。

写作中,语言至关重要。这里并不是说语言要华丽,相反,语言切忌华丽铺陈,以免喧宾夺主。语言要质朴,如同天成。质朴的语言其实最见功力,往往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2.其次,写作中的自我要是真诚的,灵魂要是真的。

也许我们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哲学思索还不够深入,但是我们可以让思索态度保持真诚,让灵魂是真的。

直面内心世界,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不隐晦,不隐瞒,袒露自我。正是拥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巴金的《随想录》和卢梭的《忏悔录》才会成为光彩照人的作品。

3.最后,还要有深沉的哲学积淀。

什么是哲学?哲学诞生于生活,但又不再是我们普通人经历的单纯的生活,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去思考爱憎。

在日常写作中,写作者应适当加入哲学化的思索,能增加思索的深度,同样能给生活以透彻的把握和体会,给读者以启迪。

通过以上三个方法,留心生活中点滴事情,觉察自己的情绪,多写,多修改,我们也能写出真实的力量。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毛病,每当自己有情绪要倾诉的时候,通常能做到逻辑清晰地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而且文思泉涌,写出来的文章比平时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好很多。

而当我坐下来,静下心的想要去认认真真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往往用去许多时间却写不出一段话。

灵感稍纵即逝,灵感也突如其来。但其实灵感并非写作的必要条件,他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为了等待灵感的到来,而迟迟不去写作的人,显然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王小麦在她的书籍《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当我们缺少灵感,不知道如何开始写作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记录梦境。

一般来说,梦境比较怪诞、离奇、有趣,因此梦中发生的故事恰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把他们概括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为大纲,慢慢地拓展和完善其中的细节,将它们进行深加工。

第二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一下,在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事情是令你比较难忘的?自己渴望分享哪些经历?试着让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等待经历不请自来。回想你的某段经历,你遇见的某个人,你去过的某个地方、某个事件、某种见解、某种情绪……仔细思考,去想象,把它们勾画出来,那些经历,特别是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构成了现在的你。

第三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回到童年。

我们可以看看著名作家的写作经历。沈从文一生都徜徉在湘西凤凰县,贾平凹从未放弃对丹凤县棣花镇的书写,莫言更是乐此不疲地讲述着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他们的写作经验都来源于人生前二十几年的经历,他们也从未放弃那些宝贵的经历。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经历不断重写,不断复述或变换叙述人称,或变换故事场景,但唯一不变的便是他们在不停地返回那个记忆中的世界,不停地重构童年的记忆。

第四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随时记录。

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灵感闪现的时刻。灵感的闪现经常是非常迅速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将其快速记录下来,不要拖延,不要找借口,马上记录下来。以后写作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有时,偶遇比百般寻找和思考更有价值。

第五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

缺少灵感时,可以试着采用这些方式:告诉自己,会说话就可以写作,把写作当成一件容易的事;把写作当成朋友之间的聊天,这样会轻松很多;可以试着模仿,这就有了对应物;想象在和读者谈恋爱,这能提升对写作的兴趣;可以适当啰唆和吵架,这能拓展文章内容,提升可读性。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没必要非要等待灵感。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用心倾听自然的声响;或者静静地坐着,听听内心的声音,然后放空自己,去阅读和写作,说不定灵感自然而然就来了呢。

日常写作中,我们总会苦于没有写作素材可以写,常常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却不知,其实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就看你有没有善于观察的眼睛。

王小麦老师在她的书籍《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中告诉我们,很多内容都可以变为写作素材,进而成为一篇出色的文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素材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我们看到的自然世界。

自然世界是有灵性的,我们不仅要用心看,还要静下来去听、去体味。仔细谛听自然世界的时候,我们听到的要比看到的多得多。

第二种是我们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难以离群索居。我们生活在某一群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观察这种生活,体验这种生活,进而把这种生活写进文章之中。

第三种是我们的情感和人生模样。

写作归根结底是在书写自我、书写自我的感悟和自我的世界。情感也是写作的宝贵素材。

第四种是我们欣赏的音乐、电影、书籍等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会成为写作重要的推动力。

当我们运用以上四种方法获得写作素材后,就要将写作素材有效地转化为文章。

不然就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总也不想写。

最好的写作,就是坐下来开始写,先完成,再完美。希望我们都可以学会写作这项技能,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爱与美好。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读后感(五):文学网络海海,如何脱颖而出?

文学网络海海,如何脱颖而出?

兰心是一家公司的文员,闲暇时喜欢读各类书籍。看到现在各个平台的读书博主非常火,很多公众号大号的文章,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既有新意又有深度,让人欲罢不能!兰心觉得自己也有写作功底,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也尝试写了一些文章投稿,结果现实却打脸了,兰心的心理落差特别大!

为什么看别人那么轻松,稿费大几百上千,自己用力用心地写,得到的却不一样呢?

兰心忍不住追问公众号的编辑,对方也是非常坦诚地回复,兰心的文章结构和文采都还可以,但是人物没有灵魂 ! 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那么多人写作,虽然海阔凭鱼跃,那你也得是跃得最高的那条,才能被选中啊!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对我启发很大。其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方法恰好可以解决兰心的写作问题。

本书作者王小麦 ,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安翻译学院写作学老师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她的经验与感悟,本书告诉我们,写作的核心目的是写故事,而一个好的故事就是由很多鲜活生动的人物构成的,因此,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就是关键了。

那么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呢?本书告诉我们很多实用的方法,我们从中选择三个方面来讲一讲: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把人物当成恋人来写、给人物公正性。

接下来,看看如何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写出有灵魂的人物。

01 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

写人物如果只是写表面的一些特点,可能过于肤浅,也会落入千人一面的俗套。挖掘每个人物身上的个性,塑造出不一样的形象,这样的故事才会吸引读者去阅读。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就是塑造不同个性人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首先,要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掘。

比如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闰土,形象非常的鲜明,其实这并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原型可以追溯的。文中的闰土,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生活在一个是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章福庆是个竹匠,一年春节,章闰水跟随父亲来到鲁迅家干活,鲁迅和他一见如故,以哥弟相称。所以鲁迅是这样认识了章闰水。在与章闰水相处玩耍的过程中,鲁迅对其性格细致观察,以他为人物模特,经过加工创造,从而塑造出了我们看到的文中的闰土。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一定可以发现我们周围“有趣”人物,同事、邻居、朋友、买菜小贩,他们就可以成为我们文章的模特。

其次,我们要对人物特别了解才行。

鲁迅认识了章闰水,如果只是萍水相逢,玩耍之后就各奔东西,也许多年之后,都忘却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物在脑海中的印记是非常浅显的,很难成为一个可以塑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鲁迅能够把闰土刻画地如此生动,是因为他对章闰水非常地了解。

章闰水是鲁迅少年时最要好的朋友,因为章闰水来自农村,所以他给鲁迅讲了很多和农村有关的故事,比如在瓜地里看西瓜,雪地里捉鸟,下河捞鱼。二人感情如兄弟般,等到分别时,两人都很不舍,鲁迅大哭,闰水也躲在厨房里不肯出来。而且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

由此可见,两人相处的过程,感情特别深,越了解越喜欢,所以他们对彼此的了解非常深入的,包括性格特、习惯、喜好。身姿、动作、语言。所以才有了《少年闰土》精彩的画面感十足的开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最后,人物的纵向性格变化和发展也尤为重要。

鲁迅在后来的《故乡》中,再次写到了中年的闰土。中年迅哥儿对于闰土,怀着“出走多年,归来仍是少年”的期待,但现实却全然落空。

重逢开始,就可以看出两者间的隔阂,闰土一声“老爷”出口,迅哥儿本来满腔的往事想要倾诉,此时却都堵在了口中。他们不再像儿时的无忧无虑,他们需要直面的是各自生活的酸甜苦辣。

不仅仅是“紫色的圆脸”到“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外貌上的变化,还是“迅哥儿”到“老爷”称呼上的变化,还是从无所忌惮的奔赴友情的少年到情怯恭敬的无奈的中年汉子,这些变化,正是闰土这个人物的纵向变化,展现出来的内心发展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感情也变得复杂,人物的形象就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了。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并不在于写得有多深、多全面,而在于怎样写出一个鲜活而又生动的人物。

而好的作品,如果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和书中的这个人物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打动读者。产生共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人物当成恋人。

02把人物当成恋人

恋上一个人,是每时每刻都想和她在一起,满脑子想的都是她,她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会了然于心。如果你把你的作品里的人物当成恋人,那么你一定是满怀着爱意去塑造她的。即使有的人物乍一看特别地令人厌恶,但是了解多了,却又生几分喜欢。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安娜这个人物的时候,她是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的贵妇人,16岁时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直到有一天她认为自己遇到了爱情,尽管阻力重重,她还是勇敢地向丈夫提出离婚。原以为她会冲破社会的枷锁,但是没有想到,情人却没有继续如她一样勇往直前。终于在儿子和爱情都将要失去的压力面前,安娜卧轨自杀了。

安娜的形象是美好、纯洁、勇敢的。作者对安娜的不幸婚姻是同情的,对安娜发出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呐喊是认同的。作者设置安娜卧轨自杀的结局,我想一定是心怀怜惜的。虽然很不舍,但是按照故事的矛盾激化,安娜又必须是这样的结局,让读者看了也深感惋惜,五味杂陈。

把人物当成恋人,不是说因为爱她,而迷失在爱情的海洋里,带着个人喜好去设置故事的发展情节,那是万万不可的,而要保持着清醒,给人物公正的评判。

03 要给人物公正性

写作者有时候就得像一个法官,需要公正对待自己笔下的人物,而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客观,全面,引人深思。

比如托尔斯泰 《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并不是一味的批判,也不是一味的认同,而是公正的。

作者认为安娜勇敢、纯洁,他同情安娜,肯定安娜追求爱情和对上流社会的反抗;但是,他又谴责安娜违背妇女该遵守的道德标准,谴责她婚内出轨,没有尽到妻子的义务,抛弃自己所爱的儿子,所以故事的最后,安娜必须受到惩罚。

所以,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正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把人物分成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圆形是指人物身上交替呈现“好”与“坏”,性格复杂和多面,很难简单用“好”与“坏”直接定义,比如王熙凤;而扁形指人物性格变化很少,比较单一,比如坏人就十恶不赦,好人就好到底,比如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吝啬自己,也吝啬别人。其实现实生活也如此,有的人并不是一味地坏或者一味地好。

所以,把自己置身事外,才能给人物公正性。作者需要给人物客观的形象塑造,他不仅仅全是恶的一面,他还有善良的一面。这样爱恨交错的人物,形象才会更生动。

高尔基就曾建议说,要把文学叫作“人学”。人物描写在写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而想要人物走进读者的内心,就要写出人物的灵魂。本书能够启发写作者思考,如何告别千人一面的写法,加上实践书中的方法,把本来干巴巴的人物写得鲜活,写出生命力,这样我们的作品也会脱颖而出了!

而且《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不仅仅包含如何写出有灵魂的人物,还涉及阅日常写作思维的训练、如何激发灵感、写作技巧、阅读方法、如何写出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创造出带有自我印记的写作方式等7大版块,每一版块读完都觉得干货满满,方法实在实用。

如果你想在文学的领域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或者哪怕只是想突破现在的写作水平,让自己的自媒体文章更有深度和内涵,建议来读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