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的读后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的读后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是一本由[美]简•K.克莱兰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读后感(一):情节转折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写小说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跑题、没有灵感、陷入漫无边际的码字之中?小说完成后,读者却与人物产生不了共鸣?总是质疑故事不合理? 阿加莎奖获得者,美国作家简·K·克莱兰在《情节线》一书中,通过对认知差距的讨论,扩展了我们对“意料之外”的本质的思考,她还带来一些有力的工具,教你设计出令读者意料之外的震撼情节。 其中“三问评价模型”帮助你评估人物对于事件的反映,而不是事件本身,这也是情节设计的准则。“TRD”(转折、逆转、高危时刻)会给读者制造出乎意料的效果。“情节设计路线图”则帮你控制故事的节奏,让你充满信心的写作。 这样的工具在书中还有许多,一旦用上他们,你就会发现你写的故事会充满意想不到的曲折,而读者也会被情节牢牢吸引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读后感(二):这本书会告诉你一个适合你的写作方法

在读《情节线》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凭着一腔热血去写小说,并且搞得自己精疲力尽,我非常喜欢自己设定的每一个故事,但从下笔开始,到我写了将近10万字时,发现故事的布局凌乱、情节凌乱,内容臃肿,我意识到,我这样只会停滞不前。 《情节线》打开了写作潘多拉的盒子,原来写作和音乐是一样的,讲究节奏,把握节奏可以不让故事写到一半时感觉内容苍白无力(书中有很多经典文学作为案例,不详说) 另外,重要的是《情节线》中介绍了ICE分析模型,对于已经踏入写作领域的朋友来说非常重要,这是来自写作者的对自己的作品的拷问,确保自己创作的作品在创作中的各种转折、逆转、高危时刻达到优化的目的。 建议热爱写作的人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会告诉你一种合适你的写作方法。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读后感(三):写小说,看这本书就够了!

看完这本书,我飘了! 我一个完全没想过写小说且完全不懂小说的人,竟然生出或许可以试试看的心情。 拿到这本书,随手翻了翻,第一印象是怎么这么多表格?要知道,在16开开本的书上放这么多表格,着实是有些不符合阅读习惯。但后来仔细读才意识到,这些表格才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作者以TRD(转折、逆转、高危时刻)为核心贯穿整本书,从小说内容构建的底层逻辑再到小说呈现的方法论,层层递进,步步深化,为情节设计提供全面解决之道。 ◻️有冲突才会有故事。

前两章,作者以“冲突”为起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冲突的本质,同时强调写小说时创造的是“人”而不是“角色”,从人的深层需求与感受去挖掘深层次的动机,以此丰富和激化冲突。 ◻️认知催生情节。

人本复杂,同样的事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在厘清冲突、冲突与人的关系后,第深入的阐释了“认知”,并教导我们如何利用认知差距来塑造人物,如何构思故事情节。 光有好的故事情节还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引人入胜的叙事也非常重要。而故事只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才能让人们产生读下去的兴趣。作者提供了如环境、感官、行动元素等多种叙事描写的方法,以引出戏剧性效果。 ◻️情节推动发展

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故事情节做准备。从第五章开始,作者开始了情节设计的方法论探讨。从“情节设计路线图”搭建框架结构,利用TRD去控制故事的节奏,再到利用ICE模式、TRD开发检查表等工具去评估TRD设置是否合理。 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是每一样都不可或缺。而猪肚要饱满圆实,除了核心情节精彩外,次要情节同样需要充实丰富。座椅后两章作者在次要情节和重磅结尾上也给出了多种方式。 —— 如果说作者在大架构上是从逻辑分析到方法论的解法,那在每个章节的安排,则是理论融合实践的细致解构。 每章节在基本的概念阐述之后,都附有大量的作品示例或是案例研究,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为什么书中会有大量的表格。作者用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可以更直观的理解前文所表达的意思。(光是这些案例的书籍,都可以构成2022年的书单,后续准备整理出来。) 最妙的是作者为读者留了一个表格,让你在立马可以学以致用。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待你实操练习过后还有一个复盘的过程,通过多个提问让你验证是否做到了前文所讲核心。

—— 选这本书作为人大出版的创意写作书系,个人觉得非常恰当。大量的案例让它传达的方法策略非常具体,不仅让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写,还真正告诉你该如何去写。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读后感(四):情节线:知识体系的构建影响认知。

听过很多故事,看过很多电影,但是还是写不想不出来什么好的点子。拥有好想法不等于就是好的作品。因为知识体系构建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看法。

本期推荐可莱兰的创意写作一书《情节线》,从字面上可以发现,这是将情节简化提炼成一条线,类似于流程图,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环接一环,各自有联系着,它最大的好处就是靠着无形的手将作者的抽象故事思维具象化,可视化。

故事情节中的灵感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激发灵感的就是我们对创作的过程中的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通过阅读这本书,才了解到,构建一个好故事,需要以下几种情况相互配合。

①情节转折(T):故事的开头塑造人物,建立冲突;

②情节逆转(R):故事的中点包括剧情的进展和角色面临的障碍

③高危时刻(D):结尾是达到顶端,故事也随之结束。

故事的中间部分应该发生什么?事情是如何发展的?角色面临的什么困难?当然也不是每个故事情节都需要中点的,所以当我们能把各类知识建立链接关系,知识就能自然编织网。需要某个知识点时,找到其中一环,就打开了你所拥有的知识构建体系。

经过阅读此书,我对小故事的小情节的构建思路也清晰了不少。当下正巧是也是短视频时代,身边的朋友圈,如果你们正在为自己的视频号的作品没思路发愁,如何想创作出比较富有悬念的剧情,这本书绝对给力~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

评价人数不足

[美]简•K.克莱兰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创意写作书系)》读后感(五):《情节线》:将写作过程分解成更易于管理的单元

文| 小慈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但设计情节不是,以至于我们经常会看到各式提问,比如如何设计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如何挖好坑?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这本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简·K.克莱兰是阿加莎奖的获得者,你或许没听说过她,但一定听说过阿加莎。

写作就像盖房子,需要设计结构图纸也需要砌墙,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开始也不需要去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我们可以思考——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需要几步?拆分每一步,就像作者在书的末尾说的那样——将写作过程分解成更易于管理的单元。

它是一个实用的工具箱,除了理论、案例解析就是实战工具——表格,用以指引、检查和评估你的构思。作为一个手把手教你设计情节的实操「教练」,你可能需要随时能找它。

它主要针对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提供的逻辑和工具对短篇也实用,总体来说,是讲述较全面的一本书,涉及人性洞察、认知差距、情感驱动、情节节奏、思维阻滞……

我觉得它讲得最好的部分是关于人物的,虽然从人物到情节的贯穿整体不错。至于设计情节这个核心,我们得熟读所有案例解析,然后自己再解剖数十个案例,最后写上个十几版就能摸个明白了(知道自己能否成为大师)。

如果你还没有任何关于小说的想法那么在看的过程中十有八九会产生,但离真正下笔可能还有一条鸿沟。

构思顺序:从潜在冲突到人物雏形

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构思顺序:先确定一个潜在冲突,冲突来自角色的渴望,哪里有渴望哪里就有潜在冲突。即:

有效冲突=角色渴望+冲突=对立的目标(没有对立就不会发生冲突)

当你越熟悉角色的需求和渴望,故事呈现可能就越有感染力。一旦你了解了每个人物的渴望,就要找出是什么人或东西在阻碍他实现这个渴望,这种冲突将推动故事发展,我们需要通过行动和对话把它展示出来。

记住要用「展示」而不是「直接告诉/叙述」,如何得知你到底在用展示还是直接告诉呢?作者贴心地为你准备了一些可供辨别的词,如:看、观看、听见、认出、观察、理解、感觉、品尝、意识到、知道……

并不是出现这些词就一定是描述而非展示了,只是初步筛查,还需要进一步定夺。如果我们把有些词改为人物动作,就是很好的「展示」,让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看到的来得出结论。

从人物雏形到赋予灵魂

接下来作者让我们意识到——写作离不开对人性的洞察,她用实际案例解析把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展示得淋漓尽致,你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二。在设计情节之前先花深入研究人物的动机是必要的,会让你的故事地基更为牢固,情节更叫人信服。

她教我们解构故事里的首要冲突、描述主人公如何感知冲突的三个形容词、情感驱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过前面第一步的冲突练手,知道人物会做出什么反应之后,我们需要分析他们的认知,探究认知对角色和故事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认知差距来发展出意想不到、引人入胜的情节。

一个策略是——挑选三个形容词来帮我们审视人物如何认知他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比如试着用三个形容词来概括人物A面对一件事的反应,可以是不堪重负、愤怒和好斗,书里有举例案例,教我们如何用这三个词来反向推理和塑造人物性格,同时可以根据已构思好的情境来针对人物提问,以此协助我们塑造出活生生的有灵魂的人物。

海明威说,写小说的时候,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是人,而不是角色。角色只是画像。

作者说,读者不会支持和爱上没有灵魂的人。

她提到,无论哪种体裁,都不要回避描写人物的痛苦。对这一点,最近感受颇多。接触过很多写作课的学员,往往会回避自己塑造的人物的痛苦,抑或是深度挖掘他们的情感将会导致的痛苦。

然而我们需要让人物情感层次丰富起来,建立多层次的情感框架,因为我们很少一次只有一种情感。大多数情况下,人的感受是复杂多层的,比如开心的时候很可能隐含担忧,生气的时候其实伴随害怕,迷恋的时候又带有沮丧,焦虑的时候可能会自责,感受通常是多元混合的。

从认知差距到情感驱动

驱动小说人物的因素有哪些?

比如信念、情感、认知差距等,我们普遍持有的信念引发认知差距,而认知决定人物行为,如果你知道自己小说人物的认知方式,就能预测他们会如何应对冲突,每个不同的认知将指向特定的情节点,任何基于认知差距的情节都可以被充分挖掘利用。

深究角色的认知差距有助于你理解人物的情感驱动力,让故事呈现更加丰富,具有诱人的复杂性。

比如有人相信直觉,有人不信,这种信念差就会引出对不同事情的不同应对,导向不同结果,如果两人都相信自己的直觉,由于直觉不同同样会引发不同的应对方式,再比如情感驱动,同一种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将导致人做出不同的应对……这将引发出不同的情节点,尤其是以角色驱动的情节,基于此设计出来的情节会更加真实可信。

从冲突、人物到叙事问题

构思完人物和冲突,还得生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问题。叙事问题是你在创作此作品过程中的首要关注点,也可以说是我们对读者所做的潜在承诺,最好在作品早期能呈现出来。作者有说到该如何搭建叙事问题。叙事问题需要和重要冲突相联,好看的情节就是把叙事问题转化为一个戏剧性的场景。

比如我前几天在某音看到一部动画简介《头朝下的生活》,这部动画的故事内核很简单——经历多年婚姻生活的男女主差别越来越大,渐行渐远,男女主是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它对叙事问题的外化显现就很有创意,让人意想不到又对应巧妙。豆瓣评分8.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从叙事问题到情节设计:什么是有效的情节转折?

找到叙事问题之后,作者献上了另一套主要工具及实操方法来帮助我们设计情节。比如用简的《情节路线图》规划思路,用TRD控制情节节奏。

设计情节前期可以建立一个文档或表格作为「情节线索追踪系统」,记下所有的情节线索,然后各个击破。

作者认为「情节转折」是一个广泛术语,它包括三种特定的情节技巧,即TRD,什么是TRD呢?

T:情节转折,意料之外又具神秘感的东西——而不是相反

R:情节逆转,意料之外又具神秘感的东西——与读者预期完全相反

D:高危时刻,意料之外又具神秘感的东西——充满真实、潜在或想象中的身体、情感、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危险(有具体的危险)

书中有大量案例来帮你最大化的使用它,搭配如何检查TRD的设置是否有效的方法,比如看它是否挖掘和发展出了饱满的情感或与故事、人物有机融合的情感。

如果你已经勾勒出故事的核心要素,开始构思情节了,作者会告诉你如何评估前期工作,以及如何选择叙事结构、次要情节,使故事线成型,直到形成恰当的结尾,以及如何尝试最后的转折。在后记里,作者给出了三个锦囊。

怎么样?经过对过程的分解,现在你知道该怎样把一头大象放进冰箱了吗?这本书全书都贯穿着“庖丁解牛”式的分解。

很奇怪,这本书比之前看过的创意写作书系诸如《情节与人物》《冲突与悬念》更让我手不释卷,盲猜可能是翻译更接地气了。初次读完我花了一个月零九天,可能有必要进行二次阅读。案例剖析虽说都是外国小说,但只要看进去了就能够有领悟。

读《情节线》让我更加认同,写正文前构思完善和提前规划的重要性。对于特别新的新手,可能还要读一些更为基础的书,比如教你怎么做知识管理的,让你深刻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的,以及能够让你更好地认识写作这回事儿的。

它当然不是一本读一遍就可以让你成为写故事高手的书,所有的书都不具备这个功能。读书只是学知识,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习技能。什么是技能?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正知道的事情。所以想要成为写故事的高手,除了大量阅读之外,你更需要反复地下手练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