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摘抄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摘抄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是一本由梁衡 / 毕淑敏 / 刘醒龙 等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

感谢这次活动让我读到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生命逐光的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勇敢而生、让爱照进生命、你是自己的太阳、向着明亮那方。

这些作品里提到很多事物,关于历史变迁的思考,关于亲人离别的怀念,关于生命的感悟……大到着眼于天地时空人文历史,小到体悟人间烟火,生活微澜。这14篇文章虽题材不同,笔触相异,但每一篇都是散发着万丈光芒的埃尘。

我喜欢海子的诗,恰巧里面有篇关于海子的文章,是李青松先生写的《怎样握住一颗眼泪》。在这片文章中,作者作为海子的学生,记录和讲述一些关于海子的生平。

在19世纪80年代正是校园诗歌盛行的时期,校园文学气息气象万千的时代,人们爱读诗写诗。海子生就一张娃娃脸,同时生活上邋遢,不修边幅,乱蓬蓬的胡子,起初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在一次讲座中,海子临时成为嘉宾。就在那次他的目光与坐在头排听讲的一位女生撞到一起,海子的初恋开始了。当海子寂寞的时候,海子经常用手指在桌子上一遍遍写她的名字,那时海子写的好多诗也是写给她的。

当然,海子对待书的态度很像书组的成员,有的书可能压根都不看,但必须买回来,否则心里闹得慌。

现在,又是一年的春天,校园里的林荫道两旁的粉色桃花开的灿烂,人们因为看到这生机勃勃而笑逐颜开,紧接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诗意泛滥的季节,各种兜售情感的软文开始流行了起来,我们开始读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不喜欢每年媒体用大篇幅报道各地举办纪念海子活动的事件,因为媒体有时候更多的将这种纪念成为一种新闻消费产品,而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寻找失落的诗意。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二):《所见微尘,皆因有光》即使人生渺如微尘,也要勇于追逐光

世界上大部分都属于平凡人,活得渺小如微尘,可微尘般的人生却不影响我们努力去追求发光的人生。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本书收录了梁衡、毕淑敏、刘醒龙等知名作家的散文十多篇。

本书所收集的作品,是《北京文学》杂志近10年来的散文精品,这些作品,既有对生命的赞美,又有对亲情的怀恋。 大处着眼天地时空、人文历史,小处体悟人间烟火、生活微澜,读来都别具韵味, 读优秀的散文,如同与挚友乃至与智者促膝谈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在读杜卫东《有一种悔恨叫永远》这篇文章时,让我知道要及时去孝顺老人,要多陪伴老人,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意外会什么时候就会阴阳相隔。 这篇散文写得就是由于父亲的突然去世,作者连与父亲最后一次告别都没有赶上,从而造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遗憾、永远的悔恨。 90多岁去体检的时候,各项指标都很好,大家都预言活过百岁不成问题,作者也潜意识觉得父亲身体很好,以致于父亲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医院留院观察的时候,作者也没有及时回去看一眼。 作者一直觉得父亲没事的,能熬过去的,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父亲摔了一跤问题不大,可护工喂饭时不当心呛到老人,当晚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从此再没醒过来。 于是,在父亲清醒的最后时光,作者没有能和父亲谈上一句话,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悔恨,父亲已去世五年,作者仍不能释怀。 在读到苗秀侠《去颖西湖》这篇文章时,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坚强与勇敢。 作者为了爱情,远离家乡,追随丈夫身边,不久之后两人有了女儿,女儿活泼可爱,是父母的开心果,女儿的到来,也让这一家三口更幸福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么活泼可爱的女儿却不幸患上了脑膜炎。 从此夫妻两人过上了四处求医,到处奔波的日子,但最后女儿9岁的时候还是不幸去世了。 作者当初奋不顾身的爱情最终也败给了现实,两人最后也走散了。 当读到张秀超《谁能够让你站起来》这篇文章时,我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历经坎坷的坚强人儿。 作者的哥哥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是块读书的料,是沟里唯一念到山外去的人,可却因为大娘的历史问题,哥哥不能够升学读书了,只好回村种地。 后来哥哥被派去外边筑路修桥,他在那里遇见了爱情,结果却遭到女方父母反对,而无果无终。 一直快到30岁时,在父母劝说下与一位不识大字又患过大病的人结婚,婚后五年有了儿子。 做了父亲的哥哥,仿佛人生开了光,他努力经营自己的田地,供儿子上了大学,毕业后,买了车,搞起了货物运输。 总以为幸福可以就这样直到永远,可他怎么也想不到,灾难又抛向了他。 他那高大英俊的儿子患上了不治之症,最终离他而去,让他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儿子离世之后的哥哥,仿佛人生没有了寄托,他到处流浪,想把他曾走过的路重走一遍,走着走着,他找到了坚强的自己,并想要帮助曾在为儿子求医的过程中遇到那位母亲死去的小女孩。 这本书中有太多类似的感动的故事,作者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值得大家找个安静时光,细细品味。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读后感(三):《所见微尘,皆因有光》:爱是生命永远的光亮

不可否认,当我在书店遇见它,第一眼相中的是它的名字。《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让我想起莱昂纳德.科恩说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那是我最喜欢的句子。这简洁典雅的八个字,像五月暖而不燥的风,像九月温而不凉的水,透着治愈和激励的力量,让人情不自禁想靠近。 封面看起来干净纯粹。大片大片的蓝色,如海洋般沉静,如历史般深遂。白色的字,散发着珍珠般圆润的光辉。封面的左边,一条细细的白线往上下无尽处延展,在上端串起一个白色的染着光晕的圆,像海上的月亮,又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圆上印着三位著名作家的名字:梁衡、毕淑敏和刘醒龙,彰显着书的品位,我立即买下它,一读为快。 《所见微尘,皆因有光》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20年6月出版,全书207页,共分四辑,所收集的14篇作品,都是著名杂志《北京文学》近10年来的散文精品。正如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在序言所说: 这些作品既有对生命的赞美,又有对亲情的怀恋。大处着眼天地时空、人文历史,小处体悟人间烟火、生活微澜,读来都别具韵味,或亲切感人,或启迪心智。 这14篇文章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读来都让人觉得口齿生香,那文字之优美,视野之广阔,角度之新颖,笔触之细腻,情感之真挚,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辑 勇敢而生 这一辑收录了两篇人文历史类文章。 历史长河中,太多人被岁月湮灭成河床的泥沙,但有一些人却是一颗颗夜明珠,纵然从那一截短暂的光阴中谢幕,仍能在洪流中散发明亮的光,他们生命的绝唱依然动人地在长河上空回荡。 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的《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以“世人多知左公柳,而很少有人知道‘沈公榕’”起笔,叙议结合,铺陈了大量的史实,带我们穿越150年风雨,去认识一个求真务实却为人低调的晚清能臣、近代海军奠基人沈葆桢,去见证他创建福州马尾船厂的珍贵点滴,去了解他的变革思想和科学管理,去赞赏他为风雨飘摇的大清在海军、海防、船政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去感知他在台湾抗日的顽强,以及朝廷不顾他“愈迁就,愈葛藤”、“急欲销兵,转成滋蔓”的劝诫而选择赔银带给他的”臣子恨,恨难平”,去倾听他生命垂危口授奏折,要朝廷加强海军,警惕日本,报此旧恨的声音。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沈葆桢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令人肃然起敬。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21世纪初,马尾船厂准备搬迁新家之际,老榕树横空断枝,而断腕的榕枝在新的马尾船厂成活,令人直呼“老榕有灵”。新区广场上沈保桢的雕像背靠大楼,面向大门,看着150年后今天的新海军、新船政,一定老怀安慰,不胜欣喜。 陈启文的《时空的另一个坐标》,将北京东城府学胡同63号那座不起眼的建筑丢回它被叫成“兵马司土牢”的元朝,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王朝的末代丞相文天祥被囚禁于此的幽暗岁月,讴歌了文天祥的坚持,也看见了他的挣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种种劝降、逼降、诱降前毫不动摇,一些世人不免以为他的坚持也许只是为了身后名。但作者告诉我们,文天祥曾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这一句既饱含了誓死不降、时刻准备殉命的意志,却也表明了他内心的挣扎。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历史的另一种评价,如此坚守,不一定是青史留名的结局,也有遗臭万年的可能,这也正表明了他所有的坚持并非只为身后名。作者层层剖析,挖出文天祥的精神内核,他真正效忠的并非是某一个皇帝,某一个王朝,抑或是社稷黎民,而是深植于他内心深处的“殷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的信仰。 第二辑 让爱照进生命 这一辑的四篇文章中,杜卫东的《有一种悔恨叫永远》、陈新的《植满时间的疼痛》、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都是献给父亲的文字,苗秀侠的《去颖西湖》是一个妈妈对已逝女儿倾诉衷肠,读着那字字句句,就像打着赤脚走在刚刚割过的茅草梗上,坚硬、细小、针一般的茅草茎,将我的一颗心扎出密密的洞,伴着一种持续、尖锐但并不浩大的疼痛。 亲情,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心灵的皈依,是我们面对现实世界里霜刀雪剑的底气,也是我们踏平崎岖抵达梦想的动力。可是,亲情并不总是表现出温馨甜蜜的模样,其中也有误解和伤害,让我们遗憾、后悔与无奈。但正如书的名字所说,所见微尘,皆因有光。 作者生命中那些微尘,在爱的照耀下闪着光,纵然迂回曲折,纵然天人永隔,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垒成一座灯塔,将这平凡的生命点亮。那些被文字打捞或者有待文字打捞的往事,便成了余生日里夜里不愿割舍的生命的回响。 这样饱含真情的文字,虽然令人伤感,却也能滋润读者的心田。他们生命中的光亮,也因为这些文字的分享照进我的生命。他们不止打捞了他们的过往,也让我忆起很多被尘封的往昔,曾经的那些伤痛和感动在心头蠢蠢欲动,令我感觉到生命的丰盈。

第三辑 你是自己的太阳 爱与被爱,总是生命最重要的两大主题,点亮自己生命的,除了他人的光亮和爱意,还有自己的信仰和对众生的悲悯。 这一辑的五篇文章,李青松的《怎样握住一颗眼泪》描述了作者与海子的交往,表达了对海子的追思;怡霖的《苍穹之王》则尽情颂扬了鹰的不朽精神、不死激情、不屈傲骨和生命的光芒;张秀超的《谁能够让你站起来》赞美了饱受生活捶打却始终挺立不屈、始终与生活抗争的哥哥;甘以雯的《那双美丽的眼睛》是写给自家小猫的挽歌,字里行情充满了温情;胡烟的《长满苔藓的石头》则脑洞大开,将自己生命中消逝或错过的人比喻于一块块被沉到自己生命河床的石头,在岁月的侵蚀下,长满苔藓,而作者也只能在夜里沉到水下,与之对话,惋惜与无奈溢言于表。 这一辑,带给我前进的力量和生命的感动。 第四辑 向着明亮那方 这一辑收录了三篇文章,仔细看完,颇有感触。 有生以来,我从不曾对毛发有什么感觉,但染鸿鹰在《毛发的力量》里说,“毛发有忠实于岁月和时光的力量,在这方面,它无意也无力于说谎”,他说人在失去生命后,毛发依然不会放弃生长。大开眼界。 我常会在文章里用到“须臾”、“片刻”、“一念之间”诸如此类的词语,却从不知道它具体代表多少时间。看了毕淑敏的《一念三千里》,我才恍然大悟。一念三千,可能天堂,也可能地狱。“念头”,只顾头不顾尾更是锋利无比。所以,毕淑敏说,“把好念头变成好行动,让好念头层出不穷落地开花,乃是人生要务。”深以为然。 南帆的《学车记》回忆了学车的始末,感叹着光阴的飞逝和世事的变迁。作者在文章最后怅惘地说:“这个世界要去哪儿?谁也不知道生活的下一个路口遇到的是红灯还是绿灯。”我想,未知才是人生最大的魅力,因为那种种的不确定,万事才皆有可能。 结语 爱,是生命永远的光亮。《所见微尘,皆因有光》里的那些真情与感动,那榜样的力量,那不屈的灵魂,那劝世向善的良言,也如一束光照进我生命。 作为一个散文爱好者,阅读大家的精美散文,感受这些挥洒恣意的文字里“形散而神不散”的风骨,看作者起转承合,状似信马由缰,实则不偏中心,收放自如,琢磨着学习借鉴,不失为一件乐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