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读后感大全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读后感大全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是一本由张秋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022-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一):文学是万千微尘

阅读文学作品,眼睛应该敏锐,心灵应该敏感。就像是绳索的两头,碰一碰这头,那头就跟着颤抖。

所谓文本细读,不是细在锱铢必较,而是细在书中作者或含蓄或张扬伸出的触角能够与读者的个人经验产生细微的摩擦。

每本书都是一块地,当我们淋漓尽致的耕完这一块地时,果实或不可期许,但摩擦而生的茧确是真实的、存在的。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二):读《万千微尘坠心田》

书分上下两篇,看完全书又重新看了一遍上篇。挺喜欢看书,以前看的书大部分是小说,但集中在中国本土作家。等到接触到一系列优秀的社科书之后,对小说的兴趣渐减。外国名著读了些,但总觉得有些是名不副实。读了这本书,感觉自己的小说是白看了。

作者提出“文学阅读的效用”有两方面,一是感受力和自我意识,二是推迟判断。我觉得好看的小说,应该只是正好对小说的内容有一些“感受力”,而远远没达到“推迟判断”的效用。这可能就是普通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感受力不仅小说有,电影电视剧也有,歌曲也会有。许多畅销作品之所以会流行很有可能就是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而“推迟判断”的效用应该是在大量阅读以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推迟判断”与生活经验是相互作用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推迟判断”,文学作品的“推迟判断”能给个人生活带来新的见解、处理问题新的角度。

在谈到“小说与意识”时,讲到文学对内心意识的挖掘分为三个层面:描写你愿意承认的意识,描写你不愿意承认但自知的意识,描写你自己都没察觉的意识。作者分析非常到位,其实从自身出发,我们在对一个人一件事作出评论时,表达的内容可能永远是自己愿意承认的意识,但反思自己表达内容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不愿意承认的意识(自知的意识),至于自己都没察觉的意识,可能只有旁观者清了。

总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正如作者希望的它让我度过了一段愉悦的阅读时光。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三):山川无名,河水自流

《读库》的赠书。可惜自身阅读面不广,对作者的诸多举例不熟,就没耐性细看。但书本身的品质很高,即便快速浏览也能有所收获。

以下是小抄,尤其推荐最后一则。

1. 在对人内在世界的描写方面,小说无与伦比。

2. 经典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惟听见呼吸声。

3. 阅读文学作品,如果一定要追问效用,那么大概有两个,督促人成为人以及推迟判断。

4. 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

5. 作者的必须成为读者的,作者的永生才能实现。

6. 两个男人闯入了女性的天地,沃尔夫形容到:“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撞在花岗岩墙上,多可怕!多可怕!”越是能精确地将世界的某一状态灌入最逼肖的文字中,越能展现出作家的洞察天赋。

7. 宇宙一片混沌,山川无名,河水自流,不知流向何方。这就是她内心的黑暗。

8.文学对内心意识的挖掘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描写你愿意承认的意思(我爱他);描写你不愿意承认但自知的意识(我爱他,我希望他妻子死去);描写你自己都没察觉的意思(我爱他,并且希望他妻子死去,但我不知道我是因为他有钱才这么想)。通俗小说继承了第一种描写,而伟大的作品在后两种意识书写中不断努力。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四):多读一本,就多喜欢一本,就多一本浸入生命

这本是读库2201附的书,一本文学评论类,分上下两篇,个人更喜欢前半段,有一些阅读的心得和写作的手法,更有收获一点。 有几个地方可以单独拿出来说说,比如“评价”这件事,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因为道德评价与文学评价摇摆不定,不能更好的判断一本书到底该侧重哪里,去评价比较好。文学的道德评价往往和社会的道德评价背道而驰,很多名著中都有背叛、情感淡漠等道德游离的状态,例如我最近刚看完的《雪国》,岛村对于驹子与叶子的幻想也刺激了一些读者产生反感情绪。而从文学上看《雪国》的景色人物描写与日式物哀的凄美又不能忽视,这就是一场道德评价与文学评价的博弈。【也就是说,文学道德是在最大程度上争夺社会道德的阵地。它的发轫之处,就是个体的生命与经验】而作者又提出,没有人的评论是完全主观的,就是说当我们作品评价时,我们其实也是浸入在某种情境之中的,个人情绪与体验的参与是生动理解这个情景的先决条件。这是“属我性”的。抛弃掉整个作品“属我性”的判断,单凭某一件事去决定包法利夫人是荡妇,默尔索是反社会性人格是不恰当的。一些文学作品可能就是为了促发一种自我意识与“属我”的评价体系。而并不一定要分出究竟孰是孰非。 再有就是一个关于写作练习的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就是模仿改写,但不是说某一个作品的情节,你去照着模仿写一个一模一样的,而是说将一个故事的情节,用你自己的话模仿另一个作品表述出来,书里举的例子是将孔融让梨的故事模仿荷马史诗的风格改写,整个风格读下来有趣极了,也想尝试一下。【模仿的时刻,也就是逼着读者用作者的经验置换自我经验的关键时刻。哪怕这种作者经验是读者全然陌生的,但他也在最低程度上获得一种对于原作修辞、风格、语势的熟悉感】 后面的下篇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或者作家做的一些评论,有一些作品还没看过,所以下篇的体验感不是很好,但如果里面出现的作品你都看过,那则相反了。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五):多点褶皱

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想要打五星。

书名很拗口,但很有意境。如果我们能让文学阅读日万千微尘般或漫不经心或流沙磁引或快或慢的节奏坠入我们的道道心田,文本、情感、意境、场景、经验、感受那一瞬间融合深陷。这样的文本阅读生命化是多么美妙啊!

作者将他的体验分享于此。上篇讲述了方法论,有些醍醐灌顶;下篇是具体实践,值得借鉴,但也不绝不是照搬。我们很熟悉这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我们很容易把思维固化在“阅读理解”四个字中。那些理论、手法、主旨,如果一块块铁链把文本照模子分割。我们阅读时是脱离文本的,在“平均现实”下获得的只是信息(更不必说市面上出现的那些五分钟速读),而绝不可能出现“触碰链子的一头,那一头就会抖动起来”的那种酥酥麻麻的触动感。文学进不了心,有点时代之痛的感觉。

所以能真的理解这本书想表达的内容太重要了。当下舆论洪流中,门槛最低的就是人人都能说上一句的道德评价。缺失经验和思考的评价,无非是害怕在大多数人中因异见而暴露自己的无数个个体所默认选择的“主流”。而这些低门槛的断言也为个体节约了思考的脑力,快捷地跟上大多数人的脚步。这种轻松是路径依赖,悬置了自我苦思冥想的成本,也意味着“不再观察”,可见的将锈迹斑斑。

然文学是反向操作的。那些我们意识了不敢表达、我们不知道自己意识了、我们不敢意识的内容,在文学中有所倾诉。如果对于那么细微、动人、深邃的内容也加以通用精炼的提炼,那是文学之殇了。

思及生活,不少时刻我们也喜欢做打标签、下定义、归纳总结之类的事情。这提高了效率,让这些内容快速在自己脑中已有的位置排列好,并得以安心。但真的会错失多少生活细节与波澜之中的纹理,也丧失多少次让心扉打开的机会。

多打开心,多享受刺痛和惊喜,延迟一些决断带来的满足,生活可以拥有更多褶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