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粤菜北渐记》读后感100字

《粤菜北渐记》读后感100字

《粤菜北渐记》是一本由周松芳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粤菜北渐记》读后感(一):有哪个词敏感了吗?

虽然我暂时还没有体系化展开粤菜阅读的打算,但和周松芳老师的书倒是缘分不薄。之前笔记过《海派粤菜和海外粤菜》、《饮食西游记》两本,《岭南饕餮》和《民国味道》还在书架上屯着,等一个阅读的机缘,这次又先把《粤菜北渐记》开卷了。

这本的选题主要关注在民国时期,粤菜逐渐在全国开枝散叶的过程。笔法还是熟悉的笔法,以不同角度的史料(以当时的旅行指南类资料切入,辅以报刊杂志记录、以及名人日记佐证)为笔,勾勒出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重庆、昆明、福建、桂林、青岛、贵阳等城市的粤菜馆发展轮廓。不过鉴于“城市越大,史料越多”这种客观规律,这本书编排顺序,多少会有头重脚轻之感(就是读者会预期后半部分小城市的史料也能像前面一样丰富扎实,但这一定会受到限制)。

所以,书中还适时放了几篇小考,来调整阅读的节奏,也稍微弥补了一些结构上失衡。比如粤菜名厨的上海往事,槽肥法养出的信丰鸡(其实之前在《海派粤菜和海外粤菜》中就笔记过,这本书里提供的信息有一些小小的“升级”)、晚清民国时期的潮州菜发展、以及民国时期粤籍学生在外求学的艰难食事等等。其中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容庚和谭瑑青(即北京谭家菜)的北京食事,双视角的结构编排丝毫不显凌乱,深度挖掘了谭家菜的缘起,又选了容庚日记这样他者视角,从侧面观察了“昔日”谭家菜的沿革与凋落(用了昔日两个字,是指谭瑑青活着的时候,现在要吃“谭家菜”,去北京饭店也能吃得到),对史料如穿针引线般的拿捏,结构紧凑(相比于武汉篇中吴宓、陈之迈和黎宪初的三角关系延伸那一段而言),确实很见功力。

这次在拆《粤菜北渐记》的时候,有两个新感悟冒出来:

第一是提醒自己对史料考证的细致程度更加谨慎。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读到重庆这一章时,书中提到在顾颉刚日记中发现的,一家叫做“粤香村”的菜馆。作者不慎踩了个坑,误以为这是个粤菜馆子。但实际上,粤香村除了第二任老板是个广东人,由他取了个思乡寓意的名字以外,整个餐厅和粤菜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是以牛肉炖品为主打的馆子(见公众号川味文化的《重温川菜传奇,消失的川味名店“重庆粤香村”》)。成都也有同名的粤香村,开于20世纪40年代,不过从一开始就是定位回民区,是清真馆子(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川菜烹饪事典·名店名师》没录入这家,资料倒是可以参阅成都饮食公司以前发的一本内部杂志《中华老字号·2009年第一期》)。当然其它城市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我就没再去深考了,只是恰好对川菜比较熟悉,才会突然想到这里。

第二是会去揣测写作这种文体的方法论。作者作为文史博士,写出这样的作品那是当家的本事,核心竞争力。但如果是换作我来写类似结构的内容,我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去阅读、拆解和整理这些浩瀚史料?再加上时间堆积,这个工作量,确实不容细想。只能期待接下来的《民国饮食地图》,也许有对谭延闿和湖南谭家菜的深度考证书写,以及《川菜东征记》(但就怕读的时候视角突然变得更批判,毕竟是相对熟悉的领域:)。

结论:质量过硬的好书无疑,不过垂直性也很强。先推荐给喜欢挖掘饮食史料的朋友叭。以及,再次感谢周老师赠书:)

《粤菜北渐记》读后感(二):粤派美食的南风北上之路——评《粤菜北渐记》

粤派美食的南风北上之路——评《粤菜北渐记》

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始终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也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创造出各种新鲜的形式。

文化学者周松芳的《粤菜北渐记》,讲的就是粤菜于晚清以降,由南向北逐步传播的一些经历和故事。

一部饮食史,一部文化史

罗韬在为本书作的序中说到,“看晚清**之际粤菜的北渐史,其所以能够驰骋九州,横绝一时,总而言之,大抵不出官家定其品,文家扬其名,厨家精其艺,商家成其势四端。”

此言极精准,当然排名顺序还值得商榷。因为按照本末的顺序,则应当是首先有美食的基础,“厨家精其艺”,才有其他几样的延续,当然,如果没有其它三样的相辅相成,美食可能也会流传不远。

《粤菜北渐记》是作者周松芳诸多报纸杂志专栏的结集,是讲饮食发展史的,不是讲菜做得怎么样或者关于美食随笔的。

这种对于饮食发展史的考据还是比较严谨的,遍查资料,引经据典,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有翔实的史料来支撑。每一则引证的史料,都标明了来源。这使得作者对于饮食发展史的描述判断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

这样也兼具和普及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当然,汇编成书之后,这些引证如果能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可能会更加改进阅读感受。

普通的食客、过往的旅客,可能吃完粤菜之后就走了,不怎么会有描述留下来。只有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才喜欢把经历的事情记下来,比如把去哪个馆子吃的哪些菜等经历记录下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个日记,或者写成个美文挥洒一下心情。

彼时文人美食家的几点文字,就给了作者寻觅饮食发展史的绝佳史料。唯有如此,才让人们能够在仅存的史料中,追寻粤菜美食传承的脉络。这可能就是序言中“文家扬其名”的由来吧。

一部饮食史,一部时代史

《粤菜北渐记》是研究饮食文化的专业史著作。饮食当然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物质条件比如食材比如器具的变化、烹饪技艺的提升,也会有不断的创新和提高。

但当一地的美食突破了一地地域的限制,扩展到其它地域的时候,绝非是靠一个菜或几个菜而流传出来的,必定会靠一定的载体,那就是饭馆。

自古至今,饭馆饭店的发展历史久已,没有饭馆在各地的发展,地方特色菜系的推广就无从谈起。文人墨客笔下的下馆子,大多都有个名号,记录了到哪里吃的饭吧。这就是所谓的“商家扬其势”。

晚清以降,商品经济已经开始蔓延。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一些广东人士到全国各地发展,也带动了各地粤菜馆的产生和发展。

比如“官家扬其名”,粤人中之杰出人士到外省各地作官,可能就会带着本地广东的厨师一同赴任。这时在府中宴请宾客的时候,就会让粤菜美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这样,粤菜的名声才一点一点的扩散开来。

有的时候,官员任职地方变化,可能厨师就留下来了,在当地开个餐馆啥的,进一步推动了粤菜走出官宅,走向社会。

到了以后,社会动荡,时局变迁,人员流动加剧,饭馆也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变化。有时候借由社会兴旺而开设,有时也会为避战乱而外迁。

身处那种乱世,生存生活已经殊多不易,如果能有一两美食相伴,那自是人生的一大福事了。

书中还特别提到粤菜中的蛇菜,以及粤人捉蛇野餐记忆,觉得是本书中最快乐的一段叙述了。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竟能野外捉蛇,还必须在野外烹就,(防止蛇寻仇),大快朵颐,虽然咱北人也不敢吃这种美食,但想想这种画面感就已经很有趣了。

时至今日,粤菜仍在中华美食地图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北渐,而且基本辐射全国了吧。这说明粤菜自是有其独到之处,让人心向往之素履以往。其实,不仅粤菜,其它川菜、鲁菜、湘菜、淮扬菜等等,可能也有很多《粤菜北渐记》这样的故事吧。

《粤菜北渐记》读后感(三):粤派美食的南风北上之路——评《粤菜北渐记》

粤派美食的南风北上之路——评《粤菜北渐记》

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始终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也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创造出各种新鲜的形式。

文化学者周松芳的《粤菜北渐记》,讲的就是粤菜于晚清民国,由南向北逐步传播的一些经历和故事。

一部饮食史,一部文化史

罗韬在为本书作的序中说到,“看晚清民国之际粤菜的北渐史,其所以能够驰骋九州,横绝一时,总而言之,大抵不出官家定其品,文家扬其名,厨家精其艺,商家成其势四端。”

此言极精准,当然排名顺序还值得商榷。因为按照本末的顺序,则应当是首先有美食的基础,“厨家精其艺”,才有其他几样的延续,当然,如果没有其它三样的相辅相成,美食可能也会流传不远。

《粤菜北渐记》是作者周松芳诸多报纸杂志专栏的结集,是讲饮食发展史的,不是讲菜做得怎么样或者关于美食随笔的。

这种对于饮食发展史的考据还是比较严谨的,遍查资料,引经据典,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有翔实的史料来支撑。每一则引证的史料,都标明了来源。这使得作者对于饮食发展史的描述判断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

这样也兼具和普及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当然,汇编成书之后,这些引证如果能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可能会更加改进阅读感受。

普通的食客、过往的旅客,可能吃完粤菜之后就走了,不怎么会有描述留下来。只有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才喜欢把经历的事情记下来,比如把去哪个馆子吃的哪些菜等经历记录下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个日记,或者写成个美文挥洒一下心情。

彼时文人美食家的几点文字,就给了作者寻觅饮食发展史的绝佳史料。唯有如此,才让人们能够在仅存的史料中,追寻粤菜美食传承的脉络。这可能就是序言中“文家扬其名”的由来吧。

一部饮食史,一部时代史

《粤菜北渐记》是研究饮食文化的专业史著作。饮食当然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物质条件比如食材比如器具的变化、烹饪技艺的提升,也会有不断的创新和提高。

但当一地的美食突破了一地地域的限制,扩展到其它地域的时候,绝非是靠一个菜或几个菜而流传出来的,必定会靠一定的载体,那就是饭馆。

自古至今,饭馆饭店的发展历史久已,没有饭馆在各地的发展,地方特色菜系的推广就无从谈起。文人墨客笔下的下馆子,大多都有个名号,记录了到哪里吃的饭吧。这就是所谓的“商家扬其势”。

晚清民国以降,商品经济已经开始蔓延。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一些广东人士到全国各地发展,也带动了各地粤菜馆的产生和发展。

比如“官家扬其名”,粤人中之杰出人士到外省各地作官,可能就会带着本地广东的厨师一同赴任。这时在府中宴请宾客的时候,就会让粤菜美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这样,粤菜的名声才一点一点的扩散开来。

有的时候,官员任职地方变化,可能厨师就留下来了,在当地开个餐馆啥的,进一步推动了粤菜走出官宅,走向社会。

到了民国以后,社会动荡,时局变迁,人员流动加剧,饭馆也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变化。有时候借由社会兴旺而开设,有时也会为避战乱而外迁。

身处那种乱世,生存生活已经殊多不易,如果能有一两美食相伴,那自是人生的一大福事了。

书中还特别提到粤菜中的蛇菜,以及粤人捉蛇野餐记忆,觉得是本书中最快乐的一段叙述了。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竟能野外捉蛇,还必须在野外烹就,(防止蛇寻仇),大快朵颐,虽然咱北人也不敢吃这种美食,但想想这种画面感就已经很有趣了。

时至今日,粤菜仍在中华美食地图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北渐,而且基本辐射全国了吧。这说明粤菜自是有其独到之处,让人心向往之素履以往。其实,不仅粤菜,其它川菜、鲁菜、湘菜、淮扬菜等等,可能也有很多《粤菜北渐记》这样的故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