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读后感摘抄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读后感摘抄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是一本由[美] 卡特·希金斯 著 / [英] 埃米莉·休斯 绘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读后感(一):童年的力量-译者手记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是一本非常好玩的书。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英文原本,是心喜阅的编辑大星准备约我做翻译的时候。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它,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从来没有做过译者,大星找到我,是因为看了我写的 《树屋修建日志》。2020年春天我们家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后院盖了一间树屋,我把修建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了下来。 那段日子孩子停课,大人也在家办公,盖树屋本来是疫情期间的无奈之举,没想到这篇日记上了豆瓣公众号,并且有了十万加的阅读量,收到了很大的反响。也许树屋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吧。而对我来说,这件事最奇妙的收获却是得到了翻译这本书的机会。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不是一本工具书和步骤图,读罢却可以让你获得一种心情,想要到林中去走走,想要去拥抱一棵树,像书中说的那样,花上时间,抬头往上看。它像一首散文诗,自由而飘逸。你可以闻到野外的气息,感受到树下的光影摇曳。这本书的主角是孩子和大树。那些无拘无束的在自然中的奔跑,玩耍,建造的孩子,正是孩子们应有的本来面目。我还有一本厚厚的世界树屋图鉴,虽然精彩,看完总觉得里面缺失了什么,原来那缺失的,就是作为主体的孩子。正因如此,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本更好的树屋图鉴。每页的树屋都大不相同,有的高耸入云,有的低垂水边,有的好像鸟巢,有的好像秘密基地。超乎想象,妙趣横生。若是实际盖过树屋就知道,书中的树屋大多是奇思妙想,不太可能实现。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和大人的视点大不相同,他们可以凭直觉进入这个世界,我的孩子会边看边说“我想到这里玩”或者“我害怕!这里太高了。”书中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是真实生动的,真正做到了以孩子的视角,展示了童年的力量。 英国插画师的Emily Hughes能画出这样的插图,很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在夏威夷长大,有很多的户外活动,得到大自然丰沛的滋养。她的插图精彩而有灵气,不输文字。另一本书《野孩子》已经被中国读者所熟悉。我喜欢她画中的无边想象和丰富细节,而对自然的情感又是那么真实可触。

这本书的图文关系若即若离,而又相得益彰。虽然灵动活泼,也给翻译造成了一定难度。我是日文专业出身,目前在加拿大的公立学校做一名美术老师,并没有译书的经验。 这本书是和编辑反复打磨的结果,希望可以以一个最好的面目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喜欢这本书。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读后感(二):妈妈,树屋是啥?好吃吗?

我很小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想过“要一个树屋”这个件事儿,因为那会儿中国的小朋友们都还不知道树屋是啥。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似乎只分成两部分——上学的日子里想着疯玩和看电视,寒暑假被丢到乡下玩泥巴。

乡下当然也不会有树屋这种洋气的东西,爬树可以,只要别被主人看见,偷果子也可以,只要跑得比狗快。

如果你问我:“你想不想要一个树屋?”

作为一个很土的没见过世面的中国小朋友,我会一头雾水地反问你——树屋是啥?好吃吗?

上树是好玩儿,但真没必要一直呆在树上,除非下面有条狗。

上树还容易挨揍,一个是衣服容易刮破和蹭脏,另一个是村里的树要么是果树要么是神树。

“树屋”这个形象放在中国,真有点无处安放的意思。我可以想象英国美国加拿大欧洲人的家,一个大院子里头有大树,于是给孩子造个树屋。家长大显身手,是周末的好休闲,修修补补还可以代代相传,森林公园是真森林,公休日就能扛个桨板上林子里待两天,确实是其乐融融、神仙日子。

但要把这幅场景放在中国——这得多有钱才能有这么个大院子?而且我们中国人喜欢在院子里种果树,比如柿子,这样的树上能造树屋吗?造完还结果吗?鸟儿还敢来吃果子吗?园林部门答应吗?物业街道城管让吗?

我唯一能想象的就是贵的要死的露营地,或者什么收费研学活动,带孩子爬树。就在那树上呆着的几小时,也就是消耗一下精力,谈不上什么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别摔下来受伤就算成功,要是能回家秒睡就算甩娃成功、解救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可能徒步、爬山、露营、抓虫子……效果更好一点。

所以这本绘本对我来说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它解释了“拥有一个树屋具体是个什么体验”,因为没拥有过的人是没办法想象的——就好像你需要试吃一个新上市的食品,试过你才知道是酸是甜是辣是咸、合你胃口、觉得好吃,你才会大手一挥,说“给我来一个!”

有树屋意味着可以登高,看得很远、看见只有从那个高度才能发现的躲在草丛里的小动物——美国的小朋友看见臭鼬和鼹鼠,咱国内估计看见流浪猫,生态好点的地方能有黄鼠狼、貉、獐子啥的。

有树屋意味着可以沉浸式体验树林,仿佛旁边的树也变成了你的卫兵,可以假装在玩丛林探险游戏——国外的小朋友有森林,咱国内估计都是园林植物。

对于“树屋”这个概念太欧美的问题,这本绘本其实作出了挺大的努力增加这个概念的文化多样性,比如有些树屋是榕树上的草房子,有点像东南亚常见的传统民居;有些树屋是藤编的,地下的风景也是很亚洲的稻田。在树上玩儿的小朋友也画成了各种肤色都有的样子。还有些树屋甚至挺亚洲——看着像是在黄山迎客松上搭了个书架似的。这都是作者把这个西方概念进行全球化的努力。

《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读后感(三):没错❗️看了这本书,我也想要个属于自己的树屋

在欧美的儿童文学中,有一种建筑形式常常被提及,那就是——树屋。

原先,我对树屋的想象非常有限,是女儿的绘本为我打开了想象力的窗。

在《如果你想要一个树屋》中,绘者埃米莉·修斯描绘了多种多样的树屋。

我大致数了数,书中所绘制的树屋有20多种,样子都不带重复的。

有的,用木头在树干的高处搭一个平台,再加一条栏杆。

有的,用木板在树干的旁边搭一个棚子,再加一个顶棚。

有的,用植物的茎杆扎成捆,再修整成吊脚楼的样子。

有的,用木板在水生大树的根部,搭建一个水上平台,再吊起篷布,做成鸟弄笼的形状。

这些具有创意的树屋,别有一种新鲜感,用多变的造型开启小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绘者对细节的把控,也让读者领略到插画的感染力。

插画师在作画时间,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

近处花朵的花蕊清晰可见,远处的树林纹理条理分明。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图中有“孩子吃力地搬起重物,使出吃奶的力气”的表情。

还能看大到坐在树梢上的吊篮里,坐在女孩怀中的小白狗的微笑。

能看到草坪上铺着的图纸上,精致的结构图。

还能看到玻璃窗上,孩子们用手指在玻璃窗的雾气上画的花朵、笑脸和苹果。

除了树屋样式的巧思,书中上演的情节也非常有趣。

孩子们建造树屋,有人设计树屋的结构,有人负责建造,有人负责装修,还有人负责搬运材料。他们付出辛勤的劳动,把树屋打造成水上乐园、图书馆、观星台,也享受树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再仔细看看构图,你会发现,从书外看书中的世界,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翻阅书页,就像穿梭在不同的想象空间里,有种现实和虚幻模糊的感觉,就真的挺想去这些树屋力看一看。你想一起来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