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读后感锦集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读后感锦集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一):走进托翁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主要用来记录托翁临终前一年内的生活日常及心理活动。

特别喜欢读这种记录作家生活的短小日记,这可能是托翁最简单易读的一本书。基本上一天即可读完。

这本日记里记录托翁对妻子的爱恨交织,对处理各种关系的喜爱、厌恶和每日的忏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托翁依然每天用大量时间处理工作上的事情。

在这最后一年,托翁的思想仍然是独立且清醒的,他渴望着死亡但却希望明天还是活着。他在每一天里祈祷着同样的事。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哲思,是关于意识的一些看法。

托翁用一生在抵抗自己的阶层,他认为自己的阶层是可耻的。但是他的妻子却不这么认同。总之—值得读读。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二):致永远的列夫•托尔斯泰

第五本列夫•托尔斯泰。 “读别人的日记,是窥探他的内心世界,来与自己的内心比较,从而提升自己。”(我说的。) 以上这句话,可以算是我读名家个人日记的根本原则。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所以读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的日记,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本书,记录的是托尔斯泰人生中最后一年的日记。从1月到11月,11月只记了短短一天,托翁就撒手人寰。 托翁的日记,有一半内容都是在讲或者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可以称为“托尔斯泰的哲学课”。 其中,有我不感兴趣的部分;也有我觉得对自己生活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为此,我专门做了好句摘抄,抄录书中对我有警诫意义的句子。 读了托翁动辄几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后,再读这本小书,真就是小巫见大巫。文学家其实也是人,但我惊叹的是托翁能在他的笔下创造出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世界。

这就是作家的奇妙能力吧。

“如果我明天还活着的话,希望能越来越自律,生活越过越精彩。”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三):唯有死亡无法准备

近日时不时随手翻翻托翁最后的日记,读上几页。特别有意思。这个伟大的作家、大师,他到死都在不停思索,每天都在挣扎、纠结,内心各种冲突、懊丧,自我审视,怀疑…….为人际关系烦恼。跟我们比,一样不少。“痛苦”“可怕”“衰弱”这些字眼也是随处可见。

他对“上帝“的态度让我心生嫉妒。即使他的“上帝“非常抽象,更像是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对话的虚拟对象。他试图信它。

我什么都不信了。或者说我曾经信过的那些东西都被破坏掉了,虚无掉了。但我没能重建它们。

毕竟,大多数人的一生,是青年时混乱,壮年时苟且或者一地鸡毛,老年时忍辱,死去时不甘。

在他最后一篇日记里,一切如常。

对谁都一样,即使做好了充分的死亡的准备,死亡仍然像一种突袭,一种打断。

死亡不是句号,更像一种无限省略。或者像阿Q画的圆一样,变形走样,无法圆满。

想起很久以前在某处看到的一句话:死不足惜,可惜的是纯属于个人的记忆与感受将与我同归于尽。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读后感(四):走出家庭

(短评写不下而已)

内容4星+,装帧加1星吧。这本书主要在于对人生思考的参照价值和研究托翁本人的史料价值。

托翁晚年的日常:散步、骑马、读书、写作、打牌,接见各种友人、社会人士和普通来访者,给他们回信,和妻子无尽地争吵,思考爱、人生和上帝,准备面对死亡。大多数日记的最后一行都是在括号里写下下一天的日记,再加一句“要是还活着的话”。

从他的日记中,深感夫妻不和给他带来的巨大困扰。从他的角度看,妻子索菲亚·安得列维娜非常不喜欢丈夫与他最亲信的朋友柴尔特科夫来往(当时有人恶意宣传两人有“变态的同性关系”),索菲亚一提到柴就歇斯底里发脾气,还“监示”托翁在房间的一举一动,要查看他的日记(托翁甚至把写给自己看的日记藏在长筒靴里),并对托翁死后放弃著作权,不留给家族的决定大加责难和反对。托翁认为她有病,不讲道理,很是可怜。不了解托夫人究竟如何,但这种关系确实是折磨,对双方都是。出走的那天清晨,托翁颤抖着收拾行囊,既怕被夫人发现,又有点期待她的出现。

关于人生,我们现在反复苦思的问题,托翁到死还在思考,也时常困惑,时常有所悟,可见这是个漫长的追寻过程。

装帧上,果麦这两年做的平装锁线似乎都不错。喜欢这本书内封的设计:前面压凹了一个托翁的简笔画像,翻开是两页托翁在不同时期的油画肖像,书后是托翁的生平记事,版面利用地很好,承载内容更丰富,更立体了。内文结尾还有一幅托翁出走前与小女儿的照片,妻子索菲亚拍摄。

十四五岁的时候,在罗曼·罗兰《名人传》里读到过托翁临终出走时写给妻子的信,当时还简单地仿写了一封给什么人,但没有送出去,自然也不是什么实际意义上的告别,那时必然不懂得托翁的心境,只是模糊地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纠缠,以及一种“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注定。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五):应该把余生过得更好些

这本书从一月到十一月,他断断续续地写着,有时候身体不好,很虚弱,没办法写,但是他还是在说,明天“要是还活着的话。”就继续多写一些。

想起读《悉达多》的时候,他不停地在重生。有时候在想,对于这些人来说,人最大的遗憾,就是关乎生命的遗憾。人就是这样的有限。当精神达到最好,可身体却不可遏制地在走向衰老和虚弱。

读至五月,开始从十一月他最后一篇绝笔读起,疼痛之余,倒叙着好像容易接受一些。当时读到“这一天的日记,是一代文豪托尔斯泰的绝笔。后来他就不能记日记了。”十一月七日,也就是绝笔后的第四天,托翁逝世。

或许是倒着阅读的缘故,提前知晓十一月的死亡,读到十月的日记:“应该像灯一样。灯为风、虫之类的外在影响所遮蔽,而同时却清纯地、透明地、热烈地燃烧着。”突然就没有忍住热泪盈眶。

我坐在公交车上,窗外流云,一碧如洗的蓝天,麦田收割完毕,金色的田野变暗,第一次感受到颇为沉重的东西,想起读《安娜》的日子,在那个火车上,安娜看到的窗外。

这部作品你会看到一个人,始终在试图感知,精神的高度,该如何活着,对自我的批判,对幸福的寻求,对爱的定义与书写。人生的诸多问题,一直在他的思考中。

直到生命的尾声,他预感到依然感叹着:”健康不好。变化不远了。应该把余生过得更好些。“

我们都应该把余生过得更好些。记下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