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事新编读后感精选

故事新编读后感精选

《故事新编》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新编》读后感(一):不一样的鲁老师 哈哈

9.0

这些故事很吸引我 在古籍神话上添油加醋 攀枝栽花的 许多地方用字精准 还有些地方耍些小幽默 一直以为鲁老师是个严肃的斗士 终于也见到了他风流倜傥的某一面 原来他是活生生的人啊!

1. 补天: 哇 如此凄美的故事 不想女娲最后竟是以死去收场 神仙也会死的吗? 初生的人类着实可爱得不行 说出来的话女娲听不懂 其实 我更不懂了 哈哈

2. 奔月:羿是个妻管严 有三个婢女 有家丁 这日子应该不错的呀 乌鸦肉炸酱面还是头回听说 老婆不满意 因为太多顿都是这个了 我在想那下面的佣人吃啥呀 睡得也晚 都二更天才躺下 羿是射手里的顶级高手 不想为拍老婆马屁要落得射个鸡也好的程度 还要赔钱 还…… 被抛弃了 气得他对着月一气三箭 月只是摇了摇 没事 这月也是调皮的 哈哈 老婆瞬间拿到月球的永久居住证 厉害啊 没办法 谁让她的名字是嫦娥呢

3. 理水:禹应该是主角 但出场的次数不多 说话动作也都寥寥 禹之所以要治水是因为他爹鲧弄了九年了 还是没弄好 有了前人的经验 他决定弃“堵”利“导” 结果成功 成为万民的敬仰 舜帝也对他客客气气 还要太子也是 不知道他后来是怎么当上帝的 反正 上面怕他 下面服他是肯定的 加上天时地利还有人和 好吧 不说了

4. 采薇: 特别喜欢的故事 有一点点悲凄 伯夷和叔齐真的好兄弟 只是脑子“不好使” 就只好硬硬的饿死 用烙几张饼的时间作计量单位很好玩 老实巴交的叔齐和其实卵用没有的伯夷之间友善温暖的对比也是让我捧腹 只是想到最后那个样子的两位白胡须老爷爷 哎 作孽啊 人 最可悲的是自作孽了……

5. 铸剑: 帝王的鼻子叫“龙准” 眉间尺这名字好听 原来是干将莫邪的崽 为父报仇毫不含糊 那黑色人却不知是何等角色 作者着重写了三颗头的认领过程 算是一种讥讽 还有某种黯然

6. 出关:老子一直作一段呆木头 静可守 动 还是算了 孔子曾是他的学生 道不同 路也不会同 且 要被弄特 所以 只好走 这是说的好听的 弟子庚桑楚还问不是好好的 干嘛要走 老头问 我的牙齿不在了吧 舌头还在哦 庚才明白硬的早亡软的长存 出关也颇是费了一番周折 好在没人懂 就这样 被“流放”了 开心的也是无奈滴

7. 非攻: 目前最无趣最说教的一篇 墨子体力太好学生太多 一身正气 你说他为啥 嗯 应该是为了天下太平吧 你问他的脚是啥做的 我不知道 反正这人痛感极低 除了赤脚有点勉为其难 其它的都可以对付 口才又好 上来就是排比 要被拍死的

8. 起死: 终于讲到庄子 可惜太不精彩 兵荒马乱的年代 死去可能比活着更负责任一点 要付出的代价也可以小一点 还可能比活着更满一点 所以 “至心朝礼 司命大天尊…… ”

《故事新编》读后感(二):先生的字字珠玑

评分:★★★★ 4.8

理水和采薇两篇理解有些模糊,暂未写短评。

女娲因百无聊赖造人。所造之人随和她形似,却终为异类: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社会关系,他们懂得遮羞,他们不停争斗。

共工祝融水火不容,天柱坍塌,还是由女娲来收拾残局。至死,她孑然一身,虽不能理解她所造之人,亦倾尽所有。

先生笔下,嫦娥奔月的几个原因:一、后裔射尽猎物,无物可猎,无肉可食;二、夫妻关系日渐冷淡无言;三、后裔有仙药随时可以选择别样的人生,嫦娥安全感缺失。

大禹治水的故事,需要二次阅读。

需要二次阅读。

眉间尺复仇的传说。

干将莫邪铸剑,留一剑,干将身死。眉间尺负剑复仇遇阻,砍头并剑交于黑衣人。黑衣人为楚王变戏法,引他靠近汤锅观人头跳舞,杀之,自杀。三头在锅内争斗并煮的面目全非。

荒唐的手法完成荒唐的复仇,结尾更是荒唐:百官妃嫔因无法分辨头颅,只得将三颗头颅都埋进王冢。

想起了那句“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多次形容老子像“一段呆木头”,源自《庄子·田子方》“掘若槁木”。一方面,比喻生动有趣,让老子垂老颓唐的形象跃出纸张;另一方面,重复多次,也为老子离开渲染消极的氛围。

鲁迅先生解读老子西出函谷是因为孔子,二人互相深知又不同道,因而远遁。也算是一种避世不争的无为,字里行间亦透露着悲凉。

在关口,关官奉承并邀请老子讲学,却在听讲过程中昏昏欲睡;又请他手写讲义,图谋著书赚钱。一群跟风行事、胸无点墨,满脑子八卦和本钱。

先生又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为了顺利出关“敷衍”而成的,一时不知该赞叹先生的文字刻薄(讽刺关官要求写讲义交卷),还是该感慨老子学识广博,敷衍五千字成书而流传千古呢?

墨子成功劝说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故事。

墨子不仅富于雄辩之才,通宵攻防之理,也思虑周全安排后手,这才得以功成。

主线故事中间引经据典:“君子无斗”、“百舍重茧”、“墨子无煖席”、“献书惠王”、“木雀至拙”;借“曹公子的空论演说”和“募捐救国队”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就结尾而言,墨子归途路过宋国,被多次欺辱刁难,一方面替墨子惋惜难过,另一方面也窥探到宋国弱小之一二。

庄子:救骷髅起死回生,却反被污蔑。庄子的遭遇和上一篇墨子简直如出一辙,难道圣贤就该承受这些嘛?

杨大:起死回生后完全不相信庄子是救了他的大恩人,反而诬赖庄子偷他衣物;对于精赤条条没有衣服穿非常在意,也真应了那句老话“人靠衣装”,可是衣服真的那么重要嘛?

巡士:听到警哨后先是和杨大一起断然判定庄子偷人衣物,得知庄子身份却前倨后恭,阿谀奉承起来,让人瞧他不起。庄子离开后,巡士被杨大缠得紧,“摸出警笛,狂吹起来”——他的无能在此八字中淋漓尽致。

《故事新编》读后感(三):《故事新编》的“后来”

《故事新编》共收入了鲁迅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在1936年1月出版。虽然《故事新编》的大部分作品是鲁迅晚年的小说作品,但是其中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入人心的思考却是当代人无法企及的。鲁迅用古人与今人的相遇的奇思妙想,用来阐述自己对20、30年代的时代认识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在历时四天的阅读之后,我又找到了钱理群教授对《故事新编》的解读的演讲视频。在视频中,教授称《故事新编》的文本为“撕裂的文本”,鲁迅用从容、幽默和洒脱的方式来呈现故事的背后存在着的内在的紧张,主要表现在“文本的最后是对之前文本的一种消解”。

回想起我们听过的故事,我们似乎只了解到了故事情节。然后我们好像就只明白了,原来是补天的是女娲,射了九个太阳的是后裔,月亮上住的是嫦娥。我们知道了庄周梦蝶、儒家的仁义和老子的无为,却不从思考这些哲学思想从何而来和要到哪里去。然而,鲁迅在这八篇小说中,特别注意这些神话人物、古代学者和名人的后来和未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极致和完整彻底的思考方式。下面我会着重分析故事文本的最后小节,从而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意图。

在我看来,这八篇小说可以分为三组三类。第一组为《采薇》《出关》《非公》《起死》。它们分别是关于圣人宗师的故事,同时文本给我们带来了最后的思考——古代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可行性。第二组为《补天》《奔月》《理水》。这三篇小说写了古英雄人物——女娲、后羿和夏禹。鲁迅把这些人物日常化简单化,来思考功成名就的他们在坠入凡间之后又有着怎么样的未来。我把《铸剑》归为一组,因为我认为这两篇小说是鲁迅人生哲学的阐述,和对探索救亡之路的最终回应。

鲁迅通过《奔月》来向我们提问,先驱者的未来是什么样?鲁迅把身负功名之后的后羿日常化、平庸化,比如每天都吃着乌鸦杂酱面、受着嫦娥的催促和嫌弃。同时,在故事的最后巧妙地安排了嫦娥偷吃金丹的情节。金丹其实是后羿最后的精神解药,当后羿发现金丹被偷时,他是向着月亮连发了三箭,在这一刻,他回归到了先前和找到了自己。但是箭射完了呢?“还是要了一盘辣子鸡待明天再追去”。后羿的落寞就是英雄的陷落。在英雄的后来,面临遗忘和质疑——老太太全然不知夷羿,也不知他的壮举,反而认为他欺瞒他人,占逢蒙之举为功;英雄总是孤独的先行者,回忆着过去的种种雄心壮胆,可是只有自己仍然记得。所以,英雄的未来到底如何?当那段时间的记忆只存在于自己的脑海时,当别人的质疑反复不断时,英雄也就不复存在了。

《理水》写了一个关于夏禹治水的故事。治水成功后的夏禹在回京后成了禹爷,全京上下都传遍了关于新闻、治水的故事,特别注意地是,夏禹正是这样成了百姓议论中的神话。甚至统治者还下令“叫百姓学禹的行为,倘不然,立刻就算是犯了罪”。统治者下令把夏禹作为道德行为准则,但实际上是把夏禹当成了统治者的手段之一,这也标志着夏禹“工具化”的开始。在文末是一段商人议论的描述,讲到了禹爷的吃喝、穿着、行为,到最后甚至“太平到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连动物也来凑热闹听人议论,这是一种极其荒谬和可笑的场景。我们也可以发现,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却已不再出现在议论的话题当中。也便是这种“看客行为”把先驱者的真实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努力和奋斗在谈笑中无价值化、空心化,或者说完全消解掉了。夏禹变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变成了派遣无聊的途径,或者一个鉴赏的目标。这时,英雄的后来在谈笑和议论中也不复存在。

在《采薇》中,伯夷和叔齐是道德典范,向来奉行先王之道,推行仁义之说的思想。碰到不仁不孝不循先王之道的事,便也不愿做。华山强盗小穷奇和阿金姐的出场阻断了二人的模范之路也断了生的后路。本是个蛮不讲理的强盗,却把“拦路强劫”美化为“敬老”,把“搜身”说成是“天的指令”,而并非真正要奉行所谓先王之道,而是假借美名行盗窃之为。而相对于伯夷和叔齐这种真正奉行和真诚看待儒家学说的人,遇到这类人无疑是十分荒诞和可笑的。而后来的阿金姐也仅就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把伯夷叔齐二人送走了。鲁迅用三言两语便把儒学的要害点出,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铸剑》写的是一个悲壮宏丽而又诡奇神秘的复仇故事。尤其是写三头相搏的场面极具想象力和诗化,可是鲁迅又问我们复仇完成之后会怎么样?结尾描写了三头并葬的场景,可是仔细揣测这是何等的荒诞和尴尬。复仇者和被复仇者的头埋葬在一起,谁才是胜利的人?国王和逆贼的头放置在一起,谁才是更加高贵的那一个?我们无从而知。最后一段,鲁迅还是安排了群众和看客的登场。围观的百姓看他们,他们看大家,他们彼此看着,把复仇的悲剧推到了极点。在这场全民演戏与狂欢的背后,看客是最后永远的胜利者,这不免有丝悲凉之意。之后我沿着“复仇”这个关键词,找到了《野草》中的写成于1924年的《复仇》进行阅读。这是一篇对看客的复仇。两个人长久地站立在旷野上,看客们从“四面奔来,伸长脖子,要赏鉴这拥抱和杀戮”。可是他们两对立着,不见有拥抱和杀戮之意,让看客看不到想看的东西,觉着无聊于是四散。旷野上的他们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摧毁了看客精神。从这我们可知,鲁迅主张对看客进行复仇。但在《铸剑》中,他却迟疑了。“假设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出自《野草》收录的《死后》1925年)我想在创作《铸剑》时,鲁迅好像是想到了死亡之后,他带着他的意识看到了他一生所携带的复仇最终还是被人送葬的过程中而消解掉了。就像《铸剑》中,想要复仇和被复仇的人从不知是谁得胜了。所以他问自己:这样的复仇真的有用吗?到头来不也是一场空吗?我很清楚这样的解读带入了自己的思想,但是我想鲁迅先生也应该考虑过,当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的事情到了死后都无法改变,又是这样一个燃烧自己点亮世界的人,又怎么能不叫人对他的逝去而感到痛苦。鲁迅先生是否又想明白我也无从而知,但他应该真真切切地考虑过,所以最后的故事才会如此从容。

到了最后我也想谈谈我读了《故事新编》的以后。这是一个有趣的改写,但仔细分析后也能感受到生命暮年那沉重的灵魂、和完整的思考。也不得不说,鲁迅先生这种彻底的对未来的思考方式确实启迪了我,凡事真的多想一点。还有那种贯穿始终的死火精神和哲学观念,就像那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一样,无疑是对付现代年轻人精神危机和虚无主义的一剂良药。说实话,从小到大、从课本到老师口中所了解到鲁迅的形象,都不如自己把《故事新编》的故事全部剖析清楚来得立体。所以,真正要喜欢上、了解清楚鲁迅,还是静下心来读读《故事新编》为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