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蟑螂读后感1000字

蟑螂读后感1000字

《蟑螂》是一本由[挪威] 尤·奈斯博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蟑螂》读后感(一):合格线上的一作

看完后也就那样,还没有《蝙蝠》给我的感触大。一来是因为这一部里没啥讨喜的人物,丽兹不如安德鲁,鲁娜不如比吉塔,甚至可以说鲁娜这人物就像一个纸片人,与“生动”两字去之甚远,她和哈利之间的感情简直是个谜。

不过本作的罪犯比《蝙蝠》刻画的要好不少,有心机,有能力,而且作案动机超级充分,算是一个亮点。

还有哈利的人物形象,依旧不算讨喜,不过也够真实,算是个男人。

整体来看,故事剧情上比之《蝙蝠》有进步,刻画的泰国风情也不错,算是一部合格的犯罪悬疑小说

《蟑螂》读后感(二):关于湿热国家里的蟑螂和一只身心受伤的鸟

三星半到四星之间吧,总体而言还是推荐的,尤其是喜欢硬派侦探的读者。 先说缺点。小妹的设计在读者看来会有一种商业的,为了系列化而存在的感觉。也可能是我记忆缺失,第一作里对小妹是否出现过不太有印象了,第二作则出现的过多了。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那个红发女人身上,出现的过多反而有点拉低了主角霍勒的痛苦。 再说优点。整个人物开始因为继续讲述变得更加丰满,在我脑子里的形象非常接近克雷格版的007(虽然霍勒非常高大)。一个内心破碎家庭苦难,在工作上小有天赋的警探,深陷淤泥一般越挖越烂的的案子里。自负,自暴自弃却心向正义的警探怎么可能不遍体鳞伤。毕竟在硬派侦探的故事里没有人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好结局,尤其是主角。他只是活着,让正义得到了部分伸张,但在这过程中有人死了,他的灵魂又被捏碎了一些,他永远不会确定这一切是否值得。有意思的是本书里主角戒酒了,这在传统硬派侦探里非常反常规的设计。霍勒说自己是一个想戒就能戒的人,在这本书里他做到了,但他又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蟑螂》读后感(三):这系列里面算好看的

终于把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最初两个故事补齐了!只剩下《焦渴》没看了。从最开始的《猎豹》《雪人》开始,哈利霍勒就一直在被逼着破各种案件,当然孤胆英雄一直都是有着邋遢和悲惨的生活,但头脑却是时刻警醒的。这本《蟑螂》比开始的《蝙蝠》要好看,闲扯了半天儿童色情和越战,结果发现都没关系,各种圈套也只能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这系列中最好看的目前就是猎豹,雪人,蟑螂了。其他几部算比较平庸,但是如果不想动脑,侦探小说再好不过。[呲牙]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假吧!

《蟑螂》读后感(四):哈利的沉沦

作为哈利霍勒系列的第二部,奥斯陆三部曲的前奏,这个系列的风格明显已经形成,哈利的硬汉风格,每次案件侦破过程中朋友的死亡,嫌疑犯隐藏在熟人之间等,已经算是雷打不动的套路了。

国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引进是对的,毕竟第一部的《蝙蝠》比较生涩,这一部虽有进步,但也没有后面的《知更鸟》《雪人》等更惊心动魄,但一以贯之的是哈利的酗酒和小妹问题,自责和悔恨,始终是哈利的心结,每每将要打开,最后却又系的更紧。

在《蝙蝠》之后,哈利因为澳大利亚办案过程中女友意外死亡和本篇中小妹遭人强暴,此篇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了,后面的九部无数次提及的小妹和哈利的无限自责,其实在本篇中已经有所体现,也做了很好的铺垫,比如反复回忆跟女友(最早的、抽烟的那个,最后是自杀)的旧时光,以及在《蝙蝠》中草草死掉的瑞典女友,不断勾勒和形成了哈利的人格肖像。其实在以后几部的故事情节中,有个规律,基本上只要跟哈利走的很近的人,下场都很惨,被谋杀的女友,常去的餐厅服务员,要好的搭档们(有个甚至是被活着肢解了)。这样一次次的刺激着哈利的内心,让他在天使与魔鬼间沉沦。

另外一个问题就酒。

酗酒问题一直困扰着哈利,自然是借酒浇愁,更多时候是哈利透不过气来,想探出水面呼吸,却总有更悲伤的情绪坠着他沉沦,哈利不断挣扎,努力确保头露在水面,勉强呼吸。

想起瑞典女友的死,想起大使女儿的死,于是走进烟雾缭绕的烟馆,一呼一吸之间,哈利又开始往下沉。

注:建议先看奥斯陆三部曲,然后顺着时间顺序看到结束,最后再看《蝙蝠》和《蟑螂》,效果感觉更好些。

《蟑螂》读后感(五):2021/2/22 读后感

读完尤·奈斯博的《雪人》和《猎豹》时隔已久,决定趁着寒假再看一看“哈利·霍勒”系列。于是读了出版最早的《蝙蝠》和《Cockroaches》(不想看见那两个字)。

之前读东野圭吾的“加贺恭一郎”系列也是先看的《新参者》、《红手指》,最后追根溯源地看了《放学后》和《沉睡的森林》,有一种回顾主人公成长之路的感觉——原来可以独当一面的加贺/哈利,也有被朋友背叛/被从二楼扔出去的经历……(打住,幸灾乐祸不太好。)

不得不承认,读了尤·奈斯博的罪案小说,会感觉加贺这样正儿八经为人民服务的警察叔叔略显寡淡,需要配合情节食用。而哈利这样缺点与优点比肩,损招与良策共用的颓丧系北欧大汉更迷人(哈哈哈)。而且比起被国家收编的警察,哈利更像雷蒙德·钱德勒小说里的硬汉侦探菲利普·马洛,一个认真敬业、亦正亦邪的行动派(行动力很强,什么都敢做,甚至包括恐吓嫌疑人、撬别人家大门什么的……)。

《蝙蝠》是哈利·霍勒系列的开篇,出版于1997年,但其英文版2012年问世,中文版2019年引进,算是搭上了《雪人》的顺风车才得以从北欧走向全球。小说中规中矩,算不上精彩,但哈利的形象已初见轮廓。

《Cockroaches》里的哈利依然是《蝙蝠》里那个血拼拿分的运动员,天赋也有,但不出众。曼谷这个环境糟糕、政府腐败、交通拥堵、空气浑浊、黑道与犯罪猖獗的城市仿佛是个不达标的赛场,规则模棱两可,裁判形同虚设,对手衣冠禽兽,但还好有几个齐心的队友,总算是艰难取胜。读完《Cockroaches》后我在想:哈利·霍勒系列畅销的原因是什么?罪案、悬疑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况且哈利的故事里出场角色多,人物关系复杂,破案过程曲折……

可能是这些故事各有各的独特包装。千里冰封的挪威、烈日炎炎的刚果、海风吹拂的悉尼、车水马龙的曼谷……不同的文化、语言、景观使得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也可能是哈利不完美的形象让人总想继续认识他。哈利是警察,是对手,是哥哥,是酒鬼……我最不想看却又印象深刻的就是拿命破案的哈利,让我次次感慨他的主角光环居然体现在“就是死不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痛心疾首。继续看看吧,看看哈利·霍勒还能如何折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