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鸽子读后感1000字

鸽子读后感1000字

《鸽子》是一本由[德]帕·聚斯金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鸽子》读后感(一):鸽子

五十多岁的约丹纳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银行守卫,他的生活如同时针一般精准,乃至枯燥,严苛。但是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直到某天清晨,一只鸽子出现在了他租住的房屋,这个不速之客的出现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他逃命一般逃出公寓,往日他引以为傲的工作也充满了煎熬,甚至犯了错。他开始把自己同大街上的流浪汉对比,他的裤子被划了一道裂痕,而裁缝不能在短时间内修补完成,他决定自杀。第二天他回到公寓,鸽子不见了,他松了一口气,恢复往常的生活。离群索居的约丹纳过着整齐划一的生活,宛如平静的水面,然而一个看似可笑的理由——体重一磅左右的温血动物像一颗小石子打破了他的宁静,他的烦恼与苦闷接踵而来,甚至对坚信不疑的生活信仰产生了怀疑。聚斯金德不厌其烦得描述着他的生活细节,以及内心的重重恐慌,塑造了一颗古板、保守,孤独的螺丝钉形象,我们似乎很容易从约丹纳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一个与世事格格不入,偶尔艳羡流浪汉的小员工,一个被嵌入了社会机器只能跟着机器的节奏运作的傀儡,一个因为偶然发生的事情惊慌失措的普通人。

《鸽子》读后感(二):我对《鸽子》的一些感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独居的体验?与人减少接触时,会放大对生活细节的感受。主人公就是这样的。

我不认为应该把主人公的特点概括为古板、喜欢井然有序。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文中那些琐碎的细节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就像我们自己把工作、沟通、购物、上网、睡觉等行为拼凑成我们生活的全部一样,就会发现我们和主人公是一样的人。我们都喜欢有序,甚至会因为某件不合常理、不合规范的事情而生气,比如那只鸽子弄脏了干净的走廊,而保洁没有按时清理。这是每个人尽力对生活展现出的一点把控力。

不能因为他把控着生活的更小一方面——这是我们自以为的——就觉得那些事情无关紧要。事实上,对于一个尽量不与人接触的人来说,那些事情是日常中巨大的项目。新冠时代,我们被迫减少与人的接触,对自己生活的细节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为没有其他更远的事情能够让我分心。鸽子的粪便就落在我家门口,而我是每天都要经过门口的。如果我不需要从门口过,不需要为了还房贷出门上班,或者我边打电话边看视频边从门口过去,我也许不会这么在意。

他的工作也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人际交往,他只能放大周围的阶梯、人群和街区来取乐。否则他要思考什么呢?

《鸽子》读后感(三):一间带公厕的房间

骑自行车经过红绿灯路口,一个戴帽子的老爷爷拎着一袋子的水果,穿着一件齐膝短裤,稍有点颤巍巍地从我的自行车前走过去,当时我的心里还在想,那条街上还能买到水果呀,不知道是从哪个地方买的,无意间顺着他手边的袋子看到他的小腿,感觉看到了纹身,心想老人家还有纹身呢。结果再仔细一看,哪是什么纹身,是人的排泄物,全都黏黏糊糊沾满了整条腿。他就这样从我的视野里远去,像是简简单单出了一趟门,买了点东西,就回家去了。

空气中并没有什么异味,我对此也没有感到丝毫恶心,只是有点惊讶。很快我联想到了聚斯金德的作品,无论是《鸽子》还是《夏先生的故事》,里面都有让人感到生理不适的情节,让人想吐,但当这一事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时候,我竟没有丝毫的不适,甚至带有些微的怜悯。

我们这个世界正常人还是居多的,没有偏执疯狂到成为神经质的人物。《鸽子》中主人公约纳丹因为门口的鸽子以及鸽屎而吓得不知道如何是好。作为一名保安,曾经非常羡慕对面的流浪汉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却在流浪汉一次拉屎事件中让他崩溃,“这一幕情景悲凉凄惨,令人作呕,触目惊心”,这是聚斯金德站在约纳丹的角度进行的描述。光着屁股在大街上拉屎太侮辱人格了,这是无法忍受的,约纳丹由此感觉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一间带公厕的房间是有意义的,这能让人活得像个人样。

在《夏先生的故事》中,这种让人恶心的事情不是发生在那个游离在系统之外的夏先生身上,而是“我”身上。当“我”去冯克尔小姐那里学习钢琴时,那位小姐非常严厉死板,她拼命要求我弹对升F键,“我”迫于这种紧张的气氛感到越来越窒息,再一次弹错。她暴跳如雷中打了个喷嚏,鼻涕黏在小胡子上,再经由手背甩在升F键上。在这样心如死灰的状态下,升F键还是必弹不可,“我”内心既恐惧又恶心更无半点血色。聚斯金德非常擅长将这样瞬间的事情放大来细致地刻画,让读者觉得自己就出现在那个房间,甚至就是主人公本人。在这样一种羞辱中,“我”想要完成的是一次自杀,可“我”到底是个孩子,比起“我”的痛苦来说,夏先生那不被描述的生活才是令人绝望的,为了一团鼻涕自杀的冲动在夏先生无望的生活面前全部被消解了。

聚斯金德敢直接写“屎”和“鼻涕”,这就像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是极力掩藏这类事情,以显示人的高贵。但人就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大型容器,无法摆脱肮脏的体内垃圾。一旦我们和它们面对面,我们无法直视,甚至宁愿创造新的呕吐物来遮蔽双目,但这只是恶性循环。这些不堪入目的东西将陪伴我们一生,直到死亡将我们化为腐朽的尸块。在十八世纪的巴黎——那座最恶臭肮脏的城市,格雷诺耶还在研制香水,他所研制的最迷人的香水便是从美丽的少女新鲜尸身上提取出来的,他知道在几秒之中,那种香气将会随着腐尸消失,因此他要将其保存下来。

承认生命及生活最初的一切都是臭气熏天的吧,我们后来所做的都只是为了研制香水覆盖那些气味。一间带有公厕的房间容纳的不只是自己身体的排泄物,还有着将自我与脏臭分离的功能,给人以暂时清洁的假象。不愿意接受这一切,便会歇斯底里如幽闭恐惧症般只能通过不停地行走来摆脱一切嫌恶之物,好像只要自己走的足够快,那些不愉快的便能远离自己的身体。可到底会在无人的时刻、隐蔽的树林中直挺挺地躺倒在泥地上,然后发出“瘆人的一声长叹”。

《鸽子》读后感(四):“就好像他裤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被撕破了”

读到主人公约纳丹对鸽子生发恐惧的时候,我一直认真在想,如果现在面对的是一只蜘蛛,我是不是也会有同样“激烈”的反应。

作为一部颇精彩的意识流小说,文中那些缠绕而神经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并没有让人不安或生厌,有时甚至会很想发笑。聚斯金德用一种近乎真实,又略显荒诞的笔法,力求精确(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也许甚至是一种德式严谨),浸入、捕捉一直恪守秩序的银行守卫约纳丹在公寓遇到一只鸽子之后生活陷入无秩序的心理轨迹:

“与此同时,它(鸽子)的两片眼皮合了起来,一片从下面,一片从上面,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眼皮,而是某种类似橡皮的活盖,它们像两片从虚无中出现的嘴唇把眼睛吞了进去。这只眼睛消失了一会。”“他的第一个想法是:他现在就要心肌梗塞,或者中风,或者心力衰竭。你现在正好到了得这些疾病的年龄,他想,自五十岁起,最小的诱因都足以引发这样一场灾祸。”

鸽子

8.3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说不厌其烦地使用强调重复性、极限性的可量化的字眼,描摹每时每刻都处于边缘化恐惧中的主人公努力维持生活秩序的一切日常:洗漱、如厕、上班、吃食,甚至在被迫脱离秩序之后,仍不合时宜地寻求另一种秩序的刻板、琐碎,比如“他每眨一下眼,目光就会离开该死的台阶,跳入眼帘的都是另外一样东西:人行道上一张破报纸,一只穿着蓝色短袜的脚,一个女人的脊背,一只装着面包的购物篮……一辆自行车,一顶草帽,一张面孔……他从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汲取力量,从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到一个向他提供支持和方位的新的固定点。”一、一、一……量词中的秩序性跃然纸上。“约纳丹迫不得已地违反他的习惯,在九点三十分左右罗德尔先生的轿车到来之前,放弃了他按章执行的立正姿势。改为来回巡视:向左边走七步,向右边走七步。”

合上书封,醒目的绿色书皮上,巨大的深蓝人脸轮廓仿佛是一个画上脸谱的无底洞,洞里两颗游移的眼珠正直盯着一只“恐惧化身”,它眼神空洞,分明人畜无害。腰封上的宣传语也因此变得更意味深长:“深入揭示异化社会中孤独个体的心灵困局”。

“就好像不仅他裤子上的什么地方被撕破了,而且他自己,这条长凳,这座公园也被撕开了一条缝……”“明天我就自杀。”

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可以成为个体的危机,它们随着鸽子羽毛上的小绒毛瑟瑟颤抖,随时能撩拨一场狂风暴雨,而这样糟糕的心理困局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