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的读后感大全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的读后感大全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是一本由[英] 约翰·伯宁罕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一):绘本里的历险记

80后的童年回忆是“小人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编织了我们的英雄梦,带给我无限欢乐,使我们的童年岁月充满阳光。

崔永元在他的《小人书情结》里说的:“小人书造就了这么一代人:他们揣着支离破碎的知识,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未来,装着化解不开的英雄情结,朝着一个大致的方向,上路了。”

而如今,小人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画面精美的儿童绘本。即使书籍的外形在变,但是书中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内涵不变,关于分享,传递爱心,与成长有关……

绘本《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孩子史蒂文,帮妈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路上,史蒂文遇上了各种“挑战”,大象、猴子、猪,找史蒂文讨食吃,史蒂文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这个故事也符合小说家许荣哲的“故事公式”。 作者说,所谓“故事的公式”,其实就是问自己“靶心人公式”。 第一个问题: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帮妈妈买到东西。 第二个问题:他的“阻碍”是什么? 路上遇到的动物,会抢他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他如何“努力”? 通过舍弃事物来脱身。 第四个问题:“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虽然损失了事物,但是成功脱身。 第五个问题: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可以。 第六个问题:意外发生,情节会如何“转弯”? 会被动物们抓到,买不到食物,完不成妈妈的任务。 第七个问题: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没买到食物,被动物们欺负,回家后被妈妈批评。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在孩子眼里,每一次外出,每一次爸妈布置的任务都是历险,都是挑战。

除此之外,《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 还能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孩子能运用简单的加减法,对数学有个初步认知。

阅读绘本的过程,至于史蒂文究竟有没有遇到老虎、猪、猴子,并不重要。毕竟,成长,才是第一课题。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二):这一路就像是人生

孩子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已经成为了“小英雄。”在宝妈圈呆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些小问题,当她们问我怎么处理的时候,我总是说:小孩子之间的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可能我们认为很严重的问题,他们一会就忘记刚才的不愉快,重新开始玩耍,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没烦恼。

事件A:小女孩萱萱有点内向,有天放学后,妈妈发现孩子被咬伤了,虽然不是很严重,孩子抗拒再去幼稚园,问询了之后,才发现咬人的小男孩经常欺负同学,这究竟怎么办呢?

事件B:小男孩默默性格不详,回家后,发现拿错了校服和文具盒不见了,衣服去学校换过了,可是文具盒依然没有找到。

所有的问题解决,没有规定的情景答案,遇到不服管教的小孩子,可以采取转班,东西丢了可以再买,家长可以借助这些事例,让孩子自己成长,可以慢慢长大,毕竟以后的路要自己走,宝宝要自己面对校园甚至社会。家长扮演成长路上的导师,像指明灯一样的指引方向,必要的时候从旁协助,当然,真实的教育,不像纸上谈兵,充满了各种的意外,家长也要随机应变,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他成长的路上,逐渐你会发现,他很聪明、勇敢,每一步都领你感到自豪。

回到本书,《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绘本,温暖的图画描述了一名叫斯蒂文的小男孩,帮妈妈买东西,在这一路上和“障碍”智斗的过程,最终凭借自己聪明勇敢,回到家中。商店中买六个鸡蛋、五根香蕉、四个苹果、两个甜甜圈、一包薯片,还有一张放在25号的字条,众多的品类和数量,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就像是小勇士一样,踏上征程。

前往商店,路过的25号,路过破栏杆、垃圾筐、修路的路段、恶犬的家,抵达商店后,他准确的按照妈妈的要求买了对应数量的商品,出门的时候,遇到威胁他的熊,只是为了鸡蛋,斯蒂文反激熊的动作慢,接不到扔向空中的鸡蛋;狗窝前遇到了猴子,想要香蕉,斯蒂文说他吵闹,接到扔到狗窝上的香蕉,会吵醒狗;袋鼠以锤他威胁,想要一个苹果,斯蒂文说他跳不过帐篷接到苹果;垃圾筐处遇到顶人的山羊,想要一个橙子,斯蒂文扔到垃圾筐里,不敢拿出来;缺口栅栏处遇到了猪......,猪究竟想要什么呢?斯蒂文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还遇到了大象,经历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回到了家。

这一路,就像是人成长的一生,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他们可能看起来很强大,用各种看起来很唬人的方式,企图恐吓住我们,放弃了,你就真正的输了。我们可以学习斯蒂文,结合自然环境、困难的特性,综合各种因素解决问题,虽然可能会损失一点点东西,但我们成功保留下来的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就算在困难面前跌倒,也要千万次努力站起来。 宣永光说:困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愈威吓你。你愈不将它放在眼里,它愈对你表示恭顺。

小故事,也富含人生大道理。 约翰·伯宁罕,1936年生于英国萨里郡,致力于绘本内容偏向于孩子的表达,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智慧。《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通过小小少年斯蒂文帮妈妈买东西的经历,来告诉我们,孩子也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困难问题,不能怂,勇敢的面对,小小男子汉也可以承担起家里的责任。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三):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决定了儿童文学蕴含着两代人之间进行精神对话与文化传递的价值期待。

那么,在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起根本作用的是成年人如何理解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观念,即儿童观。

毫无疑问,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才是最好的输出。

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有一位叫丰子恺的漫画家、儿童教育家、散文家,他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并以孩子的视角观测世界的人,且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漫画和儿童题材的散文、童话等作品。他几乎到了“崇拜孩子”的地步,因此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读来仍深刻隽永,令人为之倾倒。

他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因为在他眼里,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

我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昌盛应该是从关爱儿童心灵和成长开始的。

我本人就超级热爱儿童文学,特别是绘本。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能有这样的待遇,如今来做自我补偿。也可能是骨子里还是一个没能长大的孩子。

我在读《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这个超级短的故事绘本时,第一遍像个饕餮一样囫囵吞枣,一分钟尝鲜确实令人愉悦,不过除了发现创作者的漫画特别有意思之外,其他啥也没发现。我心想,不行,我一个成年人还看不懂一个小小的儿童绘本吗?赶紧接着读第二遍。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下午茶的时间快到了,斯蒂文被他的妈妈派去街角的商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头熊、一只猴子、一只袋鼠……他们想拿走斯蒂文购物篮里的东西。

那么斯蒂文顺利的买回妈妈需要的东西了吗?斯蒂文与一路上遇到的熊、猴子、袋鼠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太简单了,有人会问:一个一分钟就能读完的故事能有什么价值?其实,我们都遭遇了同一种困惑——故事能带给我们什么?是我没有童心和童真了吗?还是自己傻?

为了映证自己的猜测,我专门找了一个10岁的小姑娘,将这个故事告诉她并问她遇到同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她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她说:如果熊要来抢我的鸡蛋,并且不给他他就要用拥抱让我窒息,那我就告诉他,商店里有很多鸡蛋,你可以去抢商店里的鸡蛋呀!

你看,10岁的孩子已经会耍诈且转移危险了,即便她的方法看起来毫无说服力。

那么斯蒂文是怎么做的呢?

我不会告诉你的,我只知道他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为自己解决了麻烦,并且是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基础上,花最少的代价让自己脱身。

虽然最后回家交给妈妈时,篮子里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他依然完成了妈妈交与他的任务,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独立、勇敢、临危不惧,遭遇他人的非难时并不躲闪、不知所措或害怕的大哭,亦或是愤怒地攻击对方,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麻烦。

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孩子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因为很多成年人在遭遇麻烦时尚且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和你的孩子一起读绘本,读儿童读物吧!凯斯特纳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不妨试着学习如何与你的孩子平等的对话,试着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共同成长,或许你们的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四):跌跌撞撞,未尝不可

想到了一句很俗、很常见的话:生活哪有一帆风顺的,所想象到的美好不过是经历后才拥有的。

人生路且长远,够我们慢慢地走;然而在这条长远的道路之上,没有人能够预测及透视未来的前路是如何的,唯有慢慢摸索!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你所遇到的每一道坎坷,都是你的必经之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对于人生这个未知路一样有用。

对于小孩子的教育,有一部分家长就会觉得小孩子太小了,还不足以应对所遇到的坎坷及阻碍,从而总想着自己能解决的都给解决了,然而,这对小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帮助吗?有,让他懂得:哦,我不会啊,我爸爸妈妈可以呀!长远的教育就让小孩子的内心深深的灌溉着这样的一个道理。

其实呀,如果真的遇到一些事情,小孩子的心理反而能让整个事情处理的更为完美!

身为一个90后,如今的童心早已消失殆尽,从而在观看有些儿童文学之时,充满着疑问,想着如果是我,我就不会这么做!过后再仔细思考之时,却也觉得这样也不是不可以的呀~这大概就是成年人与小孩子的心理差异所在吧!

那么,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做呢?

“斯蒂文,帮我跑一趟商店好吗?给宝宝买六个鸡蛋......另外,把这张字条放在25号。”在这个下午,小斯蒂文被妈妈喊去买东西,于是他出门经过了25号、有缺口的栏杆、装的满满的垃圾箱、修人行道的人、还有一条坏脾气的狗住的狗屋,然后来到了商店。把妈妈说的那些东西都选购齐全之后,在他出商店之时,遇到了一头熊,熊跟他要鸡蛋,说:‘如果你不把鸡蛋给我我就把你抱得喘不过气来。’

斯蒂文想到了一个办法,然后就成功的走过了这里。

但是在接上来的路上他又依次遇到了:在狗屋旁边的猴子、修人行道的人旁边的袋鼠、垃圾筐旁的山羊、栏杆旁的猪以及25号旁的大象,这一路看起来可真是不容易!

虽然回家之时,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丢失了一些东西;但是一个人也可以将遇到的事情处理的很好,看起来真好!

在这个简短却又让人觉得十分有意义的故事之中,可以看出,小孩子真的并非肉眼可见般柔弱,遇到事情之时会有自己的思考,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遇到这些我能想象的第一感觉就是紧张,然后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去缓解,做不到小斯蒂文这般!

作为成年人的同时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来看这个故事,觉得意义真的很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在经历中成长,如此才会让人越来越放心;即使你牵着他的手走过了一个坎,你能保证他这一生所经历的所有坎坷都能有你在旁边牵着扶着吗?不能。

偶尔的放手,带来的不一定是坏事,或许会收获一点不一样呢!

非坏即好!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自己乱作一团,没有人会是你的答案。

也正是如此,经历即拥有。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五):培养孩子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这样做

01.孩子受欺负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身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谁敢欺负我们家孩子,我们找他算账!

在学校里谁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

有没有被戳中?

前几天,同事的儿子在学校跟同学为了一支笔吵架,孩子报告老师,老师却各打了五十大板。于是儿子回家问妈妈:“你不是说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告诉老师吗?”

同事无奈地对我说: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应对这种问题了。

同事家的问题,其实是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家长总是会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其实还是父母不懂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个月,小区里搬来了一家美国人,这家的六岁的儿子杰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小区里的孩子们非常羡慕他,总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杰克舍不得借出去,所以每次楼下有小朋友的时候,杰克都自己一个人骑车,远远地跟别人保持距离。

没过多久,杰克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嬉戏,可是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他一起玩儿。杰克回家请求爸爸支援: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帮我去跟小朋友们说一声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我也想玩小雨的小火车,还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杰克的爸爸听了之后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说:杰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

杰克没办法,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并不是说美国人就是比中国人更懂得教育孩子,但是杰克爸爸的做法确实值得借鉴,他培养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杰克一定会做得更好。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游泳,我给你讲两个小时关于游泳的技术,你就会变成一个好的游泳者吗?不大可能。你必须得跳进游泳池练习多次才有可能,你还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

孩子们学着成长也是一样。家长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斯蒂文的妈妈就是一个放手给孩子成长机会的家长。

绘本《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中,斯蒂文的妈妈让他去街角的商店买东西。

斯蒂文顺利地买到了东西,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他却遇到了麻烦。

他遇到了熊、猴子、袋鼠、山羊、猪和大象。这些凶狠的动物们想拿走斯蒂文购物篮里的东西,并且恶狠狠地警告说,如果不给他们,就会把斯蒂文置于危险之中。

斯蒂文怎么办呢?他开动脑筋,用一个个绝妙的主意,躲开了危险,把东西带回了家。这时候的斯蒂文跟刚出门的时候比起来不一样了,因为他已经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怎样解决问题。

绘本《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给孩子怎样执行任务。

“给宝宝买六个鸡蛋,五根香蕉,四个苹果,三个橙子。再买两个甜甜圈和一包薯片配你的下午茶,另外把这张纸条放在25号”。这是妈妈交待给斯蒂文的任务。斯蒂文带着妈妈的信任和委托,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

其实,在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产生了“帮助妈妈”的强烈愿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可以把衣服送到洗衣间去,四五岁的孩子,可以帮妈妈照顾弟弟妹妹。7岁的孩子,可以在开饭前准备餐具,履行家庭成员的职责。

我有个朋友,在他孩子三岁的时候,就让孩子自己洗金属的餐具。他告诉我,现在这样做看似有点冷酷,但是等到孩子长大一点时,就已经学会怎样做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培养和负责。

也许孩子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困难,或者出错,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更不能自己代替孩子做,这样只能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要像斯蒂文的妈妈一样,放手把任务交给孩子,当发现斯蒂文带回来的东西少了一部分的时候,也没用横加指责。

但是要注意的是,给孩子任务要在他体力所及的范围内,使他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反之,如果孩子对这个任务丧失了勇气,他也许再也不愿尝试了。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的意义就在于,让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知道,有时候面对困难即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

最后,记住,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最好的报酬是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者说一声“谢谢”。这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