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脉读后感精选

国脉读后感精选

《国脉》是一本由汪一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脉》读后感(一):汪一洋的拿手武器,就是人性的武器

文|吴子林

这种政治题材,这种红色题材本身是很坚硬的,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很坚硬的,我们以前看了很多相关的电视剧,感觉也是非常坚硬的。但是这种很坚硬的题材到了汪一洋的手上变得很柔和了,她用她的柔情把它融化掉了,这是一个工夫。主要是用的她的拿手的武器,就是人性的武器。因为写故事主要是理解人,你在大动荡的时代,每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那么说,为什么会那么做,作为一个小说家要懂得人心,你不懂人心,不懂人性那你是不可能把他们写活的,也不可能把那种复杂性写出来。

我也第一次看到,笔下的青帮老大多层面的东西都呈现出来了。以往我们好像都忽略了这些。所以,这种人性的视角去理解人,来讲故事,的确让我们进到那个历史的空间去了,他没有把人物概念化,也没有把他功能化的处理。所以,它呈现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主人公就是三兄弟,方执一、郑开先、秦鸿瑞,他们三个人不同的选择,都是符合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方是世家,他是世家子弟。所以,他的整个思维方式,他认为国民党是当时的主流,他代表时代的潮流。所以,他自然而然选择国民党。

郑开先不一样,虽然是方的义弟,他那种出身,他自然的比较亲近于共产党。所以,他就选择了共产党,而秦鸿瑞是一个杂货店的小工,学历不高,初中的肄业生。你可以说他也没那么多的觉悟,但一般认为他就是要为劳苦大众,小说说的工人阶级是一般的劳工大众,他应该是为劳工大众谋利益。所以,他就不选择党派,而且国民党他也不太满意,他本人不太愿意加入国民党。共产党他还不太了解,他还在认识过程中。所以,他选择任何党派都不加入。

当时随着后面他自己进行比较之后,他很清醒地发现了国民党是越来越走向一种腐朽、堕落,一种专制。所以,他认为这种政党是不可能把中国引向光明的,也不可能让中国走向繁荣和富强的。所以,他后面很自觉的选择了共产党,他认为共产党才能挽救旧中国的颓势。所以,他们三个人不同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一种人性的扩充。因为每个人出身不一样,所受的教育,成长环境都不一样,他们内在动机也会有差异,不管怎么样,都是不脱离人性的。

《国脉》读后感(二):以情见长,以情取胜,作家笔下塑造的每一个女性都很鲜活

文|李朝全

读完这本书以后还是挺震动的,确实是一本很好读的书,没太费力就读完了。首先,汪一洋找到这样一个写作题材,这样一个领域可能之前很少有作家涉及,在我视野里没看到专门写邮政题材的,特别以小说写邮政系统,写邮政人我觉得可能是汪一洋的一个发现。因此,我也很期待汪一洋继续写下去,我觉得也可以把这个矿挖得很一点,还能挖掘出一些的东西。

汪一洋写作的姿态和方式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写历史小说确实有难度,如何认真求真,最后不失真,不失实,不假,这是非常难的,而且也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的基础之上,包括采访这些老邮工,包括对邮政博物馆这些文史资料的收集跟整理,这个写作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这是谈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这个作品很显然采用了一种对比跟映衬的手法写这三个结义的兄弟,这三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因为一次偶然的选择,结果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个人生道路跟我们中国的革命历史交织在一起,从小人物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大历史的时代,大的历史变革,最后这三个人也去了不同的地方,方执一去了台湾,郑开先入党,李树生去了香港,还有留在大陆的秦鸿瑞,这三个都是申亭山的学生,最后申亭山在香港黯然去世的时候也有他得意的弟子方执一去告别送行,服侍他人生的最后几天。这三个人物做一个对比相互映衬的写他们不同的人生旅程,实际也写中国历史的脉络,共产党的历史,国民党的历史,包括外来的侵略史,日本人的侵华,这些历史交织在一起,这是这个作品很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

汪一洋是特别善于写情的一个作家,不单单是写三个兄弟的兄弟之情,特别是像方执一跟秦鸿瑞那种非常兄弟义气的情感,写的是非常到位、非常透彻的,最后这两个结义兄弟就是因为政见的不同走到决裂的路途,包括师徒之义,方执一专门到香港为自己的恩师送行,这种场面也是写得很动人的。

当然,最动人的就是写爱情,写男女之情,包括暧昧的或者暗恋式的爱情,这里面我们看到主要的男主角或者男性角色都有两个爱人或者情人,两个以上,基本上都这样。反过来,所有的女性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爱慕者,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结构。秦鸿宇同床异梦,跟沈丹晨是假夫妻,后来做成了真夫妻,沈丹晨开始是秦鸿宇的上级,实际就是爱慕者,开始似乎是一个革命加伴侣的关系,后来变成了知心爱人的关系。小狸猫这个人物也是一个作家塑造很成功的人物,这个人物因为父亲申亭山是清帮老大,自然就有霸道、任性的特征,而且爱折腾,这个人又敢爱敢恨,喜欢谁不顾一切的爱他,最后甚至以命相抵,能够过命的爱情。

读的时候很感动,作家笔下塑造的每一个女性都很鲜活,而且都很有个性,每个人内心都很复杂,不是那么简单,包括大家一致叫好的罗锦琇也是非常丰富的内心,一个隐忍克制忍让的女性,传统中国贤惠的女子也是刻画的很到位,但是她内心也是一座炽热的火山,这个火山迸发或者揭开的时候,这个女性也是令我们可亲可敬的,这可能是汪一洋的长处,作家可以一直发扬下去的长处。

《国脉》读后感(三):讲历史故事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不忘过去,更好地为今天和明天把事情做好

原创:邬书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会长)

这本书通过秦鸿瑞、方执一、郑开先三个人的个人成长、追求奋斗,以及他们的生活、情感,生动地描述和展示了那个激荡的年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衰,个人的政治追求与社会变迁的矛盾与冲突。人性和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这部书写得是深刻的,特别是通过这三个人的命运,它把共产党、国民党、民主人士、社会上三教九流都包括进来了。它选择了旧社会一个重要的行业——邮政。大家知道旧社会有三个饭碗,金饭碗、银饭碗、铁饭碗。谁要在这三碗饭里拿到一个饭碗就很好,那时候哪家人能端起一个饭碗,这家人生活就无忧了。小说里记述秦鸿瑞一开始进邮政拿工资28个大洋。我听我父亲讲,当时上海每月10个大洋,可养五口之家。一进邮政系统28个大洋,了不得。所以,是银饭碗。

但是这部小说又不拘泥这些小节,它把邮政、邮政的工人运动和整个社会变迁糅起来写,从大处、小处、细处都写得很深入。我认为这部书的确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是成立于一个动乱当中,是与各种政治力量博弈来的,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这本书的主题是鲜明的,是不容质疑的。

这部书除了写这些大的事件,在小的方面,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除了秦、方、郑这三个人,我认为它刻画得比较好的是清帮的老大申亭山。通过申亭山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社会,要混下去的人也是要有本事的。申亭山到最后不为日本人的收买所动,最终不愿意留在上海,最后走到了香港,两次去香港,描述是很生动的。我们看到了若干人的影子,我想作家是有所指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通过小说中呈现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把各个人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追求,细致入微地写好了。除了我前面讲到的三个主人公,方念一、朱啸虎、罗锦琇写得也很成功,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现在都没在那个时代待过,但都听父辈、祖辈们讲过。看这部书可以看到,中国旧社会在艰难困苦中各个阶层,不管是得意的、失意的、好的、坏的生活都能感受到。所以,这是一部非常生动的书,值得大家仔细读一读。

讲历史故事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不忘过去,更好地为今天和明天把事情做好。我想我们读这部书,更应当通过小说看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之不易。我想,通过这部书,可以更好地使我们更多的人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之上思考一下怎么强起来。这部书讲了国民党时期的腐败,讲了金圆券那个时候在国家强制下怎么掠夺民间社会各方面的财富,讲了国民党的五子登科无所不用其极,讲了日本侵略者来了之后我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等等。这些都对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不忘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明天的事情做好。要写就把邮政人的精神面貌写出来,写出邮政与时俱进,随着技术进展把人类的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写出来,我想这部作品会打动更多的人。我由衷地希望出版社把这本书宣传好,让更多的人来看看《国脉》,让我们的锦书传得更远。

《国脉》读后感(四):坚硬的红色题材因为一个女性的书写有了情感性,儿女情长融入了书写家国情怀的红色史诗

原创: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因为我自己多年来对邮局就特别感兴趣,去一个地方经常寄明信片给自己,专门找当地的小邮局。所以,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在我看来邮局就是一个背景,但它不是生活本身,看这部作品你有一个凭借,以前就觉得它是日常的一个存在,但是你突然发现它不是一个日常的存在,而且它原来与我们国家的历史,与整个历史的风云变幻如此的息息相关。所以,对我来讲它首先是打开了我的一个认知视野,这是非常坦率的说,因为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大概也不太去了解邮局的世界。所以,我也特别能了解作家本身面临的一个难度。有那么多的主题,你要在这样的下面来写作,其实对于一个真正作者,因为她是一个写作者,挺难的。你要让很多人满意,同时也要写出自己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我特别能理解作家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这部作品最大的一个让我感慨的地方就是它用一种非常传统的写作,就是它没有什么花哨样式,但是它有一种很神奇的共情能力。就是你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不知不觉之间你就会进入这样一个语境,和作品里的很多人物发生共鸣。

我觉得这个小说里处理最好的部分,这样一个坚硬的题材因为一个女性的书写有了情感性,然后它能够打动,在书写这样严肃的历史或者那么枯燥的那些历史场景的时候,因为加入了儿女情长,这个儿女情长一点也不是贬义,这反而是使我们的历史鲜活,使我们沉落在历史的那些人活起来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我觉得选择得特别对。

当然,还有一些我觉得特别好的就是那种微妙情感的处理,就是男女之间微妙情感的处理,这是我特别欣赏的。比如里面你要处理好几个问题,比如秦鸿瑞的情感纠葛,秦鸿宇的情感纠葛,哥俩总是这么命不好,想爱的爱不了,我一直在想它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理由,秦鸿瑞和黎黛珊之间的情感突然就没了,突然意识到两个人之间某种微妙的东西没了。在病床上只有他老婆是哭泣的,其他人都是西装革履,甚至包括有着暧昧情感的女人也跟你讲一些微言大义,特别人性化,我看到那个非常感动,这个作家是懂人情和人性,就是男女之间微妙情感,那么多年互相的仰慕,最后在那一刻(破灭)。

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让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它把那些灰色命运的女人,那些在情感上不得意的女人用作家自己擅长的方式使她们重见光彩,这也是我自己觉得一方面是现代意识的,另外一个方面它是非常有同情心,同理心的一个讲述。比如锦琇,我一直在想会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后面的结尾何老师也说那个信写得很好,我觉得这种情感的偏离不是因为你是弱的,我就要爱你,不是因为你奉献了那么多,而是突然发现那边也有一个情感的火山在那里,可是我忽略了它。因为我们历史上有那种包办婚姻,小脚女人,然后所谓现代女性的书写就一定要强调那种现代女性所受到的伤害,但其实另外一个语境里那些小脚女人当你把她和现代女性放在一起,她们是平等女性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女性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所以,这个小说另外一个情感的发动机或者那些让大家觉得处理得很好的地方就是罗锦琇的信。

同时,这个书叫“谁寄锦书来”,我把那个“锦”当成了锦琇。所以,我自己觉得这样一个处理它说服了我,你怎么把它写得好看,让它和广大读者产生共鸣,是需要一些心思的,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么多的框架里的努力。关于小狸猫写得也很好,因为我很喜欢她,非常好的一个就是双性同体的人,雌雄同体的人。所以,我觉得最后整个处理是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人。你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雌雄同体,既有男性的魅力又有女性魅力的人,这里面罗锦琇和这个女性是我特别有感慨的地方。

《国脉》读后感(五):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 ——读汪一洋的长篇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

文|贺绍俊

汪一洋的《国脉:谁寄锦书来》是一部以上海邮政工会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一同考入上海邮局的三个年轻人为故事的主人以,他们三个邮政人,也是三个好兄弟和好工友,共同串起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上海邮政工人运动的风云际会。小说既有展示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宏大叙事,也有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细微描写,既有大,也有小;既有国,也有家,作者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将大与小、国与家有机地连为一体,体现出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

汪一洋在写这部小说时就有明确的主题诉求,正如她选择了“国脉”作为小说书名一样,她是要通过这部小说来反映中国邮政的发展史。“国脉”取自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邮政的一句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邮政与国运和民生都有着密切关系,汪一洋是带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进行写作的。中国邮政如果从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算起,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汪一洋为写这部小说对中国邮政史作了详细的了解。小说也勾勒出中国邮政的发展轨迹。在国家开办官方邮政之前,中国境内由民间兴办的民信局早已是红红火火了。据说最早的民信局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民信局的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到清代光绪年间,全国已有数千个民信局。

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方执一就是出身于信局世家。方家祖先在上海创办了心一信局,营业范围拓展到江浙,曾经是行业中的翘楚。但自从有了官办的邮政之后,民信局的日子难以为继。心一信局凭借强大的实力勉强维持到了民国时期。但方执一知道民信局的大势已去,毅然去报考了上海邮局。从民信局到大清邮政,再到中华邮政,我们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步履沉重。但正如方执一的爷爷对三个年轻人的叮嘱:“世界,是你们的;时代,是你们的!”三个刚刚成为邮政人的年轻人从此就将个人的命运与邮政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中国邮政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被写进了小说之中。如在五卅惨案后,上海邮局的工人们自发地进行募捐,支持罢工工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邮局的工会。一群年轻人,经常聚集在方家客厅,他们谈理想,也互相传递爱情,但五卅惨案这一天,他们都走上了街头,从此他们就成为了革命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邮政和工会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作者挑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编织进了故事情节之中,比如“九一八”之后,为抵抗伪满洲政府,组织东北邮政员工撤退进关。又如在淞沪会战中组织邮工童子军和邮工救护队支援十九路军抗日,为巩固邮基而进行的罢工活动取得胜利。不仅如此,汪一洋还直接以当年上海邮政工会涌现出的杰出领导人作为小说主人公秦鸿瑞的原型,更增加的小说的历史真实感。

汪一洋的家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她对国家命运的书写上,也体现在她对个人小家庭的钟情上。“国”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国”是为了护佑小家的幸福而存在的。这应该就是汪一洋的家国情怀。比如她写到主人公秦鸿瑞一生都要为工人阶级而奋斗的大我胸怀,同时也强调他看重小家的幸福。这是秦鸿瑞对与他共同从事工会工作的黍黛珊说的话:“人毕竟是人,为国家也要为自己的小家。除了工作,也要有生活。我希望你,能找到属于你的幸福。”不妨将这句话看作是汪一洋写作这部小说的另一主题,她要为小说中的每一位年轻人的找到他们各自的幸福。因此在反映中国邮政史这一与国脉相连的故事线之外,汪一洋还设置了反映年轻人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另一条故事线。两条线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一起推波助澜使国脉的主题更为完整。

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故事同样从方家客厅开始。年轻人在这里相聚时,他们的青春就会碰撞出火花。比如小说一开始写到三位年轻人考上邮政人后一起在方家客厅相聚时,汪一洋就把大量笔墨放在写秦鸿瑞、郑开先见到方执一美丽大方的妹妹方念一之后,男女双方微妙的心理变化。事实上,年轻人见到心仪的异性,会有情感的冲动,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美好的。汪一洋一定是秉持这样的人生观,她写黎黛珊第一次出场时,就特意用“眼睛”作为这一节的小标题,因为“一双眼睛是整张面孔的灵魂”。黎黛珊此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她来方家客厅的目的是要做革命工作,但这仍挡不住眼睛的诱惑。第一次见到黎黛珊的秦鸿瑞更是被她所吸引,“一双眼睛一瞬不瞬地紧盯着黎黛珊,每每望得痴了过去——民间怎会有如此聪慧如此洒脱如此魅力四射的女子?”小说中的几位年轻人相互倾慕,又暗生忌妒,而最终他们基本上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爱的归宿。小说最后再一次回到方家客厅,两条故事线也汇合在一起达到了高潮。曾经因失恋而自杀的娇小姐方念一经过延安的洗礼成为了一个能够为国家命运担当的共产党员,她回来既带着党的任务在身,同时她也带来了爱情的收获。

我强调这部小说表达的是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就在于汪一洋能够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处理历史的复杂性,以一种代表现代理念的价值观去塑造人物。小说所写的历史是中国政治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段,如何评价似乎都有一些政治的定论。比如当时的工会活动就错综复杂,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活动(后来是由地下党组织),也有国民党领导的工会活动,还有江湖帮派支持的工会活动。过去我们将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统称为黄色工会,在过去严苛的历史教科书中,邮政工会也只能算是黄色工会了。小说里的帮会大亨申先生显然是以杜月笙为原型的。难得的是,汪一洋没有被过去历史定论所左右,能够以客观公允的立场去还原邮政工会和申先生在纷纭复杂的历史场景中的真相。

汪一洋的现代理念特别体现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小说塑造了好几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如方念一、黎黛珊、申美若、沈丹晨、罗锦琇等,这些女性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结局不同,但追求精神的自由却是共同的。这显然是一种现代女性主义的理念。但汪一洋的理念并非激进地与男性采取对立的姿态而是从中国现实出发经过修正的将男性纳入同一阵营的姿态。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沈丹晨和罗锦琇这两个人物身上。沈丹晨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爱人秦鸿宇与申美若的关系,是因为她认为:“真正爱一个人,是为他的幸福着想,以他的幸福为幸福,以他的快乐为快乐,而不是以爱的名义把他绑架在自己身边。”罗锦琇在沈丹晨的启发下,也给丈夫秦鸿瑞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愿意给他自由去寻找真正的幸福。当然,结局是美好的。秦鸿瑞看到这封信后既感动又愧疚,他毅然决定马上去找罗锦琇,因为他知道他的幸福就在她那里。

但掩上书页,回到现实,我多少还是怀疑现实是否有这么美好。但愿汪一洋的女性观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