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读后感锦集

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读后感锦集

《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是一本由[美]霍华德·M.施利特(Howard M. Schilit)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精选点评:

●还可以,但后半部分感觉比较枯燥。有一些欺诈手段,感觉在a股市场里其实司空见惯,理解上说也是比较合理的,比如收购公司,排除掉应付帐款等

●适度的怀疑是投资者保护自己的一种竞争优势。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四大类财务诡计,在实务中我们要穿透表象看本质,这不容易,所以需要不断学习。

●关于财技,无非是让钱看起来进的更多,流出的更少,质量更高,给你看你想看的,隐藏你不想看的。但是说实话阅读体验一般,作者假设了我们熟悉这些公司,熟悉报表的基本准则。

●例子比较浅显,好在覆盖范围广,开拓视野

●例子都是点到为止,全靠经验脑补。实时和小伙伴分享:我的客户就是这么干,这个我客户也这么做,这不就是我客户吗。只能说准则太美,可操作空间太大

●讲的有些啰嗦,其实就是从三张表来粉饰财务业绩,逻辑都比较简单。其实投资还是需要对行业,商业模式本身,业务数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每个财务报表的数字都能够自圆其说地去解释,确实还是很难的。书中的每个例子都很浅,其实还是需要实战,拿出当年安然的财务报表,今天瑞幸的财务报表详细来解释也许更好一些。

●很好的书,刚刚读完,打算明天看个上市公司的财报练手,主要说的上市公司为了股价,各种造假手段,如果这样反向学习和猫捉老鼠是一个道理。

●投资人必读

●似曾相识的感觉,比起审计更贴近实战。非常不错的案例分析。

●很实用

《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读后感(一):唐叔评20190711

我对比了新版和旧版。新版基本原汁原味的包含了旧版的全部内容,并新增了一个“并购活动诡计”章节,内容更丰富了。 我的评价是:读过旧版的,新版依然值得买。没读过旧版的,直接买新版就好。 书不在多,有用才行,基本上: 财务入门读《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排雷进阶读上面这两本;实战读书房里的《财报浅印象》系列文章,以及关于雅戈尔、利亚德、老板电器、雅戈尔、长安汽车几篇长文,对于投资而言,我觉着够了。 浅印象系列及后面几家公司的分析,向书房发送“浅印象、雅戈尔、利亚德、老板电器、长安汽车”提取相关文章即可。也可以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翻查对应文章。 其中老唐自己曾经刀头舔血的长安汽车篇尤其有意思。我认为该文的价值甚至超过利亚德和老板电器篇,原因我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三章序里交待过,此处不赘述了。

《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读后感(二):商业诚信源自于“财务诚信”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日常商业往来,还是运作资本市场,无一不涉及到财务这个话题。一个企业有没有诚信,除了经营诚信、道德诚信外,最重要的莫过于财务诚信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财务诚信,才能谈及商业诚信。

《财务诡计》一书,向读者诠释了完整的财务欺诈骗术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分析了资本市场出现的盈余操纵诡计、现金流量诡计、关键指标诡计、并购会计诡计等四大类型财务欺诈骗术的详细形式和预警提醒。

本书的作者霍华德M.施利特、杰里米·皮勒,凭借各自在财务咨询及风控领域的专业经验与独到见解,提出了如何彻底消除财务欺诈骗术的金玉良言。同时,作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诡计”的深刻分析,打破了商业社会对“现金流量表难以舞弊”这一常规认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鞭辟入里的洞察力。

经营是魂,财务是基。识别财务诡计,规避投资风险,防患于未然,是每位企业家、投资家的必修课。相信通过本书,定能拓宽你对财务的认知边界,重塑全新的财务思维,即:以强化财务诚信夯实商业诚信,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稳操胜券。

《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读后感(三):读《财务诡计》——火眼金睛

翻开《财务诡计》的那一刻我是充满惊喜的,因为我自从通过注会以来就想要一本财报造假案例集。然而此类书籍在市场上甚少,而看豆瓣的评分就知道,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在财务报表分析的路上,大家水平参差不齐,容易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就拿《财务诡计》来说,豆瓣的短评说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都有。更有一些人在纠结翻译质量,说专业术语没有按照我国习惯来翻译。其实你要是真考过注会就知道,官方教材的翻译质量才是惨不忍睹,特别是审计教材中把“报表误差阈值”翻译成“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有书看就不错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后都是自我摸索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读了50来页就在论坛会计群和东奥六科群作了推荐。它做为官方课本的补充再适合不过,充分证明了课本上再小的一个考点,实务上都是有人拿来钻过空子。做不对真账和做假账之间只有一线之隔,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我大概就讲下原理,也算献丑吧。

本书有200多个案例,分为四部分,对应的是会计准则四张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合并报表。大家所谓的读报表,也就是这四张。其中利润表最为关键,因为评价某个公司的前景主要是看它的盈利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利润。而现金流量表次之,利润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盈利表,而现金流量表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盈利表。两者互相对照。之后便是资产负债表,读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关注某些关键指标。最后是合并报表,企业合并在会计上的处理复杂繁琐,所以容易出现猫腻。就像序言里夏草所举的A股案例,某股东控制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产业,通过名股实债的方式把中游产业卖给关联方,把上游和下游产业打包上市。从此以后,上市公司和中游企业之间可以随意输送利益。左手倒右手。

先讲利润表,利润表的构成其实很简单:收入-成本=毛利;毛利-费用=营业利润;营业利润-非正常损益=利润;利润-税=税后利润。通常用来评价一个公司盈利能力的是营业利润,因为营业利润反映日常经营损益。比如制造公司卖了一栋楼赚了几个亿,就属于要剔除出去的非正常损益,因为不见得年年都有楼卖。营业利润的意思,就好比一个鞋厂今年卖鞋赚了五千万,那么明年卖鞋大概率也是能赚五千万。那么管理层要改利润表,显得营业利润大幅提成,好拿到董事会许的业绩激励,无非三种方法:第一种,过早确认收入或者确认虚假收入;第二种,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推高利润;第三种,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或者使用其他方法来隐瞒费用或损失。

关于第一种,就要解释收入确认问题,这也是会计上一个恒重点。会计报表是权责发生制,并不是说形式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可以当做货物已经卖出去,在报表上记一笔收入。而要实质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行,也就是“权利义务两清”,这叫做“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举个最简单的卖货的例子,甲方把一批货作价5000万卖给乙方,乙方就算收了货,甲方都不能立即记5000万收入。因为根据历史估计会有1%的残疾品退货,所以只能记4950万收入+50万退货准备金。这50万退货准备金要到保质期满没有发生退货才能记到收入。这个“权利义务两清”的模糊性就带来很多造假问题。

首先,比如客户每年都要订一批货,管理层年末做报表时一看利润不够,就在年末把明年的货提前送去客户,这批货按照合同是在明年才“权利义务两清”,但他把收入给记在今年报表上。可是这样一来客户仓库也不够放就不收货,于是管理层灵机一动,自己租个仓库,把客户明年的货运去这个仓库,就假装已经把货卖给了客户,给报表上记上了笔收入,明年的业绩就挪到了今年。再比如建筑企业是按照百分比法记录的收入,因为建筑施工延续好几年期间比较长,所以允许每年按总价的百分比入账。于是有的管理层脑袋一拍,从今天起按照百分比记账法记账,应该记在明年的业绩,就按照百分比给划归今年一部分。这都是提前挪业绩的方法,只要今年业绩激励到手,管理层明年拍拍屁股走人。

再举虚构收入的例子。比如管理层年末做报表时一看利润不够,跟客户商量,我这里有很多货,给你永久随时退货的权利,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既然你仓库放不下,那就放在我这里。这种方法其实很明显不符合“权利义务两清”。只是走了一个卖货的形式,管理层就能在报表上虚构一笔收入。这种做法收不到钱,看现金流量表的时候很容易被戳穿。于是管理层去找银行,我这批货卖给你,半年后我再高价回购。这实质并不是卖了批货物给银行,实质是办了一笔抵押贷款,报表上记短期借款。但是管理层说,你看货物出去了,钱也进来了,于是在利润表上加一笔收入。美国保险业以前经常把融资玩成投保,比如今年业绩不够,保险公司先掏钱赔给你,然后你在未来三年补齐保费。当然,保费总额大于赔款。

再来谈谈第二种,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推高利润。前面也说过,非正常损益不能记入营业利润,因为它不属于正常业务,无法持续发生。非正常损益一般包括哪些呢?比如卖地、卖厂、卖金融资产。当管理层发现业绩不达标,但是公司有着很多优质资产,就开始动歪心思。当年500万买来的地,现在市价5000万,那么把地卖了,想办法把这笔利得记入营业利润。这么做过于粗糙,书里的案例是:地值5000万,甲方把地按照3000万卖给乙方,约定乙方未来几年要以高于市场价从甲方进货。那么,卖地的利得就转成了未来的经营利润。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资产重组把亏损的业务给剥离出去。如果亏损的业务留在手里,当年的亏损就会计入营业利润。如果资产重组把业务给出售,当年的亏损就成了非正常损益。因为把亏损的业务打包卖了不算作经常发生,但是业务如果在手里,亏损算经常发生。

再来看看第三种,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或使用其他方法来隐瞒费用或损失。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调整公式使营业利润 增加的一种方法是增加收入,另一种则是减少成本费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资产是费用的一种形式。费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立刻计入的经营支出,另一部分是资产分期折旧摊销计入费用。比如买个电视机一万块,可以用十年,每年就要分摊一千折旧计入费用。所以资产就是未来的费用(这点理解递延所得税的关键),所以把支出计入资产就是把费用挪到将来,也就是将来的营业利润提到现在。所以有关资产和费用的划界乃至资产分摊进费用的速度都大有文章可做。

最简单的减少费用的方法就是把费用划进资产。举个例子,当年某个港口企业就是这样,问管理层钱都花费在哪里了?回答道都成了基建,划进了资产项目。再问管理层资产都在哪里。答我们是港口企业,资产都在水下,不信你自己下海查。这在彻底暴雷前几乎无敌。在资产和费用的边界中做手脚还有一种就是延缓折旧摊销。本来一万块的电视机摊十年,每年摊一千块,现在我摊二十年,每年摊五百块,就硬生生挤出500块利润。

减少费用第二大常用手段就是操纵准备金。来讲下什么是准备金。很简单,客户跟公司买一堆货没付钱,赊账上,就叫做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和收入同时产生,是“权利义务两清”后的债权关系。就好比你用花呗随便上淘宝买东西,之后一起结账。但是既然是债,对方就有可能还不上,用花呗也可能爆卡,有的人三年也不还就是坏账。所以会计准则规定,要按照历史数据估计收不回来的数提取准备金。这笔准备金是信用减值损失,属于费用,抵减利润,浮动管理。于是管理层在需要业绩时,会说以前坏账估计多了,这笔钱我寻思一定能收回来,所以把减值损失转回,扩充利润。

最后关于利润表,财务作假也未必全都是虚增业绩,想要藏业绩的也有。比如今年业绩已经考核达标,那么多余的利润,就要想办法留到明年算业绩。又比如今年发了一笔横财,如果全记入报表,把股东预期拉的太高,年年发横财又不现实,所以要把业绩平滑下。具体操作就是把上面说的虚增利润的方法反着来,把当期利润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或者把未来费用确认在当期。虚减利润一般比虚增利润还要难查,因为审计的重点就是针对虚增利润,原本会计记账原则的“谨慎性”就是鼓励管理层少夸大业绩。最简单也是正大光明的方法就是提取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转回利润。大楼、机器、货物、账款无不可减值,甚至还可以通过不断地重组业务来减值。

看完了利润表,接着看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四个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公司现金的进出。现金流量表是利润表的辅助表,如果看到一家公司利润蹭蹭蹭得往上窜,现金流量反而萎缩,那么就需要谨慎对待。现金流在现金流量表中被分为三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利润表的营业利润一样,主要还是观察经营活动现金流,这是企业日常业务的流水。筹资活动现金流是和股权人、债权人来往的钱。投资活动现金流是购买出售业务比如厂房或是金融资产之类的钱。而现金流量表的乾坤大挪移同样是打破经营活动现金流和其他活动现金流的边界。第一种: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归类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第二种: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归类为其他活动现金流出;第三种:使用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首先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将从银行的筹资伪装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就像上面讲虚增收入时提到的,明明是一笔从银行贷来的货物抵押借款,同时也是筹资款。但是偏偏在利润表上记成收入,同时在现金流量表上记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虚假的收入往往就意味着虚假的现金流。当然也可以凭空创造一笔现金流。比如公司手上正有一笔客户的应收款,在做报表前无法回款。公司就可以把这笔应收“贱卖”给银行,提前获取现金流。这里的“贱卖”之所以要打引号,因为这笔应收如果银行最终收不回来,还是从公司追这笔钱。所以,这本质是一笔凭空产生的借款,是筹资现金流,但是却被当成提前收回的货款,成了经营现金流。

第二种方法,是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归类为其他活动现金流出。这点就和减少费用的手段一样,把费用划为资产的同时,现金流也从经营现金流出成了投资现金流出。手段比较粗糙的管理层会直接把采购款进行资本化,把报表上的成本一栏记做资产。比较聪明的管理层会进行回旋镖协议,在购买对方业务的同时,出售自己产品给对方。这样就多了一笔经营现金流出,少了一笔经营现金流出,购买资产属于投资现金流出。

第三种方法,使用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较克扣的管理层会延迟支付供应商货款,加速回收客户货款,或者减少采购来从牙缝里省经营现金流,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而胆子大的管理层会把非持续的一次性现金流算做经营现金流。书中的例子就是把打官司所得的一次性赔款记为经营现金流入。

说完了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我们来看看资产负债表。书里的原话并不是资产负债表,而是“关键业绩指标”。关键业绩指标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简单运算,比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资产负债率;一种是某些行业独有的关键业绩指标。我大概总结了下,就是别相信任何管理层提供的运算,除非由你自己通过报表计算验证。很多时候管理层会在运算中加上许多的自定义规则,就算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会如此,管理层会把应收票据给剔除计算(财管重要考点,应收票据不得剔除)。非官方的行业关键业绩指标我就不多讲,主要介绍下资产负债表指标。

关于可歪曲的资产负债表指标,书里提到了四种:通过歪曲应收账款指标来掩盖收入问题;通过歪曲存货指标来掩盖盈利性问题;通过歪曲金融资产指标来掩盖减值问题;通过歪曲负债指标来掩盖流动性问题。判断是否良好回款主要是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这个指标,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360/收入,周转天数越短,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而存货的不正常增加可以视为产品滞销。金融资产要关注减值的变动。负债指标要关注久期。要强调的是,财务指标分析需要经过行业横向对比和时间纵向对比,单独看财报是看不出什么情报。

最后来谈谈合并报表,书里叫做并购会计。合并财务报表是注会会计的超难点和超重点,也是整个注会会计最复杂繁琐的地方,学会了就有25分。在合并报表中同样可以虚增收入和利润 、虚增现金流量和操纵关键指标。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虚增收入和利润方面:在并购发生前,在双方合意下,可以指示被并购方刻意压低业绩,以造成并购后的井喷现象;在并购发生时,并购方可以把大量经营亏损转嫁成付给中介公司的管理费用,从而避免亏损影响到营业利润;在并购发生后,并购方可以大量转回被并购方的准备金,从而提升利润。而关于虚增经营现金流方面。首先,并购方买下被并购方的目的不仅是业务,还附带着业务中的许多存货。这些存货的购入本来应该被记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现在却成了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而有些被并购方的存货可以立即出售,这就凭空多了一笔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之前存货的采购成本在并购时同样成了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再加上面所说的,用高价购买业务换取高价出售存货。比如,对方的子公司值5000万,我8000万买下来,从此以后对方要连续几年高于市场价从我这里进货。投资现金流出就换来了持续经营现金流入。最后关于操纵指标,巴菲特曾说过,拥有这么多子公司的伯克希尔哈撒尔能做出任何想要的指标。

《财务诡计》的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这本书推荐从事财会工作的朋友阅读。如果感觉读书笔记写的很烂,那仅仅是我写的不好,书还是值得推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