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100字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100字

《银河边缘004:多面AI》是一本由杨枫 / [美]迈克·雷斯尼克 主编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元,页数:2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一):【雨枫试读】银河边缘4书评

首先感谢须叔与八光分文化的赠书约评活动,很高兴能有机会看到这样类型的MOOK,能够让中美双方各拥有一名主编,进行合作,完成当期选题的组稿。不过较为遗憾的是,我拿到的这本是第四期,其中宝树老师的天象祭司是下篇,所以本次书评中不包括关于此文的内容。

首先开篇是美国主编迈克雷斯尼克的导读,简单提到了此书第一辑带给一名科幻作家的惊喜,此后便是主编自己想讨论的话题,关于科幻电影的一些吐槽,那些在全球赢得口碑和收获了巨大票房的科幻电影在真正的科幻作家眼中还是有着很明显的硬伤,就比如《星球大战》、《E.T.外星人》等著名的科幻电影,但都被主编吐槽,一一点出硬伤。当然对于最为广大的观众来说,这并不算重点,毕竟很多观众还不足以看出那些硬伤。直到最后主编点出自己的看法好莱坞能拍出那么多能够自圆其说的奇幻电影佳作,却为何不能拍出一部好的科幻电影。

好了,闲话少叙,接下来我简单点评这本书中收录的短篇小说。

1《未解迷的电波》这是一篇星云奖提名作品,对于我这个科幻门外汉(即没读过多少科幻作品的人)而言,刚看到这一篇文章,我竟在脑海中浮现起之前看过的《龙蛋》,也是一个科学家翻出了一段奇怪的电波信号记录,但之后的发展截然不同,此文中是我追寻着那个发现了电波记录的人,如果这段未解密的信号没有意义就应该删去,但他没有,随后我追寻着那个人的过去,发现了信号后面的故事,总体来说,确实很有前瞻性和深意,但却在叙述上有些平乏,但也能理解,毕竟这是第一人称叙述,而后的真相并不能从我口中核实。

2《机器的脉搏》虽然这篇获得了雨果奖,但我还是没太能理解这篇的核心含义,但如果单论故事层面实属一般,因此我可能还是需要提高阅读科幻小说的水平。

3《梵蒂冈喜讯》星云奖获奖作品,虽然是1971年的作品,但对AI智能的想法已经很超前了,能想到AI机器人在拥有独立思考的背景下能否胜任人类传教的教皇。放在今日来看也还是一个新奇的角度,不过小说仅在提出之后角度后简单的讨论,可能对那时候的作者而言,机器人智能究竟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他也无法预测。

4《孤独的我》这一篇主要说了AI智能作为能够独立思考却被人类放置太空,独自漂流,而后叙述的故事,不方便多说需要自己去看,角度不算新颖,篇幅很短,想表达的意象也很有限。

5《机器人粉丝进阶》2017年的作品,做到了与时俱进,将机器人与饭圈融合,但并不合我的胃口。

6《一封公开信》小刘的作品,以信作为题材,直抒胸臆,很有意思的短文。

7《血灾》很有中国特色,但感觉距离科幻小说还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像是《走进科学》版的《走进异闻》。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二):【钛艺书评】中国赛区的好故事们

首先说宝哥哥的《天象祭司》。

第三期读完了天象祭司(上),感觉惊为天人,但究竟要如何评价还是得等下看完再说。终于等到了第四期的到来,看完后感觉十分完美,意犹未尽。

宝哥哥是一个成熟的作家了,所以他的文章都是自己完成自己的(并不,拖走)。

咳咳,那么,既然不是文章自己写完自己的,那么他所查阅资料的体量就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了——一篇关于玛雅文明的作品,有如此大量的细节充斥在字里行间,而且这些细节自洽可信,资料查找的工作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细节经过了熟练的处理,和人物们之间的互动完美融合,所以也不会大大咧咧地横插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体验构成障碍。这样的细节处理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底子。

《天象祭司》的人物塑造也很好。战争失败造成的家仇国恨和对鹰瞳的敬佩与爱慕撕裂了男主的心,使他在成长初期不能下定决心去投入哪一方的怀抱。这样的矛盾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加深,也最终让他爱慕的鹰瞳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这个磨难是推动他成长的最终动力,但也来的太迟了,两人都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而鹰瞳所遭遇的苦难过于惨烈,所以我还是想在自己的书评中说一句:“鹰瞳妹妹你好惨啊嘤嘤嘤嘤嘤嘤…”文中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很棒,不管是执意复仇的鹿角,还是因为贪婪而相继死去的王们,不管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游历于大洲之间的龟壳,还是为了争一口气而弄瞎鹰瞳眼睛的天鳄,读者或会愤恨,或会无奈,但没有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会让读者出戏,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而整篇文章本身也是我们现代文明与命运的一种隐喻。就像试图通过解释天象来主导国家征伐大事的天象祭司们,象征求知欲的科学和象征权力的政府们相互交织,这其中既创造出人类登月的壮举,也酝酿着将世界推到核大战边缘的深重危机。但这注定是人间的事情,科学所探索的宇宙规律丝毫不受影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玛雅文明下的国家不断更迭,文明孕育了繁荣的文化,而同时也孕育着战争,而战争却将这些文明通通摧毁。文化的传承被其中断,狂热的人们在天象祭司和掌权者的指挥下摧毁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只为世界留下了骸骨,和文明的遗迹。

鹰瞳和鹿尾合力所发现的宇宙奥秘,被天灾人祸埋没在遗迹的一角,令人唏嘘。

另外评一下海漄兄的《血灾》。

这是一篇结构完整,逻辑闭环的科幻作品,但由于受到篇幅所限,故事的推动过于依赖巧合,两口子加一个好友就把重大案件给解决了,而且每个人负责的部分和另外两人完美契合。这样削弱了剧情的可信性,也就弱化了读者的代入感。如果本文篇幅能再长一些,警官介入案件后和医生与历史学家慢慢相遇并配合可能会好一些。文章主要感受到的问题是这一点,整体来说这依旧是一篇合格的科幻小说。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以及十分期待海漄兄将在第六期发表的作品。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三):“恰到好处”的原创科幻

不知是不是从《三体》开始,国人对科幻的审美开始离不开硬核设定、宏大叙事。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一干写作者也迅速转变创作风格,设定动辄宇宙重启,灾难必须人类灭亡,时间绵延千万亿年,空间拓至宇宙边缘。然而中国科幻注定是命途多舛的,前有《流浪地球》改变了中国科幻电影,半年后就被《上海堡垒》改了回来;小说那嘎达更是惨兮兮,《死神永生》问世不久,有识之士就在高声疾呼“三体红利能吃多久”,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成百上千部作品诞生又被人遗忘,只有《三体》依旧笑傲江湖,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何故?形似,神不似。

科幻小说首先必须是小说,其次才能是科幻小说。科幻作品的设定、最终也必须转换为故事情节,转化为普世的情感,才能够被读者所接收到。追求科学的深邃与准确性只是手段,体现宇宙的广袤、规律的精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绝对理性,才是目的。我们之所以选择科幻,就是因为它能够借助自然科学庞大体系做背书,假以故事和人物的载体,将科学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设定并非约硬核越好,叙事并非越宏大越好,人物并非越复杂越好,实现三者的完美搭配与精准平衡,才是科幻的醍醐味。设定过大,故事却跟不上,只能令人物的情感在设定面前显得蝼蚁一般不值一提,给读者带来的只有无意义感。君不见科幻小说中,小两口打架,一直打到了时间尽头,惊动了身为造物主的高维生物,才回来合好?此所谓二向箔擀饺子皮,偏二甲胼点烟,实乃搭配不恰当的典范。

看过第三期的《天象祭司》后,我是担心的。鹿尾和鹰瞳的故事固然凄美,但如下半部突然冒出个外星文明、人工智能,前期的铺垫岂不是打了水漂?宝树在第四期中的表现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面对知识的局限与时代的洪流,鹿尾和鹰瞳是无力的,他们的研究在现代人眼中,也不过是对“日心说”的一次诠释而已;然而就如同《火鸟》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生命们一般,正是因为无力,所以才会抗争,才会发出呐喊;那声音才能传入读者的心中,才会化作力量。就如同我王做了即身佛的师傅一般,鹰瞳在井中极度无力的状态下,才能参透真理;无论那真理是什么,那一刻,祂们就是宇宙的中心。

相较《天象祭司》的成熟稳重,海漄的《血灾》更给人一种野心勃勃的躁动感。故事采用了《天意》的路数,通过科幻设定,对雍正年间的历史进行了一种if路线的解读。在我看来,这篇小说的叙事能力仍有很大进步空间,故事前期的悬疑感、惊悚感塑造不够,以至于最后的大梗揭晓时,有一种被强行灌输设定、“走近科学”的感觉。即便如此,此文也依然是一部语言风格凝练、想象力丰富的好作品,可以给到7分吧。

我关注《银河边缘》,在第一期发表文章,都是因为这个平台对原创科幻多样性的探索与包容。令人欣喜的是,四期过后,银边依然秉持着这份“初心”,并通过宝树的《天象祭司》,达到了新的高度。无论圈内圈外,经常能听到人抱怨环境不好、市场太差,而我只想对认真做事的人竖起大拇指,并说上一句:干得漂亮!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国风科幻 未来可期

读完这本《银河边缘004》,出乎意料的外国科幻有些干瘪无味,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作品倒显得有些意思了。中国风一直以来都热度不减,但与科幻的有机结合却缺乏成功的案例。其实,只要有合理的故事情节与想象延伸,也不会匮乏国风科幻的作品。

4辑中海漄的《血灾》就是一篇不错的国风科幻故事,“血滴子到底为何物?雍正为何死时无头?”,钻了历史故事的空子,能编出个圆头圆尾的新话本,也是不错的的选择。一如《穿越时空的爱恋》,一如《阿甘正传》,一如《妖猫传》……看过故事,他真的出现在不为人知的历史现场吗?如果是真的,历史的结局又会如何?这样的结局,又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思考,这才是作者最花费心血的地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血灾》开端,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来到康熙王朝。云南巡抚郭瑮新官上任,边境就出现了伤人的异兽,猎户阿仲父子临危受命,动身前往深林捕捉食人虎,一番惊心动魄,终于擒得猛兽,仲父却被这老虎一口咬掉了头颅,丧生虎口,。

故事至此,貌似与科幻搭不上半毛钱的关系。时光流逝,百年之后的一幕,安然是一位医生,男友周宁是位警察,与胡炎是从小的玩伴。胡炎读博准备留校,但因为总是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野史论文而被校方开除。一日,安然诊室来了一个奇怪的病人,名叫陈伟的男人在妻子李娟的陪伴下前来就诊,不知道为何,陈伟近年来突然性情大变,最初的诊断是南部长了肿瘤,病理检查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这个“肿瘤”,是从未见到过的某种类似于黏菌的真核微生物细胞。在安然与专家讨论手术方案的时候,陈伟却打伤人逃离了病房,不知所踪。

第二天,警方在医院围墙后的小巷发现了一具尸首分离的尸体,经过调查,确定了犯案人就是陈伟。同时,周宁在目击者口中的得到一份奇怪的证词“他的头发好像清朝人的辫子……”。经过一番查访,周宁才得知陈伟曾参与过盗墓行为。奇怪的是,墓主人头颅干枯,头部的赘生物被封存,经过检验,确定该物质具有传染性。

正巧,胡炎约周宁相见喝酒,周宁这才得知了雍正的的一段野史,“血滴子到底为何物?雍正为何死时无头?”原来,血滴子是一种全新的黏菌复合体生物,极有可能拥有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与生存能力,也有可能是一种外星生物。雍正把该物质炼成“血滴子”,也难逃被传染,被霸占思维的结局……至于为何死而无头,原因可想而知。

陈伟死了,胡炎从黏菌的手中夺回一命。这样的斗争,让人不禁思考,在这个人类自以为全权掌握的世界里,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未知的,神秘的生物,潜藏的他们,会不会触动人类心底的一丝不安?

在《神秘博士》出现的寂静(The Silence)同样也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他们诞生于宇宙之初,即使你看到了他们,转眼也会忘记。面对着这样的生物,你会持有怎样的态度,是敬畏,还是除之而后快?“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如是说。

国风,古风与科幻本是百搭体质,处理得当,必然能擦出绚丽的火花。这篇《血灾》的脑洞倒也是值得夸赞一番的,国风科幻,未来可期,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

图源网络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五):【雨枫试读】想象之外

【系统提示】本文产自科幻渣新,言不足信,请自带避雷针。

这本书有多个地方超出我的想象。当初瞟到条目的时候以为整本书都在讲AI,拆封后才发现是专题而非专辑,这是其一。看到简介第一句“除了统治人类,AI还想干什么”想了很多,结果没有一个命中,这是其二。事前没看目录,翻开看到一篇“(下)”,大惊,赶紧去补了第三辑的“(上)”,这是其三。

但要说最出乎意料的,果然还是内容。

《未解谜的电波》以偶然发现的磁带为引,通过形似推理小说中的暗号解谜,揭开了尘封二十年的外星电波的真相。无论人口总数达到多少亿,人类总是感到孤独,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这种孤独不同于看完一本好书想分享找不到对象,和人类的群居性无关,在我看来更多是出于一种害死猫的本能。也许还有几分恐惧,人类尚且没有自负到认为群星中唯独自己这一物种开启了灵智。从怀疑到调查再到确信,而后是深深的疑惑,为什么前前任天文台台长狄金森明明捕捉到了小绿人信号却不公开?在为破译信号而奔走的过程中,主人公哈里从前前前任台长钱尼的口中听到了其对友人的两句介绍,“他是个很棒的人”,“有一天他失去了信仰”。我没有在意这看上去随意带过的一笔,料想主人公也没有,因为他正为密码想破了头。亦如侦探需要拍脑门灵光一闪或是闲谈间灵光一闪,哈里两者兼具,只是他没想到,这个谜并非未解,正是因为知晓了信号背后的含义,狄金森才失去了他的信仰。

同样的关乎信仰,星云奖受赏作《梵蒂冈喜讯》却给我一种始止于终的疑惑,未来时代,机器人竞选教皇,一队人马六个朋友两种立场,推崇与抵触,谁也改变不了谁。翌日结果公示,六人虔诚下跪。“他”也许非凡无比,有让人一秒拜倒的魔力,只是我无缘感知。“当机器人的发展足以掌控宗教领域,人类的信仰和精神归属该何去何从?”

《机器的脉搏》与《独孤的我》有三处不谋而合,一是均出现了未知的存在,二是对永生的描绘殊途同归,三是都阐述了宇宙机器的本质。宇宙是一个巨型孵化器,星球是一台机器,有人形容大脑是一部精密的仪器(虽然偶尔也会短路出错),宇宙孕育群星,星体诞生生命,种族历百万年进化,这样的人类会发明AI,没什么好奇怪,而AI会拥有自我意识,也没什么好奇怪。

艾奥星自成生命,以波顿之身为媒介与玛莎沟通,毁灭物理,维护神经,通过死亡获得永生。赫尔墨斯号漂流宇宙,过度的自由形同虚无,得不到印证的自我濒临溃散,在拥抱死亡前得到接引。赫尔墨斯号说,他不是血肉之躯,不会感到痛苦。其实血肉之躯感到的只是痛而已,苦的是心。他是深空探测器,他是机械体,他没有痛觉神经,可是他的心感到孤独。心脏是器官,而心是意识,如果AI有意识,谁能说他没有生命。神话故事中的赫尔墨斯在奥林匹斯山担任诸神的传令使者,而深空探测器赫尔墨斯号在完成创造者交付的使命之后,经过长久的流浪,终于回到诸神身边,他说:我找到了一位朋友,再会。

三年前看过一个讨论推理小说是推理重要还是小说重要的帖子(没看下去),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两者同样重要,本身没有主次之分,全看作者笔力如何。科幻小说亦然。我会折服于惊天的想象力,也会沉浸在动人的故事里。国内作者的两篇便是比起点子,明显更侧重于故事。

《血灾》是一个将古代秘史与现代奇案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故事会。《天象祭司》“解开”玛雅文明消失之谜,而《血灾》“揭露”了野史中雍正之死的真相,也许不够科幻,更像志怪幻想文学,但它也是第四辑中最能让人放松阅读的一篇。

《天象祭司》像一则古老的传说,因为太古老,所有的谜刚读出水面,读者已对底了然于心,然而再古老,遮不住人类千百年来对星空的向往和追寻,销不灭人类因自身愚蠢无力而发出的悲鸣。无论再过多久,人类的坏都不会变好。但是无论再过多久,人类的好也不会变坏。群星路过地球的瞬间,也许匆匆一瞥,见过人类的身影,听过人类的声音,群星不会记忆,更不会在意,但是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存在过,在彼此眼里,在朝生夕死的时光碎片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