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米,面,鱼读后感100字

米,面,鱼读后感100字

《米,面,鱼》是一本由[美]马特·古尔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019-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面,鱼》精选点评:

●很有画面感的文字。

●一会儿像是游记,一会儿像是旅游推介。第一次读这样的书,也许对于一本美食书来说算很好了?

●在读时:读起来让人发自内心喜悦的书。饮食和文化息息相关,没有去过日本的我,打算办个签证择日出发。 读后感:美食、传统与历史、料理人故事恰当糅合在一起,精美绝伦的日本饮食文化图景历历在目。 作者的文笔,译者的翻译,是这本书的质量保证。若市面上有的书味淡如水,这本书就是饮完直呼过瘾的干冽清酒。

●生动温暖,文字版的舌尖,喜欢这样生动的描述

●像是在观看文字版的《舌尖上的日本》。害,不说了,看完插图今天叫了三位数的寿司外卖。

●”心意会透过寿司流露出来。这中间并没有任何加工,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捏寿司,而客人则是用他们的手取食。” 追溯着关于日本的记忆:居酒屋幽暗的光,房檐上闪烁的红灯笼,用小碟子盛的幼滑的绢豆腐,豚骨拉面奶白的汤头撒上整粒的白芝麻。双手接过的金灿灿的天妇罗,便利店里系围裙的姐姐将团子递到我手上时脸上挂着的谦恭的笑。 我对日本的印象与作者的印象是一致的,精巧的食物承载起日本职人的敬意和情义。想起《寿司之神》里那个反复练习煎鸡蛋的学徒还有那个终年一丝不苟的师傅,所谓匠人精神,就是心怀虔诚,让自己的工作臻于完美。 这是本有意思的书,有趣的文字配上图片,闲来翻几页是不错的。书中在谈到日本纳豆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食物时,我们的美国作者还不忘调侃一番:想想英国食物可能更糟可以让心里好过一点。

●和牛、烧鸟、怀石料理、拉面、御好烧……几乎把日本所有有代表性的美食一网打尽,写得活色生香,又刻画了日本人独有的持守与精进,读过食指大动加着实感动之余又增添了一份对日本的向往。老外写东方国家的游记、食记,总是带着一股天真烂漫的兴头,就是这股兴头让人觉得真实又亲切。看惯了掉书袋和故弄玄虚寻求深意的平庸之作,这本真是好读又“好吃”。

●看得一阵蛋疼,只想找个烧烤摊大嚼一顿。

●美国人写日本美食,感觉写得算细致的,尤其是那个译者的文笔!对比一下《鱼翅与花椒》,一来似乎作者的体验还不够深入,二来总觉得写出来的日料要高级一些。

●照片看起来很美味,可以当游记推荐看看。

《米,面,鱼》读后感(一):?

在东京吃寿司,烤鸡肉串,喝咖啡,鸡尾。 东京繁华,气派,精致优雅,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米其林餐厅,有向全世界供应海鲜的筑地市场。

在大阪吃烤内脏,炸肉串、炙烤金枪鱼,肥嫩牛排。 大阪亦是超级大都市,但多了不少市井气,让人放肆饕餮的街头排档,兼容并蓄的博杂料理。没有那么多讲究和规矩,“干”就完事啦。 在京都吃怀石料理和“天妇罗·松”(一间餐馆) 京都历史悠久,古迹繁多。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载体,京都人和他们的食物都带着骄傲与清高。最讲究的怀石料理和中国粤菜有着相同的内涵——要吃食之真味,吃食物最原本的味道,厨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找到当季最新鲜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呈现它最原本的味道。 在福冈吃拉面 在广岛吃御好烧 北海道特色荞麦面、海鲜、面包 能登古老的发酵工艺

《米,面,鱼》读后感(二):摘抄

◆ 第三章 京都

>> 但是在日本,创意居于传统之后。多数料理人仍专心致志地提高既存之物的层次,而非开发创新。这个国家所谓的创新,便是在汤头里多加些鲣节,或是把星期二买好的鲔鱼熟成到星期四再上桌,抑或是特地开车到深山里取泉水来用。

>> 京都有太多厨师是看日历做菜,而不是靠舌头

◆ 第六章 北海道

>>假如日本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能像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那般细心,这个国家渔业的未来便不至于这般严峻

>> 日本家庭花在面包上的钱于2011年有史以来首度超越人们花在米饭上的钱

《米,面,鱼》读后感(三):营销编辑的一封信:给《米,面,鱼》

各位,好! 临近饭点向大家推荐我们最新的一本新书《米,面,鱼》,谈日本的饮食文化,是饮食作家马特·古尔丁走访日本最具代表的7座饮食重镇的游记,写得很诱人又深入,非浮光掠影一瞥。这本是之前也获得过美国年度饮食佳作,是西方饮食文化写作的代表。 除了文字外,这本书图片也很诱人,不仅是拍美食,更有做出这些美食的人的动人时刻。 正好最近北京的米其林评选被大家吐槽,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日本米其林的故事,看完会很对日本人做美食的精神所感动,书里提到: 在日本,成功的秘诀不是丰富,而是专功一种,做到极致,很多人一辈子就是研究怎么把一只鸡烤得最好,把一个寿司做到堪称完美。 最后借用豆瓣一位读者的话:对饮食类书籍的判别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把人看饿,这本跟汪曾祺郑骞梁实秋唐鲁孙陈晓卿都可以……就着这本书和一碟芥末章鱼,我硬干了五罐麒麟,美不胜收…… 祝好胃口!

《米,面,鱼》读后感(四):最近最喜欢的一本美食文化类书籍

关于美食和地域文化的书看了不少了,对这类书籍越来越挑剔。大多情况都是冲着标题兴致勃勃地翻看却发现方向和视角完全不是预期的。

一方面希望作者肚子里是有“干货”的,如果不是当地人或是业内人士,也想看到一些地道的讲解,背景知识,甚至独家的“秘闻”。但又不希望是论文综述一样的,从食材到烹饪技法,把人类学贸易史全球化统统展开一遍。

这本书就非常符合我的预期,一位日语并不十分流畅的西方foodie bloger,但又刚好能请到当地非常有人脉的guide,既有旁观者视角,又不会错过最有代表性的菜式和厨师。

视角中没有过多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正向但也不全是不假思索地夸赞。比起对日料菜式的101介绍,更多是从一位位厨师的故事入手,连带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一道菜式成为代表的背后成因,一个百年老店或是叛逆创新店的故事,最后还是以人的情感收尾。

京都篇对怀石料理的好奇困惑,

新旧传承和父子主厨的关系,写得细腻感人,

广岛篇中,作为美国人的作者面对原爆幸存者时,

目睹长女经营祖传餐厅、民宿:

作者带着这般的感受力和共情力让读者可以近距离地体验日本饮食文化的几个切面,并见微知著地看到包裹在职人精神、传统家传下的动人故事。

【语文作文水平果真是“高考即巅峰”,书评都写不明白了

《米,面,鱼》读后感(五):西方人写日本美食的书里,我最喜欢这本

最近看了一批西方作者写东方文化和美食的书,里面最出挑,也是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马特·古尔丁的《米,面,鱼》。

西方作者最难摆脱的,可能是欧美中心论视角,有的会很明显,有的会隐藏得很深。我在《米,面,鱼》里看到马特·古尔丁放下了很多西方式的思考方式,转向相悖的东方理念和亚洲独有的人文情怀。深入和同理心,是他在这趟美食旅程中贯彻始终的行动。

从声音开始,马特·古尔丁小心推开了日式料理的大门。这些细微的声音包括:每晚花几个钟头不断用绒布巾擦拭硬木纹理的摩擦声;手工扇子对着炭火挥动时的咻咻声;木头槌打细柔果肉的低音;细长刀具划穿海鳗鱼身的节奏。

很难想象,一本写美食的书,竟然是从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音色开始的,以听觉这个在美食领域并不常见的感官,表现出了力道。

根据马特·古尔丁的总结,在日本,“成功的秘诀是专攻一种,然后把它做得好吃到不行,并且拼上自己的一辈子。”

心意和付出通过食物传达,太美妙了。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不少日式料理的“奥妙”,包括米饭和生鱼如何完美结合,高丽菜随着生长季的加热反应改变,以及拉面的风味基底。

他走入的七座城市,都被马特·古尔丁打上了自己心中的标签。从历史到文化再到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包括外国移民),他都一一写进了这本书。

他的描写都很高级,没有什么老套的形容,我很惊讶于他如何敏感地破解食物中那些不为人所广泛注意到的亮点,比如火烤鸡肝上淡淡的矿物味;葱花在汤海中宛如一座辛香小岛;刚烫好的面条碰触到炙热铁板时的窜动;还有日本料理里水的不同风情。

而我对高级怀石料理的抗拒感,也随着马特·古尔丁的叙述而逐渐瓦解了一点。他坦诚即使是日本人,也会有人觉得怀石料理枯燥乏味以及价格过高。但马特·古尔丁把自己置身于两处极端中间的孤岛,带着敬意和戒备,以人类学的角度走访了京都的高级怀石料理店。

这里他重点写了一个人:手握“万能钥匙”的横山先生。作为京都凯悦的总经理,要求每个玛芬都要有同样数量蓝莓的他总能敲开那些不为外界打开的大门。

马特·古尔丁就是随着横山先生尝试了预约名单排到六个月后的怀石料理餐厅。但有意思的是,他最终还是被一间有着居酒屋风格的“怀石料理”餐厅迷倒了。“天妇罗·松”成为了一个突破点,虽然其中深意仍模糊,但释放出的香味已经足够醉人。而关于马特·古尔丁笔下古典京都的反面,即现代都市口味,建议大家自己去读读看。

整本书都十分易读,中间还穿插了一些短小的食物和文化介绍,不深不浅,阅读体验还是很友好的。我太喜欢北海道那一章了,那种对于美好的奔放表达,太诱人了。

毫不意外的是,我很期待他能写写不同于日本的中国,一定会十分有趣。

最后,作为一个经历了各种阴差阳错后还没去过日本的人,我觉得这本书会是最好的行前读物之一。我在等待出发。

PS. 在此推荐一下马特·古尔丁创办的的网络杂志《Road & Kingdoms》,关于旅行、美食和思想,有很多值得一读的内容。希望你也会喜欢。

差点忘了夸一句译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