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拉姆斯》的观后感大全

《拉姆斯》的观后感大全

《拉姆斯》是一部由Gary Hustwit执导,Dieter Rams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姆斯》精选点评:

●less is better

●执着~

●#bilibili# 3.7 分。把 Rams 的美学理念从空泛的无病呻吟拉回到了场景中。传主本人也很鲜活。除了他的设计,拉着他点评同时期的其他设计,以及他富有自己环境关怀的最终设计 Vistœ 新大楼也蛮有意思的。

●在BARBICAN CENTRE看的, 老爷子又逗又感动

●大师的设计十原则以及思想理念对设计界影响巨大,MUJI、APPLE都是他的追随者践行者

●以前我会把这种功能主义的设计看作一种天生正确,到现在我只会把这当作一种个人风格,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态度,就跟拉姆斯的信众比如乔布斯、乔纳森艾维,或者一众日本设计师一样,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克制,一种看似让人忘掉东西本身但实际是类似于“替天行道”的法西斯主义美学,就好比说极左和极右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追求的都是一种极度的秩序,只不秩序的本体来自于天,还是来自于自己,抑或自己就是天。当然,我并不是在批评拉姆斯,我很喜欢他的理念,但我也爱其他一些跟他理念相左的设计师的东西,我不太愿意评价各种观点孰优孰劣,因为都是各自的态度,代表了人性的两面,一面追求有序,一面追求有趣。以前我选择前者,现在我可能更愿意选择后者。选择有趣未必就是要疯狂的表现自我,谁说拉姆斯的有序不会是一种更高级的有趣呢?

●在Castro的theater看了,老头真是太酷太可爱了。

●Vancouver Premiere Late Show. Rio Theatre. 导演 Gary 来了。他说老爷子不用笔电不看电视还会读报,老婆是摄影师家里却没有什么抽象派画作和照片。可能唯一的自我阐释就在家里那个日式风格影响的花园。Less, but better。与其买买买,不如试试看能不能升级或者修理。说到他最初设计的东西影响了后来的ipod的控制键盘那段有意思(老爷子去参观了apple lab,对方送了他台iPhone,好奇他会用吗?)。批评椅子那段,就纯粹他个人的审美和70年代开始流行的个人主义的不同了,不过你看,现在不也是,回到了他们50,60年代的极简主义审美吗?

●拉姆斯对less is more真的贯彻到极致,通过纪录片看到他的家,真美好。对于我这个初步极简的人有些启发,不管是对身边的物品还是做人,都能less is more。

●对鼻毛印象深刻

《拉姆斯》观后感(一):Less, but better.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的。

Dieter Rams是德国工业设计大师

从我个人角度来理解:

1. 物品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最重要。只改变外观等设计而没有真正的创新,就不算真正意义的设计。

2. 好的设计是有序的,而不是现在所谓的“时尚”、“个性”,不是花里胡哨,是在很多年后,依然不会改变且能够使用的。

3.

《拉姆斯》观后感(二):拉姆斯和日式极简

Rams 的极简和日式审美里的极简相似又不同。

Rams有德国人特有的严谨,作为工程师对效用和实用主义的追求。在这之上,他强调照顾使用者的感受,考量设计的“必要性”,选材的舒适和持久性,以及是否环保。

但是日式的极简更多是一种克制。

人们的心照不宣,压抑着的暗流涌动。

就像人们惊异于日式庭院的极致工整之下,低头还能在石阶缝隙里看到成群结队的蚂蚁。

提到日式后院,我就想起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想起电影里熊古守一趴在石头上半晌最后看清蚂蚁们总是先迈左边第二只腿,想起电影《山中的汤姆先生》的小菜园,序中自有乱,盎然生机。

因为过于对树木希林奶奶的名字心动,看了许多她演绎的电影。最喜欢的角色是她在《澄沙之味》里对着边熬着红豆泥,边对着红豆们窃窃私语感激它们变得如此美味的老奶奶。

好像这几年看到很多关于日式社会留有距离的冷漠,以及有关匠人精神源于努力将份内事情做好以求不受打扰的解读。但大概还是因为日本电影里特有的日式小确幸,让我开始学着感恩生命里的点滴。既是一个人做饭,每餐饭开始前都努力忍住等到菜齐,然后双手合十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

方舟提到日本人对旧物的处理也保有尊敬。卖掉旧车也会好好道别并感谢这些年的陪伴。他们对旧物舍离前精心打理分门别类,而妈因此已经在旧物间收集齐了她小孩一到七岁的读物。她还提到唐招提寺在建设的时候,有专门挑屋顶木头的挑木头师,亲自和木头们一一对话,探知木头们是否合适、是否愿意成为寺顶一员……

私以为日本看似亲密有间的克制下反而是人性的暗流涌动。区别于Rams的北欧式实用主义的极简,日式极简更注重耐人寻味不易觉察的人情味。

这是在今天看纪录片时突然找到的不同点:日式家具的用材所以藤条,木头为主。而Rams的设计观里是可以接受最大承载效率且最小体量的合金材料的呈现的(如书架)

可能也和人文历史密不可分。Rams讲究设计不能老追求“新”和“大不同”,不能过度追求累赘无用的装饰,应该保持统一,好让使用者保有情怀。且产品设计本身不能喧宾夺主,应该尽可能的融入家庭中并默默的各司其职。这种人文主义在我看来,或许是家族或者民族的较短历史中的怀旧。就像世代相传的旧家具一磕一碰都能讲半宿。

而日式设计里常见的棉麻、木、与藤条,是写在民族基因里的情怀。给人一种天然的历史感、呼吸感。但这也仅限于那些基因里刻有棉麻藤条的人们。否则,就像Rams热爱日式园艺的精简,并将它融入于自家的庭院设计。当他坐在现代感极强的蓝色户外椅拿着复古铁制剪刀精心修剪日式盆栽,这就成了另一种风格。既不属于日式园艺,也不属于Rams的使用主义极简。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奇妙的后现代混搭。

镜头由埋藏在花园一角已经长出苔藓的弥勒佛石像逐渐在Rams的后花园拉远之后。我看到的是爱死亡与机器人中的zima blue。

《拉姆斯》观后感(三):4.1 一些记录

12. Less but better!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