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读后感大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读后感大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8-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躬身力行

去年7-8月的时候也读了点曾国藩的传记,故事比较多,而当时又比较浮躁。虽当时已读到末,却没有继续下去。 今次读张宏杰先生写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只觉得离老先生便又近了一步。最早对他产生不一样的印象实在读冯唐《成事心法》的时候产生的兴趣。读他的目的也挺明确的,便是想知道,一个普通人,能考自己的勤奋、努力、恒心达到什么样的地步。我也自比是一个十足的普通人,故而十分好奇。曾国藩的故事向我证实了,一个人付出了120%的努力及自律,是有可能达到足够高的层次的。他做日课监督自己,和自己死磕;他隐忍坚韧;他身体不好,却坚持自己的工作;——这些对每一个想做点事情的人来说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他持续反思,持续学习,持续进步——而我们有多少人一取得点成绩就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了? 成功的路,并不拥挤;许多走着走着就放弃了。这条路上,缺少的是那些能够下笨功夫,谦虚的一点一点的做成一点事情的人。而这也更是值得我去学习和践行的地方。 曾老先生,有他的日课。我也有,其中之一,便是拜读他的家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二):中人创大业

中国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意思是一个人死后才会对是非功过加以结论,当曾国藩离开他殚精竭虑、披肝沥胆一生的事业时,他得到了如下的评价: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会被历史学者认为是“体制内的改革家”,为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徒劳续上最后一口气。这些都是从宏观视角,官方视角,或是历史研究视角去看待曾国藩。而这本书让我们普通人能走出书本纸业,以更加立体,更有质感的方式去了解、走进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坐不住的浮躁,有人的七情六欲,有伤病疼痛,也会陷入矛盾挣扎、消沉颓唐、急功好名,但和大部分普通人不同,他通过“日课”,不断地自我“修炼”,不服输,不怕困难,最终取得个人学业、事业的成功。

正如书中所言,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在于,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够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可以将自己的潜能禀赋发挥到极致。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三):三项关系修炼

读完钱穆版本的《曾国藩传》以及家书以后,迷茫于巨大人物剧情细节中,以自己目前的功力很难形成清晰有益的判断和观点,直到阅读这本书后才形成脉络和抓住重点,很有趣的主题分类和切入点,也有足够的深度观点和依据佐证。对自己而言,同样是体制内,但立志的巨大差异限制了能够去践行和实现“内圣外王的目标,但在处理好三大关系上有巨大收获。 一是与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明确风格路线。“尚拙”-“以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巧”。用果子成熟的过程看待人生修炼,不宜着急,不可懈怠,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以志帅气”,不可只顺本性随波逐流,“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二是与他人的关系。“去忿欲而存倔强”,刚柔并济,和光同尘。兼顾对外平和得体和对内保持自我真质。“以事实和证据为准绳,不轻取人,不轻毁人,独立无惧,确乎不拔”。“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 三是对待真理的态度。坚持科学的精准性,求实,“脚踏实地,不激不随”。“明事”:一剖析二简要三综核;“做事”:一规模二精熟,勤+恒。“学习曲线”:初决定不移,中勇猛精进,末坚贞永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四):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圣人”并不生来就是“圣人”的。原来天资平平甚至天资愚钝也可以成为“伟人”,原来“伟人”也曾历经环境与自身的格格不入的痛苦与煎熬,原来“伟人”也曾为自己“爱热闹,好交际”而浪费了很多看书的时间而自责。

身在复杂的官场,曾国藩有自己内心的信条与追求,可是面对现实,却也不得不做一些适应和调整,不然,就会像他前半生那样,“一再受辱”。他做到了,努力协调内心世界与外界的“陋规”,并且严守自己的内心底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时甚至对于自己的兄弟过分失之于“宽”,这也是对自己家庭家人的愧疚的无奈之举。

这本书非常有趣,从中窥视到许多历史的细节,比如清朝末年高官的收入,政府如何运转,地方官员收入来源,从中窥视到清朝官场和社会的基本运转情况,十分接地气。同时,一个栩栩如生的、接地气的曾国藩形象也立了起来。我看到的不止是一个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大将形象,同时他还是一个在经济上处处小心谨慎,关心家人,努力维持收支平衡的普通人。

“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到了几乎不近人情的地步,对家人的要求亦是如此,做“圣人”的家人是辛苦的,不能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反倒比普通人家还要努力、刻苦。今天的我们看来,曾国藩似乎有些太“迂”,失去了很多做人的乐趣,但也惟因如此,才使得他超出我们一般人的视界。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五):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强大的自驱力

古语云:三十而立。大意是说人到三十,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事业,也就是现在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曾国藩的人生中,三十岁那年,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的终生目标。而“圣人”是儒学信徒的最高生命目标。

而在三十岁之前,他的目标仅仅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但他入京为官后,接触到的人和事,跟以前不一样了。这里人才济济,让他大开眼界,开阔了他的思维。

这一切引发了他思想上的转变。所以曾国藩立志要“重新做人”。

这时他已经从低级需要的满足,到最高一级的需要---为了实现自我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

一个人最好的转变就是内驱力。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指的是在和环境交互中,个体自发产生的一种具有驱动效应的自我力量。

马斯洛曾说自己成功的关键是“内驱力”,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没有“内驱力”。

当一个人的内心拥有了真正的驱动力,会主动思考,付诸行动,不断自我成长。

让自己转变为自律,有追求;为了自己的目标,永不放弃的人。

因为他内心的源动力被激发出来,怀着对自我成长的渴望,朝着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地激励自己,驱动自己前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