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曾国藩的经济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曾国藩的经济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曾国藩的经济课》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19-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一):旧中国体系的破灭

书是本还可以的书,不过跟张宏杰出的其他以曾国藩为主题的书有太多重复了,简直就像把一本大书拆成不同主题发售,影响观感。从农民到封疆大吏,曾国藩的一生可以作为深入观察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通孔。中国的社会构架实际上远比各种政治制度书中所表现的要粗放,名目繁多,但逻辑还是可以归结到简单的官绅民三层制。技术上的难度导致了放任外包制的必要性,从最上层到最下层必定经过了层层加码,牧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牧羊毫无区别,只是充当养分而已。不得不说儒家的小家大国体系完美适配农业社会,在多次破灭之后依旧能依靠绅民迅速主导社会的重建。中国之所以反复经历治乱循环而始终无法跨入现代资本主义,根本还在农业社会中儒家体系压倒性的优势。中国的现代化,或者西化完全是在外力的不断冲击之下得以被动推进的。中国之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近代工业生产力对旧农业生产力的压倒性优势。意识形态之变应当是生产力变革的起点而非终点,近现代中国史实在是一部农业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艰难工业化的血泪史,配套农业社会的儒家体系自然而然被抛弃了。如果以反宿命论的眼光来看,假如甲午战争大清最终胜出,是否存在改进版儒家体系与新工业社会结构组合的可能?太难想象了。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二):曾国藩经济课的书评

曾国藩经济课的评价。 对于晚清时期的中央官僚以及地方官僚的收入了解,就不得不看这一本书,这本书从曾国藩的角度了解到了。晚清的官僚的。收入来源以及相应的操作方式。而这种操作方式的根源在于晚清。的税制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应的局限性,而相应的局限性导致了。晚清政府发工资的方式显得尤其的抠门。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因为要。控制力不够。所以并不能达成优秀的征税队伍。而优秀的征税队伍不能形成就只可以在县一级。设置一个很粗略的行政系统,而这个很粗略的行政系统想在第1线进行征税,就必须和当地相一级的市声进行相应的妥协,而在自身的帮助下。县级单位的日常运转才可以继续进行。在此时收上来的税到底是多是少?就不能对其进行过高的要求了,能拿到就不错了。你还想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像是两只。注定畸形的角一样相互纠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控制力不够,只能和式神联合而视身联合收上来的税款,因为不足的关系又导致于控制力不足。这样的操作模式在明清两代均是如此。由此衍生出来的税制不同更多的附带是控制力的不不足而控制力的不足在应对太平天国的。打击的过程中就不得不对外放权给予地方都更大的权力。而。在之后。却又引申出来一个相应的。东西就是。国家的混乱,有集权的混乱,也有分权的混乱集权得混乱,在于中央威权不准致使权力下放。而致使地方伟大不掉在我国。的唐代以及清代均是如此。这是我观察本书时所了解的一系列。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三):【蒙头读书】一本官场现形记

首先在书评对前面说一下,这本书是张宏杰老师以前几本书经过重新编辑后出来的一本所谓的新书。如果前面几本书没有看过,自然只是一本好书,但出版社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觉得很不爽。

评价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喜马拉雅的相关节目是目前我在制作,第二是这本书也在我自己的读书会里面通读

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去了解清代晚期官场及民间乡绅生活的一本书籍,通过曾国藩这个人以及与他有关的,比如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等人的生活来了解清代晚期官场以及民间乡绅的生活形态。

由于从7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的变化问题,我们对于清代晚期的评价有诸多不同,而位于其风暴中心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历史定位,就评价的差异就更大了。比如李鸿章可以说从汉奸一直到爱国者这种评价范围都有,而在各种自媒体上有关于李鸿章的各种故事段子层出不穷,真假难分。

历史这个学科最大问题在于很多事情可以从多角度来看,而一旦被有心人所利用,最后的结果一定会远远超出历史本身。张宏杰老师这本书最好一点,用大量的史料,来描述究竟晚清时代发生了什么,以证据说话。究竟曾国藩本人是贪还是廉?而与他相比同时的其他官员,比如左宗棠,李鸿章,那桐等人,究竟个人作风如何?

经过张宏杰老师的论证,曾国藩本人实际上是非常廉洁的,他比较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比较重视自己亲人及家人的管理。但问题在于,曾国藩是官场中人,经过屡次风波,他发现如果想完成自己的志愿,必须和光同尘。因此无论对于下属还是同僚,他只能尽可能的以较为宽泛的方式来约束。清政府晚年的腐败情况是体制性的,几个清官无法改变清政府官场整体腐败的面貌。

二来本书关于湘乡曾氏家族的生活状况,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了晚清时代地主家庭的生活状态。如果综合考虑到晚清时代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的体会另外一位从湖南走出的伟人,为什么要带领中国进行土地改革,以此为基础实现中国的腾飞。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四):曾国藩的经济课

读后感 本书中沿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我知道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想用这些数据来证明观点的真实度的可信度,但是对于一个非专业的人士来说看的着实有点头晕想吐。看作者的定位在哪里吧。如果是给普罗大众看,是一本催睡好书。如果是给研究人士参考,那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一本书。书中的逻辑很清楚。从纵向来看,以曾国藩三个时期为官很好的讲述了他每个时期不同的收入结构和经济生活。从横向来看,对比了和他官职相当的其他官员的经济生活。以聚焦时代典型人物的方式,描写出了整个清代社会官僚机制的问题。 书中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没有想到清代官员这么穷。在这个封建社会里,唯一的希望就是走上仕途。但是能够走上仕途的都是小富之家,穷苦人家连吃饭都是问题又如何有余钱能够去供子女读书。本以为离改变阶层就差一个功名,但是并不是,这中间还差了路费,学费等。果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为官之后只能说比普通百姓要好些,但是生活依然困苦,京官只能靠借债和外官接济才能存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制度存在极大的弊病,但是大家都视若无睹。清王朝的覆灭是迟早的事情,这是整个国家机制出现了问题,不是出现一两个忠君爱国之人,就可以力挽狂澜的。 曾国藩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能够做到他这一点的人,很难不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吧。但是他对于他自己和他的家人,真的太过于苛刻了。不过想要有所成就,自己不身先士卒,以自己为榜样真的很难服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曾国藩没有直接给自己和家族谋取私利,但是只要有他这样一个牌子在,他家族的其他人都可以收获许多利益。他心忧天下,自然不可能去照顾到自己的小家,但是他对自己的小家也是有所愧疚的。曾国荃却帮他弥补了这一点,可以说曾国荃成全了他想要当一个清廉官员的愿望。我相信曾国荃应该是有所节制的揽财,揽财也是为了家族。但他贪名最大,估计也是树大招风。 曾国藩给我的影响就是做人不能非黑即白,一般这样的人生活和官场都不会如意,因为太执着了。像海瑞这样的清廉好官,一生都难有建树,只能成为官场上的装饰,真是可悲。做人要适当圆滑,这一条也非常适合刚出学校看不惯职场潜规则的新人。

《曾国藩的经济课》读后感(五):多维度的曾国藩

以前对曾国藩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创建了一个战斗力较强的湘军,并且在剿灭太平军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稍稍看过一些文正公的家书,对曾国藩形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人设印象:能力出众,文人气质,为官清廉。

而张宏杰的这本书收集了一系列文正公一生中在各种文献资料中展示出来的经济数据,甚至有些很微末的家庭收支情况,资料很详实,给我呈现出一个多维度的曾国藩。

首先第一个维度,曾国藩中进士后为进京筹措经费四处“打秋风”拜客,从亲戚家收到的几千几百文;到各处曾氏宗祠祭拜一路打秋风,地方官员、亲族,甚至湘乡老乡开的店也没放过,有送铜钱有送银两,当然也有仅送些吃食之类,总之,数次拜客、包括上京路上的收入共计两千两左右。作者张宏杰在书中写到“除了曾国藩外,我没有发现有关其他中试者留下如此详细的拜客记载。---没有见到其他中试者如曾国藩拜客这样时间长、范围广、拜访对象多、收入高”。

其次第二维度,曾国藩做京官时既要以拮据的收入维持京官的体面,又要学做圣人“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却又“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当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乡试主考任命后,一路收入六千两,还有数量不少的衣料特产等物。书中记载“回来路上,曾国藩心情依然大好”,清欠了在京债务,寄回家千两银子,且回京后“每出必以车,无一处徒步”。呵呵

第三维度是曾国藩主政湘军。曾国藩初建湘军时,对自己清廉严苛,寄回家的银两还不如京官时期;而对待部下则给予厚饷。而第二次出山的曾文正对湘军的要求却从严到宽了“每克一城,许部曲掠三日”。在家庭经济上也“同样退到独善其身的底线”,对抢劫贪墨的曾国荃也闭起一只眼。

第四维度是总督时期的曾国藩对官场潜规则尽量从俗,随波逐流,但对自己家人妻儿要求则很是严苛。总督夫人还要亲自下厨烧灶,纺纱织布。甚至这位文正公还给家里女人们制定了工作日程表,不仅有工作量要求,还要定期检查。这种过分的行为,想来对于欧阳夫人来说早早投胎才是解脱。

总之,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曾国藩一生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比较清廉自持,即便早期各种拜客打秋风也可以理解为清朝官员低薪制导致。但其对家人过于严苛的要求,以其晚年以身后来看,其子孙似乎也并未能做到“力崇俭德 善持其后”,曾氏十堂明明白白展示出曾氏一家的乡绅本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