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分光镜下的法治》读后感摘抄

《分光镜下的法治》是一本由刘玲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光镜下的法治》精选点评: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本普法书籍。生动,深刻,活泼,可读性,知识性,专业性融为一体,从中可以学到好多东西。

●这本书我刚看了一半,已经急不可待地分享我的感受。我喜欢看随笔集,这一本很独特,法律人的严谨与女性的细腻集中在每一篇文章中,有犀利的评论,有触及人心的悲悯,有幽默的故事,有律师工作的招术——发问、策略等,太好看了。

●这本法律随笔集,涵盖生活诸多方面,作者是有着二十多年检察官、律师工作经历的法律人,她用其独特法律视角观察社会,对社会问题进行评析,客观理性却不失悲悯情怀。

●评价这么高导致我对这本书很期待,还买了本送给做刑诉的律师同学。自己看过后却emmm只能说还行。

●非常耐读的一本书,书中内容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作者是一名资深刑事律师,其工作常态是在看守所会见,在法庭辩护,她接触形形色色犯罪嫌疑人,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属有着深刻的了解,她写出来的《打开看书所家属会见大门》《看守所存包柜的故事》别具一格。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司法制度、律师行业的话题,作者看得很深很透,直指要害。书评影评也是自成风格,律师看电影尤其是法律电影,其感触与众不同。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我是大学老师,我向同事和同学推荐这本书。

●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法律随时可能与每个人发生联系,法律既是那一条条抽象枯燥的规则,又是一个个与切身利益相关的case,作者以其25年从事检察官、律师的法律经验,观察这近三十年的法治之路,大到机器人时代的律师,小到看守所的存包柜,专业有再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趣味有法庭之上能否喝口水,文笔活泼、有趣,时代的法治画卷如在眼前一一展开。

●打开这本随笔集,不知不觉中就看了多半本,真是不错的一本书!作者用法律人的独特视角展示了其对法律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及感受,其语言简练生动不拖沓,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来让人受益颇多!

●文笔流畅,富有文采,说理充分,诙谐幽默。难得一见的好书,推荐大家都来读!

●可读性非常强,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本书,在浩瀚书市上非常罕见。作者格局开阔,从小处着眼,用法律眼睛审视,我借助读者视角,看到了世界的另一个维度。语言朴实清新,犀利不失幽默,让人喜欢看。书中70篇文章,每一篇都特别精彩。作为媒体人,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很好的年轻律师枕边书,也是法律爱好者的,里面没有高深的法律术语,却有作者对从业20多年的感悟

《分光镜下的法治》读后感(一):黄斌律师:有书自京城来

与刘玲律师相识于全国刑事辩护律师北京培训班,刘玲律师作为东道主负责接待 ,她待人热情,交谈中得知我们还是河北老乡,她曾当过多年的检察官后又从事律师职业,主攻刑事辩护业务,办理过许多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此后对刘玲律师有了关注,发现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发表一些学术文章、办案体会,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及讲课的消息。春节前接刘玲律师微信,她的法律随笔集即将出版,出版后给我快递一本。

节后上班第一天收到了刘玲律师新书《分光镜下的法治》。这本书收集了刘律师近几年来写的各类评论,法律随笔等69篇文章,内容涉及律师执业、社会制度、热点评论、读书思考等方面。

手中有好书,先睹为快乐,待读了第一章的几篇文章后,我就惊讶了,刘玲律师看问题视觉独特,从小处思考社会大问题,对律师同行,对所有的法律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及解决之道。

《律师的公文包》写出了律师的成长之路,总结了如何由一名新律师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律师的经验。当前,的确有些律师急功近利,热衷于穿名牌、戴名表、开名车用于包装自己,以证明自己是一名成功的律师,把大量时间用于拉关系,跑路子,忘记了法律人的誓言,迷失了自我。刘玲律师说:“律师积累经验没有捷径,只有亲身历练,持续学习,博采众长才可得。只有走过一条由法律实践铺就的曲折道路后才能趋于成熟,才能不畏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和头绪万千的矛盾纷争。”我觉得刘玲律师说出了成功律师的秘诀,值得每一名律师及所有的法律人思考。

读完《机器人时代下的律师》我惊出了一身冷汗,“人工智能+法律”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法律”已成为现实,律师的饭碗能否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未来社会还需不需要律师?这个问题,我此前有过思考。平日我也告诫年轻律师:学了法律就像学信息工程一样,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看了刘玲律师这篇文章,才感到“狼来了”,这只狼就是“互联网+法律”, 紧迫感油然而生。难能可贵的是刘玲律师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积极参与挑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刘玲律师最后充满信心的说:“律师行业是富有创造力的职业,不可能被机器人完全取代。律师如果能够创造性的开展业务,提供多元、多形式服务,同时用好机器人这个工具,必将如虎添翼。在机器人时代,我们律师要创造未来。”让我们全体律师共同努力,让机器人变为我们的助手、工具为我所用,开创律师行业的新时代!我们期待,我们努力!

读刘玲律师的书,就像和一位朋友、一位邻居在聊天,她把法律问题、社会热点用最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没有枯燥无聊之感,引人入胜和思考。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刘玲这一篇篇看似娓娓道来的随笔杂谈之中,蕴藏着一个有责任感的法律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以及为推进法制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这本书有知识、有思想,更有情怀。期待刘玲律师在律师道路上继续创造未来。

《分光镜下的法治》读后感(二):辩护律师当有悲悯心——评《分光镜下的法治》

作者:徐红亮

和煦的三月,春和景明、万物向阳;寸草春晖、百花吐蕊,这个阳光的午后,一杯茶、一本书,似若岁月静好,当不负韶华。

眼前这本《分光镜下的法治》,是刘玲律师春节期间送的,懒散的我,至今还沉浸在“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一篇章,犹如眼前这杯茶,自不必一口闷下而不知其味;若要品味茶的芬芳,必当细细品味。

认识刘玲律师也有四、五年了,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为人谦和平顺、娴静优雅,毫无咄咄逼人之势,却曾是优秀的公诉人——律师转型的公诉人,又是公诉人转型的律师,仿佛有些拗口,但这确是刘玲律师的职业轨迹。也恰是这样,才是“分光镜下”多个角度的现实呈现,因为她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张建伟教授在序言中说:“打开一本书,应当是这样的人与你对话。”从“律师的公文包”到“律师的裤子”;从“律师事务所的鱼缸”到“看守所门口的铁皮柜子”;还有最入木三分的那——满眼尽是打印机。此时似乎在与作者对话,不!是聊天,不是坐在咖啡馆那种西装革履的聊天儿,而是田间地头,挽起裤管坐在锄头上的聊天儿,聊及的内容是如此接地气,让人能够迅速接受、读懂。

并不是说深奥的东西必是不好的,而是说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传递情感、阐述道理,能够以极简的方式打动人心或者是析事明理的作品,必是精品。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名言,以及“春江潮水连海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文学作品,无需任何解释,即可穿越千年传递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法而言,商君曾言”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今天的法律亦无外乎与此。回到眼前的这本书,用简单的语言而概括丰富的内容,《分光镜下的法治》做到了。值得反思的是我自己,是否时常会迷失于枯燥和艰涩之中,令有形的文字和无形的内容愈加“奥妙”,为此,确实值得向刘玲律师学习。

刘玲律师是位刑事辩护律师,她在书中讲述“把枪口抬高一厘米“、“法应容情“,这恰应了书中那句话”法律人应当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突然让我想起,前年读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教授的临别致辞——《权力不是硬道理,不要忘记了人民的挣扎与辛酸》。回顾当时,读到动情之处竟是潸然泪下。是啊!没有悲悯的情怀,难以做一个合格的辩护律师,当胸中充满对恶的抱怨和恨意,难以为冤者愤而勃然,更难免戴上有罪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情感上,辩护律师可以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执业中当必有一份悲天悯人且善良的心,这是我们的共识。

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是刑事辩护律师最好的注释,一个个案件背后并不美好的故事也屡屡触痛辩护律师内心,这些都无法改变一个优秀刑事辩护律师对职业热爱的“赤子之心”。不知道《分光镜下的法治》是否还有续集将来出版?如果真有,我想泰戈尔的诗放在扉页上再合适不过了:

请看我头置簪花

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

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2019年3月11日)

作者徐红亮:德衡律师集团高级合伙人,争议解决业务中心副总监,刑辩专业律师

文章转载公众号:刑事辩护与思考

《分光镜下的法治》读后感(三):律师,应是儒雅博学之人

作者:雪飞旋 来源:雪语微风(微信号:hx7017)

读一本书,就是和一个人对话交流。

这话没错儿,这次,我的交流对象是一位女律师——刘玲。

春节假期之后,刘玲的新书《分光镜下的法治》带着墨香如约而至,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本书无论从书名、装帧还是内容都透露出一种法律人的理性和严谨,只是在细读之后,却让人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女性的细腻与温婉。

刘玲从事检察官、律师工作25年,期间办理案件无数,其中不乏重大复杂、社会关注度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案件。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在紧张繁忙的律师生涯之中,她没有让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消磨掉才华,磨损了热情,反而一边工作一边思考,一边经历一边记录。她关注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用法律人的视角观察、分析,思考,用文字进行记录,于是便有了这部法律随笔集《分光镜下的法治》。

这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几年来撰写的法律随笔、社会评论69篇——

既有对律师的“公文包”、“法庭之上能否喝水”、“不靠谱证人”“看守所存包柜”等法律细节的别样阐述,

也有从刑辩律师的角度对“刑事速裁程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检律关系”等法律问题的专业解读;

既有对“疫苗安全”、“网络约架”、“虚假诉讼”等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

也有对《第三度嫌疑人》、《东方快车谋杀案》等文学作品传递的法律价值观的独特理解。

文如其人,她的文字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观点独特,不落俗套,没有灌输说教,只有娓娓道来,没有枯燥无聊,读起来津津有味。

二刷之后,刘玲律师的这本《分光镜下的法治》引发了我这样的几个思考:

首先,作为法律人, 不仅要把法律当做一份谋生的职业,更是要当做一份事业。

刘玲这一篇篇看似娓娓道来的随笔杂谈之中,蕴藏着一个有责任感的法律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以及为推进法治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的确如此,作为律师,做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是第一步,还需关注法治,关心社会与民生,用独特的法律视角审视世界,用特有的法律人思维思考社会问题及解决之道,向社会传播法律思想、知识、经验,更要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奉献智慧和才华。这才是一个法律人的初心和努力方向。

其次,作为法律人,不仅要关注法律本身,更要关注”粮食和蔬菜”。

刘玲说,如果将社会中的纷争、冲突一一转化为法律问题,便能运用法律技术找到解决之道,因此,她将关注点从手里的案件拓展到整个社会。

她读书看报,关注热点,接受访谈,指点迷津;她刷微博、追电影、看综艺,从一部电影之中能够引发对于“证据作用”的思考,从一个“亲子秀”能扑捉到一个孩子具备的法律气质……

法律体系不是关起门来塑造的,而是在充满烟火气的人群中,品鉴人生百态,触摸人性温度,找寻公众的价值判断标准,寻找法律存在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因此,优秀的法律人必须关心周围的人和世界,不仅办好每一起案件,更要执着于民众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社会法律氛围的营造。

第三,法律人应当平衡理性与感性。

法谚云“为法官者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以公平为念而毋忘慈悲;应当以严厉的眼光对事,而以悲悯的眼光对人。” 法律人要有崇高的正义感、鲜明的善恶观和理性的恻隐之心。

尤其在网络时代,作为理性的法律人,当舆论的偏见和盲目喧嚣尘上时,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有理智地坚持公平与正义?

如何做到尊重民众的朴素情感,用舆论唤醒我们的感性,以免良知在技术主义中迷失?

这些都是法律人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刘玲律师的文字展现了她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她的观点既不偏激、孤芳自赏,也不圆滑、流于俗套。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文字,没有时下某些专业人士喜欢用枯燥法言法语构建职业虚荣心的炫耀,她将拗口法律条文、枯燥的法律逻辑、理性的法律意识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表达一个观点时,她会用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灵活现的案例或是新闻事件作为载体,好读好看,入脑入心。

在一篇文章里,刘玲为律师画了六幅像☞文韬武略的诸葛亮,冲锋陷阵的战士,自谋财路的商人、肩负重荷的心理医生速出击的消防队员、传道解惑的老师”。合上这本书后,我心目中的刘玲律师,更多了一种儒雅博学、细腻温婉的文艺气质。

通过这本书,让我和刘玲分享了一个法律人的职业素养、法律精神,更交流了一个职业女性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这本书有知识、有思想,更有情怀。

文章来源:雪语微风(微信号:hx7017)

文章来源,雪语微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