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律师与法治经典读后感有感

律师与法治经典读后感有感

《律师与法治》是一本由江平 著 / 孙国栋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20-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律师与法治》读后感(一):律师兴则中国兴

几年前参加一个沙龙,沙龙邀请了资中筠、江平这样的老先生们。江平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站在讲台前讲了很久。我当时觉得感慨,老先生这么大年纪了,还站着讲这么久,真是厉害。后来才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政治运动失去了一条腿,不由得更是敬佩。

以老先生的年龄,完全可以不问世事,在家安享晚年,为什么还要出来做讲座,大概是因为心中的那点理想不灭吧。江平先生生于1930年,1948年进入燕京大学新闻系,梦想成为无冕之王。随着燕京大学被取消,江平先生去苏联研读法律,以全优成绩提前一年毕业,1956年回国。回国后不久,提了意见,“抢”了一顶“右派”的帽子。

燕京大学的法律系颇为著名,我认识的一位老干部,即从燕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算是江平先生的学长。老干部参加革命早,1949后成了厅级干部,和许多人一样,在50年代末成为右派,也是因为提意见,书生气十足,意见是“依法治国”。

60多年过去了,江平先生以耄耋之年,还在追求先辈们的理想,为之奔走呼号。他在讲演中讲了一个笑话,说美国律师的口碑并不好,不怎么被人尊重,大概被归在“坏人”一类。虽然只是笑话,背后却隐含着他对中国律师的期望:服务之道和治国之道。有人想,律师而已,哪有什么机会治国?此治国之道,并不是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进行什么顶层设计,而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尊严和公平正义,对滥用权力形成某种程度的监督,为权利而斗争。

江平先生认为,律师兴则中国兴,呼吁律师走向政治,本质上是“法治兴则中国兴”。这些年来中国的律师和法治是否兴了,大家有目共睹。某些事情已经不幸为江平先生所言重——中国的精英阶层越来越多的到其他国家去“做梦”,留在中国的,也大多在做外国梦。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经济繁荣已经无法持续。

唐德刚所言“历史的三峡”这一概念,江平先生也极为认同,“帝制”向“民治”的转型仍然尚未完成,一些律师堕落沦陷,流俗于商人与帮闲之间。就像某位亲戚小朋友在上大学学法律时,充满了追求正义的理想,进入社会后发现一切都是骗局。不同流合污,可能就存在生存的困境。对于这样的情况,可能江平先生更有体会,但依然相信法治必胜。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一天?

《律师与法治》读后感(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江平,中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是中国民商法学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政法大学“永远的校长”。他见证并参与了我国的法治进程,为法学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法学界中的泰斗级人物。

江平作为国内的法学权威,对律师在法治建设进程的作用非常重视,对于律师职业、律师队伍最有发言权——这本书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他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律师职业的演讲和思考。

律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职业具有双重性。所谓双重性,是指每一个职业都是既要为社会服务、公众服务,又要为自己工作、赚取收入。江平认为,律师职业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道”:一个是治国之道,这是义。即作为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的参与者、监督者、促进者,是民主机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且处于法治建设、法律事务的最前沿,能够对其成效和环境“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对法治建设提出意见建议,推进法制更加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所谓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一个是服务之道,这是利。即律师作为市场中的经营主体之一,是被委托方,必须全心全意为委托人办事,最大限度维护他们的法律权益,从而赚取自己的收入,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针对律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情况,江平提出一名优秀的律师应该具备两个“感”:一个是使命感。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职责使命所在,要有为权利斗争的信念和勇气,积极投身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那些确实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帮助,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服务,保护他们的权利不受侵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此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和民主进程。一个是正义感。就是要对自己有较高的道德要求,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对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不合理现象以及不守法行为等等敢于挺身而出、积极发声、大胆斗争。

应该说,江平对律师这一职业的把握非常客观,既指出了目标追求,也给出了生存之道,认为其为客户服务赚取收益是应有之义。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红线、底线等等,比如要坚守信念,为大众的权利而斗争,比如做到严谨、科学、老实,比如要多一些哲人气质、少一些商人习气,比如要坚守职业底线,不能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只为打赢官司、只为赚钱,甚至为此而不择手段,沦为讼棍等等。

不得不说的是,律师这一职业的两“道”之间并不必然一致,两者发生矛盾、产生冲突的时候注定很多,面临两难困境之时,作为一名律师又该如何选择呢?江平并没有给出答案。但不难揣测,已经为中国法治建设奋斗一生的他,对律师这一职业有极高的期许,所以到底如何取舍,在他看来应该是毋庸多说的吧。

《律师与法治》读后感(三):“法治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律师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开始施行,原先制定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对于普通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何在,法律工作者已经说了很多,不知道社会上的很多人听进去了多少?应该说,随着现代代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相对来说,很多人对于法律法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和理解错误,有时甚至是已然违法却不自知。

普通人看待法律,估计只是想着自己不违法、不犯错误就行,却很少有人想着要去研究一下法律法规的条文到底是怎么说的,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法律法规毕竟专业性强,一般人都隔行如隔山,弄不大懂也是正常的,而且——不是还有律师吗?确实如此,除了立法者、司法工作者,律师肯定对法律法规有研究。而且普通人对律师的理解也是这样:要是摊上官司或者需要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知道找律师为自己辩护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懂得找律师,走正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其实正是法治中国取得进步的体现。

但毫无疑问,普通人对律师这个行业或者角色也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许多半原因来自于影视的某种误导,觉得律师无所不能,有时甚至能把黑的说成是白的……应该说,这样的理解也不是无端猜测,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好像不也乏这样的例子!

那么,律师到底是一处什么样的行当,或者说他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律师真的就能够无所不能吗?当代中国由“法制中国”走向“法治中国”,到底需要律师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等等这些问题,非常需要专业人员给予解答。而中国著名法学家江平所著的“大家小书”《律师与法治》,恰好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让普通人能够明白律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中国的律师到底还需要经过怎样的一种提升或者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法治中国”的不断推进。确实,如果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够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那么,“法治中国”的建成就一定会越来越快。

在《律师与法治》这本书中,收录了江平关于律师与法治的一些演讲、随笔、访谈、序跋以及回忆录,其中比较系统地谈及了他对律师行业的一些思考,主要涉及律师制度、职业伦理、执业环境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而且注重将律师事业放在民主法治的历史进程和司法改革、政治改革的大背景来思考。作者认为,“律师兴则国家兴”,所以,“律师作为一个群体,理应在另法治的舞台上、中国民主的舞台上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

基于这个特别重要、重大的“期待”,江平认为,律师应该弄明白两个“道”、应该具有两个“感”。前者,分别是服务之道和治国之道,而不能纯粹以盈利为目的;后者,律师应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多更重的责任”!

应该说,现在律师的作用、地位等虽然得到了有效发挥,但显然还有差距,还需要随着法治中国的推进不断推进,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对于一个足以提到“律师兴则国家兴”地位的行业或者说角色来说,为此多付出些努力显然是非常值得、而且非常有必要的!

《律师与法治》读后感(四):法学家江平对律师的期许

法学家江平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多年从事法律学科的教学工作,被政法大学的师生们称为“永远的校长”。同时,他也参与了《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物权法》等多部基本法律的制定工作,一直奔走在法治工作的前沿,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民法的“教父”。

江平教授不仅关注各类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也特别关注律师的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对于律师的未来,江平多次在不同的公开场合通过演讲、文章、采访等做了论述。《律师与法治》这本书专门收录了江平谈论律师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江平对律师的殷切期望。

江平教授多次强调,“春江水暖鸭先知”,律师活跃在运用法律的第一线,尤其是接触较多的纠纷、有争议的案例,非常熟悉我国的法治现状和法律条款使用中的细节。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律师是真正的先知》。律师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有着维护人的权利和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

现实中,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委托方,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律师若要完成委托,就必须代表委托方向更强势的对手挑战,还包括向权力挑战。这就要求律师不仅要有正义感,更要有充足的勇气和魄力,敢于承担这样艰难的任务。

律师的业务范围不仅限于这类比较难的案例,可以找到更顺利、更容易赚钱的途径。但江平教授还是非常希望所有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不要仅仅把律师职业当成一份赚钱的工作,而是能够肩负起律师的责任和使命,运用所学为维护权利、维护法治而斗争。

律师因职业的特殊性,又承载了一份更严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同江平教授所说,律师职业有两种作用,除了基本的服务之道——即为委托方提供服务、维护委托方的权利之外,还承担了一份治国之道的作用。

从深远的层面来讲,“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律师可以监督法治的正常运行、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助力法治建设。这是江平教授对所有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的期望,期望他们都能够认识到并肩负起这份特殊的职业使命。

对于律师从政,江平教授也非常支持和鼓励,甚至呼吁律师参政。他多次提到,相比国外而言,我国人大代表中的律师比例不高。他希望有更多的律师能够参政,进而为法律制度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学法律的人参政,法律知识是其天然优势,能够更好地发现当前施行的法律法规中存在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同时,也要避免把视野局限在法律的角度,而要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全面看待问题。

江平教授很重视律师对整个社会所起的作用,多次强调律师的服务之道和法治之道的双重作用,希望律师能够肩负起职业固有的责任和使命。

从基层工作看,江平教授鼓励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们去从事律师的工作,尤其是帮助那些弱势方维权的工作。他希望律师能够真正在法治领域的一线工作中,把自己的作用发扬光大,把维护正义和权利的职业天性和服务之道结合在一起。

从法治高处看,江平教授希望律师行业能够涌现出一批学者型律师。他希望学者型律师能够以如下三点为长远目标:一是要在学者领域和律师领域都有成就,二是能够拿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三是能够把实践经验再总结上升为理论,推动理论发展和立法发展。这三点难度依次递增。学者型律师如果能够完成这三点,必然能够很好地发挥法治之道的作用。

另外,江平教授也希望律师能够守好法律职业人的底线。这个底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理念底线,要关心国家的法治建设,正视法治建设是曲折中前进的过程,勇于面对和研究现有体制的弊端和制度中还存在的缺陷和空白,并努力去推动和改进。第二层是职业操守底线,绝不能知法犯法。第三层是生活准则底线,要表里如一、诚实、助人为乐,不能在生活上耽于享受、沉迷在各种诱惑中。只有守好这几条底线,才能更好地发挥律师的积极作用。

2021.04.24雾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