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蚁后失踪案》读后感摘抄

《蚁后失踪案》读后感摘抄

《蚁后失踪案》是一本由[法]弗雷德·贝尔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蚁后失踪案》读后感(一):它不止于一个丛林探险的故事

本书作者弗雷德·贝尔纳和绘者弗朗索瓦·罗卡,组成了一对无人能及的“羽毛笔-画笔”组合,至今已合作21部绘本,曾斩获猴面包树儿童文学奖、龚古尔儿童文学奖。无论故事还是画风都不落俗套,十分耐读。读小库已经出版二人合作的《玫瑰·木偶·歌剧院》《小人国里消防员》两册绘本。

这是一个丛林探险的故事,也是低龄小朋友最喜闻乐见的部分。

从遇到老猴子苏格拉底,大食蚁兽,黑豹,蛇,大蛾子阿波罗,狼蛛,到博物馆里下巴长毛的老头,红蚁侦探把每一个见到的动物毛发和失踪蚁后身边掉落的毛发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比较和推理。作者以简洁的叙事方式层层推进,让主人公经历了一次次动人心魄的历险和心灵升华之后,成功营救了蚁后。同时在此期间潜移默化向小读者揭示了各种丛林动物的外形细节和生活习性。

这是一个团队间消除偏见继而合作的故事。从红蚁侦探和助手之间的对话,会发现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紧张,随着案件的进展慢慢松弛下来。最后,坐在巨嘴鸟背上俯瞰雨林的侦探,对身旁的同伴有无尽的认同和感激。我们可能会从这个画面想到孩子们经常玩的侦探游戏,如同扮演大哥和小弟的角色,然而在历险的游戏中,友情和信任却超越了扮演的角色而越加坚固。

这是一个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故事。故事以一只红蚁侦探作为第一人称,来观察动物与人的关系。 比如在与一只大黄狗的交流中,侦探发现,他说话所有词语都混在一起,声调没有起伏,句子没有停顿,然后总结出,动物和人在一起生活,会慢慢失去语言的能力。侦探与其他死去的动物标本被装入一只大铁鸟,去往一座人类居住的水泥森林。在博物馆里,遇见巨嘴鸟可可,因为在这里关了很多年,已经被人类逼疯,只会叫自己的名字可可。人们常常会自诩为万物之王,站在主观的角度来看待万物,而在动物眼里,也许人类居住的水泥森林和人类社会,与动物们充满生机的森林相比显得可笑而荒谬。这会促使孩子们思考,面对自然和动物,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友好和谦逊得对待它们。更重要的是,在某一时刻,动物总能恢复爱自由的本能。我们人类呢?

《蚁后失踪案》读后感(二):蚂蚁侦探

读过几本关于动物知识的书,再看这本直呼过瘾。红蚁的蚁后神秘失踪,动物侦探萨翁唯一的线索是一根作案者留下的毛。他探访了老猴子苏格拉底、令他畏惧的食蚁兽、高傲的黑豹。问过了跳蚤、蟒蛇,可爱的美洲豹宝宝、8只眼睛的狼蛛。

本书内页

书中细节考究。蚂蚁喜欢喝蚜虫酒,蚁后每天产卵142857个,失去蚁后的族群很快会灭亡。除了哺乳动物,很多昆虫也有毛。大蛾子阿波罗的大眼睛吓到了萨翁,这正是《被你嫌弃的昆虫们》中的拟态。

蚁后失踪案+被你嫌弃的昆虫们 内页

绑架蚁后的力量比预想的更恐怖,比如可能是人。但没办法从被驯化的黄狗那里知道更多。“我突然想起来,动物跟人在一起生活,会慢慢失掉语言能力。……家养的动物放归自然之后无法跟其他动物交流。他们往往自暴自弃,在悲伤和饥饿中死去”。

萨翁和助理勇敢的坐上铁鸟,也就是人类的飞机。城市里的人类,住水泥丛林,活得和蚂蚁差不多。只是他们收集动物,留下皮毛、用玻璃做成眼睛、用稻草塞满身体,做成标本、钉在墙上。

找到作案者,果然是人类。他们抬起玻璃罩,营救出关在里面的蚁后。他们被发现了。可怕的命运!唯有面对,必须成功。像电影《哈利波特与与死亡圣器》那样搭乘释放天性的巨嘴鸟,逃出监牢。最后一幕是他们往下看,“我们的森林就在那里,美极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电影截图

说到侦探系列,读小库还出了《菜园小侦探》《谁偷了我三明治》。另一个好玩的细节,这本书的油墨是淡奶油味的。其实奶油味儿的书还有不少,这就是关于童年滋味的另一个侦探故事了。

《蚁后失踪案》读后感(三):用经历打破认知的偏见

孩子们在一起,自然就会产生“角色分工”:对于勇敢、有想法的大孩子,小孩愿做“跟屁虫”,甘当“小弟”;有时几个小伙伴已经玩得火热,新伙伴可能需要一些努力和时间才能被接纳。如果是孩子王,角色使然,他会有怎样的心理,需要注意什么?如果是跟随者呢,他会经历什么,又怎样看待这个过程?

在进入社会前,孩子们常常在伙伴中不自觉地担任角色,如果能在扮演的同时,观察认识不同的身份,体会不同的心理,那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进入社会前的预演,或许会对孩子有所帮助。

《蚁后失踪案》讲述一个在雨林中的探案故事,故事采用第一人称——一个如海明威般硬汉风格的老侦探的口述,让孩子们体会通过大哥与小弟一起办案,共同获得成长,并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的过程。

繁茂的植物遮挡住天空,暗沉浓密的绿色中隐藏着形形色色的动物。这片热带丛林中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失踪案。我们跟随两位蚂蚁侦探——老侦探孟迪布尔和新手埃利,由一根犯罪嫌疑人的毛入手,深入丛林,查访各种动物。

它们拜访了性格、生活经历、体型、危险指数各不相同的动物:垂垂老矣的老猴子苏格拉底,以蚂蚁为食的食蚁兽,高傲的黑豹,丈夫也失踪了的狼蛛……

伴随着一次次燃起希望又再度失望的调查,一幅雨林众生图缓缓展开。书中的插图就是一个个氛围剑拔弩张的雨林场景。当小蚂蚁与大食蚁兽于同一画面上呈现时,会为两位勇敢侦探的冒险捏一把汗。

仅靠一根毛,如何找到失踪的蚁后?老侦探孟迪布尔凭经验认为仅靠一根毛找出凶手根本不可能,内心其实很想直接放弃,然而灰心丧气的同时,作为大侦探,孟迪布尔又佯装大胆、胸有成竹。

因为自己很有经验,孟迪布尔很傲慢,他看着给自己指派的副手埃利不顺眼,一会儿嫌弃他多嘴,一会儿嫌弃他胆小,一会儿埃利说中了就感到是这小子撞了大运。埃利虽然胆小害怕,但随着调查进行,它给孟迪布尔打开了查案思路。孟迪布尔表面上不动声色,但通过与埃利的相处,心里渐渐认可了这位助手,何况埃利一路扛着仅有的线索——那根毛,任劳任怨。

最后,也是由于埃利的机智,它们得以带着蚁后重返雨林,并且解救了一只被困的巨嘴鸟可可,让它重获自由。

经过这次历险,老侦探打破了自己的成见,心悦诚服接纳了新手埃利,而查案和经历种种险境的过程中,读者也能看到菜鸟埃利一直从孟迪布尔身上学习,它敬佩孟迪布尔的勇敢、无畏和老道的经验,由此埃利也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获得了孟迪布尔的认可,成了一名合格的侦探。

两只小蚂蚁,在经历了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后,获知了真相,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合作过程中都实现了成长。

故事的前半部分会让人以为只是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然而随着对这根毛展开调查,会发现这是一个情节曲折、超乎想象的故事。故事后半段,两只蚂蚁上了天,孟迪布尔和埃利以及众多雨林动物,乘着被它们叫作铁鸟的飞机飞越雨林上空,它们怎能想到作为蚂蚁能有机会俯瞰自己生活的地方?它们穿行在博物馆里林立的大动物间,随时有被踩死的风险。

经过重重奇异的历险,成功营救了蚁后。这时,坐在巨嘴鸟背上俯瞰雨林的孟迪布尔,对身旁的同伴埃利有无尽的认同和感激,这是共同经历了大冒险后才会燃起的彼此无限信任的兄弟情。

至此,孩子们也会像经历了一次动人心魄的洗礼和心灵升华。人类也渴望冒险,友情会在共同经历冒险和困境之后而越发坚固,孩子们也是。

这个丛林历险故事,读时扣人心弦,读完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故事发生雨林中,主角是两只蚂蚁,但通过蚁探孟迪布尔第一人称私密的独白,孩子们能在故事的推进中真切地体会到人类彼此之间也有的情感偏见:人们会对其他人产生偏见,而同时也会通过接触,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优点,接纳他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磨掉自己的傲慢。

这是大人们往往不愿承认的人类普遍而真实的体验,这也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为何两百年来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对于孩子来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体验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得以展示,无需回避就可以让孩子认识这种情感。

在使用此书时,除了阅读,也推荐孩子们分饰角色,排演这个故事的话剧,更能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作者弗雷德·贝尔纳和绘者弗朗索瓦·罗卡,至今已合作21部绘本,曾斩获猴面包树儿童文学奖、龚古尔儿童文学奖。他们创作的故事十分耐读,画风不落俗套。这本《蚁后失踪案》荣获1997年龚古尔儿童文学奖、1996年巫婆儿童文学奖以及热罗姆·梅因儿童文学奖。

作者:彦平·读库编辑 个人公众号: 磨坊书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