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王神迹》读后感摘抄

《国王神迹》读后感摘抄

《国王神迹》是一本由[法]马克·布洛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王神迹》读后感(一):神权与皇权融合之下的政治逻辑

在北大参加关于Marc•Bloch的《国王奇迹》一书的书评活动,其中有知名研究历史学、社会学 、经济学、哲学教授以及历史系的学生和社会各界历史文学爱好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为何经典之作无法被超越;对西欧中世纪背景之下的神权、皇权、基徒教在当期所起的作用等因素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若Marc ·Bloch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神迹”又将如何描写?

《国王神迹》读后感(二):给历史学者的几点启发

1.史料搜集:问题意识明确后,史料来源可以极为广泛,从账簿,图像,文学作品,到书信,论战材料,都可能暗藏这瘰疬病与国王触摸的信息。

2.史料分析:一点点遗存史料,配合得当,可以拓展出一个时代的民众心理。

3.新概念:在史料扎实的基础上,应该大胆地创造自己的概念来解释历史现象。比如书中的集体表象(集体观念),比如反帝反封建、联合政府、救亡压倒启蒙、超稳定结构、内卷、弱势独裁等等。

4.问题化:不断地在研究中提出问题,将原本不是问题的历史现象问题化。

5.长时段:以某种长期维持稳定的思想、现象或仪式为链条,就有可能串联起长时段的历史。

6.民众心态:集体幻觉亦能产生强大的政治能量,因而应该被纳入到政治史之中。为揭示民众心态,谣言、传说、神话、传记、礼仪均可入史。对使徒传记的分析让我意识到,近代史中或许可以开辟一种新的回忆录研究的方法。

7.比较研究法:两国对比研究,能拓展研究广度。

8.中西学术:梁启超号召史学革命与年鉴学派发动史学革命,几乎还在同一个历史阶段。涂尔干奠基社会学的不久,中国学界也开始翻译涂尔干。中国学术或许一直在紧跟前沿。

9.影响:布洛赫本人没有再做类似的心态史研究。不管怎么说,比起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这类研究总有些边角料的感觉。但对二战后的史学研究影响很大。特别是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的主张,和这本书的理念异曲同工。

10.集体幻觉:政治活动中总需要非理性动员。集体幻觉很重要,值得研究。

《国王神迹》读后感(三):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美妙轮舞

看完这本书,我很难不给出5星的评价,对于马克·布洛赫在这本书中的开创性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前人之述备矣,我在这些方面持有与他们一致的敬佩和赞赏,就不多提了。

我注意到的是,国王神迹这样一个仪式形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在布洛赫对英国、法国以及一些不成功的效仿者之间的比较中清晰地显露了出来,比较的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竟然有这样的妙用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想象到的。西欧在神圣王权的观念准备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民众大都相信他们的统治者拥有一些超自然的能力,即便在西欧之外,类似的观念也很流行。那么,为什么只有英法能够将这样的仪式贯彻数个世纪之久呢?在必然性之外,布洛赫找出了偶然性的东西——在第三卷中布洛赫将其表述为“个人雄心”,这种“雄心”,当英法与德国对比时,就表现出“必要性”的面貌,德国皇帝缺乏制造这样一个神迹的必要性(当皇权衰落时,尽管有了必要性,皇帝又已经无力颠覆在英法已根深蒂固的国王疗愈传统了)。而其他国家的君主,则“缺乏必要的机敏、胆量、毅力或个人威望去设计并推行”这样一个疗愈仪式。英国和法国君主恰恰是在王权不那么稳固时,为了提升王位的正统性才利用集体表象推行了这样的仪式,而英国在后来王权再度受到威胁时还进一步扩充了仪式的内容,发展出了与法国不同的疗愈形式。可以说,必然性给国王神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偶然性为国王神迹播下了用以开出颜色形状各异花朵的种子。

轻视了必然性,我们的历史书写就会充满混乱和芜杂,而忽略了偶然性,历史就成了宿命论。人类的历史进程本身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轮舞,《国王神迹》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国王神迹》读后感(四):国王医师与王权

本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乎不见有国王医师,但充斥着国王教师。中国的三位一体,是君亲师一体,同敬同尊同拜。随着王权增长,皇帝不但要做政府首脑,在神圣世界也占一席之地,还得于学术上定于一尊,其典型就是康熙祖孙三代圣主完人,至少于思想界而言流毒深远。知识分子之毕生理想,也就由帝王师逐渐转为天子门生,当然,猥琐还是一样猥琐。 三卷中,前后两卷加起来也不及第二卷之半,且第一卷内容恐怕有些问题,序言已经指出。中部对仪式的分析,给人一股涂尔干的感觉,实际上布洛赫似乎也相当受其影响。这一迷信与王权的变化发展情况结合,很可以以小见大。

《金枝》第六章中描述了国王与巫师属性合一的情况,并举出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即英法的金雀花与百合花王朝的君主都享有某种特殊的治病能力,依靠触摸可以治疗某些特定的胰腺疾病。这种治疗成为一种惯例,大体是在十四世纪以后的事情(布洛赫的推定时间过早),但“君主兼医师”的观念应当有很早的源头,弗雷泽就把这种情况看作是巫术与王权结合的孑遗。您在上课时,也提到了早期这种巫医不分的问题,从弗雷泽所收集到的民俗学材料来看,也有明确的例证,酋长或君主既能造成疾病,也能治疗疾病,当然,这不是他们能力的重点。 然而反观中国的早期王权,尽管能看到巫术遗留的影子,如史籍中的商汤形象就有巫师的面向,但“国王医师”的形象却十分罕见。中国历史上似乎极少有被认为能治愈某些或某一种疾病的君主,《黄帝内经》虽然托名黄帝,但重视的主要是个人养生的方面,而从《金滕》等记载也反映不出治愈疾病的能力,至多是”以身为代“而已。相比于西方,这种区别就更加明显,但这些都是体现在神权时代而非早期巫术时代的特点,巫术时代的情况如何,还不能确定。 如果对比分析,在西欧“医师国王”的出现有其背景,即君主的神圣权力被教会所占据,且王权较为弱小,所以需要通过具体的治愈神迹加强其在世俗与神圣层面的权力。而中国之所以自商周以来就罕见“国王医师”的现象,或许能从某些侧面印证中国的最高王权与神权从一开始,至少在进入精致神权时代以后就垄断在君主手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斗没有受到挑战?君权对神圣与世俗世界的把握,可能从一开始就具有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是“一步到位”的?从国王医师这个角度看,或许也能作为一个辅证。

《国王神迹》读后感(五):从『神迹』中发现历史

化用赵世瑜先生的话来说,「世间已无布洛赫」,用这句话来感慨一代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真的再适合不过了。不仅是学术史,无论是从人生还是从学问来看,这位法国人当之无愧地为历史而生,但十分不幸的是,他在二战时惨遭德军处死。他的《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无愧为人尽皆知的史学经典。至于本书《国王神迹:英法王权所谓超自然性研究》,则是他早年写成的首部历史专著,其研究的问题是十一世纪到十八世纪期间长期流行在英、法两国的疾病治疗现象:当人们患上瘰疬病这种慢性淋巴炎症的时候,国王往往会走到这些患者面前,看着他们痛苦和溃烂的样子,以触摸作为方式,为他的臣民门治疗疾病。

对于中世纪长期延续的「国王神迹」,布洛赫在书中坦言当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于是本书就是要在学术上填补这个空白。如雅克·勒高夫在本书「引言」中所概括的那样,布洛赫想要探讨的,实则是「一种奇迹以及对这种奇迹所怀信仰的历史」,他想「从其发展阶段与演化过程」做一种「整体性的解释」。不难发现,布洛赫深信着历史材料总是在欺骗人们,只有隐藏在历史深处才是最真实的,那些谣言、传说、图像都可以成为材料,都可以形成问题。在布洛赫看来,这些问题「更能引起热爱历史思考之人的兴趣」,于是本书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下展开。

从表面上看,《国王神迹》研究的是中世纪英、法国王治瘰疬病的轶事,但布洛赫真实的目的在于是想从治病仪式来分析中世纪英法两国的王权问题,从社会结构中探讨出王权与神权的关系,以及王权与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在卷一「起源」中,布洛赫已然展现出他高深的考证功力。他先是考证英、法国王治疗此病的来历,以及国王治病所揭示的王权神圣化性质。在布洛赫看来,国王之所以被认为拥有治愈疾病的能力,是王权的神圣合法性所决定的。两国国王在人们对神圣王权的信仰中建构起其治愈疾病的形象,以此强化王权的合法性来对抗教权。当然,人们同时也普遍相信,国王是那位神圣的人,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当得到治愈或者苦楚减轻时,会归功于国王;当病情没有好转甚至加重时,反而归咎于自己不虔诚。如此一来,结果总是对国王有利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国王神迹」,实则是当时国王与大众间一场「无法证伪」的「共谋」。

然而,这样的治病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英、法两国在形式上大体一致,但是治疗的起源和发展却各有千秋。布洛赫指出,最初的治疗源自古老的观念,同样没有准切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治病的仪式也比较随意,但在15世纪以来治病方式的发展,英国发明了治病戒指,法国则基本沿用传统的做法,同时英国还会用金币来治疗。换言之,在法国,这样的能力仍旧是国王自己拥有,但英国的情况变成只要经过国王手的物品就也有治病的功效。治病戒指本来只是由英国国王在受难日放在圣坛的金币所制成,按理说不应该也有同样的能力,但如布洛赫欣然地揭示出,民众这种认为国王和有关物品也有治病能力的「集体表象」,与他们的心态、信仰有着联系,在舆论的作用下,戒指和金币自然也就被赋予治病的能力。

王权的神圣性在历史上与教士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因为如此,王权的合法性离不开仪式。譬如涂油礼、圣餐礼,就加深了法国王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但渐渐地,人们却忘记了原来法王身上教士特性的存在,正因如此,当法国国王面临财政困难时,不惜用卑劣的手段来搜刮金钱,然而从治疗疾病的档案来看,国王与他的臣民们关系至少看起来还是那么地好。说到底,人们或多或少还是没有忘记长期以来的王权神圣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在法国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此同时,布洛赫还比较了中世纪末法国相似的治病信仰,如对圣徒马库尔的崇拜、第七子的故事。至于前者,这是因为马库尔在法文还有「坏脖子」的语义,而瘰疬病又多发于脖子上,因此这个信仰的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当法王完成涂油礼之后,就由马库尔宣称国王可以开始治病。至于后者,则产生于时人认定数字有一定法力的痴迷。

在很长时期,上述的社会现象乃至心理都不曾遭受怀疑,但到17、18世纪,英法两国的国王治病方式分别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和路易十六时期凋落衰亡。在卷二章六中,布洛赫分析了其衰落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两国的政治革命所导致。虽然布洛赫认为政治革命不是必然的事件,但革命足以动摇了人们对王权神圣的看法。其次,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启蒙。人们在科学的知识下,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维系不是仰赖君主个人,而是合理的制度。在来自政治和思想的冲击下,国王神迹已残败不堪,最终走向消亡。

可以说,以上是英、法两国国王治病奇迹大体的历史脉络,当然书中不少的细节和观点因笔者水平有限,在此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国王神迹》能称为经典之作,肯定是有其深刻的原因,不少学者就此评述过该书。如历史学者彼特·伯克在《法国史学革命》一书中指出:其一,本书没有因为「时间」的限制而放弃讨论「中世纪」以外的神迹。恰好相反,作者把眼光延长到适合问题意识的十八世纪,讨论神迹衰落;其二,本书从「集体幻象」来分析人们对国王奇迹的信仰,指出对奇迹的信仰产生于对奇迹的期盼,这样的解释跨越心理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其三,本书对英法王权治病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这为「比较史学」开拓新路。

此外,中译本的译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绪山先生写有题为《马克·布洛赫与〈国王神迹〉》的译后记。该文清楚地介绍《国王神迹》与年鉴学派研究的关系,以及本书所蕴含的重要学术意义:一是开创了新政治史的先河;二是开辟了民众史研究的新领域;三是扩展了历史学研究资料的范围;四是创立了历史人类学。正如译者所说,「年鉴学派史学研究独具特色的贡献是促进问题导向、比较史、历史心理学、地理学、长时段、系列史、历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形成。这些独特贡献的雏形大多可以在《国王神迹》中找到」。

一般而言,本书会因为作者的缘故,放在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史脉络来理解。诚然,对于本书的学术价值,勒高夫已经说得十分深刻:「马克·布洛赫留给未来的启示,是号召人们回归政治史,但那是一种革新了的政治史,一种『历史政治人类学』」。但在我看来,其实可以不用从后来的「历史人类学」的学术脉络来看这本书,从「政治史」的发展脉络来理解本书,本身也有啟发性。在勒高夫指出「政治史实则是权力的历史」之前,布洛赫那个时代的政治史,其实主要为兰克以来的实证学派所占领。布洛赫的这本著作,从根本上为史学发动了一场重要的「革命」。他不再对历史材料过分「挑剔」,只运用历史档案叙事。在本书中,布洛赫不仅运用不少的历史档案,同时运用了以往意想不到的材料,还考虑材料的形成。如那些不起眼的史诗、戏剧、账簿、图像,这些材料拓宽了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这自然与布洛赫对「整体史」的追求有关,但布洛赫在此解放了兰克史学对「政治史」的「束缚」,具体就是指本书从「心态」这个社会结构中的集体表征,讨论中世纪王权权力的合法性,用历史的眼光批判「国王神迹」。

当然,布洛赫的这本书虽深刻地指出治疗无外乎是事关意识形态的王权的统治技术,但毕竟是他第一本学术著作,不是说没有反思的地方。如伊格尔斯指出布洛赫那一代人在分析历史时存在不少理论预设。有人会批评说,本书过分使用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但此外的问题在于布洛赫在本书中可能过于认定,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的政治革命在时间的长河中都只不过偶然事件,之所以发挥作用,只是因为对王权超自然性的信仰,在人们的心灵中已在悄无声息地动摇了。但对于过去历史事件的认识,大可不必如此认识。以本书所提到的英国的光荣革命,难道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泡沫,不值得重视?其实不然,对光荣革命的研究没有因为布洛赫提出的观点不复存在,恰好相反,后来法国的历史学家乔治·杜比(也是第三代年鉴人物)就对政治事件进行独到的叙事与分析,从方法论上反思布洛赫这样的提法。

最后要补充的是,既然人们称呼布洛赫为「比较史学之父」,那么问题在于本书为什么要联系英、法两国?换而言之,本书为什么可以联系英、法两国?在历史上,英、法两国的国王在血缘、政治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欧洲大陆上重要的两个国家。英、法两国直到经过百年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也认识到自己与对方的差异,形成自己的民族认同。这一时间也恰好也在国王神迹在英、法两国发展的脉络中。此外,布洛赫也不是只看到英法两国的的臣民,如有不少渴求法国国王接触治疗的外国人,这以西班牙居多。

以上是从史观和史实层面对本书读后的补充与感受,我想经典总是常读常新的,深信此书是值得一读的,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而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